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岩石与土壤”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 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观念,并通过探究岩石与土壤本身的价值来增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 心和探究热情。本课是单元起始课,主要安排了4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交流岩石和土 壤的来源地及用途、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其中“了 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岩石和 土壤不但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更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地 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
2、大的研究价值,这也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认知铺垫。【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随处可见,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学生对它们并不 陌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 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的地球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本节课对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和土壤的来源、特征、 用途进行简单观察讨论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岩 石和土壤不仅仅是地球重要的物质组成,更是地球变迁的重要研究资源。【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 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用途广泛,认识到它
3、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故事,具有重 要的研究价值。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学习感悟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探究实践用气泡图等方式记录岩石和土壤的特征、用途及相关的故事。态度责任在展示交流中,产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意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 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难点根据视频、图文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分析、推理出它们记录下地球形成 演变的历史。【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课前每组搜集34块岩石、34份土壤;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L课件出示地球图片。提问:地球
4、家园中有什么?2.讲述:空气、植物、动物等都是地球家园中的成员,岩石和土壤也是地球中的重要成员。 揭示课题: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板书)。设计意图“地球家园有什么”是学生在低段研究过的课题,借助曾经的“地球”图片引导 学生回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关注到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究 的兴趣。二、探索岩石和土壤(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和土壤、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图片1 .观察并描述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预设10分钟)(1)提问:同学们都采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你们是在哪里采集到的呢?5.岩石、沙和黏土【教材简析】本课是岩石与土壤单元的第五课,是本单元的过渡课,起到
5、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四课 学生展开了对岩石和矿物的学习,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 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本课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的异同,从中发现岩石与土壤的 关联,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并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除了常用的运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还需 要用团球和涂痕的方法比较它们的黏性,为后续研究土壤的主要成分和观察比较沙质土、黏质土、 壤土的特点等内容做好知识铺垫。【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岩石、沙
6、、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只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 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 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从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感知物质形 态的变化,从而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这样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 成的这一科学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这样的对比观察也可以 很好地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知道岩石、沙、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认识到岩 石碎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岩石、沙、黏土的异同。
7、探究实践利用多种感官、借助工具观察岩石、沙、黏土,用对比的方法区分黏性的差异,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岩石破裂后会形成黏土、沙的猜测。态度责任乐于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岩石、沙、黏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观 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教师L班级记录单;2.教学课件。学生1 .每组提供1份岩石、沙、黏土、放大镜、白纸、水;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聚焦导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岩石、黏土、沙的图片L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
