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坡面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规范(DB13-T 5327-20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水坡面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规范(DB13-T 5327-2021).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93.160 CCS P 7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53272021 滨水坡面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规范 2021-01-21 发布 2021-02-21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3/T 5327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与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衡水健林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保定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润衡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铁强、冉彦立、姜健、申佩佩、郄志红、潘全路、颜 骏、郭志奇、
2、马振波、张玮、李秀梅、方青磊、宋敏哲、刘勇、张立勇、张昀保。DB13/T 53272021 1 滨水坡面生态修复应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滨水坡面生态修复的型式、实施的技术要求及后期养护管理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滨水地带坡面的生态修复工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7689 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格栅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290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T 225
3、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 355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 SL 379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 SL 386-2007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 665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DB13/T 2700 水工柔性生态防护结构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滨水坡面 waterfront slope 主要指河流、湖泊、湿地、水库等滨水区域的坡面。3.2 生态防护毯 ecological protective carpet 由多层精微土工格栅及机械折叠的精微格栅组成,通过将种子、土壤、肥料、保水剂等成份定植在可自然降解的非织造布基带上组成
4、的结构体。3.3 坡改平生态砖“slope to flat”ecological brick 底部与坡面坡度相吻合,上端水平,内部中空的正六边形或圆形的护坡砖。3.4 植生土工固袋 planted geosynthetic bag DB13/T 53272021 2 以高镀锌或铝合金、锌合金等石笼网材料为框架,内部衬以高拉力合成材质透水织物的组成结构体。4 基本规定 4.1 水文基本资料应包括气象、降雨强度、降雨过程、水质、流速、水位、水位变幅及与边坡有关的工程资料。4.2 地质基本资料应包括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构成、土壤酸碱度等,并应满足 SL 386-2007中第 4 章的要求。4.3
5、 滨水坡面分区考虑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及水位变幅带,可分为 4 类:a)坡顶陆域区;b)坡面陆域区;c)水位变化区;d)坡面水域区。上述4类坡面分区的相对空间关系见图1(参考图)。图 1 边坡分区及植物防护分区图 4.4 坡面生态修复应遵循安全性、生态性、景观美质性、人文性、经济适用性等原则。4.5 坡面生态修复前应进行环境调查,包括:a)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条件;b)乡土植物、当地种植经验及苗源等;c)滨水区域水位及其变化情况等。4.6 坡面生态修复技术应符合下列规定:a)总体布置应统筹布局,与生态和景观相结合;涉及城镇的,应与城镇景观规划相结合
