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90198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PDF 页数:107 大小: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第三版课后答案.pdf(10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遗传学研究的

2、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4.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

3、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 1856 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 1866年发表了 植物杂交试验 论文。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u24343X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因此,1900年

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1906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6.为什么遗传学能如此迅速地发展?答:遗 传 学1 0 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孟德尔、摩尔根时代的细胞学水平,深入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遗传学与许多学科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些边缘科学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了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因此,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

5、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7.简述遗传学对于生物科学、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生命科

6、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2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

7、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8、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个特征。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

9、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 n,其中2n来自

10、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2.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各细胞器特点如下: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其体积大小不(1)DNA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

11、裂期(M期)。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胚乳直

12、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 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2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2.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各细胞器特点如下: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其体积大小不一般染色体的类型有:V型、L型、棒型、颗粒型。4.

13、植物的1 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 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答:植物的1 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花粉粒:1 0 x 4=4 0个;精核:4 0 x 2=8 0个;管核:4 0、1=4 0个。1 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胚囊:1 0 x 1=1 0个;卵细胞:1 0 x 1=1 0个;极核:1 0 x 2=2 0个;助细胞:1 0 x 2=2 0个;反足细胞:1 0 x 3=3 0个。5.植物的双受精是怎样的?用图表示。答:植物被 子 特 有 的 种 受 精 现 象。当花粉传送到雌雄柱头上,长出花粉管,伸

14、入胚囊,一旦接触助细胞即破裂,助细胞也同时破坏。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时1个 精 核(n)与 卵 细 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 n),将来发育成胚。同时另1精 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 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6.玉米体细胞里有1 0对染色体,答:(1).叶:2 n=2 0 (1 0对)(3).胚 乳:3n=30(5).胚:2 n=2 0 (1 0对)(7).反足细胞n=1 0(9).花 粉 管 核(营养核):写出下面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o(2),根:2 n=2 0 (1 0对).胚囊母细胞:2 n=2 0 (1 0对).卵细

15、胞:n=1 0(8).花 药 壁:2 n=2 0 (1 0对)n=1 07.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表示父本、A B C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儿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织。答:能形成2 n=2 3=8种配子:3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表示并加以说明。答:有丝分裂只有一次分裂。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称为体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第二次染色体等数分裂。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最 后 分 裂 成

16、 为4个子细胞,发育成雌性细胞或者雄性细胞,各具有半数的染色体。也称为性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合称二价体。粗线期时非姐妹染色体间出现交换,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双线期时各个联会了的二价体因非姐妹染色体相互排斥发生交叉互换因而发生变异。有丝分裂则都没有。减数分裂的中期I各个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并且每个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朝向哪板时随机的,而有丝分裂中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各个分裂细胞的赤道板上,着丝点开始分裂。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半,而有丝分裂形成二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等。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意义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在遗传学上?答

17、: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多细胞生物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实现的,所以通常把有丝分裂称为体细胞分裂,这一分裂方式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核内每个染色体准确地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的子细胞提供了基础。其次是复制后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对细胞质来说,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虽然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能复制、增殖数量。但是它们原先在细胞质中分布是不恒定的,因而在细胞分裂时它们是随机而不均等地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去。由此可见,任何由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所决定的遗传表现,是不可

18、能与染色体所决定的遗传表现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这种均等方式的有丝分裂既维持了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植物采用无性繁殖所获得的后代能保持其母本的遗传性状,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有丝分裂而产生的。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在生物的生活周期中,减数分裂是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必要阶段。这一分裂方式包括两次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与一般有丝分裂基本相似;主要是第一次分裂是减数的,与有丝分裂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这在遗传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经过两次连续的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发育为雌雄性细胞,但遗传物质只进行了一次复制,4因此,各雌雄性细胞只具有

19、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2 n),从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其次,各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 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分别向两极拉开,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I 分向两极时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n 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 n 种自由组合方式。例如,水稻n=1 2,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数既为2 1 2 =4 0 9 6。这说明各个细胞之间在染色体上将可能出现多

20、种多样的组合。不仅如此,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差异的复杂性。因而为生物的变异提供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及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 0.何谓无融合生殖?它包含有哪几种类型?答:无融合生殖是指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被认为是有性生殖的种特殊方式或变态。它有以下儿种类型:(1).营养的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结子:包括.单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二倍配子体无融合生殖;.不定胚;(3).单性结实。1 1.以红色面包霉为例说明低等植物真菌的生活周期,它与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有何异同?答:红色面包霉的单倍体世代(n=

