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摘 要】基于产业集聚这一普遍现象,从企业和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开始分析,认为 企业从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分工时,根据不同产业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差异,形成不同的产业组织形式。 并且,各个产业对地方化和城市经济的依赖性也不同,需要在地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成长阶段和标 准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区位选择,争取最大化规模报酬。这种空间分工的动态变化,推动区域内城市的功能 演替,并逐渐走向功能一体化的大都市区。但大都市区化也带来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增长。因而 在生产的非均衡集聚的同时,还须寻求社会发展水平的趋同之策。1.引言产业集聚并非新事物,城市本身就是集聚的
2、产物,例如有千年历史的“陶瓷之都”景德 镇及“宣纸之乡”泾县等也曾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只不过在今天,产业集聚 已成为普遍现象,在产业类型、投入产出关联、分工协作程度、空间组织方式上,相比以前 有了根本转变。微观上,企业和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内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什么数量众多的企 业会选择在空间上集聚,并且表现为“第三意大利”、“轮轴”、“卫星平台”等不同形式?为 什么在同一区域内,有些产业多处分布,而有些却高度集中?为什么有些产业能够在小城市 就能得以发展,而有些却只能在大城市存在,它们区位选择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毫无疑问, 这些现象并非孤立的,都可以统一在产业分工和集聚这一主题内。这一主
3、题与大都市区的演 化机理和区域非均衡增长现象密切关联,对其做深入研究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战略的基础。2.产业的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2.1 企业、市场与社会分工早在 1937 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创性地指出企业与市场都是经济活动的 组织方式,两者可相互替代,如果企业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那么纵向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是适宜的,反之则纵向分解,即企业面临“生产或购买的抉择”(The make-or-buy decision)。企业组织成本上升是因为规模扩大带来管理层级增多、官僚主义、 协调成本等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
4、。市场交易费用上升则来自搜寻4成本、道德风险、不完善合同、信息不对称、资产非专用性、不确定性、“敲竹杠”(Hold up) 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总有些规模报酬递减,使得平均成本并不随产出增加而下降。在市场的 交易费用比企业组织成本低时,企业可以从内部分工走向社会分工,放弃规模报酬递减的功 能,将之交给专业企业承担,或者说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外包(Outsourcing)、离岸 外包(off-shoring)等进行纵向分解或横向协作等生产分工。因而,经济发展的过程往往也 体现为分工不断深化和企业不断衍生的过程。在国际分工语境下,“生产或购买的抉择”更 加复杂,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
5、ade Theory)将企业进一步划分为出口与非出口企业,并 构建了以异质企业模型(Melitz,2003;Antrds,Helpman,2004;Yeaple,2005;Bernard,2007 等)。模型中包括南北国家;而北方国家根据成本与生产率,在国内外包、国内垂直整 合、长期合同下的离岸外包、外国直接投资四种形式之间权衡(图 1)。生产率最低的企业 只能选择国内外包,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可以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图 1:南北模型中北方的产业组织形式的选择(资料来源:Antrs and Helpman,2004 )分工深化也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例如创办一个绣花边的加工厂远比制造整双鞋子所需 的
6、技能简单,从而加速企业衍生,逐步形成众多企业空间集中并有机分工的产业集群:单个 生产流程的市场规模足够大,足以支持许多专业化的加工厂;中间产品的销量足够大,能够 维持一个专业的交易市场;最终产品销量足够大,能够促生行业协会,积极营销,开创集群 品牌;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足够大,足以为此创办商业期刊或运营一个网站。当然,分工是有 限度的。因为社会分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投入产出网络,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网络都可能瘫痪,或者说,分工水平越高,协调失灵的风险就越大(杨小凯,1999)。 以广东省为例,根据社会分工程度的不同,产业集群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表 1):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企业之间进行网络
7、化分工,通过市场来组织生产的“第三意大 利”的模式,也即“弹性专精”的后福特制生产方式,例如南海西樵的纺织产业集群,依托 西樵轻纺城组织 3000 多家企业生产;以高度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为主导,辅之以零部件供应网络,表现为“大企业主 导,中小企业配套”的“轮轴式产业集群”,例如江门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以 16 家整车企业 为主导,300 多家企业做配套;以对接跨国企业的中等规模企业为引领,众多小企业相配套的“卫星式产业集群”, 例如东莞石龙镇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专业集群,生产企业 250 多家,规模以上 50 多家,协 作分工关系比较复杂。表 1:三种典型的产业集群比较典型案例西樵纺织产业集群