8、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 小的岩石、沙、黏土。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3.讲述:看来这三种物质还是很常见的,你们都曾在同一个地方发现它们。今天我们要仔细 观察岩石、沙、黏土,大家都有信心成为一名小小观察员吗?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看到过岩石、沙和黏土,交流中发现三者会在同个地方出现 从而激发好奇心,希望成为小小观察员去观察比较这三者的不同之处。二、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岩石、沙和黏土、放大镜、白纸、观察记录单1 .观察岩石、沙和黏土(1)观察方法的讨论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
9、土?10(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 察)(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边观察边记录;可以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3)学生汇报交流(4)小结:岩石粗糙,颗粒大;沙较粗糙,颗粒较大;黏土细腻,颗粒很小。2.比较沙、黏土的黏性(1)比较黏性的方法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 观察痕迹。(2)学生活动温馨提醒:边观察边记录(
10、3)学生汇报交流参考格式:我观察到容易团成球,说明它,我认为这与它的有关。(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4)小结:沙颗粒大,没有黏性;黏土颗粒小,黏性大。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比较的方法,提示观察的时候要将岩石、沙、 黏土放在白纸上便于观察,为观察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一个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习新的观 察方法团球和涂痕,更有利于学生对黏性的观察和理解。三、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1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
11、会怎 样变化呢?2 .讲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设计意图通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岩石的变化过程,把岩石、沙、黏土的形成联系起来。【疑难解答】1 .本节课中的团球与涂痕都是学生新接触到的观察方法,应以怎样的方式指导更为有效? 可以利用视频介绍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团揉力度的把握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2 .团球过程中水量不容易控制怎么办?使用滴管加水虽然可以一滴一滴地加,但是有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控制不好,导致一次性就 加了过多的水。使用小喷瓶代替滴管,学生容易操作,水量也更加容易控制了。【教学后记】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2-4课对
12、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本课主要研究“土 壤中有什么? ”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11 行细致观察。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 分。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 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 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 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
13、识。【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 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学生在前面 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 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 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 师的引导。【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 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科学思维用分类、分
14、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教学准备】教师1 .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镣子、 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 .出示土壤图片。提问: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土壤里面有什么呢?2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揭示课
15、题:观察土壤(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暴露学生前概念。二、观察土壤(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1份新鲜土壤、1份干燥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一次性手套、镣子、尺子、 实验记录单3 .观察新鲜的土壤。(1)观察前的讨论。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土壤?(2)小结: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还可以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土壤的气味;活动过程中注意提示用手卫生。(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4)汇报交流:新鲜的土壤里有什么?(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察发现,同学们会发现新鲜的土壤里有水、植物的根茎叶、 小动物、沙子等,但不能区分出沙砾、沙、粉沙和黏
16、土。)4 .观察干燥的土壤。(1)提问:在刚刚的观察中,你发现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子等)12(2)讲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干燥的土壤。(3)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把晾干的土壤捻碎。挑出不同类型颗粒物。每种颗粒物数量1一2颗。从大到小排列。用尺量一量直径大约是几毫米。(4)出示记录单,明确记录内容。(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6)汇报交流:你发现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7)出示地质学家的分类标准。讲述:地质学家根据颗粒大小,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 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
