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讲义最全版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讲义最全版主管护师相关专业知识.pdf(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篇护理健康教学第一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健康教育1、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合理运用资源,、采纳有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防止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是有计一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重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的,从而达成防止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健康教育不是简朴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善对象的健
2、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不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融合了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3、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一)按目的人群或场合分类1学校健康教育一一指通过学校、家长及学校所属社区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向学生健康经验和知识结构。对象涉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2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指通过提供健康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医院健康教育一一指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医院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4社区
3、健康教育一一指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促进居民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二)按教育目的或内容分类:分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营养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等。二、健 康 促 进(核心策略是社会动员)1、定义: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使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2、健康促进的领域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如政策、法规、财政、税收。2)发明支持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责任由个人、社区组织、卫生
4、专业人员、卫生机构、商业部门和政府同承担。3、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渥太华宣言明确了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即提倡、赋权与协调。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一、1、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映,涉及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提出了著名的S-O-R行为表达式。刺激一有机体一行为反映2、行为的构成要素:1)行为主体一-人。2)行为客体一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的。3)行为环境一一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4)行为手段一一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5)行为结果一一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3、人类行为的分类:1)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
5、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规避行为、睡眠等。2)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4、人类行为的特性1)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2)可塑性:通 过不断地学习、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人类行为的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可塑性越大。工作者应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教育。3)差异性: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5、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有六种,即反射、自我控制、调试、顺应、应对和应激。1)反射:人 体 通
6、 过“反射弧”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方式称反射,最基本的反射与本能行为相联系。如看到忽然飞来的物体,人立即产生的规避行为。反射为人类的适应行为奠定了基础。2)自我控制:当某种行为可导致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个体经常对自己的部分行为进行控制,以达成适应社会的目的。3)调试:指个体与别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方式和过程。调试一般发生在协调矛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4)顺应:指个体与群体不断接受新的经验、改变自己行为方式(如根据医嘱,准时服药-顺应的适应性行为)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5)应对:指个体决定是否采用某种行为,以适应目前或长远的需要。6)应激:是个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的适
7、应性反映6、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被动发展阶段一在0 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重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2)积极发展阶段一 在3 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积极性,其重要表现为爱探究、好袭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如5岁问为什么。3)自主发展阶段一自12 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别人、环境、社会的综合结识,调整自己的行为。4)巩固发展阶段一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连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7、影响行为的因素:人类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
8、定,即受遗传、环境及学习因素的影响。1)遗传因素: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2)环境因素: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3)学习因素: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人类一般通过3种学习方式来发展行为:通过无意模仿获得平常生活行为;通过故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敬、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通过逼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二、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分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类。1、促进健康行为:简称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的客观上有助于自身和别人健康的行为。一)促
9、进健康行为的特点1.有利性一行为有助于自身、别人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如不吸烟。2.规律性一行为规律有恒,而不是偶尔行为。如定期定量进餐。3.和谐性一行为与所处环境相和谐。4.一致性一个体外显行为与内在心理情绪一致。5.适宜性一行为的强度能理性控制二)促进健康行为的类型1.平常健康行为一指平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2.避开有害环境行为一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3.戒除不良嗜好行为一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4.预警行为一指对也许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防止性行
