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园调区扩区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产业园调区扩区总体规划.doc(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 录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与基础理论研究3第一章 规划总论3一、规划依据3二、规划指导思想3三、规划原则3四、规划期限4第二章 规划背景4一、经济增长宏观发展背景4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背景4三、XX工业及产业园区发展背景5第三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案例研究5一、基础理论研究5二、相关政策解读9三、典型案例分析12四、总结与启示19第二部分 调区扩区必要性与战略意义20第四章 调区扩区必要性与选址分析20一、必要性分析20二、选址分析20三、园区范围调整说明23第五章 调区扩区战略意义24一、实现园区自身突破,增强园区的区域竞争力24二、加快新型工业化,壮大特色县域经济25三、推动XX城镇化进程26四
2、、承接产业转移,树立循环经济标杆26五、巩固和提升XX有色金属产业的行业地位26六、整合区域再生资源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集群化发展26七、适应增强XX省开发区发展动力的要求27八、切合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27第三部分 现状综合分析27第六章 原有园区建设情况分析27第七章 拟调扩后规划园区现状分析28一 、土地使用结构28二、现状用地布局特征28三、存在问题分析29四、道路交通现状29五、市政基础设施现状30第四部分 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30第八章 发展战略规划30一、发展条件分析30二、 总体发展战略36第九章 建设目标与规模38一、发展目标38二、建设规模41第十章 产业发展规划42一
3、、现状产业分析42二、发展思路和目标44三、产业发展布局46四、主导产业规划52五、园区准入原则53第五部分:园区总体规划布局55第十一章 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55一、规划布局原则55二、规划功能结构55三、规划用地布局55第十二章 用地分区与空间管制58一、园区用地管制分区58二、空间管制措施58第六部分:园区专项规划60第十三章 道路交通规划60一、规划目标与策略60二、对外交通规划60三、工业区道路系统规划60第十四章 绿地景观规划61一、绿地系统规划61二、景观风貌规划62第十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63一、供水工程规划63二、污水工程规划64三、雨水工程规划65四、电力工程规划65五、电信工
4、程规划63六、燃气工程规划67第十六章 环境保护规划67一、规划依据67二、产业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67三、环境保护规划目标70四、环境综合控制分区71五、环境保护规划措施71六、污废水循环利用72七、环境整治保障措施73第十七章 综合防灾规划74一、消防工程规划74二、防洪工程规划74三、地质灾害:75六、密切区域合作75第十八章 分期建设规划75一、开发时序原则75二、 建设分期及用地规模75三、近期建设重点项目一览表76第七部分 规划控制与实施管理78第十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8一、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78二、制定符合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法规79三、构建良好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79四、科学制
5、定产业准入门槛80五、营造环境,优化发展80六、密切区域合作81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与基础理论研究第一章 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3、XX省实施办法(2010)4、XX省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1997)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8、国家、省市关于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及其它相关城市规划标准、规范9、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业区管理的通知10、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
6、区发展的意见(湘发20094号)11、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体系建设的意见(湘政发201125号)12、XX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湘政办发2011 15号 13、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9年修改14、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15、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6、XX镇总体规划(2014-2020)17、XXXX循环经济产业园“十二五”发展规划18、XX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再生循环,产业集聚”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科技创新、清洁环保等为根本原则,把XX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
7、成为地方特色产业、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集约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先行区,为实现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作出突出贡献。三、规划原则1、两型引导原则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进一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突出资源性产业扩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努力搞好工业污染防治,城
8、市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与小城镇环境保护。2、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指导思想,对产业发展及现有工业用地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土地使用价值,按照不同产业和项目的特点,确定地块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同时明确合理的用地开发顺序,按照规划要求,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大配套一次到位,小配套围绕项目建设,减少重复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协调发展,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发展层面之间的矛盾。3、产业集聚原则产业集聚是吸引人口聚集,发挥集聚效益,繁荣地区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规划产业园区是XX第二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本次规划应为第二产业的发展规划足够空间,引
9、导有共同指向的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促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实力,形成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发挥工业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大功能整合力度,以优势产业(产品)链为纽带,积极发展关联性强、集约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品牌,促进XX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4、创新驱动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支持其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鼓励重点企业设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集中精力加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提高园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把XX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成区域性技术创