17、微粒是黏土。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 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是对新鲜的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但学生 不能准确地区分土壤颗粒,所以第二个活动重点观察颗粒的大小。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 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土壤沉积实验(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1份干燥土壤、一杯水、搅拌棒、实验记录单L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会怎样?5 .明确实验方法:(1)把水倒入盛有土壤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2)用搅拌棒搅拌,约20秒后停止。(3)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方法我们的发现倒入水中搅拌、静置(用
18、图文表示)6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7 .研讨:把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预设:会产生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水面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和动植物的残体;静置 后分层,大颗粒在下,小颗粒在上。)8 .小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动植物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设计意图通过土壤沉积实验,知道土壤中还有空气和腐殖质。土壤静置后出现了分层的现 象,通过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分层,让学生感知土壤沉积的顺序,突破难点。四、交流我们观察的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L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你认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预设:土壤是由空气、水、腐殖质、沙砾、沙、粉沙和黏土等
19、组成。)2 .提问:你对土壤有哪些新的认识?3 .小结:土壤是地球上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和其他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希望同学 们平时可以好好保护土壤。你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我们上课用过的土壤了吗?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通过观察与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 水、空气、腐殖质、砂砾、沙、黏土等。最后再次强调了土壤的重要性,首尾呼应。用过的土壤 的处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五、拓展(预设1分钟)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这些土壤有什么特点呢?13设计意图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让学生意识到土壤对我们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土壤的 认识,也为下一节做下了铺垫。【疑难解
20、答】1.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学生比较难区分颗粒的大小。教师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土壤颗粒大小不一的干燥土壤,学生在观察土壤颗粒时,要 先把土块碾碎再观察。也可以网上购买不同孔径的筛网,选择孔径为2nmi和0.06nini的筛网组合起 来,这样就可以得到大于2毫米的大颗粒(砂砾),2毫米和0. 06毫米之间的中颗粒(沙),和小 于0. 06毫米的小颗粒(粉沙和黏土)。【教学后记】.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组成比例的角度,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砂质土、 黏质土和壤质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眼睛看、放大镜观察、手摸和做对比实验的方 式来认识三种土壤在
21、颗粒大小、黏性、渗水性方面的区别。砂质土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 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良好;黏质土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 性能差;壤质土土性疏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适合作物生长。通过对三种土壤特点的认识, 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的特性。还能通 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并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点,并认识到土壤对生 命的意义。那土壤有哪些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22、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 长有什么影响?都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 资料等方法,描述和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并且建立“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与“土壤类型”的 联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土壤的热情,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建构关于土 壤的较为完整的科学观念奠定基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并能描述砂质土、黏质土、壤质 土的特点,还能举例说出它们适宜生长的植物。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归纳出三种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以及 渗水性方面的不同。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三种土壤的特
23、性,并且建立“不同植物 的生长需求”与“土壤类型”的联系。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实践,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土壤的热情,初步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 要作用。发展学生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种土壤的特性。难点仔细观察并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14学生1.科学作业本;2.活动记录单;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4.放大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农场图片1 .课件出示三张不同土壤的照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4、2 .讲述: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3 .布置任务:学校的“开心农场”要种一批花生,小农场主们经过资料查阅得知花生适合种 在土质疏松、含沙量多、排水能力强、透气性好的土壤中。今天老师从农场三块地里分别带来三 种不同的土壤,请大家帮小农场主们挑选适合种植花生的土壤。揭示课题:比较不同的土壤(板 书)。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土壤的成分,并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问题进行驱动,明确任 务,激发学生比较不同土壤的兴趣。二、比较三种不同的土壤(预设25分钟)4 .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及黏性。(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砂质土标记为1号、黏质土标记为2号、壤质土标记
