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眉山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四川眉山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四川眉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 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礼聃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 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 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 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 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 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获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 游谈
2、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 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 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 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 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 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柱
3、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季札聃:人名。 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倍获:超过数倍。(1)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粗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 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 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 D.查字典,“遗”有“遗留” “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 送。(2)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
4、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5、代汉语。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帮帮你:指:手指;指向;指责;意思,意图;指称。古汉语词典(商 务印书馆)14.答案:(1) C(2) B(3) D(4)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 啊。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 义,然后结合句意及前后文来推断词语意思。ABD.正确;C.有误,“而书固自如也”意思 是: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固,本来。故选:Co(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6、。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 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 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据此断句为:余既衰且 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故选:Bo(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他主动作记”与原文意思不符。原 文是“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是李公择主动要求苏轼写一篇文章.故选:Do(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 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是时,这个时代。得,能。句意为:读书人生在这个时 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啊。中重点词语有:去,离开。居,住。句意为: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