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doc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3817702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态新城生态社区建设专题研究目 录1生态社区解读11.1生态社区的提出11.2生态社区的内涵11.2.1侧重环境对社区的建设11.2.2侧重技术对社区的建设11.2.3侧重居民生活方式21.3生态社区的基本特征21.3.1区域性21.3.2系统性21.3.3可持续性21.3.4和谐性32生态社区创建的理论基础32.1复合生态系统理论32.2可持续发展理论32.3景观生态学32.4生态经济学理论42.5城市生态学42.6TOD发展模式理论43城区现状主要问题44生态社区建设条件分析54.1XX中心区的确定54.2优越的地理位置54.3良好的交通条件54.4优越的现状资源及现状条件55生态社区设计

2、55.1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55.1.1和谐融洽型社区55.1.2经济高效型社区55.1.3人文关怀型社区65.2社区内部环境设计要点65.2.1规模适宜65.2.2环境清洁65.2.3生活便利85.2.4景观优美95.2.5社会和谐95.2.6管理高效105.3社区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115.3.1能源高效利用115.3.2资源循环节约115.3.3信息流动共享126附件:生态社区建设案例12131 生态社区解读1.1 生态社区的提出西方生态社区的思想萌发于19世纪末。一般公认的是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德华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他站在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绿化、城市经济、人口密度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

3、分析,为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而我国生态住宅区(城市)思想萌芽最早产生于古代形成和发展的风水学说,其组含着丰富、朴素的生态学内容,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学的发展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严重的生态危机也随之显现,引起了人们对原有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反思,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1976年联合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上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关注包括从城镇到乡村的人类居住社区的发展,并认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一群人、一群房屋和一批工作场所。提出把生态学思维运用到人类住区规划中的明确要求,必须尊重和鼓励反映

4、文化价值的人类住区的特征多样性,必须为子孙后代保存历史、宗教和考古地区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1977年,维也纳召开的MBA(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上,正式确认了“用综合生态方法研究城市系统及其他人类居住地”,而生态社区这一概念直到90年代才被明确提出。我国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1.2 生态社区的内涵一些学者所提到的可持续社区、绿色居住社区、绿色生态社区等等都可以看作是生态社区的不同叫法,其研究角度或有差异,但其内涵相差无几,

5、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区层面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侧重环境对社区的建设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誊尼斯首先在社区规划建设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指导加强社区的生态性能,他认为生态社区是在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以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斐迪南誊尼斯着重强调环境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环境对人的直接作用。它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复合结构加以考虑和营造,它还重视对人类居住地各种非自然物质构成环境的生态作用的认识,即重视住宅以及多层次生活活动区域的设施环境的作用。同济大学朱锡金教授认为生态社区“是基于对人类

6、生存权利和具有良好素质的人群的尊重,是社会经济再发展的基础,亦既是生态社区更为强调环境对人的养成作用的直接功能,由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的体能教育,到适应信息社会的智能教育,而且把多项住区环境要素,作为整体的复合结构而加以考虑和营造。”此外,他还提出了住宅的二次生态结构体系: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类住区生态结构建构的基本内容,称为“一次生态”。为了说明环境意义的地域性、社会性,将人文环境列为本底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基质,将人与本底基于整体价值观意义上的相互关系,称为“二次生态”。1.2.2 侧重技术对社区的建设安家网认为:“所谓生态住宅,就是通过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将小区

7、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小区内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多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小区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并与自然生态相平衡,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产业处李娟娟处长认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学与住宅产业结合的产物。其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当地住宅小区的发展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1.2.3 侧重居民生活方式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生态型社区研究权威罗伯特吉尔曼是这样定义生态社区的:“生态社区是一种人类尺度的、功能多样的住区。在这

8、种住区里,人类活动和谐的融入自然界,并且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类尺度”是指社区的规模合理,人们彼此认识,并感到自己能够影响社区的发展方向。在一个“功能多样”的社区里,能满足日常生活的主要职能,如居住、食品生产、手工业、休闲、社交生活和商业等,并且各种职能的比例是和谐的。“人类活动和谐的融入自然界”体现了生态社区的生态二字。这个原则的重点是人类与其它生命形式之间的平等,人们不该企图主宰自然,而是在自然界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另外它还体现了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不是工业社会所固有的线性利用方式。“支持人类的健康发展”的原则认为,生态社区毕竟是人类的社区,如果没有真正的人