8、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东莞石龙镇电子信息产品制 造专业集群分工模式第三意大利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主要特征以中小企业居多地方竞争激烈、合作网络存在 信任关系 对经济环境和技术突变的适 应较慢大规模地方企业和中小企业 明星的等级制度 整个集群依赖少数大企业的 绩效以 对接跨国企业的 中 等企 业为引领 依赖外部企业 销售和投入依赖外部参与者; 有限的诀窍影响了竞争优势企业网络2004 年纺织企业约 1330 家,相关的第三产企业 2000 多 户。2007 年,列入国家发改委公告的整车生产企业的整车生 产企业达到 16 家,零部件生 产企业 300 多家。2007 年,生产企业 25
9、0 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 50 多家,从业人员 5.3 万人, 电子产品专业市场 2 个。注:根据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竞争力研究p144 整理,有修改。2.2 不同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的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差异也影响了经济活动组织形式。有些产业规模报 酬(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迅速增长,有些比较稳定,有些则增长缓慢。经验上, 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化工产品、机械、工程、造纸印刷等行业的规模报酬增幅很大而 橡胶和塑料、皮革和皮革产品、鞋袜和服装以及纺织品的内部规模经济则微不足道(World Bank,2009)。一般,轻工业的内
10、部规模经济较低,重工业则较高。因为轻工业是消费者驱 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偏好限制了轻工业的规模报酬,因而高度纵 向一体化并不合算,适宜于企业间分工。这也是目前众多产业集群为轻工业,同一产业内分 工也十分复杂的重要原因,例如珠三角的服装产业集群包括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南海西樵的面料,南海盐步内衣,佛山张槎的针织,东莞虎门的女装,大朗的羊毛衫,佛山 环市的童装,增城新塘、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开平等的牛仔服装;而家具产业集群包括东 莞厚街镇、顺德龙江镇、高明区人和镇,以及中山市大涌镇红木家具、东升镇办公家具、三 乡镇古典家具、板芙镇美式传统家具。而重工业是生产者驱动的资
11、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 “那些跨国公司或其他大型一体化工业企业在控制生产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的产业(包括前 向和后向联系)(Gereffi,1994)。重工业固定成本高,规模报酬增长迅速,这些因素限制 了厂商数量,例如飞机和电子制造,其巨大的固定成本和规模经济使得全世界只有少数厂商。2.3 产业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有着不同的来源,胡佛(Hoover A.1948) 将集聚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y)和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y),内部规模
12、经济指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地方化经济 源自产业内的互动,城市化经济源自产业间互动。地方化经济接近企业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指在同一地方同行业企业的增加,共享当地 的辅助性生产、中间投入品、基础设施与服务、劳动力供给与培训、知识和技术溢出、消费 者需求的集中等带来的收益。其来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交易的规模经济:购买者(包括消费者和厂商)倾向于去有更多购买者的地方,销售者也会如此逆向选择,“潜在顾 客之所以来到圣马丁巷,是希望在那里找到很多值得一逛的店铺;而店主之所以把店铺开在 圣马丁巷,是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大批的潜在顾客”(克鲁格曼,2000)。 亚当斯密的 专业化:专业化提升了生产率,使得
13、“投入产出关联”(Input-output linkage)中上下游 公司均受益。例如某企业的产出是另一个企业的投入,那么空间毗邻将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 同时也利于“即时生产”(Just in time producation)。马歇尔的劳动力蓄水池(Pool of workers):特定技能的劳动力选择去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例如硅谷软件公司的规模一般非 常小,启动成本也小,但风险很高,公司经常倒闭。由于就业集中,匹配成本较低,新公司 很容易找到熟练雇员,公司倒闭后员工也能很快找到新的工作。马歇尔的专门化的中间投 入品:产业集聚使得专门的中间投入品获得规模经济。动态方面主要是马歇尔-阿罗-罗默
14、(Marshall-Arrow-Romer externalities)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马歇尔认为“产 业秘密就飘浮在空气中”,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学习曲线降低了生产成本。城市化经济主要来自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接近于企业外部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的概念。其来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搜寻成本节约:交易区域要比居住区域 小得多,企业集聚节约了消费者搜寻成本,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提升了消费者的效用(Nelson,1970)。简雅各布斯的创新:通讯技术能传播编码知识(如商业杂志、 培训课程、印刷出来的科学知识),但许多知识却是意会
