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2)史学理论【2022年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镶(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2022年浙江卷】2.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 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
2、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 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 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官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2022年江苏徐州模拟】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
3、接班人),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汉 代 史记写 道“益让帝禹之子启。”由此可见()A.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B.离事件更近的 战国策更接近真相C.历史真相无法考证 D.作为正史的 史记观点更可信【2022年江苏扬州模拟】4.春秋时期,狩猎活动频繁。诗经、左传等文献中记载了很多狩猎活动。在西周-东周的洋西遗址中,有的发掘点发现狩猎工具竟占农业工具一半以上。以上信息可说明()A.文献价值取决于考古发掘 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C.文献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 D.考古发现可完整还原历史真实【2022年浙江模拟】5.论 及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等
4、主张“春景”之说,即此画所绘为清明时节的场景,但有学着指出图上不只出现有春景,还陆续出现了秋景、冬景和夏景,故得出“清明”暗 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之意。各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至今未达成共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人们对历史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史学争论让历史偏离真相没有定论C.只有出现新的考古资料才能结束争论 D.史学争论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多元解读【2022年山东淄博模拟】6.如图是 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一文中的内容摘录,其中林则徐形象的变化说明()1931年,蒋廷献认为林则徐 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且中国的维新或可提
5、早二十年。”1948年,胡绳认为无论清廷任用谁禁烟,无论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终归要爆发;既然战争无法避免,林则徐便不再背负诱发战争的责任。A.变法改革是时代潮流 B.思想文化控制加强C.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 D.儒家思想影响颇深【2022年河南模拟】7.21世纪初,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大量秦简。部分秦简上的“迁陵洞庭郡”未见诸任何传世文献记载;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实物;“迁陵以邮行洞庭”木牌,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信封。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A.新史料的发现拓展了历史认识视野 B.秦代中国的数学启蒙教育领先世界C.隐私权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出现较早
6、 D.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2022年安徽合肥模拟】8.历史学家王三义反对“因传统商路被阻,西欧人才寻求新航路”的传统观点,指 出“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时,土耳其人尚未控制东地中海的埃及和叙利亚。葡萄牙人在西非的成功掠夺助长了贪欲,他们不愿通过正常商业手段而是通过掠夺获取财富,因此有意避开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保持的地中海贸易秩序”。关 于“西欧人寻求新航路”原因的认识()A.只可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说明历史事实随时代发展而转变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发生变化 D.验证传统史学观点往往不太可信【2022年福建福州模拟】9.对于西周灭亡的原因,某同学选择以下两则不同材料进行探究。由此可知
7、()史记记载周幽王宠爱褒姒,通过烽火博得褒姒一笑,留 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的荒淫,招致西周灭亡。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筒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被废的申后的娘家申国,申候联络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因而灭亡。A.民族矛盾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C.文献研究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 D.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应当是信史【2022年浙江模拟】1 0.周陵,相传为西周文王、武王陵墓。陵前分别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墓碑一通。2 0 1 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勘探后,发现此二陵有类似早期秦王陵园的兆沟,园内采集的瓦当、板瓦等标本也为战国时
8、期产物,据此推断该两墓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由此可见()A.考古发现比古史传说有价值 B.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C.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 D.史事的考证离不开考古发掘【2022年湖北模拟】11.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内文写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其 中 徭律写道:朝廷征发徭役,如果耽搁了,要罚两副铠甲;迟到三五天,挨一顿骂;如果下大雨,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而司马迁在 史记中则认为秦朝法律非常严苛。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史记缺乏研究秦史的史料价值 B.睡虎地秦简能够与 史记说法相印证C.两则史料自相矛盾,无法判断真伪 D.历史研究需要通过多重证据探寻真相【2022年天津模拟】12
9、.某史学家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 到“上升”的历史阶段。从1842年 南京条约签订到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是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从 辛丑条约签订到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这反映了该史学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历史的发展具有()A.规律性 B.偶然性 C.不确定性 D.曲折性【2022年天津模拟】13.美国罗斯福总统及其所实行的“新政”在我国史学界受到的研究和评论颇多。从2 0世纪3 0年代实施新政开始到现在,散见于我国报刊的有关述评、论文以及译著数量众多。从全盘否定、尖锐批判到基本肯定、高度评价,说法林林总总。这反映出()A.复杂性影响形成
10、统一认识 B.差异性是历史研究的追求C.多角度的解释历史更全面 D.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2 0 2 2年河北模拟】14.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时期史学成果举例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 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 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 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 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摘 编 自 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
11、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隋唐时期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 几 提 出“史才三长”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 通志、元代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明清时期(1840 年前)李 贽 著 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 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 指 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
12、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材料二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 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 还 写 了 庶民的胜利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 等文章。1919年,李 大 钊 发 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 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 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
13、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摘 编 自 中国史学史(1)概括影响史学研究成果的客观社会因素。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2)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任选一个观点且需明确写出观点)对其进行解释。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