25、为3号、白纸、放大镜、水、 滴管、小勺、湿毛巾、记录单(1)出示三种土壤。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教师引导:眼睛看,看不清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手摸、捻,注重手指的体会。(2)具体指导团揉的方法,用小勺挖取部分土壤至手心再滴几滴水,用团揉的方法比较土壤 的黏性,强调用指腹进行揉搓。(3)出示记录单,明确观察要求: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并记录;注意实验卫生,不能用嘴尝;实验完成后,用湿毛巾擦干净手。(4)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并记录土壤的特点。(5)汇报交流。(6)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三种土壤的特点:1号土壤的颗粒粗糙、含沙量最多,黏性最 差;2号土壤的颗粒细腻、含沙量最少,黏性最好;3
26、号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均、含沙量居中,黏性 一般。5 .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等量土壤样品、湿毛巾、过滤杯、塑料杯、滤纸、烧杯、水(1)出示三种土壤观察记录单(一)提问:根据刚才的观察结果,你觉得这三种土壤渗水的情况一样吗?理由是?(2)出示过滤 杯,学生观察其特点。提问:把土壤倒在这个杯子中,怎样比较土壤的渗水性?教师引导:水流下来的快慢就是渗水速度,水流出来的多少就是渗水量。追问:为了更准确地比出它们的渗水性,实验中要注意什么?要关注实验的公平性:三种土壤要等量,同时缓慢倒入等量的水等。土壤要压实,水不能满 到过滤杯外。(3)微课视频展示比较土壤渗水性的操作。
27、(4)学生实验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5)研讨交流:1号土壤渗水速度快,杯中接的水最多;2号土壤渗水速度慢,杯中接的水 最少;3号土壤渗水速度一般,渗水量也一般。(6)小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1号土壤渗水速度最快,2号土壤渗水速度最慢?(7)小结:1号土壤颗粒大、含沙量多、间隙大,渗水速度快。2号土壤颗粒细腻、含沙量 少、间隙小,渗水速度慢。15设计意图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并记录三种土壤 的特性。实验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预测,关注实验的公平性及注意事项。利用微课视频能更直观 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渗水速度和渗水量两个维度更好地帮助学生进
28、行土壤渗水性的比较。三、梳理研讨,总结反思(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三种不同类型土壤资料卡6 .回顾三种土壤的特点,并出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饼状图。7 .学生资料阅读并交流汇报。提问:土壤的这些特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根据资料卡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 一类植物生长?适宜生长在砂质土中的植物:西瓜、花生、土豆、萝卜等。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的植物:水稻、芦苇、莲等。大多数植物适宜生长在壤质土中: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等。8 .小结:土壤的质地不同,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总结三种土壤的特性,借助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 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四、拓展延
29、伸,解决问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相关图片思考:现在你能帮助“开心农场”里的小农场主们选择几号土壤来进行种植花生了吗?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真实的问题,首尾呼应,激发学生继续 探索土壤的兴趣和欲望。【疑难解答】土壤的透气性与黏性、渗水性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壤的透气性与黏性和渗水性有关,黏性差渗水性好的土壤透气性也好。例如砂 质土颗粒粗糙,含沙量多,黏性差,渗水速度快,土质疏松所以透气性好。黏质土颗粒细腻,含 沙量少,黏性好,渗水速度慢,土质细密所以透气性差。壤质土含沙量居中,黏性一般,透水性 较好,透气性也较好。【教学后记】.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材简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
30、最后一课,承担着梳理、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任务,同时还作为学习并 了解岩石、矿物、土壤和我们人类密切关系认识的提升课。本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对前面7课所学内容的梳理,进一步概括总结,通过图示的方式架起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联 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整体认知。第二部分是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学生通过课前调查、 资料阅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更多用途。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岩石、矿物和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知道它们是地球上 的重要资源,意识到它们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学情分析】学
31、生在这个单元中比较全面地利用了各种方法,进行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观察,对三者的性 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三者的认知还是相对比较零散的、碎片化的。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图示16 的形式将三者的关系厘清,建立较为系统的科学概念。另外对于岩石、矿物、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可能有所了解,但还比较单一、片面,并且学生对于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意识是有的,但为 什么保护、如何保护又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集体研讨、梳理,从岩石、矿物和 土壤的用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切入口,来增强他们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意识 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阅读和角色扮演,知道岩石、矿物和土壤是
