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浙江省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 “一号工程”的通知(下称通知),系统部署教育战线做好2023年度“双减”督 导工作。这是“双减”连续第3年成为年度教育督导“一号工程”。通知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 的重要指示批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督导工作机 制,督促各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 益行为,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知强调,各地要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双减”督导工作机制, 在履行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中,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作用, 实现以督促减、以督增效。针对当前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良莠不齐、校 外培训预收费监管不到位、艺考及涉境外培训治理难度大、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仍有待提 高等突出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双减”督导工作。一是纳入市县政府履职“重点 督”。督促压实市县政府责任,聚焦“双减”工作落实中的关键问题、突出矛盾,带着 线索督、跟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二是部署指导责任督学“常态督”。按照责任督 学“双减”实地督导工作指引要求,组织
3、责任督学采用校园巡查、问卷调查、走访座 谈等方式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督导;三是组织各级督学“专项督”。组织国家督学 和省级督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改革任务重、工作成效差、投诉问题多的市县进 行专项督查:四是加大通报问责力度“公开督”。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缓慢或问题较多的 市县,对重点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通报,适时公开曝光不作为、慢作为等典型 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摘编自教育部官网,2023年03月14日)材料二: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赛厄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和美国耶鲁大学经 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4、)合著的爱、金钱和孩子一书告 诉我们,育儿焦虑是一个全球化现象,“精细育儿”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不平等现象加 剧的反映。除了北欧等几个国家,大部分我们所熟知的“知名国家”,都存在类似问题。成为战场。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 思考。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啊,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 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做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尊被岁月淤泥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握
5、着长铺的石像出土了。 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 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莫。在这 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 。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把画横线的长句改写成4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几乎人人都有力求“合适”的事情。它也许仅仅是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合适的带子, 或者不过是操心某种搭配是否合适,譬如考虑盘子里的布丁和奶油的比例调配得是否
6、得 当。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觉得增一分或者减一分能破坏平衡,其中 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因为那些事情不 值得如此耗神。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 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 端“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o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 地的差异。而且,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 有九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 黄了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画面