6、;b)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水文、地质等条件确定修复措施;c)根据工程类型、工程水文、气象、气候条件,合理选用生态修复技术、种植植物,并确定施工期。4.7 滨水坡面生态修复措施宜按照确定的分区合理选择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或两者有机结合的型式。4.8 工程措施按防护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土工网植被护垫、植生袋、生态防护毯、蜂巢式网格栽植、坡改平生态砖、生态混凝土、植生土工固袋、生态石笼、木桩栽植、框格客土栽植等。4.9 植物措施按植物类别可分为植草护坡、植灌护坡、藤蔓植被护坡以及乔木护坡等。DB13/T 53272021 3 4.10 工程措施修复技术应包括以下内容:a)岸坡稳定性验算;b)材质类型、结构
7、选型及充填厚度确定;c)细部构造及边界处理;d)工程措施类型和规格应根据当地地形、地质、水位变幅、涌波(浪)、冲刷、水质、生态环境营造和工程重要性等选择;e)当被保护土体的渗流出逸点的渗透坡降不满足渗透稳定要求时,应设置反滤层。4.11 植物措施防护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a)草种、树种;b)灌木树种与草本、藤蔓植被的配置方案(结构、密度、株行距、行带的走向等);c)植物配置方案,应采用灌、草或其组合的植物搭配,浅根与深根、根茎型与丛生型合理搭配,避免植物生存竞争;d)种子、苗木、插条的数量、规格;e)植物种植方式方法。4.12 北方适宜栽种的常见树种和草种见表 1。表 1 主要适宜树(草)种表
8、耐旱 耐水湿 耐盐碱 沙化 水生植物 侧柏、油松、刺槐、青杨;伏地肤、沙棘、柠条、枸杞、爬山虎 柳树、柽柳、沙棘、旱柳、构树、杜梨、垂柳、钻天杨、红皮云杉 柽柳、四翅滨藜、银水牛果;伏地肤、紫穗槐 樟子松、旱柳、荆条、紫穗槐;草木犀 黄菖蒲、香蒲、睡莲、美人蕉、芦苇、梭鱼草、风车草、鸢尾、花叶芦竹 4.13 根据不同的水深划分植物防护分区(见图 1),适水生植物选用可参照表 2。表 2 适水生植物表 水深 植物类型 植物品种 小于 0.8m 挺水植物 芦苇、蒲草、菖蒲、荷花、水生美人蕉、灯芯草等 0.8m2.0m 浮叶植物 金银莲花、睡莲、满江红等 大于 2.0m 沉水植物 苦草、金鱼藻等 5
9、 坡顶陆域区修复技术要求 5.1 适合选择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生态石笼、土工网植被护垫、植生袋及乔灌木种植等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5.2 生态石笼修复技术应符合以下规定:a)生态石笼工程布置及结构型式应综合考虑设计总体要求、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景观绿化效果等因素,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基础变形;b)级别及设计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GB 50286 的有关规定确定;c)生态石笼由格网网箱、土石笼袋以及土石混合填充物组成;d)生态石笼规格宜为宽 0.5m2m,厚 0.3m0.5m。网箱长度大于 2.0m 时,顺长度方向宜采用间距不大于 l.0m 的网片分隔成多格箱体。5.3 土工网植被护垫修复
10、技术应符合以下规定:DB13/T 53272021 4 a)坡顶面应按设计坡度进行平整,其上应铺设有机质土料,厚度宜为 50mm70mm;b)铺网应从一端开始,相邻块网之间搭接长度不得少于 300mm,搭接缝间每隔 1.0m 应用木桩或特制的钢钉进行锚固,水平方向锚固间距宜为 1.0m1.5m;c)格室应填土压实,播种后应在网上铺设土料,厚度宜为 13mm19mm;d)土工网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 GB/T 17689 中的相关标准要求;e)应定期进行养护以确保草苗成坪。草坪高度高于 5cm 时,可揭开无纺布。5.4 植生袋修复技术应符合以下规定:a)坡顶面应平整、清除杂物及松动的石块,使平整度达
11、到设计要求,并预留出连体植生袋填充基质后的厚度;b)植生袋铺设、固定时应平整铺设在坡顶面,并用紧固件固定。紧固件可采用直径不小于 6mm的钢锚钉或竹钉,长度可采用 200mm400mm,紧固件每平方米不少于 5 个;c)基质选择时应考虑土壤的容重、蓬松度、吸水性、抗雨水侵蚀性以及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元素;d)基质填装时植生袋应平铺,基质填装饱满度不低于 80%;e)植生袋顶层应加覆土一层,覆土厚度应根据土质、边坡等要素确定。5.5 植物修复技术应遵循的原则 5.5.1 乔灌木植物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根据工程实地情况应选择根系发达、茎杆低矮、生根性强、耐干旱、耐高温、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b
