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6-10章共55份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6-10章共55份教案.pdf(19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2009年12月第1版)目 录第六章数列.16.1.1 数列的定义.16.1.2 数列的通项.56.2.1 等差数列的概念.96.2.2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156.3.1 等比数列的概念.196.3.2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236.4 数列的应用.26第七章平面向量.297.1.1 位移与向量的表示.297.1.2 向量的加法.337.1.3 向量的减法.377.2 数乘向量.417.3.1 向量的分解.457.3.2 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487.4.1 向量的内积.557.4.2 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与距离公式.597.5 向量的应用.63第八章直线和圆的
2、方程.668.1.1 数轴上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公式.668.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698.2.1 直线与方程.738.2.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758.2.3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一).788.2.3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二).818.2.4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868.2.4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二).918.2.5 点到直线的距离.948.3.1 圆的标准方程.968.3.2 圆的一般方程.988.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028.5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105第九章立体几何.1079.1.1 立体图形及其表示方法.1079.1.2 平面的基本性质.11
3、09.2.1 空间中的平行直线.1139.2.2 异面直线.1179.2.3 直线与平面平行.1209.2.4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1249.3.1 直线与平面垂直.1299.3.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329.3.3 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1359.3.4 平面与平面垂直.1389.4.1 棱柱.1419.4.2 棱锥.1449.4.3 直棱柱和正棱锥的侧面积.1469.4.4 圆柱、圆 锥(一).1499.4.4 圆柱、圆 锥(二).1529.4.5 球.1559.4.6 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一).1589.4.6 多面体与旋转体的体积(二).161第十章概率与统计初步.16510.3.
4、4 一元线性回归.16510.1 计数原理.16910.2 概率初步.17310.3.1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一).17710.3.1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二).18010.3.1 总体、样本和抽样方法(三).18310.3.2 频率分布直方图.18610.3.3 用样本估计总体.190第六章数列6.1.1数列的定义【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意义.2.了理解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难点】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在教
5、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察归纳形成概念,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即时训练巩固新知等环节.各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1.讲故事,感受数列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我国有用十二生肖纪年的习俗,每年都用一种动物来命名,1 2 年轮回一次.2009年(农历乙丑年)是 21世纪的第一个牛年,请列出21世纪所有牛年的年份.教师讲述古印度传说故事 棋盘上的麦粒.学生倾听故事,认识数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数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
6、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和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展开讨论.新1.数列的定义把 2 1 世纪所有牛年的年份排成一列,得到2 009,2 021,2 033,2 045,2 057,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给出问题的答案.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页 共19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2页 共194页课新课2 0 6 9,2 0 8 1,2 0 9 3.像这样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项,比如,2 0 0 9是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2 0 9
7、 3是数列的第8项.举出一些数列的例子:大于3且小于1 1的自然数排成一列4,5,6,7,8,9,1 0:正整数的倒数排成一列,1111.于?彳,;也 精 确 到1,0,0.0 1,0.0 0 1,的近似值排成一列1,1.4,1.4 1,1.4 1 4,;一1的1次靠,2次累,3次暴,4次暴,排成一列-1,1,-1,1,T,;无穷多个2排成一列2,2,2,2,;这些都是数列.2.数列的分类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练习(1)已知数列小,巾,S 1,4 1 3,,则3小是它的第_ _ _项.(2)已知数列1,,教师板书定义.教师出示一组数列的例子.师:数歹U 4,5
8、,6,7,8,9,1 0;与 1 0,9,8,7,6,5,4是不同的数列.而 集 合 4,5,6,7,8,9,1 0 与 1 0,9,8,7,6,5,4 是相同的集合.强调数列的有序性,集合元素的无序性.教师利用上面举过的例子,讲 解“数列的分类”.请学生指出上述数列中的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是有穷数列,是无穷数列.同桌之间讨论,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数列的“有序性”,使学生对数列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埋下伏笔.重视举例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数列定义的理解.观察实例,培养学生分类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列的定义.人教版中职教材-