9、类健康做核心,这些社区是不可能成功的。健康的人类发展包括了身体、情感、智力和精神等人类生活各方面均衡的、综合的发展,这种健康发展不仅表现在个人的生活上,还表现在整体的社区生活上。“社区的可持续”则要求生态社区的居民有一种真诚的态度。否则,在短期内创造一个人类尺度的、功能多样的、看上去与自然界和谐的社区是比较容易的,但实际上它们却在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消耗着社会上其他部分的资本,或依赖于其他地方的不可持续的活动;或者不包括生命的某个重要阶段(如儿童时期或老年时期)。生态小区建设不仅包括规划、建筑、能源配置等的“绿色”,小区里的人-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应该是“绿色”的。综合来说,生态社区是社区生态

10、化发展的结果,它溶合了社区的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地域特征等因素,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生态社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社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1.3 生态社区的基本特征生态社区与传统社区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1.3.1 区域性生态社区是以社区内的自然、环境、人等要素组成的区域性系统,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社区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联的开放系统,它必须与周围相邻社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与其它社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来实

11、现自身的动态平衡。任何一个生态社区都必须融于一定的区域当中,孤立的社区是无法实现生态化的,区域是生态社区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依托,离开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支持,社区就成了封闭的孤岛,生态社区整个系统的新陈代谢就难以进行。因此,每一个生态社区都要树立区域观,跳出本社区局部区域,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去正确认识和建设生态社区,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的区域中找到本社区最佳定位,才能实现社区之间的协作与互补,才能从互补中发挥社区鲜明的个性,使本社区有机溶入更大的生态系统中,这样的生态社区才有更强大的、长久的生命力。1.3.2 系统性生态社区建设不是单纯的追求环境优美,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但要

12、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要注重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也就是要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三者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实现共同发展,因而生态社区是一个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空间结构,它不仅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包括光照、声音、空气、房屋等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处于生态系统中主导地位的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因而生态社区是一个由若干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一定的序列所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1.3.3 可持续性生态社区建设是一个走向人类文明的新的伟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

13、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有效的进行,要用长远的发展眼光来认识和建设生态社区,既要让现代人享受到社区环境建设带来的健康舒适,又要公平的满足后代在发展环境方面的需要,要不断促进社区生态环境向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实现社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促进社区建设健康、持续、协调。1.3.4 和谐性生态社区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人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自然融于社区,社区融于自然,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生态社区中,人是主体,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人、社区、自然作为生态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生态社区的共生结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4、,共同发展。其中,居民是社区的主人,生态社区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最终要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 生态社区创建的理论基础按照生态社区所具有的内涵和特征,就要求XX生态社区的建设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时(届际、代际、世际)、空(地域、流域、区域)、量(各种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构(产业、体制、景观)及序(竞

15、争、共生与自生序)的生态关联及调控方法,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它们在一起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社区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它是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相结合的,这三者之间是存在着广泛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简单组合在一起的居住区域。这三个子系统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不可分割。其中,各组成要素之间依靠一定的流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生态社区的“生态”,已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概念,而是包括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

16、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1987年,联合国大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该概念从理论上明确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和资源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观点。它要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应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人需求的能

17、力构成威胁。因此,在社区生态化过程中,要做到不单纯为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也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将保护环境与快速发展作为一体化目标,谋求二者的高度统一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生态位”的优化来支持区域“发展位”的升级,通过区域“发展位”的强化来促进区域“生态位”的优化,做到社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3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欧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根据Richard forman和Michel Gordron的研究,认为景观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综合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

18、和变化,并且阐明和解决景观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格局的问题。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要解决的不仅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如何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问题。生态社区的建设首先是生态住宅的建造,建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城市和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单体住宅与社区的关系也是如此。由生态住宅组成生态社区,生态社区中包含着生态住宅。所以说生态社区的建设首先应是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具有生态性,同时住宅的外部环境之间的规划组合都按照生态的原则,才能构筑成生态社区。景观生态学结合了生态学、建筑学以及园林学的内容,因此它是生态社区建设的基础所在。2.4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产

19、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开创性的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1980年8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发起召开了首次生态经济座谈会,揭开了我国创建生态经济学的序幕。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它主要阐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性,具有很强的理论科学性质,其理论核心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原理。这一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社会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是主导的,又必须以生态环境为

20、基础,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保持自然资源持续可供性,二者协调发展。社区是微缩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是人的生态行为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交织体,其内部形成自身相对稳定的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环境、资源或非生态经济系统相互交换能量、物质、信息等,达到并相互补充或干扰,因此生态社区的建设应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2.5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源于帕克(R.E.Park)、伯吉斯(E.W.Burgess)等人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的人类生态学。他们多以社会现象来类比生态世界,认为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中,存在着与生态学中相似的模式与联系。到50年代以后,