21、7)是多细胞的菌丝体和分生袍子。由分生抱子发芽形成为新的菌丝,属于其无性世代。一般情况下,它就是这样循环地进行无性繁殖。但是,有时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生理类型的菌丝,一般分别假定为正(+)和(-)两种结合型,它们将类似于雌雄性别,通过融合和异型核的接合而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 n=1 4),属于其有性世代。合子本身是短暂的二倍体世代。红色面包霉的有性过程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实现。因为其+和 两种接合型的菌丝都可以产生原子囊果和分生袍子。如果说原子囊果相当于高等植物的卵细胞,则分生抱子相当于精细胞。这样当+接合型(n)与 接 合 型(n)融合和受精后,便可形成二倍体的合子(2 n)o无论上述的那一种

22、方式,在子囊果里子囊的菌丝细胞中合子形成以后,可立即进行两次减数分裂(一次D N A 复制和二次核分裂),产生出四个单倍体的核,这时称为四个电子。四个抱子中每个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后形成为8 个子囊的子,这样子囊里的8 个抱子有4 个 为 接 合 型,另有4 个 为 接 合5型,二者总是成1:1的比例分离。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一个完整的生活周期,都是交替进行着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它们都具有自己的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只是低等植物的世代的周期较短(它的有性世代可短到10天),并且能在简单的化学培养基上生长。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较长,配子体世代抱子体世代较长,繁殖的方式和过程都是高等植物比低等

23、植物复杂得多。12.高等植物与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有什么主要差异?用图说明。答:高等动、植物生活周期的主要差异:动物通常是从二倍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即直接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其单倍体的配子时间很短;有性过程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分化发育成胚胎,直至成熟个体。而植物从二倍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先产生为单倍体的雄配子体和雌配子体,再进行一系列的有丝分裂,然后再形成为精子和卵细胞;有性过程是经双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一步发育分化成胚,而另一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发育成胚乳,胚乳在胚或种子生长发育过程起到很重要作用。具体差异见下图:玉米的生活玛朗果蝇生活周期6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

24、基础本章习题1.解释下列名词: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转录、翻译、小 核RNA、不均一 核RNA、遗传密码简并、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半保留复制:D N 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制酶系统下,逐步连接起来,各自形成一条新的互补链,与原来的模板单链互相盘旋在一起,两条分开的单链恢复成D N A双分子链结构。这样,随 着D N A分子双螺旋的完全拆开,就逐渐形成了两个新的DNA分子,与原来的完全一样。这种复制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冈崎片段:在D N A复制又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 N 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网崎片段。转

25、录:由D N A为模板合成R N A的过程。R N A的转录有三步:,R N A链的起始;.R N A链的延长;.R N 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翻译:以R N A为模版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即称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 N 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不 均 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 N 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 R N 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 RN 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o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甘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

26、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甘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多聚合糖体: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 N A到D N 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2.如何证明D N 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答:D N 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每个物种不论其大小功能如何,其D N A含量是恒定的。(2).D

27、N 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3).基因突变是与D N 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D N A作为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细菌的转化已使儿十种细菌和放线菌成功的获得了遗传性状的定向转化,证明起转化作用的是DNA;(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主要是由于D N A进入细胞才产生完整的噬菌体,所 以D N A是具有连续性的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 N A的T M V中R N A就是遗传物质。3.简 述D N A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答:根据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以及对D N A分子的X射线衍射研究的成果,提出了 D N A双螺旋结构。特点:.两条多核甘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

28、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的环绕于同一轴上,很像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两条核甘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盘状碱基。.每个螺旋为3.4nm长,刚好有1 0个碱基对,其直径为2nm。(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有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4.比较 A-DNA、B-DNA、Z-DNA 的主要异同?答:A-DNA是D N A的脱水构型,也是右手螺旋,但每螺旋含有1 1个核昔酸对。比较短和密,其平均直径是2.3nm。大沟深而窄,小沟宽而浅。在活体内D N A并不以A构型存在,但细胞内DNA-RNA或RNA-RNA双螺旋结构,却与A-DNA非常相似。B-DNA是D N A在生理状态下的构型

29、。生活细胞中极大多数D N A以B-DNA形式存在。但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D N A的构型也会发生变化。Z-D N A是某些D N A序列可以以左手螺旋的形式存在。当某些D N A序列富含G-C,并且在喋吟和嗑喘交替出现时,可形成Z-DNAo其每螺旋含有1 2个核甘酸对,平均直径是1.8nm,并只有一个深沟。现在还不清楚Z-D N A在体内是否存在。5.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什么?现有的假说是怎样解释染色质螺旋化为染色体的?答:染色质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故也称染色质线。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小体、连接体和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U每个核小体的核心是由H2A、H2B、