10、新集聚区。5、优势优先原则XX发展工业的优势表现在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等方面。优先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就会赢得更快的经济发展。把有利的区位交通优势展现出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技术水平高、投资额度大、产业效益好的项目到园区来。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到最能产生效益、最能带动发展的关键环节上,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四、规划期限近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1-2050年第二章 规划背景一、经济增长宏观发展背景人类文明发展业已表明,用后即弃
11、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由此引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再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已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总产值已达到2500亿美元/年,并且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下
12、,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背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要求下,建设“两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能源供给瓶颈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环境资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政策,
13、国家出台的重要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意义。明确了我国今后经济发展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以不破自然生态环境为发展前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国已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24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开展或正在启动清洁生产中心,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XX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增加对循环经济领域的投入,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我省在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战略示范
14、地位,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伟大举措之一。三、XX工业及产业园区发展背景XX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较早,从早期的废旧物资回收到逐步壮大到如今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近年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先进生产力推动下,产生新的飞跃,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工业园为平台,逐步完善了回收交易加工销售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2011年元月至10月,完成税收4.4亿元,同比增长7%,预计全年可完成税收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37.6%,预计全年可完成工产值150亿元;目前,入园企业246家。基础产业方面,园区
15、目前已经形成了再生资源、电子加工、机械制造和家具制造等为主的四大加工板块。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XX乃至XX省的一个品牌产业,再生铜、再生铝等金属加工集群成为XX省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发展的八大集群之一。园区有以湘北铜业、金龙铜业、联创铝业、平桂制塑为龙头的再生铜、铝、塑料制品加工产业;以中天科技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加工产业;以音品电子、铭鸿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家俬、冠宇家具为龙头的家具制造加工产业。规划下阶段将继续重点发展废铜、废钢、废塑料三大种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深加工。扩大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规模,依托二期市场区,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园区规模有序扩张,同时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投入,将新市产业
16、园建设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全社会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和加工基地,实现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与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XX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前身为1992年XX省体改委批准成立的改革开放经济试点小区,1994年省人民政府19945号文件正式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整体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分为三个片区,其中城西开发小区1平方公里,新火车站片区0.5平方公里,新市工业开发小区5平方公里。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第8号公告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XXXX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685平方公里。此次确定的工业园区分为城西片区(1.5平方公里)和新市工业园(4.185平方公里)。城西片区四至分别为屈原路
17、,公园路,XX村、百丈村农田;新市工业园四至范围分别为新市镇居民区、丛羊村、合新村、八里村农田,丛羊村林地、农田,XX江。2007年,XXXX工业园确定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首批);2010年更名为XXXX循环经济产业园;2011年3月XXXX循环经济产业园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目前XX市城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新市工业园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及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原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已无法适应XX工业发展的空间与用地需要。第三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案例研究一、基础理论研究1、各类工业园概念1.1、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
18、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后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增加区域经济总量是其直接目标,以外来投资拉动为主,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1.2、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1.3、低碳产业园以“低碳经济”为指导,注重清洁生产,构建低能耗能源体系,统筹兼顾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注重不同产业之间物质和能源的低碳循环。1.4、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
19、区之后中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它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物质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更少废物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目标的企业地域分布形式。它通过园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借助废物交换、循环利用、集成管理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5、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流动经济模式的产业园。2、循环经济的含义(1)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
