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doc(9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目 录第一章 区域概况1一、地理位置1二、地质地貌1三、气候条件1四、河流水系3五、土壤植被3六、自然灾害4第二章 历史文化5一、建制沿革5二、运河兴衰5三、多元文化9第三章 城市发展13一、古代城市变迁13二、城市发展形态16三、运河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7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布局18第四章 河流水系19一、河流19二、微山湖20第五章 物产商贸25一、传统商贸业发展历史25二、商贸业的种类及分布26三、商贸业经营方式30四、著名商号31五、会馆和商会组织34六、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35第六章 文物古迹37一、库藏文物37二、历史遗迹41三、古树名木66
2、第七章 景观风貌67一、“XX八景”69二、北方水乡71三、建筑风格72第八章 民族宗教73一、民族73二、宗教74第九章 名人名文80一、历史人物80二、诗词游记81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90一、传统曲艺90二、风俗民情91三、地名文化92四、故事传说93五、现代生活9424第一章 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XX市区位于鲁西南大平原的腹地,孔孟桑梓近邻,南四湖的北端,京杭运河之滨,老运河横贯市区,从元代起就成为我国北方独具水乡特色的河港城市,为南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风光优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两塔四爻八景十五楼十八阁二十六座著名的庵观寺院以及七十二衙门的历史记载。1988年XX省人民政
3、府定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XX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人口88.7万,为中国共产党XX市委员会和XX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二、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单元属华北地台鲁中南台隆。境内地质断裂构造高度发育,主要由隐伏于第四季沉淀物之下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组断裂所构成,形成了凸起、凹陷相间,谷地、山体相连,纵横断层交织的断裂构造格局。由于处于鲁中南山区丘陵与鲁西南黄泛平原的交接地带,在构造运动、剥蚀堆积、黄河泛滥等内外力共同塑造了结构复杂、地形各异的地形地貌。地貌轮廓可慨括为:西部丘陵东部山,南北湖泊一线穿;东西北高中南底,湖东湖西皆平原;岗洼间相河密布,岭坡盆
4、地沟谷连;荷花池畔圣贤地,三山一水六分田。东部凤凰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高程648.8米,西缘从北向南由38.5降至35米,大部分区域低于50米;湖西平原海拔4433.5米,以37米以下区域居多。三、气候条件XX市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季风明显、干湿交替、无霜期长、偶有灾害。夏季多偏南风,受热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多晴寒天气;春秋两季为大气环流调整时期,春季易旱多风,回暖较快;秋季凉爽,但有时有阴雨。具有充裕的光能资源,是XX气候的突出特点。1、气候历年平均气温13.6c。年内1月最冷
5、,平均气温-1.7;7月最热26.8c。夏季最高气温大于35c的炎热期,平均每年1014天,大于40c的酷暑期平均每年不足1天;最底气温小于-5c的严冷期平均每年37-52天,低于-10c的严寒期平均每年11-15天。2、降水历年平均降雨量707.1 毫米,年际间、季节间、区域间分配不均,丰枯悬殊,最多年降雨量1186.0毫米,最少年只有441.9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大,平均441.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2.5%,雨季6月下旬8月下旬;冬季降水量最小,只有27.8毫米,仅占年降水量的4%。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185天。初雪日最早曾在10月24日(1959年);终雪日最晚在4月中旬(1976年4月
6、18日)。,降雪日数平均6.6-12天,多集中在1、2月份,平均降雪量20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19毫米。最长连续积雪日数2030天。3、蒸发量XX市蒸发量较大,全年总蒸发量为1798.3毫米。各月蒸发量以1月为最小,五月为最大。4、风南风和东南风为境内盛行风向。春夏秋冬季风交替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东北、西北风兼有;春季偏南风盛行,偏北风减退;夏季多东南风;秋季风向多变,偏南风与偏北风交替发生。4月风速最大,平均3.24.2米/秒,8月风速最小,平均2.02.6米/秒。5、日照与光辐射年内夏季日照最长,春季较长,秋季最短,平均日照数2406.8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19千卡/平方厘米。月辐