30、H 3和H 4四种组蛋白各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状。DNA双螺旋就盘绕在这八个组蛋白分子的表面。连接丝把两个核小体串联起来,是两个核小体之间的D N A双链。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线卷缩成染色体:现在认为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卷缩:2第一个层次是D N A分子超螺旋转化形成核小体,产生直径为10nm的间期染色线,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2A、H2B、H 3和H 4参与作用。第二个层次是核小体的长链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30nm的超微螺旋,称为螺线管,在此过程中组蛋白H 1起作用。最后是染色体螺旋管进一步卷缩,并附着于由非组蛋白形成的骨架或者称中心上面成为一定形态的染色体。6.原核生物D N

31、 A聚合酶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答:原核生物D N A聚合酶有D N A聚合酶I、D N A聚合酶I I和D N A聚合酶 III OD N A聚合酶I:具 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和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D N A聚合酶II:是一种起修复作用的D N A聚合酶,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还具有3,5核酸外切酶,但 无5,-3,外切酶的功能。D N A聚合酶III:除具有5,3聚合酶功能外,也 有3,-5,核酸外切酶,但 无3-5外切酶的功能。7.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 N A合成过程有何不同?答:.真核生物D N A合成只是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S期,原核生物DN

32、A合成过程在整个细胞生长期中均可进行。.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则为多起点的,而原核生物D N A复制是单起点的。.真核生物D N A合成所需的R N A引物及后随链上合成的冈崎片段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耍短。(4).在真核生物中,有a、0、丫、3和 5种D N A聚合酶,3是D N A合成的主要酶,由D N A聚合酶a控制后随链的合成,而 由D N A聚合酶3控制前导链的合成。既在真核生物中,有两种不同的D N A聚合酶分别控制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在原核生物D N A合成过程中,有D N A聚合酶I,DNA聚合酶I I和D N A聚合酶H I,并 由D N A聚合酶I I I同时控制两条链的合成。(

33、5).真核生物的染色体为线状,有染色体端体的复制,而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环状。8.简述原核生物R N A的转录过程。答:R N A的转录有三步:(1).R N A链的起始:首先是R N A聚合酶在3因子的作用下结合于D N A的启动子部位,并 在R N 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D N A双链解开,形成转录泡,为R N A合成提供单链模板,并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结合核甘酸,然后,在核昔酸之间形成磷酸二脂键,使其相连,形 成R N A新链。3因子在R N A链伸长到8-9个核甘酸后被释放,然后由核心酶催化R N A链的延长。(2).R N A链的延长:R N A链的延长是在6因子释放以后,在R N

34、 A聚合酶四聚体核心酶催化下进行。因R N A聚合酶同时具有解开D N A双链,并使其重3新闭合的功能。随 着R N A链的延长,R N A聚合酶使D N A双链不断解开和闭合。R N A转录泡也不断前移,合成新的R N A链。.R N 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当R N A链延伸到终止信号时,R N A转录复合体就发生解体,而使新合成的RNA链得以释放。9.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相比,其转录过程有何特点?答: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1).在细胞核内进行。(2).m RN 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3).R N A聚合酶较多。(4).R N A聚合酶不能独立转录RNAo原核生物转录的特点:(1).原

35、核生物中只有一种R N A聚合酶完成所有R N A转录。(2).一 个m RN A分子中通常含有多个基因。1 0.简述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答:蛋白质的合成分为链的起始、延伸和终止阶段:链的起始: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合成主要决定于m R N A的差异。在原核生物中,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子为A U G o编码甲酰化甲硫氨酸。蛋白质合成开始时,首先是决定蛋白质起始的甲酰化甲硫氨酰tR N A与起始因子IF 2结合形成第一个复合体。同时,核糖体小亚基与起始因子IF 3和m RN A结合形成第二个复合体。接着两个复合体在始因子IF 1和一分子G D P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3 0 S起始复合体。此时

36、,甲酰化甲硫氨酰tR N A通 过tR N A的反密码子识别起始密 码A U G,而直接进入核糖体的P位(peptidyL P)并释放出IF3。最后与50S大亚基结合,形成完整的7 0核糖体,此过程需要水解一分子G D P以提供能量,同时释放出IF 1和IF 2,完成肽链的起始。链的延伸:根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配对的原则,第二个氨基酰tR N A进 入A位。随后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在A位的氨基酰tR N A上的氨基酸残基与在P位上的氨基酸的碳末端间形成多肽键。此过程水解与EF-Tu结合的G T P而提供能量。最后是核糖体向前移一个三联体密码,原来在A位的多肽tRNA转入P位,而原在P的tR N A

