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汇编黄金100题(解析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81218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14.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汇编黄金100题(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汇编黄金100题(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汇编黄金100题(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汇编黄金100题(解析版).pdf(7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15:文言文阅读(2022上海高考真题)韩亿传(北宋)苏舜钦韩公,讳亿,字宗魏。以成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3会公于许。既至,叹日:“急欲识公之面颜耳。”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同困

2、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壁,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日: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注】走檄:紧急发送文书。覆:检查。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1)尽事以付吏()(2)故余财尽挚()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公康知之()A.廉洁 B.正直 C.查访 D.辨别(2)公决导以疥下户()A.救济 B.灌溉 C.资助 D.疏浚3 .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命公为安抚,所至赈縻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4 .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尸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 .具体分析第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6 .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段、第段中也有体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解析】1 .(1)句意:全部被捆绑后交给官吏。束:捆绑。(2)句意:因

4、此其余的财产平分。均:平分。2 .(1)句意:韩公查访后得知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2)句意:韩公引导塘水灌溉下面的农户。济:灌溉。故选B。3.“为”,做;“赈 缴,开仓救济;“诸役作”,各种工役劳作;“举”,选拔:“牧羊”,管理。4 .句意:派遣使者作接引官,监督他们交易,好像是尊重远来之人,实际是控制防范他们。接引官 是官职,负责迎接、引进,与“遣使”联系紧密,其后断开;“监”为动词,“其货易”作“监”的宾语,“货易”后断开;喏“,是好像,即表面上,“实”是实际上,内容相对,各自另起两个句子,“实”前断开。5 .结合“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

5、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可知,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结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可知,韩公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郑文宝听说这两件事,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坚正”指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品格。第 3 段,“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写河北地区发生蝗灾旱灾,韩公竭力向皇帝上奏章请求免除赋税劳役,保全存活了相州百姓。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 5 段,“诏

6、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可知,在主持向公诸子分财一事中,不惧权贵丁崖州,处事公允。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参考译文:韩亿,字宗魏。在威平五年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景祐二年,韩公担任陈州通判。当时陈州界河决堤危害百姓,计算得出堵塞决口的费用极其巨大,韩公迅速赶到决口的地方。集合濒临界河的壮丁,前去砍伐柴草,亲自为(这件事)安排筹划,一点东西都未从百姓身上获取而河堤再次修整完好变得坚固。另外距离陈州几十里(的地方)有一群贼寇,贼寇乘大船顺流而下,将要劫夺陈州旁近的县邑。韩公查访后得知这件事,亲自率领十几个

7、士卒。趁夜隐蔽行踪赶到(那里),下令堵塞河道截断上流水流,举起火把击鼓来疑惑贼寇,贼寇弃船逃走。(最后)全部被捆绑后交给官吏。转运使郑文宝听闻这件事,紧急发送文书想在许州会见韩公。韩公到许州后,郑文宝感叹说:“我迫切地想要见你一面罢了。”景祐八年,韩公升迂为屯田员外郎,担任相州知州。当时河北地区发生蝗灾旱灾,转运使(依旧)依据一年的收成进行检查,不把实情上报朝廷,各州郡畏惧不敢说,韩公竭力向皇帝上奏章请求免除赋税劳役,相州百姓依赖韩公才保全存活。不久韩公被提拔为侍御史,当时淮水、浙江一带发生蝗灾旱灾,百姓饥饿流离失所。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

8、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合肥有一处池塘可以灌溉农田,很久以来被世家大族霸占专享其中的好处,韩公引导塘水灌溉下面的农户,借此能够吃穿活命的人很多。一年多以后,韩公任河北转运使,朝廷下诏让韩公监督前丞相向公儿子们处分财产一事。丁崖州当权,威势震慑天下,私下里派亲信告诫韩公,想要买下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劝告向公的儿子听从他。韩公到他的家里,当面告诫说:“田地是衣食的来源,不能放弃。”因此其余的财产均分,而只有华严别壁得以保存,没有分财,因此忤逆了丁崖州。景祐年间,西夏向朝廷称藩很长时间了,经常派人来京城交易,出入民间像自己的家一样。韩公认为这样非常不合适,请求下诏施恩另外安置馆舍,派遣使者作接引官,

