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课后练习.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902659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课后练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课后练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课后练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课后练习.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7 兼爱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 自 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木木之相乱率,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

2、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拳于日:不可

3、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 选 自 兼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 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 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

4、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 家主”。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 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5、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5 .说文解释“兼 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挛e。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

6、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乎。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春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7、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目:哥仔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选 自 墨 子 尚贤,有删节)材料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选 自 墨 子 兼爱)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 是()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

8、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 论语 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 的 正 意思不同。D.“以实官府”中的 实 和 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

9、五石 的 实 意思相同。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B.材料一第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C.材料一第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 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10、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10.材料一第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可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死者,故患有所不岸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俘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 自 孟子 鱼我所欲也)【乙】子墨

11、子曰:万 事 莫 戈 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乃。住故?则冠履不孝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 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选 自 墨子 贵义)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僻”,偏远B.由是则可以辟,申而有不为也患:担心C.则冠履不荐手足之贵也 若:你D.万事莫筑于义 贵:贵重1 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 是()A.所恶有甚于死者万事莫贵于义B.何不用也 何故C.何不为也 必不为D.舍生加取义者也由是则生顶有不用

12、也1 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 的认识,这 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B.【乙】文用 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鲁阳文君将

13、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冬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叠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日:“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日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目: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14、。则岂不悖哉!”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竽学,傅遗后世子孙,曰:英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昱,以遗后世子孙,日:莫若我多!其 可 乎?”鲁阳文君日:“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

15、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选 自 墨 子 普问)【注】三世:数代,言其多。强梁:凶暴,强横。1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鄢攻其小都 都:大邑,城市B.以为铭于席豆 豆:豆类植物C.日:“裹若我多。”莫:没有人D.虽中印之俗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1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

16、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1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除此之外,猪在古代还有“豚”“加(一指公猪)”“彘(指母猪)”等别称。B.笞,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是对犯有轻微过错的人所使用的惩罚手段,答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 操 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质,

17、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 钟鼎”比喻富贵荣华。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1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 爱 非 攻 的主张;体现出墨子向往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仍然打着顺应天意的旗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

18、成的。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而是非分明。1 9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2)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2 0.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兼爱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卷贱,诈必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本。既以非之,何易之?子墨子言目: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19、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日: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必之,则士众能为之。昔学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群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我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事有焦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

20、能之也。昔 越 王 勾 践好 士 之 勇 教 驯 其 臣 私 令 人 焚 舟 失 火 试 其 士 日 越 国 之 宝 尽 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平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日: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率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守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西士不以为行故也。(取材于 墨子 兼爱,有删节)【注J【1】“虽然”句谓:这样虽然好,但却是天下难以办到的事。【2】W(zang)羊之裘:羊皮做的朴素衣服

21、。【3】要:通 腰”。【4】胁息:屏气。【5】碎:通“萃”,军队行列。2 1.对加点字的解说,尊送的一项是()A.贵 必 敖 贱 敖:通“傲”,傲视B.若 君 调 之 说:通“悦”,喜欢C.期 有 釐 黑 之 色 朝:读 zhdo,早晨D.人 亦 从 而 老 之 恶:读 w ii,憎恶2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 是()A.是以仁者非之 此何难?有焉B.何以易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C.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考昔拿晋文公好士之恶衣D.蹈火炉死者左右百人有余晅士不以为行故也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看待别的国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国家B.特

22、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辨清它的道理C.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所以楚灵王的大臣都为了节约而只吃一顿饭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越王勾践亲自击鼓来激励他的武士奋进24.文章曲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B.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C.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日/越国之宝尽在此D.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2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二、小阅

23、读-课内26.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兼爱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斯自起,则弗能治。27.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兼爱28.兼爱请简要回答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2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兼爱三、非选择题3 0 .视现父兄与君若其身动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动词,天子之卿受地现侯动词,命有始而必终,孰长生而久理 动词,3 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大夫

24、各爱其枣,不爱异家。古义: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3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2)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3)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四、判断题3 3 .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2)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3)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总。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

25、分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和科学方面的论著。()五、选择题3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B.当察乱何自起 当:应当C.天下之乱物,再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D.不可以不期爱人者 劝:鼓励3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辱能治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承B.不知乱之所自起臣子之不孝君父C.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故窃异室以利其室D.此日也当察乱何自起3 6.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乱者何独不然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C.当察乱何自起宾

26、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D.子自爱,不爱父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蒙人若爱其身 虽至天下之为南歌者独夫之心,日益芝凰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纱枣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B.C.D.38.下列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不爱父,故亨父而自利 故解人以利其身生死而因骨 父之不尊子 虽至大夫之相机家孔子登东山而个鲁 州利刃行向池呼鱼A./C./B./D./参考答案1.B 2.A 3.A 4.(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

27、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5.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6.C 7.D 8.B 9.(1)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 0.选拔公正(不偏私)谨慎考察量才而用1 1.D 1 2.D 1 3.C 1 4.(1)并不是只有贤者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罢了。(2)给你天下,但要

28、把你杀掉,你肯做这样的事情吗?1 5.B 1 6.D 1 7.C 1 8.C 1 9.(1)现在您发动军队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2)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2 0.(1)郑国人数代残杀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2)鲁阳文君再攻打郑国就有悖常理;(3)窃取一个国家一个都城是不义的行为。2 1.C 2 2.B 2 3.C 2 4.A 2 5.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2 6 .由医生给病人治病的例子自然地转入对治理天下混乱的论述,再次强调要找到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2 7 .相同之处:(1

29、)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 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 爱人”,最后才是“泛 爱 众 它 要 求 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

30、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 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 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2 8 .论证“兼爱”的重要作用,是对上文反问句的回应。2 9 .受时代特征和阶级局限的影响,“兼爱”的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 0 .看待,对待 观察 比照 活着,生存3 1 .卿大夫的封地。3 2 .(1)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于是才能进行医治。(2)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乱。(3)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4)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3 3 .4 x43 4 .B 3 5.B 3 6.A 3 7.A 3 8.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