10、为及在事故发生后对的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5.保健行为一指有效、合理运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防止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2、危害健康行为 简称危险行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和别人健康的行为。一)危害健康行为的特点:1.危害性一行为对自身、别人、社会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现存或潜在的危害,如吸烟行为。2.明显和稳定性一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连续时间,非偶尔发生。3.习得性一行为多为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学到、养成。二)危害健康行为的类型L平常危害健康行为一指平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少体育锻炼等。2.致病性行为模
11、式一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3.不良疾病行为一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4.违规行为一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 乱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一)知信行模 式(K A B P或K A P)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下式表达:知识-信念-H亍为 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的。以
12、戒烟过程为例。为改变一个人的吸烟行为,使其戒烟,一方面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掌握如何戒烟的方法;从而使吸烟者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念,产生自觉、自愿戒烟的积极态度;最终才也许产生戒烟的行为(二)健康信念模式(H B 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要采用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结识:1.结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1)对疾病严重性的结识(2)对疾病易感性的结识2.结识到采用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1)对行为有效性的结识(2)对采用或放弃某种行为障碍的结识3.对自身采用或放弃某种行为
13、能力的自信: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对的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毕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健康信念模式遵循以下环节:一方面,充足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胆怯;另一方面,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用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后果,同时也清醒地结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也许出现的困难;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第三章健康传播的方法与技巧一、1、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互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2、传播的要素1)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
14、的积极发出者。在社会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信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3)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授双方发生意义的互换,达成互动的目的。4)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互相联系起来的纽带。5)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限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3、传
15、播的分类: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分为5种类型。1)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互相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2)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3)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4)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5)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解决
16、的过程。4、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具有以下4个特点:1)传递的是健康信息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传播的过程具有复合性 4)对传播者有特殊 素 质 规 定 二、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个体之间互相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最基本传播形式。特点:L 是全身心的传播:多感官传递接受信息2.以个体化信息为主:情感信息交流占重要地位。3.反馈及时。健康教育中常用人际传播形式L 征询一针对前来征询者的健康问题,答疑解难,帮助其澄清观念,做出决策。2.交谈一
17、通过与教育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传递健康信息和健康知识,帮助其改变相关态度。3.劝服一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健康问题,说服其改变不对的的健康态度、信念及行为习惯。4.指导一通过向健康教育对象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使其学习、掌握自我保健的技能。3、人际传播的技巧一)谈话技巧1.内容明确:一次谈话围绕一个主题 2.重点突出:重点内容应适当反复,以加强理解和记忆。3.语速适当:给对象思考、提问的机会。4.注意反馈二)提问技巧1.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的问题比较具体,对方用简短、确切的语言即可做出回答,合用于收集简明的事实性资料。2.开放式提问:开放性提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旨在诱发对方说出自己的感觉、结识、
18、态度和想法。合用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情况。3.探索式提问:又称探究式提问。探索式提问的问题为探索究竟、追究因素的问题,如为什么,以了解对方某一问题、结识或行为产生的因素。合用于对某一问题的深人了解。4.偏向式提问:又称诱导式提问。偏向式提问的问题中包含者提问者的观点,以暗示对方做出提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合用于提醒对方注意某事的场合。5.复合式提问:复合式提问的问题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此种提问易使回答者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答,故应避免使用。三)倾听技巧1.集中精力2.及时反馈 四)反馈技巧1.肯定性反馈一对对方的对的言行表达赞同和支持时,应适时插入是的、很好等肯定性语言或点头
19、、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予以肯定,以鼓舞对方。2.否认性反馈一当发现对方不对的的言行或存在的问题时,应先肯定对方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以建议的方式指出问题的所在,使对方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易于接受批评和建议。3.模糊性反馈一当需要暂时回避对方某敏感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可做出无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映,五)非语言传播技巧1.动态体语一即通过无言的动作传情达意。如以注视对方的眼神表达专心倾听;以点头的表情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和同情;以手势强调某事的重要性等。2.仪表形象一即通过适当的仪表服饰、体态、姿势,表达举止稳重,有助于对方的信任、接近。3.同类语言一即通过适度地变化语音、语调、节奏及鼻音、喉音等辅助性发音
20、,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或调节气氛4.时空语-即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时间、环境、设施和交往气氛所产生的语义来传递信息。三、群体传播一)特 点 L 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2.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助于群体目的的实现。3.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可以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批准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4.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二)小组讨论:是在一位主持人的带领下一组人围绕主题进行座谈讨论。选择适当主持人、做好准备、掌握讨论技巧、是保证