9、监督他们交易,好像是尊重远来之人,实际是控制防范他们。韩公性情端方、谨严、朴质、稳重,即使是笑话也不随便妄言,每次朝廷有大事讨论,韩公品格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内心的活动表露在脸色上,只坚持正义之事,不顾及权势忌讳,每次发言,众人没有人敢改变。【答案】1.捆 绑 平 分2.C B3.朝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6.两段都写了韩公

10、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 第 3 段侧重写韩公爱民、实事求是,第 5 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2022北京高考真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举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邛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

11、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日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西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英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 可 不 察 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平所以使民善者幸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12、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本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自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貂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解,祸以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目:“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聿,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

13、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 材 于 汉 书 贾谊传)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思州的一项是()A.秦无道之搴也 暴:短促 B.所上者告中也 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 道:引导 D.祸几及身 几:大多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 组 是()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与器丰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顶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加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更异 今更言礼义之不如法令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思理的一 项 是()A.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

14、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1 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项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己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1 1.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解析】7.D.“几:大多”错误。“几”,几乎。句意:几乎祸及自身。故选D。8.A.

15、亡:灭亡/通“无”,没有。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C.而:都是连词,转折。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D.或:或许/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故选C。9.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故选C。10.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

16、,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故选D。1 1.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日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参考译文: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

17、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无道国运短暂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

18、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

19、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

20、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

21、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答案】7.D8.C9.C10.D1 1.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2022全国统考

22、高考真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日: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鸯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日:“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彳勺格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

23、孙述将延岑遗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骂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菜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目:“吴公拳辱勺幸,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早雪,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日:“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叠,奏谥目:“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节 选 自 东观汉记卷

24、十)1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1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

25、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1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

26、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1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鸯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2)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16.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解析】1 2.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匆 忙 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

27、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质厚少文 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 不能以辞语自达 的状语,不能分开,排除AD:“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 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故选C。13.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故选B。14.D“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错。原文是“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家族兄弟,“外家”是母亲、妻子的娘家人。故选D。15.(1)“数”,屡次:“禹数与语”,省

28、略句,“禹 数 与(之)语”,“语”,交谈;“勇鹫”,勇敢凶猛;“鲜”,少。(2)“让”,责 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1 6.刚毅之处:“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北营作战不利,他带领将士们悄悄与南营汇合,最终打败公孙述。可概括出:作战勇猛,连克强敌。“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作战不利,并不气馁,想办法战胜敌人;“兵有不利

29、,军营不完,汉常独缮蔡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交战失利,独立修缮武器,检阅士兵,激励将士。可概括出:作战不利时,败而不馁,激励将士。木讷之处:”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说话缺少文采,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可概括出:缺乏文采,不善言辞。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南阳郡宛县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巡视河北地界。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

30、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打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往汇合水南营,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率领延岑留下的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大败了吴汉,

31、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出上来。吴汉性格忠诚醇厚,做事忠实,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战出现不利,军营武器不完备,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那些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准备作战进攻的装备。刘秀于是叹息说:“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后,就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 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

32、。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起巷第。他的夫人先去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 武。光武帝下诏赐谥号为忠侯。【答案】1 2.C1 3.B1 4.D1 5.(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各位将领中少有能赶得上的。(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1 6.刚毅之处:作战勇猛,连克强敌;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

33、乏文采,不善言辞。(2022江苏高考真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日:“秦且攻魏,子为寿谋,奈何?”孟尝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可冬。孟尝君之赵,谓赵王白:“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多丝珍也,今赵不救魏鹦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34、: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鸟口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日:“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 王 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

35、,而封田文。(节选自 战国策 魏策三)1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

36、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

37、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2 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2 1.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解析】17.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欹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献盟于

38、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 除A 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 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 除B。故选C。18.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 的 蔽 是 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 蔽”不同。故 选C。19.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 选A。20.(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39、。2 1.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40、?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 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

41、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欷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42、。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泰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

43、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答案】17.C18.C19.A20.(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21.(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魂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2021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虔州柏林温