20、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2)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地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不但要求人们建立新的经济模式,而且要求在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领域吵到新的经济规范和行为准则。3、循环经济的实际操作原则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
21、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3.1、减量化原则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换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比如通过提高工艺水平等方法实现清洁生产,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3.2、再利用原则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3.3、再循环原则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就是要将垃圾资源化、最大化回收废弃物。4、循环经济实施的层次性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物质闭环流动,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
22、体系。4.1、企业层面上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入手,贯彻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目前,企业层面先进的循环经济实践就是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它们体现在符合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绿色产品设计、绿色能源选用、绿色原料选择、绿色车间布局、绿色工艺规划、绿色包装设计、绿色回收再用等原则。(1) 产品设计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消耗少、生产和使用污染小、便于回收资源;(2) 能源要开发和推广使用清洁的、不可耗竭的能源,并通过热能联产、能源共享和能源梯级使用提高能源效率;(3) 原料要选用市场可得、环境友好、可回收再用的原料;(4) 车间布局要具有安全性、舒适性、生态性、经济性
23、、效率性、激励性的绿色车间;(5) 工艺规划要设计成生产过程无污染或少污染、生产环节少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6) 包装设计要采用易回收和易再用、减量化和再生化、可焚烧和可降解的无公害绿色包装;(7) 回收再用要实施易拆卸、易再加工、易再生的绿色回收再用。4.2、区域层面上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通过废弃物交换建立的生态产业链,是在企业群体之间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以此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园区的物流和能流可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
24、,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在这样的体系中,不存在着“废物”,因为一个企业的“废物”即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借此基本实现整个系统向系统外的零排放。园区层面通过集成化的系统管理模式建立循环。(1) 物资利用集成系统: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确定结点企业上下游物流供给(输出)与需求(输入)关系,规划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运用过程集成技术对物流流程集成组合,构建工业生态网链。(2) 水资源集成系统:确定不同工艺流程的水质需求,构建水质逐级利用系统;园区排水系统规划要重视“雨污分流”的设计;对排放的废水,采用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在园区中梯级使用。(3) 能源供给集成系统
25、:根据不同工艺的用能质量,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根据园区所处的自然区位特性,尽量选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并采用热电联产集中供能,提高供热效率。(4) 共享信息集成系统:对生态链上所有循环经济的信息,都应通过网络平台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链,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5) 配套设施集成系统:除园区必备基础设施和专业化配套设施外,污水集中处理、废弃物集中回收和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集中供给、应急处理系统等,都是强化园区的重要措施。(6) 技术开发集成系统。建立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对基础技术、公共技术和共有技术联合开发,对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生态化改进。园区也可以通过绿色招商,引进具有先进
26、循环技术的企业加盟,实现高端研发资源的系统集成。4.3、社会层面上产品使用废弃后流经社会回收处理所形成的循环层面。社会层面循环亦称绿色再制造,是在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中以循环经济为特征,达到环境影响、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系统优化的现代制造模式。其内容包括:收集(回收、运输、储存)、预处理(清洁、拆卸、分类)、回收可重用零件(清洁、检测、翻新、再造、储存、运输)、回收再生材料(碎裂、再生、储存、运输)、废弃物管理等活动。再制造的产品层次包括零部件再制造、材料再生制造、产品级再制造等层次。回收处理的策略包括产品降级再用、产品维修再用、部件翻新、零件再造、材料再生、焚烧获能和废弃处置(安全填埋)。回收过
27、程的大部分环节重新进入制造系统,形成逆向供应链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园区生态化的建设应积极吸引从事回收废弃资源的专业企业加盟,构建废弃产品回收再制造、再处理的闭环结构系统,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从而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5、再生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5.1、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现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颇高。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模式,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性过程,导致的结果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以及发展的难以持续。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处
28、的阶段是经济加速增长、资源消耗量巨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资源的短缺。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粗放的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工业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再生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据测算,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每吨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分别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3443千克、659千克标煤,节水395立方米、22立方米、235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380吨、20吨、128吨,每吨再生铜、再生铅分别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硫0.137吨、0.03吨。我国再生金属循环利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先进国家比如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再生铝、再
29、生铜的产量均已超过原生铝和原生铜。2008年,我国再生铝产量为270万吨,仅为铝总产量的22.9%,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再生铜产量只占精炼铜产量的23.20%,不但低于德国(69.69%)、日本(52.34%)、美国(43.01%),还低于世界平均值(32.04%);我国再生铜产量占精铜消费量的20.67%,低于日本(52.23%)、德国(47.53%)、美国(35.57%),还低于世界平均值(32.33%)。5.2、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3R原则”有色金属企业在执行“减量化原则”时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来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减