21、城市生态学随着城市问题的日趋增多和严重而大规模发展起来。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群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益

22、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寻求良策。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而生态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它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准则。2.6 TOD发展模式理论T 0 D(Trans1t-0r1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交为主的典型的社区发展形态。它由新城市主义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Cal thorpe)提出,以公交站点为核心,将居住、零售、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范围不超过600m的社区步行环境中,社区的中心部位设有公交车站和商业设施,人们可以通过公交到达其它社区或城市中心,各社区之间都保留有大量的绿化开敞空间。该理念强调整合

23、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通过增加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换乘,以达到高效率的交通运行和集约化的土地利用。这一模式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形成紧凑型的网络化城市空间形态,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地蔓延,最终使城市和乡村建立起一种共生、共融的关系。这种TOD发展模式的意义在于: 土地混合使用, 设施使用高效, 出行距离缩短,能源消耗减少。从理论上讲, 它是综合效益最佳的居住社区。3 城区现状主要问题目前,XX城区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社区”,只能称为“居住区”。这是由于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XX市的城市建设缺乏总体上的规划与统筹布局

24、,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见缝插针”型的开发形式导致了城市居住区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大部分居住区的建设缺乏生态理论的指导,或者只注重局部生态表象,忽视生态系统的合理性。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宠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下了一番苦心。或者是缺乏对一定区域内城市居民在就业与居住方面的职住平衡考虑,形成单纯地只为居住而建设居住区的局面,增加了居民的日常出行距离并带来一定不便。或者是居住区内服务设施不健全,缺乏开敞的空间,尤其是旧村改造和旧城改造的安置性小区,不利于区内居民的生活与交流。或者是缺少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购房能力的考虑,对保障性住房

25、的建设比例过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现状XX城区的居住区建设问题还呈现一定的区域性。西城部分住宅建成时间较长,建设标准较低、设施不配套。同时由于城市扩张受多种限制,建筑密度持续增大、高度日渐增加,环境条件变差。住宅区绿地缺乏、住宅服务设施得不到保障。东城居住用地严重滞后于产业用地增长,使得出行距离过长、钟摆交通明显。4 生态社区建设条件分析XX生态新城位于XX市区南部,北隔日菏铁路与老城区相望,西邻市中区唐口镇,南接南四湖,东面为塌陷地。本规划西起京杭大运河,东至洸府河,南到XX南堤,北跨日菏铁路与主城区相连区域。总规划面积为56.82平方公里。现状大部分用地属于未开发地块,XX生态新

26、城在建设生态社区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4.1 XX中心区的确定随着XX城市总体规划以及XX市委、市政府确定建设XX中心区的发展战略,XX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4.2 优越的地理位置整个规划区域北面紧临XX主城区,菏日铁路从北边界线穿过,在地区的东北角为XX火车南站,是XX市的门户;区域南接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面积1266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是联系市区与湖域旅游区的关键节点;同时,区域西部紧靠京杭大运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京杭大运河的作用将更加彰显,XX规划区将拥有更加便利的水运条件。4.3 良好的交通条件区域内京杭大运河及与南四湖水域的沟通,构成了以水运为特色的对外交通。同时与火车南站邻近

27、,多条交通性干道从区域穿过,如XX中路、荷花路、济安桥南路、车站南路、火炬路等,直接连通老城区与XX新区,构成了区内开发必要的交通条件。4.4 优越的现状资源及现状条件区域内自然环境优越,水网密集,应充分利用小XX、京杭运河、老运河、洸府河、苇子河等有利条件,建设生态网络。加强环境建设,建设滨河、滨湖绿地,提升环境品质,体现生态化建设,为XX生态新城的旅游开发提供条件。区域内现状用地大部分为一般耕地和村庄,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为大规模开发建设生态新城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规划审批完正在实施中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给整个生态新城的开发建设起到一种先头带领的作用,如文体中心、XX理工职业学院的开工建设

28、等。5 生态社区设计5.1 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5.1.1 和谐融洽型社区和谐型社区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于自然,社区融于自然。规划科学,划区合理。社区内的生活、办公、经营与娱乐区域明确,按照社区的要求综合使用,保障功能及驻地社情民意,因地就势,实现社区环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建筑规范,久住常新。建筑容积率合理,按规划建房,静态建筑与社区动态环境有机融合,色彩鲜明、风格庄重。道路通畅,方便简捷。道路宽度适当,安全适用,满足生活、休闲、经营、消防、救护等要求。5.1.2 经济高效型社区生态型住区建设的另一目标就是住区环境的高效运营,表现在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资源、