7、照量以5、6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年内变化趋于上半年辐射量递增,下半年递减。6、地温历年平均地面温度15.8。年内季均地面温度夏季高达29.5,极端最高地面温度为69.1;冬季降至0 历年平均土壤冻结初日为11月下旬,解冻终日为3月上旬,冻土期110天,冻土深一般2030厘米。7、霜期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0月28日,终霜日为4月11日,无霜期199天。无霜期最长年份约250天(1959年、1969年);最短年份仅有180天(1965年)。四、河流水系流经城区的河流主要有新运河,现称京杭运河,老运河,洸府河。京杭运河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开挖的一条大型排水、灌溉、航运河道,是现代京杭运河XX
8、境内的重要河段,是以南四湖为集水中心的现代水系中的最大河系,与已废除的老运河大致平行穿越境内中部古北四湖低洼地区,原入北五湖河流和老运河的支流及现代新挖河流均入京杭运河,主要支流有14条。京杭运河的变迁和XX市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系湖泊的演变密切相关。境内的新、老运河统称京杭运河。老运河:建国后,调整XX以北运河水系,随之老运河大部分河道被废除,仅剩火头湾至西五里营的安居段的XX电厂至石拂间的XX区域段老运河,成为京杭运河的支流。老运河在市区内自西向东然后折而向南,洸河、府河、越河纵横盘恒而均汇流入老运河。洸府河是古有洸水,又纳入府河,故各洸府河,是1956年调整东部水系时开挖的一条人工河流
9、。上游起自汉马河与罗河交汇处,流经衮州县、市郊区入南阳湖,全长47.7公里流域面积1331平方公里(境内879平方公里),共有支流九条。洸府河、老运河京杭运河象三条飘逸的彩带贯穿市区,与南部小北湖景区联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河、湖、水网体系。五、土壤植被市中区以褐土为主兼有姜砂黑土和水稻土。褐土俗称黄土或黄立土,成土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此处为潮褐土,其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肥力高,宜耕种;砂姜黑土成土母质为浅湖静水沉淀物。分布于衮州与XX之间沿漕河成西南-东北向的抑行、泗庄洼。该土质粘重,耕层浅薄,通气不良,易旱易涝,耕性差。肥力低,近年来采取综合措施改良土壤已取得成效,部分砂姜黑土已变成高产土壤;
10、 水稻土是由湿潮土、普通潮土、砂姜黑土等土壤经长期种植水稻逐渐发育形成的一种土壤。XX市属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区该市区位于中部山前冲积平原区,土壤类型以潮褐土为主,其次为潮棕壤和姜砂黑土,此植被区恳植历史悠久,已全部为农田。自然植被以中生植物为主,主要有:灰菜、荠菜、小蓟、马唐、蟋蟀草、马齿苋、画眉草、香附子、酸模、野苜宿等;湿生植物有:稻裨、芦苇、小旋花、泥湖菜、水芹、香蒲、三菱草等;人工植被为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多种瓜果,尤其以小麦、玉米为多见;林木树种主要有:毛白杨、刺槐、臭椿、苦楝、泡桐、榆、柳、桑等;果树为:苹果、桃、梨杏等。六、自然灾害1、旱灾 年内常出现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和
11、秋旱频率高于夏旱。春旱频率平均为41.8%,2-3年一遇;夏旱平均5年一遇;秋旱平均频率为32.9%,三年一遇。2、涝灾涝灾常发生在春、夏、秋季,夏涝平均频率21.2%。5年一遇。秋涝平均频率26.2%,四年一遇,秋涝伴随阴雨,日照不足,积温偏低,对晚秋作物和秋种都有影响。春涝平均频率15%,67年一遇。春、夏、秋、连涝的大涝年出现较少(1964、1979、1984年),但损失很大。3、地震 境内的地壳运动手峄山断裂的控制,地震多发生在东部山区的曲阜、邹县、泗水及衮州等县市,震中在境内并成灾的地震为数不多,但往往受境外地震的波及。历史上境内最早的地震记录为鲁文公八年(前619年),曲阜“秋九月
12、癸酉地震”。此后有记录的大小地震共180余次。第二章 历史文化一、建制沿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XX市区,有璀璨的古代文化,有风雨兴衰的历程。XX建城,在上下两千年中,也几经时变界移,始定今址,终曰今名。远古时期,距今五六千年前,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XX的有“仍氏”,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夏朝时,XX城区一带称为“任国”,(即仍国,古代仍、任两字同音)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统一中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五代时期称济州。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到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XX府,这是XX之名最早出现的年代。XX地名的由来,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为XX