9、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3页 共194页新课(-i)n+1 ,那 么 它 的 第 10 项是().(A)-1 (B)1(C)=(D)3.数列的一般形式数列从第一项开始,按顺序与正整数对应.所以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2 的,%,,其中,如 是数列的第项,叫做数列的通项,叫做为的序号.整个数列可记作 为.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1,2,3,)与之间的关系可用a=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关系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其 中n的取值是正整数集的一个子集.由此可知,数列的通项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的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例如,数列,1 1 1 11,5,不,才 可记作 ,其通项公式为an=-n,/7 e
10、N+.如果数列通项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定义域通常略去不写.观察数列.1111,5,3,a,-教师提出问题: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学生分组讨论.对于上面的数列,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1 一1人,2341111序 号 1234这个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公式1来表示其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数列的定义;2.数列的分类;3.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阅读课本P3P 5上半部分,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作业
11、教材P 4,探索与研究.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4页 共194页6.1.2数列的通项【教学目标】1 .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以及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2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前几项.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满足条件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例题解决法.通过列举实例,进一步研究数列的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通过三类题目,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
12、义,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打下基础.【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歹U.注意:(1)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2)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2 .数列的一般形式数 列a,。3,%,,可记作%.3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项an与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为 学 生 进 步理解通项公式,应用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新课如果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则可依次用限定的正整数1,2,3,去代替公式中的,就可求出数列中的各项.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
13、教案第5页 共19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6页 共194页例1根据通项公式,写出下面数列学生解答例题.将例题直接当 an 的前5项:作成练习,由学生自 an-”+;(2)a =(1)”n .解(1)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片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1 2 3 4 52 ,3 ,4,5 ,6;师:你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吗?学生总结解法,教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多媒体出示解题过程.己寻找解题方法,让学生体验探索与成功的快乐.(2)在通项公式中依次取片1,2,3,4,5,得到数列的前5项为1,2,3,4,5.练习一根据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1)a,
14、=M3;请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和练习二.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儿项是简单的代入新(2)a,t=5(一 1严.老师巡视指导.法,本练习为写通项公式做准备,尤其是课练习二对接受能力偏弱的根据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第7项和第1 0项:(1)a=%;(2)an=YI(w+2);小 (T严 斯 _ n;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学生,可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序号的关系,尽量为例2做准备.(4)an=-2 +3 .例2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3,5,7;2 2 1 3 2 1 42-1 5 2 1(2)2 ,3 4 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列的
15、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项 1 3 5 7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学生学习中的个难点,要小 1 1 1 1 一 记,百,一 百,石.解(1)数列的前四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减去1,所以它的 个通1 1 1 1序 号1 2 3 4师:你能找出各项与项数二者的对应关系满足什么规律帮助学生分析各项的结构特征,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寻求项与序号的关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7页 共194页项公式是吗?系.最后教师引导学an=2n 1 ;(2)数列的前四项二U,1,421 5214,5分 母 都 是 序 号 加 上1,分子都 是 分 母 的 平 方 减 去
16、1,所以它的一个通学生探究找出规律:数列的 前 四 项1,3,5,7都是序号的2倍 减 去1.师:如何用含有的式子来 表 示 第 项a”?生结论.项公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点培 养 学 生 的 合(-+1)2-1 (+2)“一+1+1;(3)数 列 的 前 四 项 一 心,木,1 1评,板书解题过程.学 生 根 据(1)题的解题思路,分组合作,讨论解答后两作 探 究 意 识 和 创 新意识.学 生 可 能 会 写一 盛 了 木 的绝对值都等于序号与序号道题.出 多 种 不 同 的 通 项加1的积的倒数,且奇数项为负,偶数项 为 正,所以它的一个通项公式是教师巡视指导.公 式,对学生善于思考,