29、提高居民的生活效率以及住区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效率。根据新城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及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要求,合理利用现有各种资源,如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供良好的建筑朝向和通风条件,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减少建筑能耗。通过建构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保证居民生活环境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提高开发、经营与管理的效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5.1.3 人文关怀型社区人文型社区是生态社区建设的精髓所在。将以人为本以及打造一流社区形象的建设理念,通过生态文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和渲染。以驻地生态条件为基础,依托

30、社区周边自然风光,营造既反映新型生态城市的城市特征,又能体现人文气息的景区和景点,体现社区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自身特点,通过配置适量的小品、石雕、文化墙及生态造型等展示社区优良传统及居民的精神风貌。利用本区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在人居环境中凸现文化的内涵,加强社区居民归属感。充分考虑住区内各年龄层次、各种类型居民的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有利于邻里交往的气氛和空间,促进社区文化发展5.2 社区内部环境设计要点5.2.1 规模适宜适宜的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是决定生态社区居民生活舒适的前提条件,因此作为生态社区而言,首先需要确定适宜的社区规模;其次,生态社区的设计还必

31、须考虑土地的规模适宜度。新城以TOD模式组织生态居住社区用地,可容纳32.5万人。将居住用地按500-800米左右的半径进行划分,人口控制在3万人左右,形成10个生态居住社区,即铁北社区、许庄社区、文体中心社区、医学院社区、张营社区、国光社区、南阳湖社区、石佛社区、东赵社区和植物园社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石佛社区,占地182.05公顷;最小的铁北社区,占地23.83公顷。生态社区强调多元化的土地用途混合,邻近地区能够提供不同类别的土地用途,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办公、研发、商业、住宅多种用地的多样化混合,为新区注入昼夜皆有的活力,增加毗邻的就业机会。混合用地重点布局在公交换乘枢纽

32、和多级综合服务中心。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伊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布局、坡度、土壤侵蚀、生态敏感性、地质等方面。地理位置和布局需要注意如下设计要点: 社区位置的合理性:可以用风向因子来表示:应尽量远离或建立在工业区的上风向,尤其避免建立在下风向。新城的工业用地均为一类工业用地,不存在此方面的考虑。社区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可以用社区内部配套设施的布局来表示;社区内部的配套设施如饭店、集贸市场、垃圾站等是社区内部的主要污染源,应当避免将此类配套服务设施建立在公共日常活动频繁的区域如社区配套体育设施附近。图5-1 社区结构规划图5.2.2 环境清洁环境包括社区水环境、声环境、气环境、固体

33、废弃物处理四个方面,设计要点分别如下:(l)水环境设计要点水环境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系统由给水子系统、中水子系统、雨水子系统和景观用水子系统组成。水环境的生态设计是使水的循环利用率最大,污水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实行分质供排水供水系统设两条不同的管网:一条输送洁净的自来水,另一条为中水管道,输送经社区中水设施净化处理的循环水;排水系统则设两条管网,一条为生活杂排水管道,输送至中水设施作为中水水源;另一条为粪便污水管道。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对于有条件的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与小区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使人工

34、湿地系统即是绿地系统,又是景观系统,达到净水节地美化环境的功能。中水子系统应用中水子系统由中水处理、加压、集水和中水管网以及计量、检测等设施组成。宜采用技术集成高、运行稳定可行、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先进工艺。集水管道应独立设置。经适当处理后,一般作为小区住宅冲厕用水、景观水体补水、绿地用水、道路浇洒用水。雨水回收与利用生态社区必须是雨、污分流制,并要求雨水合理利用。XX地区降水较为丰富,雨水的收集利用可按降水集中期与相对稀少期分为两种模式。在降水集中期,可以结合小区实际情况,有效地收集、贮存、净化及利用屋顶雨水,在一定范围内作为非饮用水并进入中水系统作为中水利用;在降水相对稀少期,将屋顶雨水及

35、地表经流雨水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社区雨水通过绿地草坪,最大限度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景观用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处理后污水主要作为景观水体的补水,可以达到小区污水“零排放”,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污水资源。节水器具的使用区内的供水设施宜采用节水节能型,强制淘汰耗水型用水器具。节水的浇灌方式采用滴灌。(2)气环境环境设计要点植树造林营造和改善社区气环境种树能有效的为居民提供新鲜的氧气调节量,净化空气。据科学测定,lhm2树林每日可吸纳1000kg二氧化碳,排放750kg氧气,在XX地区,建筑周围有绿地的情况下可降低风速20%-30%。合理规划布局引入自然通风充分利用XX的