32、地球的重要资源且不可再生; 知道它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这些自然资源。科学思维基于对岩石、矿物、土壤用途的分析,归纳出这些自然资源的用途是由它们的特 性决定。探究实践通过实地调查、资料阅读等方式,搜集关于岩石、矿物、土壤的用途的信息,会 处理信息并与同伴交流所获信息。态度责任在探究研讨中,进一步发展探究岩石、矿物、土壤的兴趣,认识到这些自然资源 的重要性,树立保护、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整理好石、矿物和土壤的作用。难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保护、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岩石、矿物资料卡;3.班级记录表。学生1.课堂作业本;2
33、,岩石、矿物卡片。【教学过程】一、旧知梳理,厘清关系(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班级记录表1 .教师出示班级记录表。提问:本单元我们一直在研究岩石、矿物和土壤,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你对它们有了哪些 新的认识呢?2 .提出任务:岩石、矿物、土壤都是我们地球的重要资源,请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归纳出它们 之间的关系,完成作业本第56页的活动记录单。作业本活动记录单班级记录表参考3 .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补充班级记录表,厘清岩石、矿物、土壤的关系。4 .提问:岩石、矿物、土壤如此重要,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密切联系呢?揭示课题 岩石、土壤和我们(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将之前零散的、
34、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 岩石、矿物、土壤之间的联系,厘清三者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它们与我们生活的联系,聚 焦木节课的研究主题。二、了解丰富用途,树立保护意识(预设27分钟)材料准备:岩石矿物资料卡;活动记录单(课前根据前面所学以及调查生活中由岩石或矿物 制成的物品,先完成“我已知的”部分的记录)1 .阅读分享,了解岩石(矿物)的用途(预设12分钟)(1)提问: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岩石和矿物,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这些作用利用了它们的什么特性呢?岩石、矿物作用记录单(预设:学校楼梯、小区的十字路、石桥、铅笔、石膏)(2)任务布置:岩石和矿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不仅
35、于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岩石、矿物资料卡,或许我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多信息。(3)出示:岩石、矿物资料卡。温馨提示:17每人先拿一张,阅读记录完之后,放回桌子中间,再阅读其他的资料卡;边阅读,边记录新学会的知识;先组内交流分享,并做好汇报准备。(4)小结:利用气泡图小结岩石、矿物在生活中的丰富作用,同时也发现人类利用岩石和 矿物,是利用它们的特性。2 .角色扮演,了解土壤的用途(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角色扮演”示范音频。(1)出示图片和音频了解土壤对植物、动物等不同生物的重要作用。(2)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角色扮演,说一说土壤对你扮演的角色的重要作用。(3)学生分组活动。(4)挑选
36、1-2组进行汇报展示。(5)小结:气泡图小结土壤的用途。(6)应用:岩石、矿物、土壤的作用都和它们的哪些特性相关联呢?请你举例说明。3.保护自然资源(预设7分钟)(1)讲述:岩石、矿物、土壤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对它 们的开采和利用的速度一直有增无减,并且垃圾的倾倒、乱砍滥伐等行为导致土地的荒漠化。可 是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这就意味着数量有限的这些自然资源,迟早要面临枯竭状态。(2)研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自然资源呢?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具体的生活物品,可以拉近“岩石、矿物”和学生的距离,再通过 资料阅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拓展他们对岩石、矿物、土壤用途的了
37、解,让他们深切体会 到岩石、矿物土壤的确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此为情感基础,再利用图片、视频展示这些自 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现状,帮助孩子树立保护、节约这些自然资源的意识。三、课后拓展:完成土壤调查小报告(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土壤调查小报告范例。课外任务:利用周末时间,调查自己家或者学校附近的土壤污染和浪费的情况,以及人们对 土壤进行保护的措施,并完成一份调查小报告或者手抄报。设计意图调查自己当地土壤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可以增强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并通过 撰写小报告或者手抄报来提升书面表达能力。【疑难解答】1 .给学生提供哪些岩石、矿物资料卡片比较合适?地球上的岩石、矿物种类非常多,在课
38、堂上提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更会引起学生 的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建议可以选择煤炭、铜、铁、金、石墨、石膏等常见的矿物。并 且介绍的资料应图文结合,挑选出最关键的特点和用途进行科普介绍。以下两张资料卡用以设计 参考:2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更好地树立保护、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呢?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是大家都能轻而易举喊出来的口号,如果空喊口号,没有实际措 施和行动,那么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永远都无法真正树立的。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周边的 土壤进行实地考察,也可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去小区附近的土壤进行考察,然后将考察结果用文字、 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在科学群里进行分享
39、(这样也方便无法去考察的同学,对土壤现状进行了解)。 只有实地考察了,亲眼目睹后,才会触动内心想要真正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也才会将不乱扔垃 圾、不浪费能源等行动落到实处。当然教师还可以匀出一节课,进行调查结果展示,引导学生想 出更多的保护珍稀自然资源的措施。【教学后记】189.岩石与土壤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应课标的核心概念是地球系统,10.3岩石和土壤; 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11.1自然资源。本单元教材的设计,着力体现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 共生发展的编写思路,即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观察、实验、描述、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 实践活动,达到学生建构岩石和土壤