17、勇于创新的精神(-1)a/?(+1 ),教师说明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不止一个.给予赏识性评价.新总 结:(1)当一个数列中的数依次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培 养 学 生 勤 动课“十”“一”相间时,应先把符号分离出来,用(一1)或(一1严 等 来 表 示.(2)认 真 观 察 各 数 列 所 给 出 的 项,寻 求 各 项 与 序 号 的 关 系,归 纳 其 规 律,抽象出其通项公式.师:当一个数列中的数依次 出 现“+”“一”相间时,应如何解决?师: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的方法是什么?手、动脑、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练习三(1)已知一个数列的前4项分别是7 7 则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18、是_ _ _ _ _ _ _ _ _ _ _.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 进 步 掌 握 写 通教师巡视指导.项公式的方法.231 331 431(2)数 列 一y-,宁,,平,的 一 个 通 项 公 式 是().n+1 n(C)(弋+3)(D)n+1 n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在 教 师 的 引 导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新课例 3已知数列 4 的 第 1项 是 1,以后各项由公式an=1 +(2 2)4 一 1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 项.例 3 中的函数表达式,表达的是任一项为与它的前一项明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式叫做数列的递推公式.解 不 难 得 出=1;2=1+!=1
19、+7=2;0 1的=3=1+2 =2;=1,+,1-=,+,1 =-5;2.,1 1 .1 8f l 5=1+=1+T=?3练习四(1)已知数列 的,其中。1=1 981,圆=%-1 +1 2,心2,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 项.(2)已知数列 4 中,7 5 =2009,a=a-i+12,22.求。卜教师出示例3,引导、点拨.师:数 列 中,如 项 与项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是任一项与前一项的关系.教师给出递推公式的定义.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代数计算时,要注意正确性.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订正.培养学生积极实践、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加强练习,体会递推公式的应用.小结三类
20、题目:(1)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某一项;(2)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3)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学生阅读课本P5P 7,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作业教材P 8,习题第5,6,7 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8页 共194页6.2,1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差中项的概念.2.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2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问题某工厂的仓库里堆放一批钢管(参见教材图6-1),共堆放了 7 层,试从上到下列出每层钢管的数量.教师出示引例,并提出问题.学生探究、解答.希望学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建立等差数列模型,进行探究、解答问题,体验
22、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新课从上例中,我们得到一个数列,每层钢管数为4,5,6,7,8,9,10.1.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教师板书定义.师:等差数列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谁能再举几由特殊到一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定义和公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人教
23、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9页 共19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0页 共194页新课“d”表示).练习一抢答: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1,2,4,6,8,1 0,1 2,;0,1,2,3,4,5,6,;3,3,3,3,3,3,3,;2,4,7,1 1,1 6,;8,6,4,0,2,4,;3,0,3,6,9,.注意:求公差d 一定要用后项减前项,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2.常数列特别地,数列3,3,3,3,3,3,3,也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为0.公差为0的数列叫做常数列.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是0,公差是d的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斯=。1+(一 l)d.4.通
24、项公式的应用根据这个通项公式,只要已知首项m和公差d,便可求得等差数列的任意项事实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个?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抢答.师:你能说出练习一中,各等差数列的公差吗?学生说出各题的公差乩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师:已知一个等差数列 仇 的首项是内,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为呢?学生分组探究,填空,归纳总结通项公式+d,3=+d=_ _ _ _ _ _ _ _+d=0+一 d,4=+d=_ _ _ _ _ _ _ _+d=a +_ d,%=4i+一 d.师: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已知和就可以确定下来?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儿个变量?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