13、。明朝时先为XX府,后属兖州府,清朝时为XX直隶州。辛亥革命后,废州府设道,先后为岱南道、XX道。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属鲁西行政公署第一、二督察区。日伪时期属鲁西道,后改兖济道。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1945年8月1946年1月,1946年9月1948年7月),XX称为XX县,属XX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1月9日,XX第一次解放,当时以城区及近郊划为XX市,属冀鲁豫七专区,3月29日升为地级市,直属冀鲁豫行署,同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XX。1948年7月14日XX重获解放后,将原XX城区及近郊复称XX市。初属冀鲁豫行署,同年8月划归XX省,属鲁中南行署。建国后,1950年XX市改
14、为县级市,属藤县专署,1953年属XX专署。1983年11月撤销XX市地区行署,组建省辖地专级XX市,原县级XX市改为XX市市中区,即今日之市区范围。二、运河兴衰现在的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1、元代以前隋炀帝时期所开发的京杭运河由杭州、徐州至洛阳,再经XX的冠县、临清、夏津、武城、德州等地达北京,当时的京杭运河与XX无缘。宋金时期,河道失修,几乎废止。元朝统一中国后,建都北京,为解决南北运输困难,使朝运便捷,遂将运河中断东移,从德州到XX再到沛县。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
15、,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北京)为大都定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一带经长期战乱,经济萧条,无法养活大都百万人口和京畿大量驻军,一切都需南方运来。史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或军事角度来看,重新开通南北运河已势在必行。忽必烈即汗位的第三年,尚未正式立国就任命汉族水利专家31岁的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元大将伯颜在南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当时隋炀帝开的通济渠由于黄河南泛全线淤塞,恢复通济渠
16、已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东移至北京,没有必要绕个圈在途经开封、郑州一带,如果改徙XX,运河就变成一条直线,距离最近。在此背景下才把目标移向XX。那时运河南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淮安以上原古泗水运道虽已被黄河侵占,但船可进入黄河,“借黄行运”到徐州后再逆古泗水运道至鲁桥,还可沿汶、光水道至XX。在北方有隋唐时开的永济渠(后称御河),元时新乡以下一直畅通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XX向北至永济渠约200公里运道,即可从北京到杭州了。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凿,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此凿通济洲河和会通河,与三年后(1292年)凿通的通惠河(又称北运河)相连接标志着京杭运河的全线
17、贯通。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XX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为穿越“水脊”,人们立郾建闸,“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为解决黄河决淤和水源不足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和增设“水柜”等多种措施,保证了运道的畅通。为克服水源不足之顽症,人们先后引“四水”济运,其中建戴村坝而引汶济运之举尤为世人称颂。当然更为世人称颂的当属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为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有专家认为,该工程当与都江堰工程齐名。XX运河运输业兴盛繁荣达600多年。元代开凿会通河、济州河等水道,遂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使前代呈多枝型分布的运河至此转变为单线型运河
18、。从此,由大都往江南,纵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为解决水量不足的问题,借水济运,“并济州汶、泗,相通于河。”通过洸河引汶水至XX大闸口入运河,XX人俗称这条水道为洸河。借泗济运,因借来的泗河水是由府城流过来的,故XX人称这条河道为府河。2、明清时期明朝永乐以后罢海运,京杭运河成为唯一的国家交通主动脉。XX处于京杭运河的中枢地段,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源不足,加上黄河运河交汇,因此,明朝将治运的重点放在XX区段,将司运的最高管理机构设在XX。使XX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明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着重对运河某些重要运段进行多次整治改造。明代是运河航运鼎盛
19、的年代,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付出的代价最大的年代。那时运河最大的问题是来自黄河的干扰。如何正确处理运黄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明清盛世,老运河横贯市内,光河环城三面,还有府河、越河等。河水清澈,缓缓流淌,鱼虾肥壮,人俯河边,掬手可捞。由于河流众多,桥梁亦伙,只是有名的就有25座,均系砖、石、木板结构。如南门桥,又名飞虹桥,建于元代,为双孔桥,一孔是砖石结构拱桥,一孔是木质板梁桥,长24米,宽14米。当时街道不宽,但很整洁,屋舍相连,楼阁参差,市容美观。古代京杭大运河的几处重要闸口均设置管理机构,所以诗中有“闸官聚水不得过”等诗句,如天津闸(大闸桥),系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
