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三)-普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三)-普卷.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考语文质检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 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 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 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 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
2、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 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 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 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 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 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 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
3、是地。中 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 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 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耍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 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 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 便有了 “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 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
4、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 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 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要紧的是果敢地迈出第一步,对与错先都不管,自古就没有把一切都设计好再开步的事。别 想把一切都弄清楚,再去走路。鲁莽者要学会思考,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犹豫。目的可求完美, 举步之际则无需周全。一一史铁生有人认为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走
5、一步” 是基础、开端,是要善于做好眼前的事;“再走一步”是积累,有了开端再继续努力才会获 得最后成功。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近两年来,以思想为引领、学术为根基、知识为内涵、创新为手段、传媒为前导,挖掘典籍 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有益知识,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 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节目的主流之一,涌现出不少质量很高、家喻户晓的作品,其中大型 文
6、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风气之先。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 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空前绝后。第一季节目,将尚书这样“小众 而小众”的古籍,变为“大众之大众”的口碑。近日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 点蟋J黑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二古籍阅读是小众,分众的,古籍传播却是大众的,历代 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和保护的学者宵衣阡食、爬梳整理、含身护书、奉献一生,维系着中华民族 不灭的精神和不死的脊梁。如今,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文化、学术有机结合起来,反复锻造、淬火激发,“百炼
7、钢化为绕指柔”,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19 .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够恰当,请加以修改。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21 .文中画横线处的“小众”和“大众”重叠使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所谓“媳羊毛”就是指网赚一族利用各种网络金融产品或红包活动推广下线抽成赚钱,又泛指搜 集各个银行等金融机构及各类商家的优惠信息,以此实现盈利的目的。这类行为就被称之为蒲羊 毛。O有些消费者从中获得了实惠,有些平台及商家获得了流量,增加了人气。然而,“踌羊毛”也有界限,就不再是“德羊毛”,可能就是诈骗了。收到商品
8、、寄 回空包、申请退货;或者“买真退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占小便宜,“胡羊毛”,实际上是以 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为手段,骗取网购平台的财产,一旦达到一定数额,即 构成诈骗罪。“羊毛”可膊,但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能做,这是底线。“嬷羊毛”可以省钱,但突破了占小便宜 应有的边界,就会变成违法犯罪,这应该被所有人谨记。,还是实体消费,遵守诚实守 信原则、遵纪守法都是应有的遵循。22 .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词语,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踏上新征程,跑出加速度。 B.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C.再上井冈山,重走红
9、色路。 D.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C、A、A、【解析】(I) C.“人类理想的境界”错,原文材料一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 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说的是中国人的的理想境界。(2)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错,材料二原文为“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 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开篇即亮 明观点
10、,没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也没有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述。(3)根据材料二,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和而不 同” “群己合一”。A.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说的是如何修养身心,不属于处理人类 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故选:Ao(4)根据“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 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可知,中国画要“气 象”“境界”与“风格”三者合一。根据“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 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
11、称四君子”可知,中国画有人文理想作衬托。 根据“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 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 性情”可知,中国画在画中见性情。(5)根据材料一 “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 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可知,应树立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随西方, 坚守对传统节日的热爱。根据材料一“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 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 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可知,让“世
12、界大 同“天下太平”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和最高理想。根据材料二“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 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 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知,用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问题。根据材料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 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可知,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 主张、方案,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答