15、的(如特定场景下的操作技能),并 且交流具有距离衰减效应(Distance-decay Effects),如果企业毗邻,面对面交流将获得 更多收益。马歇尔的劳动力蓄水池:人力资本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流动也促进了技术和知 识溢出,有效推动了创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多个产业 集聚的时候,也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得分工深化成为可能。罗默的内生增长:市场越大, 利润就越高,地区对公司的吸引力就越大;工作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市场就越大等。表 2:集聚经济的类型集聚经济的类型案例地 方 化静 态1.交易的规模经济购买者被吸引到有更多购买者的地方。2.亚当斯密的专业化专业化提高了生产率
16、,使得上下游公司均受益。3.马歇尔的劳动力蓄水池特定技能的工人被吸引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4.马歇尔的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聚使得专门的中间投入品获得规模经济。动态5. 马歇尔-阿罗-罗默的干中学学习曲线使得生产成本下降,并且受到距离递减制约。城 市 化静 态6.搜寻成本节约企业集聚降低消费者搜寻成本,满足其多样性偏好7.简雅各布斯的创新生产活动的多样化,提升了技术和知识溢出的可能性8.马歇尔的劳动力蓄水池类似第 3 条,产业间人力资本共享促进技术和知识溢出,推动创新。9.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类似第 2 条,多样化产业使得劳动分工继续深化。动态10.罗默的内生增长市场越大,利润就越高,地区对
17、公司的吸引力就越大;工作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市场就越大等等。11.纯集聚基础设施成本分摊;运输的规模经济;拥挤和污染增加了成本。资料来源:2009 年世界发展报告 p128,有改动。3.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区域非均衡增长3.1 产业的区位选择产业的区位选址理论肇始于传统贸易理论(Traditional Trade Theory)。传统贸易理 论以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为基础,大卫李嘉图认为地区之间劳动生 产率差别决定了分工,而 Heckscher-Ohlin 认为,分工由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或 者说地理第一特征决定,密集使用某种生产要素
18、的产业将集中于该要素丰裕的地区。传统贸 易理论成功解释了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的“小麦模式”,但不能解释国际贸易中越来越 多的产业内贸易。后来的学者继续发展和修正了比较优势理论,以适应形势变迁,例如杨小 凯和博兰(1991)把基于技术和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比较优势,把基于专业化报酬 递增的分工经济称为内生比较优势;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89)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称为 自然比较优势,而规模报酬递增是后天比较优势。林毅夫等也肯定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9质疑波特的竞争优势可以替代比较优势的观点,认为虽然“并不存在哪一种解释因素具有压 倒性的解释能力”,但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
19、其竞争优势, 国家(或 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该选择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林毅夫,2003)。理论上的另一条路线是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和新经济地理学(NEG)1,主 要解释传统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规模报酬递增 (Increasing returns)、产品差异化(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飞机模式”(克鲁格 曼,2000)。观点主要包括:即使不存在地区要素差异,规模报酬递增也会导致产业地理 集中,例如飞机之所以在西雅图制造,是因为“先是报酬递增这一定律使飞机制造肯定会集 中在
20、一个地点,而西雅图又偶然是这个转盘上转轮所停住的地方。”(克鲁格曼,2000)。 如果差异产品贸易成本很大,市场规模就决定了产业区位,即存在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收益递增的产业倾向于集中在大市场,而向较小的市场地区出口。规 模报酬递增与需求偏好相联系,因此,具有较强的最终需求偏好的产业则倾向于在大市场附 近集中(Krugman,1980;Helpman and Krugman,1985)。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也是推动 产业地理集中的重要因素,前后向关联所产生的金钱外部性促使产业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在存在贸易成本的情况下,中间投入品企业在靠近大的最终需求部门的地区
21、集中对企业是有 利的。反过来,最终需求部门的贸易成本也会因为有许多中间品部门的集中而降低。历史 随机性造成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也发挥着作用,一些小的偶然事件开启了一个循环 累积过程,导致了久盛不衰的生产中心的兴起。例如多尔顿之所以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地毯中 心,是因为在 1895 年一个名叫凯瑟琳伊万斯(Catherine Evans)的小女孩做了一件植毛 的床罩作为婚礼礼物(克鲁格曼,2000)。3.2 大都市区的形成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MA)的严格定义尚存在许多争议(洪世键,2007),但普 遍认同大都市区是功能区域,强调其内部各要素与中心城市之