37、离开核糖体。此过程需要延伸因子G(E F-G)和水解G T P提供能量。这样空出的A位就可以接合另一个氨基酰tR N A,从而开始第二轮的肽链延伸。链的终止:当多肽链的延伸遇到UAAUAG U G A等终止密码子进入核糖体的A位时,多肽链的延伸就不再进行。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需要多肽释放因子的参与。在大肠杆菌中有两类释放因子RF1和RF2,RF1识别UAA和UAG,4R F2识 别 UAA和 UGAo在真核生物中只有释放因子eR F,可以识别所有三种终止密码子。第四章孟德尔遗传本章习题1 .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1)毛颖x u2 7 6 1 1

38、 X颖,后代全部毛颖。(2)毛颖x u2 7 6 1 1 X颖,后代3/4为毛颖1/4光颖。(3)毛颖x u2 0 8 0 9 X颖,后代1/2毛 颖1/2光颖。答:(1)亲本基因型为:P P xP P;P P xP p;(2)亲本基因型为:P p xP p;(3)亲本基因型为:P p xp p。2.小麦无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个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组合的F 1群体中,出现无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是多少?(1)A A xaa,(2)A A xA a,(3)A axA a,(4)A axaa,(5)aaxaa,答:.F l的基因型:A a;Fl的表现型:全部为无

39、芒个体。(2).F1的基因型:AA和A a;Fl的表现型:全部为无芒个体。(3).F1的基因型:AA、Aa和aa;Fl的表现型:无芒:有芒=3:k(4).Fl的基因型:Aa和aa;Fl的表现型:无芒:有芒=1:1。(5).F1的基因型:aa;Fl的表现型:全部有芒个体。3.小麦有秤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现以纯合的有秤品种(H 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 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怎么样?答:F1的基因型:H h,Fl的表现型:全部有移。F2的基因型:HH:H h:h h=l:2:1,F2的表现型:有移:无程=3:14 .大

40、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x u3 0 3 3 3 X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 有1 6 5 3株,其中紫花1 2 4 0株,白花4 1 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答:由 于 紫 花x u3 0 3 3 3 X花的F1全部为紫花:即基因型为:P P xp p?P po而F2基因型为:P p xP p?P P:P p:p p=l:2:1,共 有1 6 5 3株,且紫花:白花=1 2 4 0:4 1 3=3:1,符合孟得尔遗传规律。5.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粒玉米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子实,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找不到甜粒的子实,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怎么样验证解释

41、?答:.为胚乳直感现象,在甜粒玉米果穗上有的子粒胚乳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出父本非甜显性特性的子实。原因:由于玉米为异花授粉植物,间行种植出现互相授粉,并说明甜粒和非甜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非甜粒为显性性状,甜粒为隐性性状(假 设A为非甜粒基因,a为甜粒基因)。.用以下方法验证:测交法: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与纯种非甜玉米测交,其后代的非甜粒和甜粒各占一半,既基因型为:A a x a a=l:1,说明上述解释正确。自交法:将甜粒玉米果穗上所结非甜玉米的子实播种,使该套袋自交,自交后代性状比若为3:1,则上述解释正确。6.花生种皮紫色(R)对红色(r)为显性,厚 壳T对薄壳t为

42、显性。R-r和T-t是独立遗传的。指出下列各种杂交组合的:1.亲本基因型、配子种类和比例。2.F1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表现型种类和比例。答:祥见下表:7.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 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F1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杂交基因型亲本表现型 配子种类配子比例Fl基因型Fl表现型TTr r xt t R R厚壳红色薄壳紫色Tr:t R 1:1Tt R r厚壳紫色TTR R xt t r r厚壳紫色薄壳红色TR:

43、t r1:1Tt R r厚壳紫色Tt R r xt t R r厚壳紫色薄壳紫色TR:t r:t R:Tr:3:3:1Tt R R:t t R r:Tt R r:t t R R:Tt r r:t t r r=1:2:2:1:1:1厚壳紫色:薄壳紫色:厚壳红色:薄壳红色=3:3:1:1t t R r xTt r r薄壳紫色厚壳红色t R:t r:Tr 1:2:Tt R r:Tt r r:t t R r:t t r r厚壳紫色:厚壳红色:薄壳紫色:薄壳红色2答:番茄果室遗传:二 室 M对多室m 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二室:多室=(3/8+1/8):(3/8+1/8)=1: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M