13、案:(1) C(2) A(3) A(4)中国画要“气象”“境界”与“风格”三者合一;中国画有人文理想作衬托;中国画 在画中见性情。(5)应树立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随西方,坚守对传统节日的热爱。让“世界大同”“天下太 平”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和最高理想。用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 突问题。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提供精神 指引。(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 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
14、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 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 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 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 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 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
15、本,自己发挥。“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D、B、【解析】(1) D. “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心存不满”错误。对 女孩子心理的解读不正确,反对“我”在上流洗脸,应该主要是源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性格里的 泼辣。故选Do(2) B. “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错,小说打破了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只将生活 画面(场景)串联起来,呈现出散文式结构。“激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对,小说人物之间矛盾并 不激烈。故选Bo(3)小说
16、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的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可以借助环境、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 下边洗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 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光 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给你做”“你要没有布, 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够给我买张织布 机子了!这一趟
17、,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 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表现了妞 儿聪明能干。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小说通过“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 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等 外貌描写,表现了妞儿家生活的贫困艰辛。“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 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 土的友好。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
18、面表现了 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4)人物形象真切动人。小说通过写“我”打游击打到了小村庄时,和妞儿因为洗脸而“吵架”的对话等情节,以诗一般 的抒情色调,朴实凝练的艺术笔触,塑造了一位倔强好强,泼辣干练、慷慨爽直、干脆利落而又 心灵手巧、朴素勤劳、热爱革命的主人公妞儿的形象。行文的散文化。这篇小说选择乡村景象的记忆和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没有完整而缜密的故事情节。叙事时,小 说采用一连串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的画面,打破小说传统的艺 术结构,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所叙述的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情浓意深耐人寻味。小说通过“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
19、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引发作者回忆当年抗战生活时 和他们一家在一起的事情,作者没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叙述了 “送袜子”到“做国旗”等具有时 代特征的事件,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斗赢得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无比 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答案:(1) D(2) B(3)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 艰辛。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
20、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侧面表 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4)人物形象真切动人。作者以诗一般的抒情色调,朴实凝练的艺术笔触,塑造了一位倔强好 强,泼辣干练、慷慨爽直、干脆利落而又心灵手巧、朴素勤劳、热爱革命的主人公妞儿的形象。 行文的散文化。文章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 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情浓意深耐人寻味。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 众对战斗赢得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 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
21、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 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 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
22、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014,【答案】C、B、【解析】(1)句意: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 宫殿和宗庙。“燕兵独追北”,“燕兵”主语,“追”谓语,“北”宾
23、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单独 成句;“入至临淄”,“入至”作“临淄”的宾语,其后断开;“尽取齐宝”,“取”作“齐宝”的宾语、其后断开。故在EIM处断句。(2) A.正确。“眄庭柯以怡颜”句意: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B.正确。C. “意思不同”错误。“宗庙之事”的“宗庙”,指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句意:宗庙祭 祀的工作。D.正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故选Co(3) B. “天下的贤人听说燕昭王以贤者为师、为友、为臣”错,应是燕昭王如果亲自登门拜访贤 才。根据“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土必趋于燕矣”可知。故选Bo
24、(4)“卑身”,降低身份;“币”,礼物;“以”,凭借。译文: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 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所求者生马”,判断句;“捐”,舍弃。译文:我要得到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并且还 白白地舍弃五百金。(5)燕齐之战中,燕国获胜的原因是:由“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分析可知,燕昭王虚心纳谏,听取郭隗的意见;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土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分析 可知,广纳贤才,厚待人才。部代之战中,燕国失败的原因是:由“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日:何如?对日: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日:吾以倍攻之,可乎?日