7、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 一切都被破坏了。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 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21 .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会。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七回:“早有凤姐的Y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B.济公全传第六十二回:“他能掐会算,算你要从前门跑,他在前门堵着。”C.荷花淀:“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性好。”D.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一个孩子用小名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 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八、材料作
8、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说土豆超越红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原因有几点:首先,红薯对温度和水的要 求高,不适合在北方和缺水的西部种植,而土豆空间适应性强,适合多种土壤环境;其 次,种植红薯最合适的时间集中在一年中的几个月份,而土豆则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 再次,相较红薯,土豆可以和更多种作物间作(同时种植几种作物),形成复合群体, 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上述材料启发我们,在合作系统中更能影响最终的整体效果的是:某个事物对空间、 时间和合作伙伴的适应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社会合作系统中的适应性问题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结 合以上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
9、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A 2. B 3. B 4.课外补习时间越多,上名校的概率就越大(在未来获得一 份最优人才方能胜任的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只有超负荷的课外补习,才可能让孩 子身心俱疲。(或:只有父母的过多参与才会剥夺孩子自力更生的意识/只有不切实际的比较 才会带让人高度紧张混乱) 5.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双减”工作。深化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避免孩子参加超负荷的课外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避免 育儿资源消耗战。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孩子们的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
10、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f逐步转移”“教育督导”错误。根据“通知强调,各地要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建立 健全双减督导工作机制重点从四个方面做好双减督导工作可知,没有“逐步转移”, 也不是“教育督导”,是“双减督导,选项曲解文意,偷换概念。C“当前出现的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内外乃至境外培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错误,当前”的问 题未必是“当前出现的问题,原文其实是列举“当前”有这些问题,可能是此前遗留的;此外, “涉境外培训”不是境外二D.“肇始自经济压力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便反映为以,精细育儿,加剧为表现形式的育儿焦虑”错 误,关键信息遗漏,原文为“精细育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
11、反映。 故选Ao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要求责任督学部署指导,常态督力错误,原文为“二是部署指导责任督学,常态督巾,选项宾 语倒置,责任督学开展具体的督导工作,不负责“部署指导C.“中国父母”将痛感“孤独无依”错误,扩大了范围,原为为“那些为孩子牺牲社交的父母可 能会感到孤独无依”;D.但因为她有着与美国父母同样的焦虑”错误,美国父母抛弃友谊和休闲活动是因为经济风 险和社会竞争的焦虑,而材料未提到中国父母对经济保障的焦虑。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综合材料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时间成本与物质成本的投入都在持续增加,面对孩子生活学
12、 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有着“精细育儿”理念的父母理所当然地选择亲自动手解决。ACD三项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动手解决的程度区别,都体现了“精细育儿”所带来的副作用, 包括孩子对父母深度介入生活的厌恶以及父母因缺乏人际交往而晚景凄凉的境遇等等。B.说的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关联性最低。故选B。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子女的课外补习越多,意味着进入一所名校的几率越大,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优人才方 能胜任的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可概括出,课外补习时间越多,上名校的概率就越大, 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优人才方能胜任的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结合“超负荷的课外安排也让孩子身心疲惫