30、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再利用原则”可指引企业在生产工艺、设备的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化设计,这样不仅可以使备品备件的资源共享,减少库存,而且还可以使生产设施非常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套设施。“再循环原则”的实践可体现为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企业,这能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也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废有色金属循环再利用的生产能耗要比原生矿金属生产能耗低得多。5.3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根据循环经济实施的三个层面企业、区域和社会来看,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可以从这三个重要层面,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物质闭环流动形成一体化循环经济
31、体系来实施。(1) 企业层面在企业的层面实施循环经济,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限定在先进标准的许可范围之内,这个层面控制的重点是单个企业生产过程的限制。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的产出和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或杜绝有损资源开发效果的不良工艺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金属回收利用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耗、药耗和水耗,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利用高新技术提高有色金属工业冶炼,加工和回收利用水平,大力向新型材料工业转变,形成“多金属资源开发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
32、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2) 区域层面在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内遵循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部企业间和产业间不同生产过程之间的物质集成和能量集成,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具体来说,循环经济在有色金属产业园的应用上体现为:以某几家有色金属龙头企业或者产品为核心企业,在推行清洁生产(企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建设与核心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通过产业和企业间的协调合作,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园区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达到各单位之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园区内废物的零排
33、放。(3) 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即有色金属的回收、提取、以及再制造,我国“城市矿产”资源开采与循环利用便是该层面的示范模式。其内容包括:收集废弃金属(回收、运输、储存)、预处理(清洁、拆卸、分类)、回收可重用零件(清洁、检测、翻新、再造、储存、运输)、回收再生金属(碎裂、再生、储存、运输)、生产(再生有色金属)、废弃物管理等活动。二、相关政策解读1、我国循环经济法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发展历程共经历五个阶段:1.1、初级认识阶段(19491970年)宪法以“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国际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34、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条文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并颁布了一些政策性文件,如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用以解决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资源需求与环境污染等问题。1.2、末端治理阶段(19701990年)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作为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确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此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以及多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掀起了我国环境立法的第一次高潮。1.3、理念转变阶段(19902000年)1992年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我国社会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此后的有关资源与环境的立法在立法
35、理念上开始向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方向转变。1994年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基本对策和行动方案,并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制定并颁布了一批新的规范性文件,如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掀起了我国环境立法的第二次高潮。1.4、全程控制阶段(20002004年)2002年颁布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地体现了“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环保理念。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作为基本原则,并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使生产者责任范围扩到从生产过程到废旧产品回收的全
36、过程。至此,我国进入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时代。1.5、法制体系形成阶段(2004年至今)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确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效机制,转变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方式,加速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200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9年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2、我国循环经济法制体系的结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制体系,以宪法为根本法、以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为综合法、以各专项法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旨在规
37、范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3、具体政策及规定解读国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及规定,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3.1、循环经济促进法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具体包括几个方面。(1)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2)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3)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4)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5)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予以信贷支持。(6)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7)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3.2、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2011年,财政