25、:不可。日:以三,可乎?日:不可。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分析可知,燕王喜固执己见,不听从乐间的劝告。答案:(1) EIM(2) C(3) B(4)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致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凭借)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 仇。我要得到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并且还白白地舍弃五百金。(5)燕齐之战中,燕国获胜的原因是:燕昭王虚心纳谏,听取郭隗的意见;广纳贤才,厚待人才。部代之战中,燕国失败的原因是:燕王喜固执己见,不听从乐间的劝告。(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 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
26、等断句。(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 累,有时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判断。(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 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27、在仔细理解 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 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 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 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 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 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
28、过后再默思, 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 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 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 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 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 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 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
29、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 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 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 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 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 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
30、,和百姓 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 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 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材料二: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拿出金百斤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饮酒三日,他返回燕国回复说:“赵国 的壮年老百姓都死于长平之战,年幼的一代还未长大,可以乘机攻打。”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 间,问他:“攻打赵国怎么样? ”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 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
31、:“我用多一倍的兵力攻打赵国,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 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 ”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左右大 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燕王派栗腹率领四十万士卒进攻部地, 派庆秦率领二十万士卒进攻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人在部地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人在 代郡迎战庆秦。结果燕军大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 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 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32、 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 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516.【答案】C、【解析】(1)C.“抒发了作者喜闻捷报后旋即感受到的历史虚无感”错,作者写“赤壁矶头落照, 肥水桥边衰草”是为了抒发“渺渺唤人愁”的感慨,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 尚待收复,抒发了词人对于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故选C。(2)“剪烛看吴钩”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
33、取关山五十州”(南园),此处化用诗句, “剪烛”“看吴钩”是一句动作描写,抒发自己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小乔初嫁”化用了苏轼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以周瑜比拟、 赞美采石大捷的主将虞允文,周瑜并不在“小乔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文吏督 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 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 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的话
34、,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 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 最后理想。(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 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 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 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
35、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 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 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 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 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 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 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
36、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 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 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 种天人相应。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 战也并不“优游”,但其目的在于极力歌颂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和生活理想。“我欲乘
37、风去”化用了苏轼词句“我欲乘风归去”,古代英雄宗意曾有“乘长风破万里浪”之 愿,古代英雄(宗毒、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中,描绘了词人那种阵厉风发、 青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欲大展雄图,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词气慷慨激昂,豪情激发。答案:(1) C(2)“剪烛看吴钩”化用了李贺诗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或是杜甫诗句“少 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作者借助“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杀敌建 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小乔初嫁”化用了苏轼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作者以周瑜比拟、赞美采石大捷的主将虞允文,借此语赞扬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