13、可概括出,只有超负荷的课外补习,才可能让孩 子身心俱疲。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督导工作机制,督促各地强 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可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双减”工作。结合“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超负荷的课外安排也让孩子身心疲惫”可知,深化校外培训机构 治理,避免孩子参加超负荷的课外培训。结合“从集体的角度来说,当多数人都被卷入无止境的育儿资源消耗战,这样的行为又是极 度非理性的”可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避免育儿资源
14、消耗战。结合“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认知技能,更多的其实是非认知技能,例如同情、合作、欣赏” 可知,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培养孩子们的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6 . C 7. B 8.前后两张照片更能表明女子和费家关系紧密,从而自然地引出“她 是谁这个问题,也使费家想去知道这个人物的身份之谜合理化。半壁崖照片引出了这个 事件唯一还能找到的见证者现在的百岁老人,从而为后面去寻找百岁老人做好铺垫。 可以丰富这位女子的人物形象,使这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形象更具体化,设置悬念,一步步引 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半壁崖照片与下文的梦境照片形成照应,半壁崖险峻的特征可以为诡 异的梦境增添更多的离奇、紧张气氛。9.围绕费林
15、家老照片而上演的闹剧,表明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发掘成为了一种偷窥式的猎奇,是对历史本身与历史人物的不尊重。那位 代表了历史的“百岁老人”的“让他们安息吧! ”的呼声,以及后来费林使“那两张照片索性不 见了“,表明不要恶意揣度、过度消费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尊重。照片中女子从照片走出来, 走进费林的梦中,表明即使是已逝去的人物也是鲜活而值得尊重的,他和活着的人一样平等 享有隐私权。【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作者以这些新闻主要来表现老费先生与之关系扑朔迷离”错,看似版本不一的新闻,最终 指向的是大众的娱乐和猎奇的心理。BF可见老费家确实与没有根底的暴发户不同”错,“认亲”
16、情节可看出围绕费林家老照片而上 演的闹剧愈演愈烈,竟有以伪造历史来为自己谋得利益的。D.“这些离奇诡异的情节都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错,根据语境可知,是费林使“那两张照片 索性不见了。让“死去的人安息”了,此处没有魔幻色彩。故选C。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8 .“旨在表明老人头脑痴呆”错,原文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老人已经痴呆,塑造老人形象是为 了告诉我们连当事人最终也无法还原历史。故选Bo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由“一张照片里留有几位漂亮人物的身影,他们是在游城郊的半壁崖。从山名可以想见,那 山颇险峻。大家错落地站着,中心人物是费林的父亲老费先生。他
17、旁边站了一位女子,拔着 件闪缎披风”“林费翻过旧箱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上面是实业家老费先生和一个女子坐在柳 荫下的石桌旁,背后是一片水面。老费先生侧身望着水面,那女子以手支颐,凝神望着远处。 大家毫不费力便认出她就是在山上披着闪缎披风的那一位”可见,前后两张照片上都有该女 子,这更能表明女子和费家关系紧密,从而自然地引出“她是谁”这个问题,也使费家想去知 道这个人物的身份之谜合理化。由“认识得多已去世,还剩一位已有一百多岁,无人敢去打搅,不认识的也无从考究”可见, 半壁崖照片引出了这个事件唯一还能找到的见证者现在的百岁老人,从而为后面去寻找 百岁老人做好铺垫,如文中写道“他要去问那位一百多岁的
18、老人,照片中他是最年轻的”。 两张照片上都有该女子,这样的设置可以丰富这位女子的人物形象,使这个风姿绰约的女子 形象更具体化,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半壁崖照片与下文“当晚,费林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半壁崖前,山坡上一人冉冉 行来,是个女子中的梦境照片形成照应,半壁崖险峻的特征可以为诡异的梦境增添更多的 离奇、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由“于是这张照片传遍了费家相识的家庭。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有些小报记者也来打听”“关 于和女诗人的交往,小报上登了一篇叫做纪实小说一类的东西,顾名思义是既纪实又虚构的 一锅粥”等内容可以看出
19、,围绕费林家老照片而上演的闹剧,表明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发掘成 为了一种偷窥式的猎奇,是对历史本身与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不赞成这种闹剧式的窥探。那位代表了历史的“百岁老人的让他们安息吧!让死去的人安息吧! ”的呼声,以及后来充 满魔幻色彩的“那两张照片索性不见了。呼吁不要恶意揣度、不要过度消费,尊重才是对死 者最好的回馈。文中“当晚,费林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半壁崖前,山坡上一人冉冉行来,是个女 子。费林定睛细看,不禁大吃一惊,见她披着宝蓝色闪缎披风,眉目如画,正是照片中的那 个谜”几句写照片中女子从照片走出来,走进费林的梦中,表明即使是已逝去的人物也是鲜 活而值得尊重的,他和活着的人一样平等
20、享有隐私权,此情节的设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10 . CEG 11. D 12. B 13. (1)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 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2)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 得过且过、懒惰懈怠。 14.王阳明认为生死与穷通都是天命,不能因此而“动心:他虽 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而没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我绝不会因为一 时外在的祸患而忘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