20、)建,金门宽10.9尺,高18尺,设闸官1人,溜夫150人;任城闸(小闸桥),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金门宽0.8尺,高20.9尺,设闸官1人,溜夫144人。明朝至清朝中期,是XX水运的鼎盛时期。XX“居运道之中”,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同时又成为漕河管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曾有诗人描述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幕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到明代中叶,XX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尚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XX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通衢要道,运河、越河
21、两岸行栈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辐射达周围地区近百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大商业城市之一。3、当代运河XX近代,运河由北京至杭州全线贯通,全长约1800公里,其中XX境内全长约230公里,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城市。京杭运河是XX煤炭输出水上交通要道、重要的运河经济发展带、运河文化展示带。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开展,给运河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河道宽度:河床上口宽约70米,河底宽约50米。京杭运河纵贯XX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古老的大运河历经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运河治理的新篇章。新中
22、国成立后,为恢复XX古运河航运和减少运河水害,水利、航运部门密切合作,按照排灌、航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运河干支流和南四湖区航道的治理进行了统一规划,并花很大力气疏浚了XX至安山、XX至南阳、南阳至谷亭等淤积严重的运河主航道和部分航道,清除了大量障航建筑物,修复了被损坏的船闸,从而使古运河很快恢复了航运。XX运河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的大规模整治,旧貌变新颜,昔日长期失之治理、残破不堪、洪涝灾害频繁的古老河道,如今已被初步整治建设成一条具有防洪除涝、引水灌溉、输水送水、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造福于XX人民和促进XX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23、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运河管理在封建时代,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运河的管理至关重要,其管理制度也是相当严格的。XX地处大运河中段,是京杭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XX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当时不仅成为鲁西南政治中心,同时又成为漕运管理中心。元运河初开,运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较零散。济州河开通后,在济州增设了河道管理机构。运河的贯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集聚,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元朝对运河和全国水利的管理从属于工部的都水监,三品官,专管XX、河南漕运、河道之事。到会通河竣工后,始设都水分监于景德镇(张秋),以后又设行都水监于XX和水监于XX和郓城,管理徐州至
24、临清运河航道和河南、XX境内黄河。除闸上有闸夫之外,也动用部分军队管理运河,维护秩序。明朝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航道管理体系。永乐十五年(1417年),宋礼治河已成,由工部设漕运总兵官,总管运河航道和漕运两大块。首任陈楦任期长达20年。成化七年以后,河、漕分开,总河管航道,总漕管漕政。首任总河为刑部左侍郎王恕。设有XX卫,领官军5600人。总河有权节制各省地方官,还有权指挥管河官兵,因此一般都冠以工部尚书、侍郎、都御史等头衔,官居二品或三品。清代的运河与明代大体相同。清乾隆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在XX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管理运河事务,经济快速发展。总理河道的职责是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保证航道畅通、漕船通
