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88832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四篇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篇1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 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 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 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 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 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 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 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 业的特点

2、,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 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一)民以及媒体宣传_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 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 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 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和广 高技能人才统计、检查评估、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十校百企” 工程纳入技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年终进行考核 评比。4、表彰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培 养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数量和工作绩效,按照政府购 买培训成

3、果办法给予适当补助。对“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显著 成效的技工院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奖励。_ 5、跟踪服务。拟成立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围 绕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主题和“十校百企”工程的相关工 作,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校企合作调研、技术交流、 文化共建等合作活动,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有效办法,探索 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 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推动“十校百企”工程顺 利开展。五、实施步骤1、组织发动。5月中旬制订常州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适时召开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进会,部署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4、。2、建立机构。6月上旬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各技工院校根据本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 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案。3、校企对接。6月,十所技工院校、百家相关企业根据本 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确定对接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筹 办常州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研究会,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 究课题开题报告,力争8月结题;搭建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 院校提供高技能人才培训菜单,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 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上实现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4、开展督查。6月下旬,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共同对“十 校百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汇总上报省人社 厅。

5、_ 5、考核评比。12月,将“十校百企”工程成效纳入全市技 工院校“十项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6、总结交流。年1月召开“十校百企”工程经验交流 会,总结经验,表扬先进,抓好典型,全面推广。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篇3_简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职责感,教学基础 扎实,具有自我学习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的一流人才。具 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 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潜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 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潜力,具有探索精神、创 新潜力并具备优秀的科学品质。培养形式_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

6、 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 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 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目标是到达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 养是多层次的,包括了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 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_模式改革_ 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 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 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学 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 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

7、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教 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 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学校对人才 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 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到达学校规定的 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是否相 符。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 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既要理解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 的评价,又要理解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务必 遵循教育的外

8、部关系规律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_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潘懋 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务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 可表述为,“教育务必受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 并为必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所以,当人才 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为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时,务必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 述即是,“社会主义教育,务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 主义教育务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领域,则能够表述为,“社

9、会主义高等教育务 必透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潜力、素质结构优 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 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养 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贴 合人才培养目标时,则务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的是 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 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 人才培养更好地贴合人才培养目标。_ 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因既有来自教育的外部,也 有来自于教育的内部。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 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

10、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 为参照基准,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 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 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 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 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贴合程度。总 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 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_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 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 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标进行恰当的

11、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 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 方案选取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 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反馈到社会,理 解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 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发 展的需要;反馈到学校自身,理解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贴合学校的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人才培养结果还务必用教育思想和 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 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或者滞后于社

12、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时, 学校务必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培养途径进 行调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篇4_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 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 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 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 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 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 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 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13、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 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_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 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 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 到达90%、50琳口 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 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 增强。_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 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 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

14、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建设与 发展、提高电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 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 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 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 科技人才队伍。_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 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 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一5、特高压电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

15、维护和 管理等专业人才。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 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一 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 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 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 技术和技能人才。_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 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 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 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_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 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

16、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 作。到20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 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_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 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 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 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 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 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 动态管理

17、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 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 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 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 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 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 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 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5、制定和实施

18、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 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_(三)职工教育培训_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 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 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 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 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 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 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 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 素

19、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 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_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 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 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 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 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习深造。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 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 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 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O强化专业

20、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 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四)人才的考核评价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 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 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 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五)人才的选拔使用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 部管理措施。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 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 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

21、道。研究制定首席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 集团公司各类学者人才库。实施人才储备战备。(六)人才的激励机制_1、完善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实施办法,研究探索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2、制定实施首席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津贴制度。3、研究制订集团公司优秀学者、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序列 及评比表彰、奖励办法。_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实施有色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制度,强化各类保险和福 利待遇的激励作用。5、设计员工职业生涯通道,有效支撑企业内部的晋升制度 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技术类和管理类人才通道,并实现对员工 的激励,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22、协调一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篇2根据江苏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和江苏省“百校千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 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常州 市“十校百企”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十校百 企”工程),推进院校和企业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建 立政府搭台、校企互动、产学结合、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校企 合作新机制,为加快培养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发展急需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 发展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保障。二、目标任务1、全面推行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机制。省级重点技工院

23、校要 和不少于1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国家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 要和不少于20个企业开展紧密型合作,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 案,并有效执行。每个高级工班、技师(含预备技师)班专业均 要与2家以上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 方案,并有效执行。2、努力扩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规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 技师(预备技师)班在校生的比例达到50% (或者1200人)以上,年组织企业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以上;高级技 工学校高级班在校生比例达到30% (或者800人)以上,年组织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400人以上;国家级重点技校高级班在校生 的比例20% (或者300人)以上,年组织企

24、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200人以上。_ 3、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着力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难题的 能力,确保高级工、技师(预备技师)考评合格率80%以上,对 口就业率90%以上,用人企业认可满意度80%以上。三、实施要求_ 实施“十校百企”工程,关键要找准企业和院校的对接点, 注重在载体、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院校和有关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多 种模式和灵活有效的合作形式,共同搭建对接平台。1、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共同 搭建常州市技工院校毕业生供求信息对接平台,为促进毕业生

25、充 分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各企业要积极为“平台建设”提供人才需 求信息,为技工院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信息;各技工院 校要及时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 信息紧密对接,拓宽毕业生和企业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2、人才交流对接平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挂职制度,技 工院校要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实践,参与产学研活动,系统 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和 实践经验,以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建立企业优秀人才到技工院校 兼职制度,聘请优秀企业家、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特 聘教师到院校授课,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机制。_ 3、课程改革对接平台。建立院校专业设置

26、、课程内容改革 与企业发展联动的促进机制。校企共同研究一体化教学内容、教 材和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人才层次和数量需求变化,引导学科专 业结构的调整,推动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专业设置 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 养目标零距离,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紧密性和有效 性。_ 4、物质交流对接平台。加快校内校外基地建设,大力推行 “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做法,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质交流平台。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行业 协会和产业集群,分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 创新能力_ 5、技术交流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优势,

27、校 企联合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名师工作室”,共同研发新材 料、新工艺、新技术与新产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技工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 rrfl. o四、保障措施_ 1、加强领导。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领导小组,负 责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推动工作的展开。各院 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单位“十校百企”工程实施方 案并推动组织实施。组织机构由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有关行 业、企业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骨干组成,其中行业、企 业代表要占一定比例。_ 2、合力共推。市经信委和市人社局将充分发挥部门综合协 调与指导服务的职能,建立协调共推的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技工 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 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 问题,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促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3、强化考核。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本实施方案抓紧建立机构、 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具体的工作进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 数量和质量上见实效。市经信委将“十校百企”工程培养高技能 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 将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 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市人社局建立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