44、mx m m。番茄果色遗传:红 果 Y 对黄果y为显性,其后代比例为:红果:黄果=(3/8+3/8):(1/8+1/8)=3:1,因此其亲本基因型为:Y y xY y。因为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个亲本植株基因型:Y y Mm x Y y m m。8 .下表是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后代产生的各种不同表现性的比例,试写出各个亲本基因型(设毛颖、抗锈为显性)。亲本组合毛颖抗锈毛颖感锈光颖抗锈光颖感锈毛颖感锈x u 2 0 8 0 9 X 颖 感 彳秀 01 801 4毛颖抗锈xu20809X颖感锈1 0889毛颖抗锈xu20809X颖抗锈1 571 65光颖抗锈xu20809X颖抗锈003 21

45、2答:根据其后代的分离比例,得到各个亲本的基因型:(1)毛颖感锈x u 2 0 8 0 9 X 颖感锈:P p r r xp p r r(2)毛颖抗锈x u 2 0 8 0 9 X 颖感锈:P p R r xp p r r(3)毛颖抗锈x u 2 0 8 0 9 X 颖抗锈:P p R r xp p R r(4)光颖抗锈x u 2 0 8 0 9 X 颖抗锈:p p R r xp p R r9 .大麦的刺芒R对光芒r为显性,黑 秤 B 对白移b为显性。现有甲品种为白程,但具有刺芒;而乙品种为光芒,但为黑秤。怎样获得白程光芒的新品种?(设品种的性状是纯合的)答:甲、乙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b b

46、R R 和 BBr r,将两者杂交,得 到 F l (Bb R r),经自交得到F 2,从中可分离出白程光芒(b b r r)的材料,经多代选育可培育出白程光芒的新品种。1 0 .小 麦的相对性状,毛 颖 P是光颖p的显性,抗 锈 R是感锈r的显性,无芒 A 是有芒a的显性,这三对基因之间不存在基因互作。已知小麦品种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如下,试 述 F1的表现型。(1)P P R R Aa xp p R r a a(2)p p r r Aa xP p R r a a(3)P p R R Aa xP p R r Aa(4)P p r r a a xp p R r Aa答:.F l 表现型:毛颖抗锈无

47、芒、毛颖抗锈有芒。(2).F 1 表现型: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感锈有芒。3.F l表现型: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抗锈有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4).F1表现型:毛颖抗锈有芒、毛颖抗锈无芒、毛颖感锈无芒、毛颖感锈有芒、光颖感锈无芒、光颖抗锈无芒、光颖抗锈有芒、光颖感锈有芒。11.光颖、抗锈、无 芒(ppRRA 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 芒(P P 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 3选出毛颖、抗锈、无 芒(PPRRA A)的小麦1 0株,在F 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 芒(P_R _A _)小麦儿

48、株?答:解法一:F l:PpRrAa F 2中可以产生毛颖、抗锈、无芒表现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PpRrAa=1:2:2:2:4:4:4:8按照一般方法则:(l/27)+(6/27)x(l/4)+(12/27)x(l/16)+(8/27)x(l/64)=l/8,则至少选择:10/(1/8)=80(株)o解法二:可考虑要从F3 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纯合小麦株系,则需在F 2群体中选出纯合基因型(PPRRA A)的植株。因 为F 2群体中能产生PPRRAA的概率为1/2 7,所以在F

49、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为(P_R_A-_)的小麦植株:1/27=10 XX=10 x27=270(株)12.设 有3对独立遗传、彼此没有互作、并且表现完全显性的基因Aa、Bb、C c,在杂合基因型个体AaBbCc(F l)自交所得的F 2群体中,求具有5显性和1隐性基因的个体的频率,以及具有2显性性状和1隐性性状的个体的频率。答:由于F 2基因型比为:27:9:9:9:3:3:3:1而 27 中 A_B_C_中的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5个显性基因,1个隐性基因的频率为:(2)2个显性性状,一个隐性性状的个体

50、的频率:1 3.基因型为AaBbCcDd的F 1植株自交,设这四对基因都表现为完全显性,试 述F 2群体中每一类表现型可能出现的频率。在这一群体中,每次任取5株作为一样本,试 述3株全部为显性性状、2株全部为隐性性状,以及2株全部为显性性状、3株全部为隐性性状的样本可能出现的频率各为多少?答:AaBbCcDd:F2 中表现型频率:(3/4+1/4)4=81:27:27:27:27:54/4:54/4:54/4:54/4:3:3:3:3:1(1).5株 中3株显性性状、2株隐性性状频率为:(81/256)3x(1/256)2=0.0316763x0.0000152587=0.00000048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