25、行无阻。具体包括管好水源、闸坝和河道。XX“江北小苏州”之号自此名扬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鲁西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多元文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而言,始祖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为XX历史文化中的精髓。1、始祖文化始祖文化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三皇五帝等部族在XX境内角逐争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主要始祖为伏羲、神农、皇帝、颛顼、少昊、虞舜等部族首领。伏羲又称太昊,俗称人祖,其部族曾活动于以XX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他是XX人的直系祖先。神农氏即炎帝。帝王世纪云,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史记、索引说:皇帝生于寿丘,成年后入主中原。寿丘在今曲阜城东的旧县村,北宋真宗皇帝曾下诏,在寿丘建起了
26、1300多间皇帝庙,名之为景灵宫,以示追念始祖。少昊生于穷桑(今曲阜市境内),葬于云阳。云阳少昊陵墓在今曲阜城东3公里处,以成为人们凭吊游览的圣地。颛顼为五帝之一,先秦邾国就是他的后裔建立的国家,邾国国都先在今XX城南,后迁往邹县峄山之阳。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淘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文中提到的五个古代地名均在今XX境内,舜帝也是XX人的先祖。蚩尤是古代部族的首领,曾于皇帝部族大战,以皇帝族胜利而告终,蚩尤在交战中阵亡,今汶上西南的南旺镇有蚩尤冢。三皇五帝及其部族在XX一带创造的业绩与文化,是中国原始社会历史的一大亮点,也是XX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第一令人目眩的亮点,曾经发
27、达的大汶口及龙山文化则是他们的文化遗存。2、邹鲁文化邹鲁文化是XX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由于这一文化的形成,才使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由宗周移往XX境内。周代鲁文化的发达首推儒家文化。此外,还包括鲁国发达的教育。如,鲁国曾设有国立大学泮宫,鲁国曾有过许多的私办学校,少正卯、墨子、孔子及其门人都曾是私学的创办者。鲁国曾有着发达的建筑业,领先的建筑技术,鲁班、御庆、匠庆都曾是建筑大师。鲁国曾有着发达的科学技术,如鲁国的天文观测在春秋之际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鲁国实行的鲁国历曾是当时的先进历法。鲁国使用的19年7闰的置闰法则,则是当时精确度最高、时间教早的历法成就。鲁国最早使用日晷计时间。墨子等科
28、技先驱曾记载了当时的光学、力学、数学、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一大笔科技财富。鲁国曾有着发达的史学,如孔子、左丘明、谷梁赤等人,都曾是史学先驱,为后人留下了春秋、左传、谷梁传、国语等史学名著。XX地区西汉之际的经学,异军突起,成为当时儒学研究的中心,被朝廷所重视,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瑕丘江公,鲁人申陪、孔安国,任城何休,驺县韦贤父子,金乡丁恭等。3、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由孔子创立,由曾参、子思、孟轲等后学继承发展而来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文化形成后,汉代的经学派及其之后的韩愈、朱熹、王明阳等一批思想家对其进行阐发,将儒学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自汉
29、代起被历代帝王所重视,成为封建统治阶段的正统思想。由此,这一文化也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得到传播。民间的道德伦理、风俗习尚也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使儒家文化成为扎根于社会的文化体系。XX史前发达的始祖文化,夏商周时期醇厚的民风民俗,周代鲁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周公、伯禽等周人带来的礼乐典册,是儒家文化产生的基础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将赋予鲁家文化以新的生命力。4、运河文化XX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南北朝时期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后来XX之所以发展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较大工商业城市,主要得力于运河的促进和带动。运河的贯通,为沿运地区城镇的形成和兴起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30、展和聚集,在此基础上,XX城迅速崛起。XX市因运河而兴,由运河而旺,老运河对XX的影响已上升到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运河文化已成为XX市城市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和地区的文化品牌。运河文化为地域文化,主要指京杭运河自元代贯通XX后而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内容十分丰富。京杭运河XX段的贯通,给XX沿线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带来了重大变化,使XX城市经济发展日臻鼎盛。运河大动脉的畅通,XX凭借融南汇北、东西兼容的特殊地理优势,得以“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使XX沿岸人民更多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为主的南北文化的冲击,