38、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该通知,再次调整再生资源行业增值税征收办法,其中第五条规定对销售下列自产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1)以废旧电池、废感光材料、废彩色显影液、废催化剂、废灯泡(管)、电解废弃物、电镀废弃物、废线路板、熔炼渣、废旧电机、报废汽车为原料生产的铜、铅等金属。(2)以废塑料、废旧聚氯乙烯(PVC)制品、废橡胶制品及废铝塑复合纸包装材料为原料生产的碳黑、再生纸浆、铝粉及再生塑料制品。该项规定扩大了废旧电子、报废汽车、再生橡塑、再生铜铝等再生资源企业的利润空间,有利于这些企业的资金周转。3.3、关于再生有色金属(1)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
39、完善的铜、铝等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并建设一批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其中包括XX循环经济产业园。(2)国务院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再生金属资源利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XX省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规划将循环经济作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要求再生有色金属产量比“十一五”末增加100%以上。3.4、关于废旧电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配套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4月初公布,家电品牌制造商是交纳回收基金主体,而处理企
40、业则是接受补贴的对象。对处理企业按照实际完成拆解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给予定额补贴。基金补贴标准为:电视机85元/台、电冰箱80元/台、洗衣机35元/台、房间空调器35元/台、微型计算机85元/台。(上述实际完成拆解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是指整机,不包括零部件或散件)3.5、关于报废汽车财政部曾在2009年调高了部分车型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以调动车主报废旧汽车的积极性,但该项补贴已经在2010年底暂停。利润空间最大的“五大总成”再制造也被禁止,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其中规定汽车“五大总成”,即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只能作为废金属卖给钢铁企业做冶炼
41、原料。3.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政策名称发布单位主要内容2006年4月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科技标准司提出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体系,采用有利于回收和再利用的方案,逐步提高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的环境无害化回收率和再利用率;规范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再利用过程的环境行为,控制污染物排放;再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纳入到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基本得到安全无害处置。鼓励建立多方参与的、符合不同种类和来源的废弃家用电器与电子产品回收系统2007年3月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商务部对再生资源回收的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罚则等进行了规范。(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
42、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2010年12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资格审查和许可指南污染防治司规定处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微型计算机五类废弃电器电子的企业必须取得资质许可,对不符合准入资格而擅自从废弃电器和电子产品处理的厂房、处理设备、数据信息系统、处理规模等做了明确规定2011年6月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商务部自2006年起,商务部开展了两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总结前两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商务部2011年6月开展了“十二五
43、”时期第三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1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务院提出了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的目标;八项重点任务以及三大重点支持保障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提高废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铅酸电池、废弃节能灯等主要废旧商品的回收率。2012年4月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国务院从抓好重点废旧商品回收、提高分拣水平、强化科技支撑等十四个方面提出落实“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
44、商品回收体系”,细化了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涉及重点工作部门有:商务部、工信部、环保部、发改委、供销总社、住建部、工商总局等。2012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意见供销合作总社到“十二五”末,供销合作社系统废旧商品回收总额占全社会回收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80%以上的城市社区设立规范化的回收站点,80%以上的废旧商品实现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年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10家,建立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的废旧商品集散市场1000个。基本构建起基础回收网络、分拣加工中心或集散市场与产业基地三级层次分明,回收、加工、利用三个环节有机链接,覆盖面广、功能完善、技
45、术先进、高效利用、生态环保的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现代回收利用体系。2011年3月XX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规定了调区的条件和原则:布局凌乱的,选址不适宜的可进行调区;从严控制非工业用地;适度控制“一区多园”,原则上不能超过“一区三园”,不可跨行政区划。规定了扩区的条件和原则:土地开发率70%以上,闲置土地处理率100%;扩区期限以5年为跨度;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项目;符合资源承载力,符合环保要求。规定了调扩园的审批报批程序以及申报材料。三、典型案例分析1、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1.1、概况丹麦卡伦堡(Kalunborg)的生态工业区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
46、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20多年来,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里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小型产业共生网络。1.2、卡伦堡共生模式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四个厂为核心,搭配硫酸厂、养殖场等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各企业在降低污染的费用的同时,也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整个卡伦堡的产业共生模式包括:(1) 发电厂燃烧着炼油厂排放出来的废气;(2) 炼油厂将其冷却水分享给其他公司,如此减少整体用水量达25%;(3) 发电厂通过脱硫设备清洁生产后,产生的硫酸钙直接卖给石膏板厂;(4) 发电
47、厂产生的额外蒸汽用来供养鱼场、临近公司和阵内许多家庭加热之能源;(5) 制药厂产生富含养分的软泥被当地农场免费作为肥料,作为回报,企业从其使用有机肥的农场收购农产品做原料。1.3、卡伦堡模式的驱动力第一个驱动力来自于制度创新。政府在制度安排上对于外部性很强的污染排放实行强制性的高收费政策,这使得污染物的排放成为一种成本要素。与此同时,对于减少污染排放则给予利益激励。例如,对于各种污染废弃物按照数量征收废弃物排放税,而且排放税逐步提高,迫使企业少排放污染物。为了防止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动机驱动下采取隐瞒危险废弃物规避废弃物排放税而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对于危险废弃物免征排放税,采取申报制度,由政府组织专门机构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