21、“然而居之泰然”语意完整,“泰然”是陈述“居之”的,中间不能断开,故c处断;“者,.”为判断句式,故E处断;“有命”做“生死”的谓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综上,CEG处断。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喻”,使人知道。/明白、知道。句意: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没有 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B.正确。“一”,一样、相同。/全。句意:这两种都是自取其辱,没什么区别。/是教导为学 者一心行善。C正确,“万钟。厚禄二句意:即便给我万钟的俸禄。/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
22、有什么好处呢?爵以侯王之贵,的,爵,指爵位错,“爵”这里是“封爵”,作动词。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错,作者说差人凌 辱自己并不是受巡抚的指使,土著殴打差人也不是自己指使的。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然”,这样;“遽”,急切地、迅速地。“谢”,请罪。(2) “执事”,您;“承”,接受,引申为“听取”;“益力 更加。“桀堕”,懒惰懈怠。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吾岂以
23、是动吾心哉”可知,王阳明认为生死与穷通都是天命,不能因此而“动心工由“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可知,”他虽被放 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参考译文:材料一:答毛宪副书王守仁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让我忍一忍就去给大府(在明清特指总督或者巡抚) 请个罪,如果不是您对我情深意厚,绝不会为了我这么做的,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无法言表 了!但是这些差人到龙场来欺辱我,肯定是这些差人自己狐假虎威,并不是巡抚所指使的。 而龙场的诸位当地人跟差人发生争斗,也是因为他们愤怒不平,并不是我所指使的。这样的 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
24、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罪(我又有什么 错误)而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跪拜之礼,本来作为我这样的小官来说,是做小官的本分,不算什么侮辱,但是也不能 随意就跪拜别人。如果不该跪拜而跪拜,该跪拜而不跪拜,这两种都是自取其辱,没什么区 别。我一个被放逐的小官,所坚守以等待死亡的,不过是忠信礼义而已,如果连这个都放弃 不去坚守,那才真的是大祸!这些福祸利害的东西,我也曾经讲过。君子应该是以忠信为利, 以礼义为福。如果忠信礼义都不存了,即便给我万钟的俸禄和侯王的爵位,君子仍然认为这 是祸害;如果忠信礼义还在,即便挖心断头,君子也会认为有利而做这样的事(有利而前往), 并把它当成自己的福分,更何况是我这
25、样流转离散的被贬逐的卑微之人呢?我现在居住在龙场这个地方,每天与瘴气毒虫相处,和超魅翘翘打交道,我每天都要死 好几次。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而没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我绝不会因为一 时外在的祸患而忘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忠信礼义,良知才是我们应该担心失去的。) 巡抚如果想要加害于我,如果在我这里真是有罪责招致,那应该说我是有遗憾的(自己不争 气,罪有应得);如果不是我的错而非要强行施加在我身上,那不过跟瘴气、毒虫、趟魅趣 艇一样(都是我控制不了的外在的东西),我怎么会因此而动心!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 过且过、懒惰懈怠,那么我
26、确实受教颇多,怎敢不叩首以谢!材料二:王阳明说:“至于说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变心(或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产生二心 ),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困厄或通达和寿命的长短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 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至于生活好坏或寿命长短,有天命在,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这 就是初学建立本心之时。”15 . D 16.卢曲重在刻画词人外部的动作和神态,通过临眺、醉倚、吟断等动作和神 态,写出其忧虑而无奈的内心。辛词末尾运用反问、用典的手法。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老当益壮、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凭谁问”,又传达出自己无人问津、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27、。D.”豪迈俊朗、激昂慷慨”有误。结尾三句是诗人心中的感慨,将忧虑和无奈之情一下子倾诉 出来。整首曲子是从开篇的奋发、昂扬、积极到结尾处饮酒作乐、寻求解脱的消极。故选Do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卢曲中“临眺苍茫,醉倚歌鬟,吟断寒窗几句的意思是:在苍茫的黄昏眺望着,摇船缓缓驶 在江中,诗人喝醉了听歌女唱歌,倚靠在桌上,心中的悲情化成了脚下翻滚的浪花,只可叹 那声声的诗歌吟断了寒窗。其中,“临眺”“醉倚“吟断既刻画词人外部的动作,也写出了词 人的神态,通过这些动作和神态,写出词人忧虑而无奈的内心。辛词末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的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