31、使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开放、互利互惠的商贸经济所代替,当地传统的文化观念与外来的多元文化观念相交融,加速了XX运河文化的形成,促进了XX城区及沿线城镇的发展与繁荣。传统的农业经济不断走向市镇经济,商贸业空前繁荣,手工业蓬勃发展,饮食服务业日益兴盛,个体私营经济极大发展。经过数百年的社会实践,人们以智慧和勤劳创造并形成了XX的运河文化特征。遗留至今的运河故道、沿岸古镇及城市的工商业街巷是运河文化的载体,依然携带着历史的信息,时常勾起人们的追忆。千百年来,运河文化极大地影响着XX,有力地塑造着XX。XX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XX区段的显现,是运河文化
32、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商业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环境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等。XX运河文化渊源流长,内涵丰富,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不尽的光辉。第三章 城市发展XX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整个运河的中间,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控引江淮咽喉”地带。特别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XX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其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源,“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对整个运河的畅通有决定意义。因XX居“河渠要害”,元代曾在此设漕运司,明代设XX卫,清代则设立了总管全国水利的最高机关河道总督衙门,致使XX的政治地位升格为一个朝廷要员长期驻扎的重镇。正是其漕运管理中心的地位,XX一直被
33、喻为“运河之都”。随着历史的变迁,XX市的城市建设也几经盛衰,辗转发展。一、古代城市变迁1、兴起时期南北朝时(420)任城县并入亢父县,北魏(518年)复置任城郡、任城县。这时任城县城则利用了任城国城的中南部分,即附郭的樊县旧城,并又向南延伸了一个街区。这座古城历经隋、唐、北宋几个朝代。全天德二年(1150年),原治所在巨野的济州迁往境内的任城县城。元时,有建济州城,这次建城利用了汉任城国的中北部,又向北延伸了一个大的街区,四周围筑土城,又修隍池环境。明洪物三年(1370年),由XX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土城成为砖城。后又经轻、明历代的修治,更加雄伟壮观。金、元、明、清之济州、XX府、XX路,X
34、X州、XX直隶州亦均治此。1912年后XX县治此,并在此先后设XX道、XX第一、第二区行政督专员公署。1946年1月9日XX解放,以原县城关及近郊为XX市。1983年XX市改为省辖市后,将原XX县并入,为市郊区,原XX市的范围即为市中区。XX城邑在两千年封建社会中,屡有变迁。后来定位于现址并靠大运河发展起来,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XX旧城,是由古任国城演变而来。夏时,封有仍氏于任,建任国城。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原任国城址置亢父县,即最早的任国城,在明清时的XX城南25公里处。另置任城县城,位于仲家浅村;在樊县城北利用了部分樊城县旧城建任国城,故有“王城治在县城,樊县附锅”的说法。而这
35、个任城国城连同附郭的樊县城,则是今日XX城市的基础。北魏末年,古任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XX市小南门处。隋、唐、五代时期,任城的城址位于今XX市市中区小南门处。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任城地处大运河中段,成为沟通南北水陆的大码头。这时的XX新旧两城并存,一座是北魏神龟元年时建的旧城,一座是金天德二年建的新城。金代海陵天德二年移州治于任城时,州治就已设在运河以北,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形成城市,也就没建造城郭。宋金之前,XX城虽原为土城,但十分壮观。早在唐代,正如大诗人李白在任城县令厅壁记中所述。“其城池爽,邑屋宇阔。香阁依日,凌霄而欲飞,石桥横波,警彩虹而不去”,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城,而且还是一处踞“鲁境