14、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嵌(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研究。据题意可知,对“清华简”内容解读的分歧,说明文献理解应该放到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去,要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D项正确;“不必予以质疑”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新史料也不一定能成为确切的依据,排除B项;历史问题的研究不应该受媒体引导,排除C项。3.答案:A解析:A.“启与支党攻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
15、)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益让帝禹之子启”表明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故A正确;B.离事件的时间远近不是判断真相的唯一标准,故B错误;C.太过绝对,排除;D.正史也存在主观因素,故D错误。故选:A4.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狩猎活动在 诗经、左传等文献及洋西遗址得到了印证,说明了文献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相互印证,非文献价值取决于考古发掘及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具价值,排除A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在“完整还原”,排除。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根 据“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等主张“春景”之说,即此画所绘为清明时节的场景,但有学着指出图上不
16、只出现有春景,还陆续出现了秋景、冬景和夏景,故得出“清明”暗 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之意。各观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至今未达成共识。”可知由于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对历史现象的解读不同,D项正确;不涉及人们对历史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1年,蒋廷蔽认为林则徐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1948年,胡绳认为无论清廷任用谁禁烟,无论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终归要爆发;既然战争无法避免,林则徐便不再背负诱发战争的责任。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对林则徐形象变化的解释具有主观
17、性,并没有涉及时代潮流和思想文化,排除A、B两项;蒋廷毅、胡绳的观点不代表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7.答 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社会及相关史学素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里耶秦简的发现,更新了人们对秦朝郡县制、秦朝数学和秦朝邮驿制度的认识,A项正确;秦代中国的数学启蒙教育领先世界,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且缺乏中外对比,无法判断是否“领先”,排除B项;隐私权在中国古代法律中出现较早,是对古代“信封”的过度解读,排除C项;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历史学家王三义反对传统的历史学观
18、点,即土耳其阻断了商路的说法,他认为是葡萄牙有意避开地中海商业贸易秩序,这是-种全新的研究视角,C项正确;历史学可以有多个合理的观点,排除A项;选项B中的历史事实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改变,排除B项;传统史学观点一般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排除D项。故选C项。9.答 案:B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显示,史记记载西周灭亡是因为暴政,战国竹简记载西周灭亡是因为幽王发动战争,遭到失败,两者记载表述的原因不一,所以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唯一途径”表述错误,排除C项;“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应当是信史”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相传为
19、西周文王、武王陵墓的周陵,通过近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发现实为战国晚期秦王陵墓,由此可见考古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仅此一项研究成果,不足以说明考古发现比古史传说更有价值,排除A项;距离史事越近的史籍越可信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并非所有的史事考证都须考古发掘,排除D项。故选:Bo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秦律是否严苛,是需要多重证据来论证的,D项正确;史记虽然不是研究秦史的原始史料,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项;徭律中的规定比较弹性,并不符合司马迁所说的严苛,排除B项:徭律只涉及征徭役的情况,而且地区不同,法律规定也不相同,所以不能说明 史记中是错误的说法,排除C项
20、。故选D项。12.答 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840年 到 1901年中国历史不断“沉沦”,1901到1920年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1921年后近代中国历史不断“上升”,故该史学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是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A项正确;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排除B项;不确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排除C项;曲折性是指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 20世纪30年代实施新政开始到现在,散见于我国报刊的有关述评、论文以及译著数量众多。不同
21、时代和立场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各不一样,从全盘否定、尖锐批判到基本肯定、高度评价,说法林林总总,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时代和立场对罗斯福新政评价各不一样,不能得出复杂性影响形成统一认识,排除A项;历史研究的追求是求真求实,排除B项;材料不是多角度解释历史更全面,排除C项。故选 D项14.答案:(1)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政策、政局、科技水平。两汉时期:史记 汉书的问世表明两汉时期史学编撰取得开创性成果。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和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民族史、谱牒学、佛
22、教史有所发展。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隋唐时期:在修史机构、正史编撰、史学内容、史学理论等方面取得新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频繁。隋唐大一统王朝使得史学成果更加丰富。辽宋夏金元时期:通史撰述走向高峰,多民族史学发展。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民族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史
23、学成果丰富。明清时期:在史学评论和史家修养体系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发展,思想领域出现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的新变化。新的社会因素冲击君主专制统治,史学成果显著。清代后期:“新史学”思潮兴起,史学撰述出现很多成果,外国史学成果引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边疆危机,朝贡体制走向衰落,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史学研究出现新变化,更加体现现实性。(2)示例一:百家争鸣。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4、;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示例二:文艺复兴运动。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释:西欧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符合自身需求和发展的新的文化,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宣扬新思想和新文化。文艺复兴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示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释:1919
25、年,五四运动爆发,广大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参与,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1924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支持革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解析:(1)解析:第一问概括影响史学研究成果的客观社会因素,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政策、政局、科技水平方面去
26、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如两汉时期:史记 汉书的问世表明两汉时期史学编撰取得开创性成果。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和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民族史、谱牒学、佛教史有所发展,当时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等。(2)首先提炼材料二中李大钊的观点,根据材料“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
27、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可概括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和说明历史,思想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变动);根据材料“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可分析出阶级斗争学说;根据材料“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可分析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史实解释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市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因此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