25、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 点 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新课有 四 个 变 量,知 道 其 中 三 个,便可求出第四个.例1求 等 差 数 列8,5,2,的通项 公 式 和 第2 0项.解 因为 8,d =5 8=3,所以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4=8+(T)X(-3),BP a=3 n+1 1.所以?2 0 =3 X 2 0 +1 1 =-49.例2 等差数列一5,-9,一1 3,的第多少项是一40 1?解 因 为 7 i=5,而且d=-9-(-5)=-4,a=-40 1,所以-40 1=
26、-5+(-l)X(-4).解 得M=1 0 0.即 这 个 数 列 的 第1 0 0项 是 一40 1.练习二(1)求 等 差 数 列3,7,1 1,的第4,7,1 0 项.(2)求 等 差 数 列1 0,8,6,的第2 0项.练习三在等差数列 “中:(1)t/=|,。7=8,求 0;(2)7 1 =1 2,7 6=2 7,求d.例3在3与7之 间 插 入一个数4,使3,A,7成等差数列,求4解 因 为3,A,7成等差数列,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学生思考、说出已知、所求,代入通项公式.强 调:通项公式是用含有n的 式 子 表 示a .学生尝试解答后,师生共同板书解
27、题过程.仿 照 例1,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解答.多媒体出示解题过程.学生核对、订正.教师强调解题过程要规范、严谨.学生练习.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订正.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同桌之间合作探究.学生分析解题思路.教师出示答案,订正.鼓 励 学 生 自 主解 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通过例题,强化学 生 对 等 差 数 列 通项公式的理解,强化学 生 学 以 致 用 的 意识.由特殊到一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 养 学 生 的 归 纳 能力.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 1页 共1 9 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2页 共194页新课/-3 =7-4,24
28、=3+7.解得4=5.5.等差中项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b成等差数列,那么力叫做。与 6 的等差中项.6.等差中项公式如果4 是 a 与 6 的等差中项,则a +bA-2这就表明,两个数的等差中项就是它们的算术平均数.7.一个结论在等差数列四,。2,的,,%,中,1 +3色-2。2 +。4“3-2-1 +恁+14 一 2 这就是说,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 2 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 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 项的等差中项.练习四求下列各组数的等差中项:(1)732 与一 136:49(2)亏 与 42.例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第3项是师:在 a 与 6 之间插入一个数4使 a,b
29、成等差数歹 你 能 用a,b来表示“吗?学生探究、回答.教师订正学生的回答,给出等差中项的定义和公式.师:你能用文字描述一下这个式子的含义吗?师:在等差数列1,3,5,7,9,11,1 3,中,每相邻的三项,满足等差中项的关系吗?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师:能将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的等差数列中吗?学生继续分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给出结论.学生做练习.学生回答各题结果,统一订正答案.教师出示例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定义和公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通过两道直接套用公式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中项公式的掌握.学生在分组合人教版中职
30、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3页 共194页新课5,第 8 项是2 0,求它的第25 项.解 因 为 Q 3=5,Q 8=20,根据通项公式得 1+(3 1)(7=5 1+(8 l)d=20整理,得伯+24=5.(7 i+7 t/=20解此方程组,得 0=1,d=3.所以。25=-1+(25 1)X 3 =7 1.强调:已知首项m和公差d,便可求得等差数列的任意项练习五(1)已知等差数列 仇 中,。产 3,“=21,d=2,求.(2)已知等差数列 斯 中,6/4=1 0,(75=6,求 趣 和d.例 5 梯子的最高一级是3 3 cm,最低一级是8 9 c m,中间还有7 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
31、数列,求中间各级的宽度.解用 恁 表 示 题 中 的 等差数歹 U.已知。产3 3,4 =8 9,勿=9,贝 1。9=3 3+(9 1)4 ,即8 9 =3 3 +8d,解得d=7.于是。2=3 3 +7 =4 0,的=4 0 +7 =4 7,恣=4 7 +7 =5 4,%=5 4 +7 =6 1,4/6=6 1 +7 =6 8,田=6 8 +7 =7 5,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1)例题给出了哪些量?如何用数列符号表示?(2)例题中的所求量是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教师总结学生思路,给出解题过程.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后,师生共同订正.教师出示例题.引
32、导学生将题中的已知和未知转化为用数列符号表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出示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要规范、严谨,叙述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新课麴=75+7=82.即梯子中间各级的宽从上到下依次是 40 cm,47 cm,54 cm,61 cm,68 cm,75 cm,82 cm.例 6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成等差数列.求证:它们的比是 3:4:5.证明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
33、别为a-d,a,a+d.根据勾股定理,得(a-d)2+a2=(a+d)2.解得a=4d.于是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是3d,4d,5 d,即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比是3:4:5.要简明、完整.教师出示例题,提示点拨:当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时,可将这三个数表示为a-d,a,a+d,其中d 是公差.由于这样具有对称性,运算忖往往容易化简.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分组探究.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教师引导学生订正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在例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将新的知识内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小结1.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2