36、七百里”,“东盘琅琊,西控巨野,北走厥国南驰互乡”的鲁西南重镇。2、鼎盛时期宋金时代,连年战争,经济萧条,城池破败。由于济州运河的开挖和通行,使XX在元代开始逐渐成为全国的交通转输和商贸中心。元初任城更名XX,并在汉朝任城北部进行扩展,将四周围筑土城,修隍池环绕,明洪武三年重建,将城墙易土为砖。该城“高三丈八尺,顶阔二丈,基宽四丈,周长九里三十步。外砖内土。四面个九里十七步共长一千六百三十五丈。”符合三里为城的古制,大体呈正方形。至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因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恢复,有XX左卫指挥使狄崇“易土为砖”,重建城池。据XX直隶州志载:城墙高三丈,顶阔二丈,基宽四丈,周长九里
37、三十步,外砖内土。周围垛口共七百六十个,女墙一千八百处。该城四门外均有月城,四城八门双重城门,城门上有门楼,并在南门左建太白楼,右建立玄武楼,北门西建得胜楼,合计四面八方共建城楼十五座。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已经五次重修,日完善。此城崇楼环峙,杰阁对立,雕梁画栋,朱映月,巍峨壮丽,沿墙周围罗列,四门左右敌台雄踞。城墙外周围有护城河,1670丈,阔1.6丈至3.3丈,深1.5丈。四门有吊桥。此外,还建有外城廓(土围子),共长五千七百六十二丈,周三十里有奇。围子共建有十八门,门上建阁,有宁安门、信忠门、王母阁门、兴隆门、顺河门、关帝庙门、文昌阁门、观音阁门、演武门、太平街门、望鲁门、碧霞门、常青门、都
38、顺门、永安门、阜安门、永通门。门外有壕,故有十五楼十八阁之说。可见,当时XX沿用了“三里为城”、“七里为廓”的古制。当时之四门八楼,六位定制均按乾、坤、震、坎、离、艮、兑“八卦”图势兴建布局,门各命名,楼各题篇,如南门为“坤城”、北门为“坎城”、东门为“城”、西门为“震城”。各门楼的匾额,均书题雅名,南为“宣阜门”、北门为“宗翰门”、西为“萃成门”、东为“绥华门”。城楼:南为“岁羽凤门”,匾题“金汤永奠”;北为“拱辰楼”,匾题“拱翼神京”,东为“宾楼”,匾题“气连海岱”;西为“思鳞楼”,匾题“狄麟古道”。东南角楼原名“袅绎楼”;西南角楼原名“凝翠楼”,康熙初年改为“五魁楼”,“曾子楼”;东北角
39、为“光泗楼”,西北角为“耀金楼”。明代城内分四隅,道路南北直通,东西大街与南北门大街相错250米。城区内大街宽者6米,窄者只能行单人,街巷九十八条,多是正南正北。清康熙和乾隆年间是XX城的鼎盛时期。由于运河的畅通,清康熙时期,XX已成了鲁西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全国著名的33座上商业城市之一。到清朝后期,随着运河的发展,XX成为河漕要害之冲,清政府在此设立了多个公署衙门,XX因而有“72衙门”之称。自此,XX不仅成为鲁西南的门户、军事重镇,并且已成了鲁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出现了近代工业、而且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均有了新的发展。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
40、6年)已有大街小巷394条。其中石板路25条,总长约7公里余,其它都是土路。3、振兴时期从咸丰年间开始,至民国时期,城墙失修,城楼倒塌,道路破损,城池建设日趋衰落。到清代后期,运河淤废日益严重,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许多货物改由海运至天津,同治以后,漕粮改以海运为主,XX随之衰落。到了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这条历史上担负着南北运输任务的京杭大运河,随被逐渐废弃,XX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再加上战争连绵,更是每况愈下。至建国前,XX的城市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城市主要干道以条石铺成,最繁华的大街只有7米多宽;次要街道全是土路,多为13米宽,而且高低不平,刮风时则尘土飞扬,雨
41、天则泥泞难行。城内排水设施,亦很简陋,城里四隅有防洪蓄水大坑,城墙下修筑石砌涵洞。雨季大水坑内容纳不下,可通过涵洞排入护城河。可是,年久失修,很多涵洞、阴沟已经淤塞以至废弃,致使城内排水不畅。城区住宅贫富悬殊很大,官绅富户住的是瓦房宽舍,几进几出的院落。XX的四大金刚、八大家,均是宅院重叠“明三暗五”的二层楼房,象潘家大楼似的宅院更微乎其微,一般人住的是窄狭平房和灰厦小屋,多数贫民则住在简陋的破屋棚舍。居民饮水也相当困难,城区只有8台手压水井,日产水量仅80吨,绝大多数居民吃水靠河塘和土井,因此,不少城市贫民靠拉车挑担卖水为生。为数不多的人力面包车,是城市唯一的交通工具。环卫管理方面,据州志载
42、: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6年)在巡警局内设置清道夫10名,专门打扫城市街道。之后,全由商户、居民各扫门前。一直管理不善,脏乱差局面严重。1947年7月,国民党为固守XX,放火焚烧了小闸口经大闸口直至草桥口沿运河北岸的七里长街,XX大半个手工业商业区、居民区变成了一片废墟。他们又靠近护城河围绕城墙设木城一道,埋设电网,囤闭四城门,开城东南角门,拆除了南门桥,大闸口、小闸口等重要桥梁,堵塞了交通,使城内四千多户工、商、手工业者濒临破产倒闭或停工失业的境地,集市冷冷清清,城市经济衰微,不少居民无处栖身,投亲奔友。1948年7月14日,XX重获解放,城市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0万,其中