38、雅之 余风,故能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我欲乘风去”化用了苏轼词句“我欲乘 风归去”,古代英雄宗强曾有“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愿,此处作者借苏轼“乘风归去”的豪语抒 发了自己欲大展雄图,从戎报国的壮志豪情。译文:白雪洗刷了金人掀起的战尘,大江已很平静,寒风阻住了楚天的白云,自己却在后方羁留。什 么人来替这次胜利战绩谱写凯歌的悲壮,吹响进军的号角在古老的城楼?放眼河山自己平生怀着 豪迈的抗金志气,面对关河要塞的战云未靖的风景,禁不住剪亮烛光,看一看锋利的吴钩。更加 令人高兴的是采石矶之处,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回忆历史上的那年,正是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小谢,年轻力壮谱写春秋。小乔刚刚出
39、嫁,紫罗 香囊犹未焚解,不朽的功业已经建立,的确从容优游,赤壁的端岩上落日映照,肥水处的桥边一 派衰草,悠远缥缈地唤起人们的烦愁。我一定要乘长风破万里浪而去,效祖逖击楫发誓在渡江的 中流。赏析:在古典诗词中,我们常可发现这样的现象:写“喜”的作品远远少于写“愁”的作品,而在公 认之佳作中,“喜”作则更少于“愁”作。在诗中,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 一首“快诗;而在词中,则张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一一之所以说是“大致”,这是因 为,它尽管从总体气氛上看可属“快词”,但其中也多少夹杂了一点悲绪。喜中有愁,壮中含悲, 这就是我们通读此词后的整体印象。先从题目“闻采石战胜”说起。宋史高宗
40、本纪:“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一月,虞允文 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拒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金主完颜亮也因此役失利而遭部下缢杀,于是金兵不得撤退,这在宋室南渡以来,可谓是振奋 人心的一次大捷。消息传来,爱国将吏无不为之欢欣。于是我们的词人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所以 此篇开笔即是“雪洗虏尘静”这样的快语壮辞。“雪洗”句当然可以释为“大雪洗净战尘”,观 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可知,但若把此“雪”理解为“雪洗”之“雪”来理解,即把“虏”所 扬起的战尘扫除一定,一切归之平静,则更富有气势和声威。这句既点明了 “采石战胜”的题面, 作者也因“闻”此捷报而顿起“飞往前线”之念。可惜“风约楚云留”,风儿和
41、云儿却把我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 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当时作者正往来于宣城、芜湖间据宛敏激张孝祥年谱,不得亲 自参战。这不能不使他引为憾事。所以下两句即借闻听军号之声而抒其悲壮激烈的情怀:“何人 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写”通“泻”,意为:不知谁在城头吹角,倾泻下来这一片悲壮的 从军乐? 一个“写”字既写出了鼓角声的雄壮,同时也写出了自自己胸次的沉郁。作者在同时所 作的辛己冬闻德音诗中写道:“秋朝奚家款附多,王师直入白沟河。小儒不得参戎事, 剩赋新诗续雅歌”,也同样表达了这种“不得参戎事”而又欲一试身手的矛盾感情。“湖海平生 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三
42、句中,“湖海”句自抒襟怀,言自己向来即有陈登那种廓 清天下的豪气壮怀,“关塞”句暗用世说新语中周岂页“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典 故,写出自己遥对大宋关塞所生的“恢复(中原)”之情,因而接着又写其剪烛看刀的豪迈举动。 杜甫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后出塞),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 五十州”(南园),作者就借助于“看吴钩”,且是“剪烛”夜看的动作,来抒发自己杀敌 建功的迫切愿望和强烈冲动。但是愿望总归只是愿望,身子却被楚云“留住”,因此他就只好让 自己的想象飞骋采石:“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然犀”,用温崂在采石矶“然犀”的典 故,一来点明地点,二来又含有把敌兵比作妖
43、魔鬼怪之意。这两句一方面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 胜,另一方面又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据史书记载,虞允文之拒敌于采石矶,“布阵 始毕,风大作”。虞命宋兵以海纵船冲敌舟,并高呼“王师胜矣”。金人惨败,“舟中之人往往缀尸于板而死” (续资治通鉴卷一三五)。张孝祥用“骇浪”上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而由于在此之前又冠以“剩喜” 一词,就充分 表达了他对这场大战获胜的无限喜悦,所以通观上片,它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 兴奋心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头几句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
44、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忆当年, 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由于采石之战是一场水战,所以词人很 自然地会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与那水之战,故而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 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也(周瑜大破曹军,年三十四岁;谢玄击败前秦 大军,年四十一岁,故云),张孝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时年已五十二岁),意在颂扬他的“来 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情 怀在内。“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前二句分承周、谢而来,第三句则作一总括。 周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形
45、象是人所熟知的,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晋书。谢 玄传),这儿又被张孝祥“融化”为“香囊未解”之句;它们都为第三句“勋业故优游”作了 衬垫,意为:虞允文深得周、谢风流儒雅之余风(“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即写此意),故能 从容不迫、优闲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勋业。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符合事实,周瑜并不在“小乔初嫁”的年龄指挥赤壁之战,而虞允文以 文吏督战也并不“优游”,但其目的首先正在于极力歌颂英雄人物,其次又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 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而在这后一方面,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张孝祥和苏轼之间的类似之处。我们注意到,东坡在描 绘火烧赤壁满江红的廛战时,却又“忙中偷闲”地腾出手来写上“小乔初嫁”
46、这一笔,此中正包 含着他对于政治事业和个人生活这两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 立业”与“风流情钟”于一身的人生观。张孝祥不论为人还是词风,都深受东坡的影响,且写作 此词时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所以笔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种“刚健含婀娜”(苏轼诗)、 豪气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笔调,但行文至此,词情又生新的转折:“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 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 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泗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 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
47、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 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作者刚才还在热情地赞扬英雄人物。现在一下子又忧从中来, 不可抑止。他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情,至此便跃然于纸上矣。然而,作者毕竟是位热血青年,故而 接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他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飞采石前线,做 一个新时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扫清中原!词情发展至此,又从刚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并进而 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祖逖的英魂“复活”在苏轼式的豪放词风。“我欲乘风去”明显即从 东坡“我欲乘风归去”中化出,这就使本词的结尾显得慷慨激昂、豪情激发,而词人那种睥厉风 发、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现在,我们已把词的思想
48、内容和感情脉络作了简要的分析。总体上讲此词从“闻采石战胜”的 兴奋喜悦写起,呕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国的激情,但又暗写了对于中原失地 的怀念和异族入侵的悲慨,可谓是喜中寓愁,壮中带悲。全词笔墨酣畅,音节振拔,奔放中有顿 挫,豪健中有沉郁,令人深受鼓舞。(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 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