36、风玫瑰图,确定社区内建筑群体的布局方式和外墙形式,通过建筑物迎风面和背风面形成风压差,创造较理想的通风环境。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非机动交通是新城内部出行交通结构中的主导方式。新城道路网络的构建将以实现非机动方式的便捷、舒适通达为宗旨,实现城市路网的合理分工,慢行通道与机动通道各成系统,城市街廓与肌理适宜慢速通行,各生态社区及公共服务设施均有便捷的慢行网络连通。减少汽车在社区的出行时间和距离,并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绿色交通。控制餐饮、商业网点、社区垃圾收运站等社区里公共设施所排放的污染气体。(3)声环境设计要点对新城的社区而言,环境噪声主要为两类:道路交通噪声和社区生活噪声。为了能有效的控制社区的噪

37、声,需对社区周边环境进行噪声源分析和评估,找出适合自己的声环境的生态设计要点。合理的建筑布局降低噪声混合式的建筑平面设计的噪声污染面最小,沿主干道方向前沿的住宅建筑为社区的一道声屏障,因此建筑布局上考虑噪声的控制问题,对噪声敏感性小的建筑及辅助性房间,走廊及无门窗的墙等朝噪声源布置在干道旁。加强绿化带建设来降低噪声从隔声和减弱噪声的需要进行绿化,应选用矮的常绿灌木与常绿乔木相互结合作为主要方式,总宽度约需10-15米。因此采取隔声绿岛、块状绿化、带状绿化等形式,以及在街道两侧、噪声源周围、安静建筑周围建立绿化带的方式,以及通过乔木、灌木、花草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绿化隔离带建设,保护两侧的居住区、

38、教育区等敏感区域。适当布置和安排社区及建筑周围的绿化,来提高新城和生态建筑声环境质量。采取措施降低交通噪声合理的交通管理,改善道路交通设施,如采取限制鸣笛,交通繁忙地段限制行车速度,根据需要将社区内部分街道改为单行线,划分快慢车道、自行车及人行道,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等措施;限制进入住区内的车辆;采用隔声和吸声措施,在城市道路两侧设置隔声屏障等。合理选用隔声墙材料控制外门窗传入的噪声尽量减少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在门的空腹内填充吸声材料,以增强其隔声性能;临街的住宅也利用封闭外阳台窗或采用双层窗、双玻窗等进行隔声减噪处理。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提高外门窗的密封性,减少声音的

39、渗透;使用新型的镀膜隔音窗帘等。(4)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设计社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城建渣土、商业消费各种废旧包装材料,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弃物的管理与处置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基本准则,社区垃圾的收集、处置及回收利用都以此为基准。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系统垃圾的分类回收,即垃圾产生按最小单元以一定的方式按类别将垃圾分别装在不同容器中。垃圾分类回收既可有效增加有价物质的回收率,又可降低处理垃圾的成本。废弃物的再利用可在新城建立固体废弃物生态产业链,社区的固体废弃物进入产业链转化为产品,如厨房废弃物可以通过集中统一收集在可控的高效微生物发酵反应器

40、内进行降解既达到了垃圾的减量化又可以将其发酵的产物用于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固体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在社区中对固体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主要集中在垃圾收集房、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储运站的管理与建设中,使其设置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抑制其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的二次污染。5.2.3 生活便利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齐全的服务设施是生态社区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l)绿色交通设计生态社区提倡的绿色交通为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因此绿色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可以分成两类,即交通功能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交通功能目标主要指社区的出行质量,包括可达性、快速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环境保护目标要求交通行为应尽量减小对空

41、气、声环境、生态及其它交通要素的负面影响。加强道路基础建设,合理构建道路结构建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次干路、支路、生活性道路合理配置的道路系统。居住区内部采用树状结构及端路的道路结构,整个社区采用高密度的网状道路结构,避免采用低密度的“大马路”结构。加强社区道路景观建设实现良好的交通环境和生态化建设,使道路使用者(行人、骑车者、驾车者)赏心悦目,充分体现城市道路以人为本的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对公路、道路、公交等传统交通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式信息交流。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在追求生活质量的社会中,提倡步行可减少机动车带来的环境污染并且提供锻炼