40、相关科学概念的目的,同时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来整体架构。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主要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视角,拉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 2-7课,带领学生们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类别及特征等知识,构建起相关科学概念,培养相 应科学探究能力。其中这一部分的设计又分为三个层次:2-4课是围绕认识岩石展开的;第5课 作为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6、7两课指 向土壤来展开学习。第8课作为单元最后一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顾与梳理,认识到岩石、 矿物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获得整体提升。【学情分析】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
41、习,学生已经对岩石和土壤相关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第八课 对岩石和土壤成分以及之间关系进行简单地回顾后,学生对本单元整体知识间的关联性有了一定 的认识,但是由于学习周期较长,部分学生对于前期所学的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特征的知识或 多或少有所遗忘,以及不同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对于岩石、土壤和矿物的知 识还产生了一些混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以及土壤的主要成分,知道能利 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科学思维能运用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基于证据鉴别出不同的岩石;用比较、分类等方法, 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探究实践梳
42、理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与交流。态度责任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在跨组 研学和组内分享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本单元岩石与土壤的知识。难点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1 学生L每组提供一张A3纸(印有部分思维导图的内容)、黑笔、便利贴、岩石矿物标本盒 (其中缺少两块岩石或矿物)、两块岩石或矿物、岩石矿物特征卡;2.每人一张思维导图、科学作 业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讲述: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种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岩石与土壤
43、,知道了他们的组 成、类别、特征等,本节课我们一起进行单元整理,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揭示课题:岩石与土壤 单元整理(板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二、梳理知识(3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每组提供一张A3纸、黑笔、便利贴、每人一张思维导图2 .提问:地球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变成土壤。这个单元我们学习 了哪些关于岩石和土壤的知识?3 .师生交流,一起完成思维导图第一层分支的内容。4 .讲述:接下来,我们就将从岩石的组成、特征、土壤的主要成分、分类等方面对岩石和土19(2)讲述:是的,山上、海边、田野等到处都有岩石和土壤的身影。不单单是这些我们看得 到的地方有岩石,
44、海洋底部也是有岩石的,我们地球的表面都是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的呢!(3)提问:岩石和土壤什么样呢?仔细观察并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岩石或土壤。(4)学生展示交流。(5)小结:有的岩石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有的有条纹,有的没有条纹!有的岩石直接裸露, 有的被厚厚的土壤覆盖着!不同地区的土壤也是不一样的,它们的颜色、颗粒大小、含有的成分 也都有区别!那这些土壤有什么相似点吗?(预设:都可以种植植物、为动物提供家园)(6)提问:岩石又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冶炼金属、制成中药、点豆腐、制作成首饰)材料准备:岩石和土壤的相关视频5 .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预设18分钟)(1)讲述:岩石和土壤虽然没有生命,但可
45、以告诉我们很多地球以前的故事呢!视频介绍鹦鹉螺化石的故事。视频介绍蕨类植物和部分化石的故事。资料介绍魔鬼塔的故事。资料介绍土壤的故事及四个土层的特点。(2)提问:从资料中,你知道了岩石与土壤的哪些故事呢?(3)小结:化石诉说着地球上曾经有哪些生物存在过,鹦鹉螺化石帮我们了解到喜马拉雅山 曾经是海洋。魔鬼塔中的化学成分告诉了我们其形成年代,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测定地球的年龄。 土壤来自岩石的风化,它的形成过程是很漫长的。(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岩石和土壤的故事?6 .整理岩石和土壤的知识(预设7分钟)(1)师生交流,并在气泡图中整理相关知识。(2)小结:岩石与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具有重大的研
46、究价值。设计意图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岩石和土壤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用途。借助资 料,从岩石的化学成分、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土壤形成的过程这3个方面向学生展示岩石和 土壤如何记录了地球演变的历史,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三、拓展:调查当地的岩石和土壤(预设2分钟)讲述:如果人类想要更好地利用岩石和土壤,想通过岩石和土壤了解更多地球形成和演化的 故事,还需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它们。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调查当 地有什么岩石,土壤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寻找相关资料。设计意图调查当地岩石和土壤的特征,搜集当地岩石和土壤的故事,可以拓展学生的相关 知
47、识,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培养对岩石和土壤的探究兴趣。【疑难解答】不少学生喜欢收集岩石,总是拿着各种岩石向教师求教岩石的名称、作用等,教师也不认识, 怎么办?教师可以购买一本岩石相关的百科全书,比如DK的儿童图解百科全书之岩石与宝石放在 实验室,将它当作“岩石字典”,当孩子们带着岩石求教时,引导他们先观察岩石的特征,再根 据特征查询岩石的名称以及相关的趣味小知识。学校里有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可以让学生对照辨 认,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博物馆寻找答案。【教学后记】壤分别进行梳理。我们的活动分三步进行,首先进行跨组研学,再组内分享,最后全班交流。7 .跨组研学。(1)讲述:同学们请挑选自己打算梳理的组别,挑选“岩石组”的同学到岩石一4组一起进 行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