28、吃饭吗?此处运用了反问、用典的手法。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 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表达自己老当益壮、恢复中原 的豪情壮志;“凭谁问”,又传达出自己无人问津、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17 .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馍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飞 湍瀑流争喧眩 眯崖转石万壑雷(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洞天石扉匍然中 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旅、馍、篱、湍、喧眩、俅崖、壑、炼、逗、扉、匍。18 .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震天动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 生生不息/绵延不绝19 .一尊石像出土了。石像被岁月淤泥掩埋
29、。石像头部已经残缺。石像的手上紧握 着长锚。或:一尊石像出土了,它被岁月淤泥掩埋,头部已经残缺,手上紧握着长锚。 20. 上下句皆为用又连接的并列复句;“愚与“智相对,拙”与巧相对,构成两对表现人心 智的反义形容词。强调了李冰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又极具人类学大智慧。有助于表达 对先贤的崇敬。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的意义的能力。第一空,原文说的是“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这种种声音接连不断,故可填“不绝于耳/此 起彼伏”。不绝于耳:声音在耳旁不断地响起。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又隐伏下去,形 容接连不断。第二空,此处形容“水声。而结合后文“轰鸣
30、的江水”可知,都江堰江水的特点是声音很响, 故可填“震天动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和力量极大,或所引起的轰动 效应极大。响彻云霄:声响穿透高空,形容声音高亢响亮。震耳欲聋:耳朵都快要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第三空,结合语句前后关系“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子孙就会”以及文中李冰儿子 以石像身份镇守都江堰,可知此处应指不绝之意,故可填“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指事物的新陈代谢永不停止。绵延不绝:接连而延续不断。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画线句中,主语是“石像”,谓语动词是“出土而“石像”前一长段文字中,“一尊”是量词被 岁月淤泥掩埋的”“头部已经残缺而手上
31、握着长插的”则是对石像状态描述的修饰性成分。对 答案第7页,共10页社会学家保罗阿马托发现,相较于60年代及之后出生的美国人而言,前几代美国人 “朋友数量多出51%,与配偶共享社交圈的概率高出39%,他们不仅不需要为孩子的幸 福和未来操心,反而会与非家庭成员共度大量时光。因为他们是抱着孩子以后肯定会比 自己过得好的心态来养儿育女的“。然而到了 70年代,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常态化; 在80年代,企业和政府都朝着终结社会契约的方向行进,即经济和健康风险被卸到劳 工及其家人身上。从19802004年,常规养老福利覆盖的劳工比例从60%跌至11%。20世纪80年代之后,接受高等教育乃至硕士博士教育所带
32、来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 长的红利越来越高,促使了人们对密集式教育的追捧。在经济风险和竞争焦虑面前,美 国父母纷纷抛弃了社交和休闲活动,掀起了育儿狂潮,子女的课外补习越多,意味着进 入一所名校的几率越大,在未来获得一份最优人才方能胜任的高薪工作的可能性就越高, 这是“精细育儿”的内在逻辑。从个体角度来说,面对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增加孩子的教育投入是非常理性的决策; 但从集体的角度来说,当多数人都被卷入无止境的育儿资源消耗战,这样的行为又是极 度非理性的。马赛厄斯德普克和齐利博蒂指出,如果教育系统高度分层,并且在孩子 还很小的时候就能预先决定他们的未来,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就无法避免。在中国,生活在
33、超级城市的新型小区中的孩子,几乎所有时间都由学校、父母和培 训机构所占据。教育过程变成择校、培训和家长陪同三者紧密配合下的状态,换言之, 家庭代替了社区,父母和老师代替了同龄伙伴,成为孩子成长中更重要的元素。而由于 缺乏“社区感”,导致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将孩子与身边的伙伴作比较,而是直接与全 市、全国的“佼佼者”进行比照焦虑的父母也总是能找到优秀的榜样,这种差距所 带来的更大压力,不可避免地困扰着很多家长与孩子。“这样的育儿环境就像军备竞赛 一样,只会让所有人高度紧张混乱。”而对整个国家来说,这种努力也是被浪费的。这 几乎是一种零和博弈,还会大大阻碍阶层间的流动,加剧不平等。此外,一个人的成长
34、不仅需要认知技能,更多的其实是非认知技能,例如同情、合 作、欣赏。但在白热化的竞争氛围下,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都没有这些。在美国, 父母的过多参与被认为会剥夺孩子自力更生的意识,超负荷的课外安排也让孩子身心疲 惫。调查显示,一方面增加亲子时光已成为流行趋势,但另一方面,许多子女更希望自 己的父母有边界感。当孩子想要更多空间或者排斥父母时,那些为孩子牺牲社交的父母可能会感到孤独 无依。(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此,改写时,可将这部分修饰性成分变换句式,改成一尊石像出土了。石像被岁月淤泥 掩埋。石像头部已经残缺。石像的手上紧握着长铺。或:
35、一尊石像出土了,它被岁月淤 泥掩埋,头部已经残缺,手上紧握着长锚。20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句中前面“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中,连用四个“大”,而在中间,作者又用“又”连接, 使得上下句皆为用“又”连接的并列复句。在这一复句中,作者在“又”前后,用“愚”与“智”相 对,“拙”与“巧”相对,构成两对表现人心智的反义形容词,极强烈地展现了李冰的多方面形 象特征。作者用的这两对反义形容词,“愚”“拙”对应的是后文“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强调了李冰具有 田间老农的思维。“智”“巧”对应的是后文“进入了最清澈的人类学思考”,说明他极具人类学 大智慧。在内容上,作者在这里对李冰
36、形象的全面展现,有助于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在形式上,这一 复句的运用,使得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21 . D22.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或者:我们会说他小题大做,我们会说他得不偿失,会被人批评等)要极端地挑剔(或者:要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眼光)他的工作更为复 杂(或者:他情愿呕心沥血)【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会。意思是“有可能(实现)”,助动词。A.意思是“会见”,动词。B.意思是“擅长”,助动词。C.意思是“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助动词。D.意思是“有可能(实现)”,助动词。故选D。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
37、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如果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以及后文“因为那些 事情不值得如此耗神”可知,此处体现这种做法不被人认可,故填“我们会说他琐碎不堪(或 者:我们会说他小题大做,我们会说他得不偿失,会被人批评等)第二空,由前文“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琐碎”以及后文“他有 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可知,此处突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 答案第8页,共10页极其严苛的态度,故填“要极端地挑剔(或者:要精益求精,要有敏锐的眼光)第三空,由后文“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有九百种色调 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
38、起来合适为止”“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 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伫立在画前想办法”可知,此处体现艺术家工作的复杂性 以及他们认真的态度,故填“他的工作更为复杂(或者:他情愿呕心沥血)23 .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的材料部分通过对“土豆与红薯谁更适合做我国主粮”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合作系 统当中更能影响最终的整体效果的是:某个事物对空间、时间和合作伙伴的适应性。话题由 “土豆的适应性”引申到合作系统中的某事物的适应性工题目的具体写作要求为:以“新时代的青年”为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在社会合作系统中 应具备怎样的适应
39、性?题目旨在引导考生思考“新时代青年的个体价值在广阔的社会合作系统情境中应如何体现的 问题“。青年人不应该只关注自身的长处和优势的发挥,更应放眼全局,以合作包容的姿态 成为社会合作系统中最具适应性的良性因子;不可过于强调自我个人成效,要把自己的长处 与合作系统中其他要素相适应,才可取得社会合作系统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体现自己价值的 最优化。这是理解这个题目的大前提。适应性的概念过于广泛,所以题目又给了一定的限制提示:对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的 适应性。能否将题目提示中“对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的适应性”写深写透,是区分作文的高 下的标尺。“对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的适应性”可以宽泛理解为“时空外部环境
40、等硬件要 素和“合作伙伴”的具有弹性特征的软件要素;也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时间(比如时效性)、 空间(比如具体场景、生活环境等)、合作伙伴(比如合作系统中人的要素)等,只要理解 合理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这就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度。对这几个词没有具体的深入 解析则视为考生的理解只浮于表面,缺少思想深度,是积累匮乏的表现。当然,考生也可以 写除这几个要素之外的其他“适应性”,但必须结合题目的话题情境并言之成理,才算切题。 立意:1 .新时代青年在社会场域的合作系统中应具备对“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的适应性。2 .在与“时间、空间、合作伙伴”相适应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才是合作中的要义。3.不要被自己的