42、身体的机会,因此高品质的步行环境更将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主要措施之一。优化公共交通运行条件:优化公交线路、公共交通的站点、停车场等。在城区增加公交车专用车道,实行交叉路口公交车辆信号优先,提高公交车运营速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出台公交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如减少税收、政府适当给予财政补贴等调控手段。增加公交车辆,改善乘车和换乘环境;调整公交线网及站点布置,减少换乘次数,缩短换乘时间,以吸引更多公众选择。改革公共交通经营体制:适当增加摩托车、汽车的管理费用(如牌照费),建立公共交通发展基金等。加大公交管理的高科技含量:开发智能

43、型公共交通系统。以技术的发展来提高公交管理、调度及运营水平,尤其要提高公交信息化水平,如启动普及电子月票、设置电子站牌等。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增加电车、天然气公交车等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2)配套服务设施设计配套服务设施包括:齐备的基础生活设施,提供给人们完善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就医,求学等生活需求,方便的生活服务是营造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充足的娱乐休闲设施,提供居民足够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施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要适应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满足居民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生态环保的要求。主要的设计理念采用了邻里单元的理论。(3)休闲娱乐设施它

44、是社区居住环境中一个较活跃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年龄居民活动特点,确定合理的规模及服务半径,用地规模,进行合理的布局。要与地域整体环境相结合,休闲娱乐设施的设计,不能仅局限于玩耍的传统作法,更应强调培养居民对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容安全性、科学性、趣味性、装饰性于一体。造型内容及选材上,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丰富和奇特。5.2.4 景观优美景观优美主要是指生态社区的绿地建设,按使用情况绿地可分为居住区级绿地(居住区级公园)和居住小区级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住宅组群绿地和宅旁绿地)。绿地对社区环境有三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休闲功能,景观文化功能。(l)生态功能设计要点生态社区绿化建设要贯彻“

45、以乔木为主的方针”强调绿化覆盖率和植物配置丰实度,使其具备防晒降温、防尘降噪及保持湿度、利于水土涵养等生态功能。按住宅朝向合理布置住宅向阳面选用落叶乔木,乔木高度控制在保证底层冬季日照满足1小时的围要求。布置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绿地系统社区内的各项绿地要统一规划,使各项绿地的分布形成分散与集中,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形式,形成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体系;合理布置绿地,建立形成不同服务半径的绿地系统使居民就近享有良好的绿化环境及室外活动空间。合理构建社区道路绿化林网社区主干道两侧,布置高大的乔木组成林木隔离带,遮挡道路的反射热,减少道路灰尘和交通噪声。在植株间距布置上,采用“先密后移”的种植方案。提高绿地

46、率和植物配置丰实度达到降温保湿的作用在社区的设计中严格控制容积率提高绿地率,植物配置丰实度应达到每100m2绿地的乔木量必须3株以上,充分发挥乔木根系的固土保水作用和树冠的净化空气、遮阳作用。以乔木为绿化骨架,乔、灌、草互相结合,使绿化群落有最大的丰实度与生态效益。严格控制绿地中的铺地面积和材料,保障社区水土涵养能力。 (2)休闲功能设计要点加强公共绿地的建设,优化居民户外自然休憩和交往空间公共绿地与宅旁绿地结合,布局要紧凑、出入口的位置要考虑人流的方向,各种不同的活动之间要有分隔,以避免相互干扰,绿化的点、线、面合理配置,利用绿化来组织居住小区的绿化步行系统和活动交往空间。完善绿地配套公共设

47、施公共绿地活动区设置合理的照明设施如高杆照明灯和低矮园林灯。配置合理的健身设施和游戏设施满足居民健身和游戏的需求。(3)景观文化设计要点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配置,社区雕塑提供景观视觉享受和文化欣赏品味。植物造景,丰富景观环境利用乔、灌、草组成形态各异的群落空间,利用植物的支、干、叶、花、果等观赏特性,合理配置形成季相变化,美化居住环境,同时注意绿地内外之间借景和提高立体绿化率。因地制宜布置,保留原貌景观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对坡地、洼地、河湖及原有的树木、建筑要注意利用,因地制宜地选择用地和布置绿地,并且可节约用地和节省建设资金。合理布置建筑小品尽量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现景观文化。5.2.5 社会和谐(l)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开始自觉地尊重别人并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产生一种自豪感、满足感,这种情感不仅仅要求所处环境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景观,还要有一种内在的社区文化氛围令在此生活的居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高尚的情操。发挥宣传教育优势一方面,通过环境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生态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