34、.等差中项的定义和公式.3.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中项公式的应用.学生阅读课本P9-P12,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答不完整没有关系,其它同学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作业教材P 1 7,习题第1,2,6 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4页 共194页6.2.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逐步熟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通过公式的探索、发 现,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分 析
35、、综合推理的能力,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方法】本节课 在 公 式 推 导 中 宜 采 用 引 导 发 现 法.师生共同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引导的同时,必须辅之以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为学生思维指路搭桥.通过学生自主的尝试、发现活动,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有效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问题 某 工 厂 的 仓 库 里 堆 放 一 批钢 管,共堆放了 7层,试求钢管的总数.分 析 怎 样 求 得
36、 钢 管 的 总 数 呢?显然,把各层钢管数直接相加就可得出结果.如 果 钢 管 很 多,怎 么 办?下面我们用 另 外 个办法来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顾等差数列概念 一 节 中 提 出 的 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新课1.计算钢管数学生各抒己见,回答导入中提出的问题.教 师 出 示 学 生 回 答 中,用“倒 序 相 加”方法解答此题的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梯 形”倒 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借助直观图形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5页 共19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 6页 共1 9 4页新课解用S来表示钢管的总数,则$7 =4+5+6+7+8+
37、9+1 0,将各项次序反过来,又可写成S7=1 0+9+8+7+6+5+4.把两式对应项相加,每对应两项和都等于1 4,所以把两式分别相加,得2 s7 =(4+1 0)X 7,c_ (4+1 0)X 7加-2 S7=4 9.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各项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一般地,数列%的前项和记作SM,即S=a+aa-an-可以得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o 31+a”)-2因为a,尸+(-1),所以上面公式又可写成 上 (1),2 d.在这两个公式中,都包含四个变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练习一-根据下列各题条件,求相应等差数列%的 S“:(1)0 =5,a
38、=95,n=1 0;(2)0=1 00,d=2,n=50;2 3(3)g,a=2,n=1 4;(4)0=1 4.5,d=0.7,a=32.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逐一点评学生想出的办法,对学生提到的“倒序相加法”结合图形,进行讲解.师:由上例,你能总结出求任意等差数列各项和的计算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师引导学生将等差数列的 通 项 公 式 m+(-1)4 代入上式,得出公式的另一种形式.师:你能说出两个公式中包含的变量有哪些吗?生:Sn,a,n,d,a.学生应用新知识解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给予赏识性评价.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后,能启迪思路
39、,帮助理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从而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对公式的剖析,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运算的能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运用公式,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7页 共194页新课练习二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如图,一 个 堆 放 铅 笔 节 7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支 铅 笔,往上每一层都比下面层多放一支,最 上面放有1 2 0 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例 1 在小于1 0 0 的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数是7 的倍数?并求它们的和.解 在 小 于 1
40、0 0 的正整数集合中,以下各数是7的倍数7,7 X 2,7 X 3,7 X 1 4.即 7,1 4,2 8,,9 8.显 然,这 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S=7,d=7,项数为不大于弊的最大整数值,即=1 4,勾4=9 8.因此1 4X (7 +9 8)S i 4-2-7 35.即在小于100的正整数的集合中,有 1 4 个 数 是 7的倍数,它们的和等于7 35.例 2 在等差数列-5,-1,3,7,中.前多少项的和是345?解 这里。尸一5,d=-1 (5)=4,S“=345.根据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得n (n-1 )345-5+-X 4,整理得2/-7 -345=0,解得7 7 1=15,
41、n2=-y(不合题意,舍去).所以=15.师生共同订正.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1)在小于100的正整数的集合中,7的倍数有哪些?(2)这些数构成了 一个什么样的数列?(3)如何用数列符号表示这些已知量?教师出示例题,点拨、引导:例题给出了哪些量?所求什么量?如何用数列符号表示?选择哪个公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出已知、所求、选用的公式.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分析题目所给条件,正确选择公式.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即这个数列的前15项的和是345.小结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为 3+斯)S-2;n(1 )2 d学生阅读课本P15P16