12、)有效覆盖面积大、叶层低,根系抗拉、抗剪能力强,能延伸到土体深层;c)抗逆性强,如耐旱、耐寒、耐碱、耐贫瘠等;d)绿期长、景观效应强、价格低廉。5.5.2 撒播植草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植物根系发达、须根多、分蘖性强,有效覆盖面积大、叶宽;b)抗逆性强、生长快、能迅速覆盖地表,根系固土能力强;c)耐践踏、绿期长、适于粗放管理;d)施工期的选择应有利于所选草种适宜的发芽温度和湿度。5.5.3 植被养护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a)应重视草种发芽、成坪期和苗木恢复生根期的养护管理;b)养护管理关键期,应定期检查植物生长状态,保持基质层湿润。根据天气情况控制灌溉用水量,结合浇灌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和生长期追
13、肥;c)草苗成坪、苗木生长正常后(大约三个月后)逐渐减少浇灌次数,锻炼植物的适应能力。但在一年内尤其在旱季要视天气情况对其进行定期护理,逐步进入自然生长状态;d)灌水量、施肥量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且施肥时应防止对水质造成污染。6 坡面陆域区修复技术要求 6.1 适合选择的生态防护技术主要为土工网植被护垫、植生袋、生态防护毯、生态混凝土护坡、坡改平生态砖及植物措施。6.2 土工网植被护垫修复技术除应符合 5.3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a)适用于坡度不陡于 1:0.5 的土质边坡;b)宜延伸至坡顶 40cm80cm,并埋于土中压实;DB13/T 53272021 5 c)锚固时,宜采用 U
14、型钢筋自下而上进行固定,钢筋长度可采用 15cm30cm,直径不宜小于 8mm,锚固钢筋间距可采用 1.5m2.5m;d)边坡表面宜覆盖无纺布以保持坡面水分并减少降雨对种子的冲刷,促使种子生长。6.3 植生袋修复技术适用于土质、石质边坡,除应符合 5.4 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a)坡比 i1:1.5 的边坡,可采用直接将植生袋顺坡斜铺于坡面的方式;图 2 顺坡斜铺示意图 b)坡比 1:1.51:1 且高度小于 5m 的边坡,可采用一字式叠铺方式;图 4 一字式叠铺示意图 d)坡比 i1:1 且高度不小于 5m 的边坡,可采用分级叠铺方式,每级高度不应大于 3m,邻级错台宽度不应小于 0.
15、5m。DB13/T 53272021 6 6.4 生态防护毯修复技术适用于土、石和混合质边坡。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进行场地平整,对于土壤贫瘠的地区,宜敷设一层 15cm 厚的腐殖土;b)坡顶应设置锚固沟,锚固沟根据工程具体地质条件确定,深度和宽度最小均为 30cm,沟槽距坡顶距离应大于 60cm,锚固沟底部用 U 型钉固定生态防护毯;c)自坡顶向下铺设,接头重叠部分不应小于 80cm,并列两卷生态防护毯的搭接处重叠不得小于10cm。生态防护毯的坡面锚固每间隔一米梅花形布置,锚固用 U 型钉直径不应小于 8mm,长度不应小于 70cm;d)种植草籽后覆土厚度宜为 5cm。6.5 生态混凝土修复
16、技术适用于常水位以上且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边坡。应符合以下规定:a)可采用现场浇筑或预制成生态混凝土预制块铺设方式进行防护;b)制成品性能应符合 DB13/T 2700 的相关规定;c)宜选用透水透气、开孔空隙率较大的混凝土植草块防护结构,缝间可适当种植植物,以增加植物根系的固坡作用。6.6 坡改平生态砖修复技术适用于土质边坡。应符合以下规定:a)应根据坡面坡度、高度确定砖的规格及尺寸;b)铺设前应进行坡面平整,砖底端面与坡面相吻合,上端应保持水平,且砖底端阻滑齿数量不宜少于一组;c)按照蜂窝形态镶嵌,铺设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每块护坡砖都要做到水平、垂直、斜线方向对齐,挤紧;d)坡下端
17、应浇筑带型混凝土基础梁,以增加护坡砖的稳定性;护坡每隔 30m 应做一道现浇混凝土隔离带,以减少水流对坡面的整体影响;e)砖铺设完成后,在砖孔中填入种植土,植物种植完成后轻轻拍实,使砖内土层表面低于上沿1cm2cm 为宜,有利于蓄水保土;f)砖内植被可选择草、灌木、藤蔓等单种类种植,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机组合,砖内种植植被参考表 1 选择。6.7 植物修复技术除应符合 5.5 的规定,按照表 1 选取树(草)种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a)应在坡面平整基础上确定整坡方式、方法和植被种植方法;b)以土为主的坡面应全面平整,直接撒播种植林草。以碎石为主的坡面,且无覆土条件时,可采用穴状和开生态槽种植带土