22、间高强度的联系,而非一般意 义上一个城市体系内部不同城市建立在分工与合作基础上的联系(宁越敏,2007)。根据国 外概念,我国大都市区的空间范畴大致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区”相类似。从产 业角度,大都市区是分工演进的空间后果,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引导着产业在不同类型 城市间合理转移,有序分工,形成了城市体系的层级和类型差别。现实中,成熟的城市体系常常由几个大型的多样化城市和众多经济功能相异的小城市组成。并且,城市规模的相对分1 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都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基础,仅存在研究层面的差别,新贸易理 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业分工问题,而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活动的地理
23、分布,研究层面为区域和城市。布和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从动态演进角度,当大城市的规模扩大时,也意味着本身的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在本地市场效应作用下,促成更多企业聚集,大城市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由于“空间不可分割性”, 分工活动必须在空间上延展,形成大城市以生产服务业和高端的消费服务业为主导,从事知 识创新和研发活动,孕育新的公司,进行非标准化的制造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带来区域基础 设施的改善和运输成本下降,一些标准化生产的厂商发现在相对边缘的中小城市也是有利可 图的,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动和标准化的高科技生产过程就疏解到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小城市。 而中小城市接纳大城市驱逐出来的产业,专业化
24、于几个领域,形成专门性领域的规模经济, 吸引相关厂商进入,中小城市持续成长。最后,区域内的城市构成复杂分工,形成功能一体化的“大都市”(Sen,1997)。3.3 区域非均衡增长图 2:产业角度的大都市区演化机理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区域发展理论认为交通和通讯成本降低,经济活动分布会走向平衡,或者说区域均衡是一个必然阶段。事实恰恰相反,运输成本的降低与区域经济的集中并 驾齐驱,区域之间和区域之内并未出现平衡,反而加剧了不平衡。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厂商的 区位决策在于集聚所带来的高生产率和分散所带来的产品高售价之间的权衡。在高运输成本 的情况下,产业将靠近消费地,进行分散生产以满足地方需求。当区域间运
25、输费用很低或者 产品差异性足够大时,产业的地理集中又会成为主要的趋势。而施蒂格勒(1969)认为聚散与 产业成长阶段相关,在产业成长阶段,空间分散是一种“奢侈”,只有当产业已经成长到足够大才能负担得起(所以甚至是最小的生产中心也能获得专业化的重要收益),而且一旦产 业规模开始收缩,只能放弃这一“奢侈”,重新回到地理区域集中。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第一个原因是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它增强了内外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 经济,有利于将产品运输到边缘的消费地,促使产业进一步集聚。或者说,当交易成本降低 时,先发地区的优势被锁定(Lock in)了。因而,区域均衡并非必然的结果。区域非均衡 的第二个原因是“循环因果”
26、(Circular causation):在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域,生产了多样 化的产品,在前向效应作用下,使得给定名义工资的工人的真实收入增加了,从而吸引更多 劳动力和企业来这里寻求市场,接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需求乘数的后向效应下,集聚 更多企业,更加丰富了多样化的产品(图 3)。因而一旦集群发育,就倾向于通过一个累积、 自我强化发展的过程成长,使得后发地区难以突破门槛条件。运输领域的“循环因果”也同 样明显,例如集装箱运输业集中在世界上的几个港口,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额小, 专业化起重机、仓储区和轨道运输的资本门槛较高,很难支撑集装箱化港口的发展,反过来 也限制资本流入。图 3:循
27、环因果机制的示意区域非均衡增长也表现为劳动分工的空间差异。“如果一个地区提供的全部是拥有很高 社会地位的白领职位,而另一个地区只能提供低收入的体力劳动职位,那么这中间的确存在 发展的不平等”(Doreen Massey,2007)。但集聚实现了空间效率,阻止集聚就是阻止增长 本身。当然,区位锁定并非不可改变,随着分工深化,中间投入品或零部件的集聚和规模经 济成为可能,“即使弱小的参与者也能开辟出自己的市场”(World Bank,2009)。并且,后 发地区也能通过向先发地区移民,改善本地区公共设施,实现生产的非均衡集聚和生活水平 区域趋同两个并行不悖的进程。4.政策启示当前,许多城市提出了“
28、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但对有关概念不求甚解,甚至存在一些 误区,往往将仅仅是空间上集中(Spatial concentration)的产业视为“集群”(Cluster), 忽视了“产业集群”不仅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工和高强度联系,也意味着分工动态演进中的 企业衍生,以及集聚经济带来的成本节约和规模报酬递增。因而,若将产业集群战略作为政 策导向,应强调对市场环境的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从而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和降低市 场费用,加快企业的衍生速度和实现广泛的社会分工,最终使集聚经济得以充分发挥。现实产业发展中的另一现象是在政策驱动中违背其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也不注重培育 内生比较优势,只是简单的“招商引资”。例如一些小城市也提出发展装备制造业,忽视了 装备制造业不仅固定成本高,所需要依托的市场规模也非常大,小城市无力支撑其所需的人 力资本、知识创新和本地市场,因而有些时候良好的发展愿望只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