43、非农业人口8.56万。清末修铁路、废运河使XX失去了经济发展动力。光绪二十七年,漕粮不再从运河运输,加之津浦铁路的通车,不久运河便失去了昔日交通营运的辉煌。XX这座城市的经济文化也随着运河的衰败而发展缓慢,至民国时期则日益萧条。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XX的优势重新被挖掘出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文明的旅游资源,使城市建设重新振兴起来。目前城市东西两城跨河而建, 并逐步形成“一湖托两城”的空间格局。到2003年底,XX城区现状建成区总面积65.73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55.0553万人。另外,位于XX城区的这段古运河已作为风光旅游带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未来随着国家南水北调的实施,
44、城市将和古老的大运河一起重新获得新生。二、城市发展形态 XX市的城市形态与老运河密切相关。从XX城区的历史发展态势来看,老运河由最初的防御功能,随着漕运的发展,逐步演化为城市的经济命脉,成为城市发展的脊梁。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近代城市沿河发展、跨水域发展,老运河与整个城市的形态息息相关。道路顺河而行,建筑沿河而建,老运河融入了城市肌理。水包城 城含水 城跨水三、运河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XX市因运河而兴,由运河而荣,运河对XX的影响已上升到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运河文化已成为XX市城市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和文化品牌。运河的贯通,使盛唐时期的XX就曾是一座“万商往来,
45、四海绵历”的繁华商业城市。元明两代开凿济州、会通两河,大大提高了XX的经济、政治地位。据明史载,到明代中叶,XX就已发展成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明朝至清朝中期,是XX水运的鼎盛时期,是XX城池建设的兴盛时期。老运河横贯市内,洸河环城三面,还有府河、越河等。XX市市中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整个运河的中间,是京杭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水旱码头。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控引江淮咽喉”地带。特别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在XX境内号称“水脊”的南旺,其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源,“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对整个运河的畅通有决定意义。因XX居“河渠要害”,元代曾在此设漕运司,
46、明代设XX卫,清代则设立了总管全国水利的最高机关河道总督衙门,致使XX的政治地位升格为一个朝廷要员长期驻扎的重镇。正是其漕河管理中心的地位,XX一直被喻为“运河之都”。有了京杭大运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XX城。元代开挖运河,将XX原来的北魏旧城和金代新城融为一体。漕运的发展,使XX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为“运河之都”。XX城区古运河旧称运粮河,西起京杭大运河迤逦南流,经顺河门入南四湖,流经市区6.44公里。运粮河地处运河中游,为南北枢纽,昔日“船舶往来,商旅辐辏”,“日中贸市群物薄,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漕运的发展,使XX在明代永乐年间成为“运河之都”。流经圣人故里XX,
47、大运河将儒家文化向南北传播,也让礼仪之邦敞开了胸襟。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布局1950年,XX划归藤县专署,市政府下设建设科。同年,由建设科组建了建筑公司城市开始有了建筑机构。1951年上半年,建设科与劳动部门联合成立赈指挥部,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失业工人拆除围墙,填平护城河,既解决了失业人口的生活问题,又为以后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XX虽为县级市,但系XX专区的中心城市,市政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制订了南北五条(即车站东路为一号马路,建设路为二号马路,共青团路为三号马路,古槐路为四号马路,环城西路为五号马路)东西四条(即越河路为六号马路,太白路为七号马路,东西门大街为八号马路,
48、环城北路为九号马路)九条马路骨架的道路规划,修筑了由南门口东至太白楼西至草桥口的一段30米宽的砖渣路面,成为当时市中心的唯一一条干道,即现在的太白楼中路。XX市城市演变总体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或是沿道路、河流带状延伸,由于受到京杭运河、日菏铁路和压煤区的限制,逐渐转为主要向东发展,形成“双中心,集中连片”的布局结构形式。目前城市布局形态初步形成由集中的市中区、任城区、高新区、北湖区四个板块组成的“一城四团”布局轮廓。近几年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旧城区城市功能进一步高度聚集,城市用地迅速向东翼扩张,东部黄屯、王因由于用地条件好而发展迅速,与高新区在空间上逐渐相接;城市组团呈现逐渐靠拢、连片的趋势。第四章 河流水系境内大部属淮河流域。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诸多河流横穿东西,汇流入湖。湖东诸河发源于东部山区,多属洪水型季节河流,源近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