41、优势遮住双眼,新时代青年要培养与“时间、空间和合作伙伴,,的多种适应性。A. “双减”连续第3年成为年度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既体现了国家对“双减”的重视, 也反映了“双减”还有些突出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B.通知强调,各地要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习总书记指示,将“双减”工作的重心逐 步转移到教育督导上来,坚持从四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C.通知强调,针对当前出现的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内外乃至境外培训出现的一系列 问题,各地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D.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肇始自经济压力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便反映为以“精细育儿” 加剧为表现形式的育儿焦虑,并在全球多数知名国家普遍出现。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42、正确的一项是()A.责任督学“双减”实地督导工作指引要求责任督学部署指导“常态督”,相关部门可 以以校园巡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学校展开全覆盖督导。B.在父母看来,密集式教育更有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增加孩子的教育投入是理性的 选择;而“双减”政策的出台则可能是决策者从集体的高度来审视这场育儿资源消耗战的 结果。C.教育焦虑不仅发生在中国,更已成为全球化现象;而参考美国可以判断,在不久的 将来,中国父母将面临因成年子女希望获取更多自由而痛感“孤独无依的状况。D. “双减”出台后,学生李华的妈妈哀叹“我的周末没了。但因为她有着与美国父母同 样的焦虑,所以选择了抛弃社交和休闲活动,在周末把更
43、多时间放在陪女儿读书的亲子 活动上。3 .按照网络流行说法将“父母”分类,下列父母类型,与材料二关联性最低的是() A.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Parents)。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上空,监督孩子的 周遭,确保所有事情都向有利于孩子的方向发展。B.剪刀手父母(Scissorhand Parents)o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来强行改造孩子,最终却扼杀 了孩子的个性和天赋。C.除草机父母(LawnmowerParents)。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永远走在孩子的前面, 尽力消除任何路障和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伤害。D.扫地机父母(SweeperParents)o他们像扫地机一样轰隆隆,积极地替孩
44、子清除发展 过程中所犯错误带来的负面影响。4 .李华妈妈放弃社交和休闲活动,陪孩子进行课外补习,有人劝她给孩子减负以免孩 子出现问题,但李华妈妈不以为然。假如你是李华妈妈,请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运用 不同推理形式和合适的关联词,对他人的劝说提出两点反驳意见。5 .如何“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她是谁?宗璞S城是一座山城,这几年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像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一样,城里总 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新闻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刚出现就被山风吹散,有的则飘飘 摇摇,在大街小巷穿行,好几个月不离开。城中数一数二的富户,费林先生家里
45、的老照片案就属于后一类。临近上世纪末,人们不免大生怀旧之思,纷纷翻弄起老照片来,便有幕僚类人物, 名唤林费的,向费林进言:“现在暴发户满街拣,可大都没有根底,只有先生您不一样, 令尊翁是数一数二的实业家,何不出个影集? “费林点头答应了。林费领了任务,兴致勃勃地理好手头的照片,又从旧箱子里取出一摞摞老照片,一 张张翻阅。一张照片里留有几位漂亮人物的身影,他们是在游城郊的半壁崖。从山名可 以想见,那山颇险峻。大家错落地站着,中心人物是费林的父亲老费先生。他旁边站了 一位女子,拔着件闪缎披风。老费先生的交往必定是很多的,相片中有认识的,也有不 认识的。认识得多已去世,还剩一位已有一百多岁,无人敢去
46、打搅,不认识的也无从考 究。林费翻过旧箱子里的最后一张照片。上面是实业家老费先生和一个女子坐在柳荫下 的石桌旁,背后是一片水面。老费先生侧身望着水面,那女子以手支颐,凝神望着远处。 大家毫不费力便认出她就是在山上披着闪缎披风的那一位。她是谁?她不是母亲,不是姑母,也不是族人、表亲或熟识的朋友。她穿着镶边旗袍双肩盘 花扣,袖略宽,想来是那时流行的样子,嘴唇半开,略带笑意,像要说什么。“这位是谁? “林费问。费林说:“没见过。拿出来问问老人。”于是这张照片传遍了费家相识的家庭。没有人知道她是谁。有些小报记者也来打听。 “认出来了吗? ” “没有认出。”林费回答。关于这张照片的新闻不胫而走,版本不一
47、。一说那女子是当时一位女诗人,实业家 曾和这位女诗人过从甚密。又说是当时一位名媛,和费家交情不错。又说是一位极红的 女伶,后来失踪了,始终没有查出下落。关于和女诗人的交往,小报上登了一篇叫做纪实小说一类的东西,顾名思义是既纪 实又虚构的一锅粥。说老费先生欣逢红颜知己,写得颇诗情画意。费林夫人冷笑道:“瞧 瞧,这就是你们老费家的根底儿。”费林有些恼怒,拿着照片指点说:“两人的目光不 在一个方向,也许是有人用两张照片重新摆弄的。”夫人端详了片刻也点点头。费林命 子侄辈把那作者告上法庭,果然道歉赔款,暂时警戒了一干轻薄文人。女诗人其实在时 间隧道的更远处,比老费先生还要年长许多,现在有无后裔不得而知
48、,也只好“身后是 非谁管得” 了。名媛家里却不同,一再申辩相片中的人物绝非他们的祖辈。越申辩越张扬,倒让那 些不知来由的废话煞有介事地飘摇了一阵子,因为没有落到文字,传一阵也就罢了。至 于说红伶失踪可就让推理小说的读者心头痒痒的,这不是快牵涉到命案了么!是否应该 去费府搜查一下?吵了好几个月,大家都有些烦了。一次晚餐上费林说:“林费的主意,用电脑把这 照片给世界亲友们都发过去了,还没有人认出来。”费林夫人捏着筷子,说:“就等着 编假话的好了。”此话果有先见之明。不久,有两家拐着七八十来个弯儿的亲戚来了。 两家人一户住在阿拉斯加,另一户住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一家人说,那位女士是 他们的祖姑;另一家人说,女士是他们的祖姨。一致的说法是:他们听老人说过,祖姑 或祖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