18、球苗、液力喷播、客土喷播和喷混植生等技术。7 坡面水位变化区修复技术要求 7.1 适合选择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排桩栽植、土工网植被护垫、植生袋、生态防护毯、生态混凝土护坡及湿生植物措施。7.2 木桩栽植修复技术应符合以下规定:a)用于常水位以上时,根据洪水的淹没时间、淹没深度宜采用活木桩;b)按桩体布置形式可分为柱列式排桩和连续排桩。当边坡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时,为利用土拱作用,可选择柱列式木桩防护,其中心距不宜大于桩径的 2.0 倍;c)木桩埋置深度、断面尺寸、桩身(混凝土)强度等应根据其荷载作用条件,参照 DB13/T 2700中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并合理确定排桩的设计使用寿命;d)木桩栽
19、植护坡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活木桩临空高度大于 1.0 m 时,宜布置成阶梯状,其间设置一条宽度适宜的马道或阶地;2)在河道凹岸拐弯、水流冲刷严重的河岸处应适当加长排桩、加大排桩截面;DB13/T 53272021 7 e)应根据土壤、气候、洪水的淹没时间、淹没深度等特性,选择根系耐水性好的适宜植物,直径不应小于 70mm,活木桩的挡土高度不宜超过 1.0m。7.3 土工网植被护垫修复技术应符合 5.3 相关规定。7.4 植生袋修复技术除应符合 5.4 相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a)保土性应符合 SL/T 225 中的相关规定;b)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种植绿化,横向与地面横向绿化方式一
20、致,纵向可采用垂直绿化的方式进行攀爬或种植,攀爬植物多釆用地锦、爬墙虎等植物。7.5 生态防护毯修复技术应符合 6.4 相关规定。7.6 生态混凝土修复技术应符合 5.4 相关规定。7.7 湿生植物措施修复技术应符合 5.5、6.7 相关规定,且在植物品种选择时,应考虑耐水湿性及短期内耐水浸没性能。8 坡面水域区修复技术要求 8.1 适合选择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木桩栽植、生态石笼、植生土工固袋及水生植物措施。8.2 木桩栽植修复技术除应符合 7.2 的相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规定:a)用于坡面护脚时宜采用混凝土桩或松木桩;b)采用木桩护脚的岸坡不应陡于 1:2.5,桩体顶端应位于多年平均最低水
21、位处,其上应加抛接坡石,厚度宜为 0.8m1.0m;c)木桩垂直流向的排体长度应满足在河床发生最大冲刷时,木桩下沉后仍能保持缓于 1:2.5 的坡度。相邻排体之间的搭接应以上游排覆盖下游排,其搭接长度不宜小于 1.5m;d)木桩栽植护坡宜符合下列构造要求:1)混凝土桩或松木桩临空高度大于 2.0m 时,宜布置成阶梯状,其间设置一条宽度适宜的马道或阶地;2)采用混凝土排桩时,混凝士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25、钢筋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 DB13/T 2700 中相关规定;3)受水流冲刷较大的坡脚处,可采取抛石、植物种植等护脚措施。8.3 生态石笼修复技术除应符合 5.2 相关规定外,还应满足
22、以下规定:a)基础的埋置深度应结合地形、地质、冻土深度、水流冲刷等条件确定。基础埋深不宜小于当地冻土深度且不小于 0.5m,并应设置墙前护坦;b)按重力式挡墙结构布置时,挡墙宜逐层错台布置,每层的错台宽度应符合 GB 50286 有关规定。基础厚度不应小于当地冻土深度且不小于 0.5m,稳定性验算可参照 SL 379 有关规定。8.4 植生土工固袋修复技术应符合以下规定:a)土工固袋使用时应置于石笼网内部,并在顶部裸露的顶盖铺设抗径流抗侵蚀生态防护毯形成植生层;b)土工固袋与石笼网组合时,土工固袋应与边框结合固定,底部均匀铺设;c)土工固袋内可填放土、石填充物(水位变化区填充物宜为土,水域区填充物宜为石),回填时相邻的两个土工固袋应同时进行,分层回填并予以夯压,成为柔性之护坡结构体,并保证土工固袋装填后侧面平整;d)填充时,1m3以上的袋子分 3 次填满,0.5m31m3的袋子分 2 次填满,小于 0.5m3的袋子 1 次填满,每次填充都需要夯实,袋身应有水平拉力线支撑以防止袋身向前凸出变形。施工结构长度允许误差率5%。8.5 水下植物修复技术应符合 4.13 相关规定,并按照植物防护分区选择适生植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