42、,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作业教材P 1 6,练习A组第2,3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拓展.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8页 共194页6.3.1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概念.2 .逐步灵活应用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类比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类
43、比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教学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复习提问:(1)等差数列的定义;(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 )计算公差d的方法;(4 )等差中项的定义及公式.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连续对折5次,试写出每次对折后纸的层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得折纸的层数是2,4,8,16,3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相邻两项的关系,根
44、据前面所学等差数列的知识,尝试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为知识迁移做准备.通过动手操作解答问题,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新课1.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 母“q”表示.学生对比等差、等比两数列的异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类比推导与归纳总结的能力.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19页 共194页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 20页 共 194页新课练习一抢答: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8,16,32,64,12 8,2 5 6,;1,1,1,
45、1,1,1,1,-;2 4 3,81,2 7,9,3,1,;16,8,4,2,0,-2,;1,1,1,1,1,1,1,;1,-10,100,-1 0 0 0,.注意:(1)求 公 比q 一定要用后项除以前项,而不能用前项除以后项;(2)等比数列中,各项和公比均不为0;(3)%I时,%为常数列.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首项是m,公比是q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表示为n-1a”=5 q.根据这个通项公式,只要已知首项田和公比q,便可求得等比数列的任意项斯.事实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中共有四个变量,知道其中三个,便可求出第四个.练习二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公比为-1,求这个数列的第9项.练习三
46、求下列等比数列的第4项和第8项:(1)5,-15,45,:(2)1.2,2.4,4.8,;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抢答.师问:你能说出练习一中,等比数列的公比吗?教师出示练习一中的等比数列.学生说出各题的公比q.师:等比数列中,某一项可以为0吗?公比q可以为0吗?为什么?师:常数列是等比数列吗?学生根据定义,得出结论.师:请仿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归纳总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学生分组探究.。2=a q,俏=_ q=_q=a 一,。4=_ q=_ q=-,an=a _.练习时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教师订正.学生做练习三.通过一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理解.用抢答的方式,激发学
47、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等比数列定义,归纳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巩固加深对等比数列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能运用等比数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人教版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第 21页 共 194页新课小2 1 3歹2 1 于;(4)y/2,1,乎.例 1 已知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 项和第 4项分别是1 2 和 1 8,求它的第1 项和第 2项.解设这个数列 的 第 一 项 是 0,公比是q ,则。q 2 =1 2,a q=1 8.解所组成的方程组,得3 1 6 163cq=3,a
48、 =-y,a 2=a q=8.即这个数列的第1项是竽,第 2项是 8.练习四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小公比是一/求它的第1 项.2.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 是 1 0,第3项是2 0,求它的第1 项和第4项.例 2 将 2 0,5 0,1 0 0 三个数分别加上相同的常数,使这三个数依次成等比数列,求它的公比/解 设所加常数为a,依题意2 0+必5 0+a,1 0 0+。成等比数列,则5 0+4 1 0 0+42 0+。5 0+(7 去分母,得(5 0+。尸=(2 0+a)(1 0 0+a),即2 5 0 0+1 0 0 a +a2=2 0 0 0+1 2 0 a +a2,解得a=2 5.代
49、入 计 算,得就-黑泊,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教师启发学生,当用一个式子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考虑构成方程组来解决.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引导学生注意求公比的方法:两式相除.学生解答练习四.请学生在黑板上做题.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列出方程.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等比数列中,求公比的独特方法.此题看似复杂,实际上学生自己可以完成.另外例2 的思路与以下等比中项的思路一致,可以在讲完等比中项以后让学生再回顾此题.新课以公比q=:.3.等比中项的定义在 2 与 8 之间插入一个数4,那
50、么2,4,8 成等比数列.一般地,如果a,G,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与 6 的等比中项.4.等比中项公式如果G 是 a 与 6 的等比中项,则G2=a b,Q P G=yab.容易看出,一个等比数列从第2 项起,每 一 项(有穷等比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比中项.练习五求下列各组数的等比中项:(1)2,18;(2)16,4.由特殊数列2,4,8 引出等比中项的定义.师:2,-4,8 是否构成等比数列?-4 是不是2 和 8的等比中项?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等比中项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等比中项的值有两个.学生口答练习五.师生统一订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类比、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