44、氏书楼记【北宋】李觐南川自豫章右上,其大州日吉,又其大目虔。二州之赋贡与其治讼,世以为剧,则其民氓众夥可识已。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疑其去京愈远,风化之及者愈疏,乘其丰富,以放于逸欲,宜矣。故人许某踵于门,道虔州石城进士温某之为人曰:“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慨然自谓:乃图山泉美好处,莫居柏林,因作讲学堂,房数十其楹。凡书在国子监者,皆市取,且为楼以藏之。孜孜以教子弟、礼宾客为己任。”许君,不妄人也,今其所称,与向之疑者不类,是虔之福欤。自古圣人之德业,举在于书。圣人者,非其智造而巧为之也,天之常道,地之常理,万物之常情也。天地万物之常而圣人顺之,发乎言,见乎行事。今温君聚

45、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柳子厚于楚越间山水,如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犹有记,以启好游者。今有人为藏书之楼,非特山水之胜,记之以启好书者,不亦可乎?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颠。酒酣兴尽,交揖而退。其乐可言耶?而未之得也。皇祐五年秋七月庚子记。【注释】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偃伏:这里用来比喻道德教化产生的影响。额:疵病,缺点。22.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

46、.虽然 B.以是 C.若然 D.于是23.适合填入第段画线处的一项是()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24.第段结尾处再次将虔州与吉州作比较,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25.与本文其他部分相比,第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解析】22.“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意思是: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虔州没有。从整个句子来看,“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应用“虽然BCD三个选项都不能表达

47、转折关系。故选A。23.结合语境分析可知,横线上填的句子要能够体现出温君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真正动因,根据“温君少时,求禄而莫之得”可知,温君年少的时候,追求仕途而不得,故“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转而追求内在的修养应是其兴建学堂、建造藏书楼的动因。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D 项。A.“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意思是“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不恰当;B.“暂息乎其已学者,而勤乎其未学者”意思是“童子还是应该暂时放下已经学到的东西,而进一步向他所没有学过的方面努力才是“,与语境不合;C.“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意思是“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

48、彼、或者先或者后呢?“,与语境不合。D.“不得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意思是“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何不追求内在精神,不只是我自身受益,也应该让子孙后代受益“,符合语境。故选D。24.由“吉多君子,执瑞玉登降帝所者接迹,虔无有也”可知,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而虔州没有。文章在开头指出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由“今温君聚书勤勤,是有意于圣人。有意于圣人,则岂一家而已,邻里乡党庶乎偃伏之矣。然则虔人之成大名、至大官,盖未易知,尚何吉之愧哉”可知,如今温君勤苦藏书,是有意做圣人,那么受益的就不仅仅是一家,邻里乡党几乎都会受教化。这样将来虔州成大名,做高官的人

49、,可能不可估量,第段针对虔州不如吉州重风化、多君子、出重臣的情况,指出书楼的建成将改变这一状况,虔州士人的德业将不逊于吉州,再次作比较,强调了书楼在教育风化上的作用,隐含着对温氏的赞扬。25.从句式的骈散角度看,本句“子欲一至栏边,四顾天外,江山进前,文史相对。清风兮我扇,白云兮我盖。召屈原于湘鱼之口,呼李白于海鲸之背。漱宝玉之余润,拭明珠使去颖”与其他部分的句式不同,运用骈句写就,抒发作者对温氏建造书楼的赞扬之情,抒情意味浓厚。本句所采用的骈散句式,使其内容与形式、情感相匹配。另外,画线部分语言整饬有节奏感,具音韵之美,与文章其他部分形成错落,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参考译文:南川从豫章西上,一个

50、大州称“吉州”,还有一个大州称“虔州”。二州的税收和它们的陈情诉讼,世人认为是最严重的,而那里的很多百姓都是可以读书识字的。虽然吉州很多君子,在朝廷做官的人接连不断,而虔州没有。(我)怀疑虔州距离京城较远,被教化的人少,依仗其经济富庶,来放纵安逸享乐,也是可以的。老朋友许某造访我家,谈起虔州石城进士温某的为人时说:“温君年少的时候,追求仕途而不得,叹息着 说 不能够得到身外的功名,何不追求内在精神,不只是我自身受益,也应该让子孙后代受益。于是就寻找山水美景,没有比柏林更好的地方了,于是在此建造学堂,建了几十间房子。凡是国子监有的书,(他)都在集市买到,而且建造书楼收藏起来。把专心教导子弟,礼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