21、讨论效果的关键。(一)小组讨论的环节1.明确讨论主题:讨论前先拟定提纲。提纲涉及目的、问题、内容及预期目的。2.组成小组:人数一般以6 10人为宜。3.选择时间和地点:讨论时间一般掌握在1小时左右;地点舒适、方便为宜。4.排列座位:座位的排列同样是保证小组讨论成功的重要因素。圆圈式或马蹄形。(二)主持小组讨论的技巧1.热情接待:提前到场、表达 欢 迎2.说好开场白:通俗易懂、简朴明了 3.建立融洽的关系4.鼓励发言:给予适当肯定5.打破僵局6.控制局面:及时提醒、婉转引导7.结束讨论:小结、感谢。四、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一)传播者:是主体,对信息具有收集、制作、传递、解决、评价等职能。
22、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良好的形象2.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3.保证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合用。4.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对的的传播渠道。5.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映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二)信息:健康信息是指与人健康有关的信息。泛指一切有关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1.符号通用、易懂一一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易懂的,以避免传而不通。2.科学性一一科学性是健康信息的生命,是取得健康传播效果的主线保证。3.针对性一一健康信息的选择、制作、
23、传递必须针对受者的需求和特点。4.指导性一一健康信息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告诉受者如何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使受者自愿采纳三)传播途径:是指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一)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1.口头传播一一如演讲、报告、座谈、征询等。2.文字传播一一如报刊、杂志、书籍、传单等。3.形象传播一一如图片、标本、食物、模型等。4.电子媒介传播一一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幻灯、投影等。(二)选择传播途径的原则。健康传播者应因人、因地、因时地选择传播途径,以保证传播的效果。遵循以下四项原则:1.准确性原则一一保证信息能准确地传递至受者。2.针对性原则一一针对具体受者、具体情况,选择传播途径。3.速度快原则
24、一一力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至受者。4.经济性原则一一准确、有针对性、快速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减少传播者与受者的经济承担。四)受者是指信息通过传播途径所到达并被接受的个人或群体,大量的受者也称为受众。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因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健康信息、传播途径的规定也不同。因此,健康传播者在制定传播信息、选择传播途径时,应重点考虑受者的心理特点及动机。(一)受者的心理特点:受者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1.求真一信息真实可信。2.求新一信息新奇引人。3.求短一信息短小精悍,简朴明了。4.求近一信息在生活、地区、情感、结识、知识等方面贴近受者。(二)受者对信息的选择性1.选择性
25、接受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三)受者的动机涉及: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五)环境:健康传播的效果还受传播活动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1.自然环境一如传播活动的地点、场合、距离、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2.社会环境一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以上五种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者和受者的心理与行为,从而影响健康传播的效果。第四章健康教育的环节一、健康教育诊断1、定义:是指在面对人群健康问题时,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判断,拟定或推测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以
26、及获取健康教育资源的过程,从而为拟定健康教育干预目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2、健康教育诊断的基本环节:根据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重要从社会、流行病学、行为、环境、教育和管理与政策六个方面进行诊断。(一)社会诊断重要目的是从分析广泛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内容涉及社会环境和生活质量。1.社会环境:涉 及(1)经济 指 标(2)文化指标(3)卫生服务指标(4)社会政策(5)社区资源2.生活质量:测量指标涉及主观和客观指标两个方面。(1)主观指标:涉及目的人群对生活满意限度的感受;(2)客观指标:涉及目的人群生活环境的物理、经济、文化和疾病等状况。(二)流行病学诊断 重要
27、任务是要客观地拟定目的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回答以下五个问题:1.威胁目的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2.影响该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3.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害者在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上有何特性?4.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连续时间上有何规律?5.对那些(哪个)问题进行干预也许最敏感?预期效果和效益也许最佳?(三)行为诊断 重要目的是拟定导致目的人群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任务涉及:L区别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分析导致已知疾病或健康问题因素是否为行为因素;2.区别重要行为与相
28、对不重要行为:原 则1行为与疾病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2经常发生的行为3.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所谓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易限度。具体标准为:高可变性行为是(1)正处在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2)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3)在其它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4)社会不赞成的行为。低可变性行为是1)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2)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的行为;3)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行为(四)环境 诊 断 是为拟定干预的环境目的奠定基础。(五)教 育 诊 断 重要分析三类因素。L倾向因素一指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
29、、愿望,或诱发因素。倾向因素涉及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2.促成因素一指使行为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因素,涉及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3.强化因素一是指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重要来自社会的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等。(六)管理与政策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和资源评估。组织评估涉及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两个方面;资源评估则是对实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资源进行分析。组织内分析系指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部的分析,组织间分析系指主办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组织外部环境,分析外环境对计划执行也许产生的影响。二、健康教育计
30、划与干预1、拟定优先项目 应遵循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0 L.重要性原则一一优先考虑对人群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2.有效性原则一一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的健康问题。2、拟定计划目的:目的和目的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目的是指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成的最终结果。目的是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述。目的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一)计划目的一是健康教育项目最终利益的阐述。(二)计划目的一是在计划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对象、时间、内容或限度等问题。1.总体目的由三个W和两个组成,1)W h o一对象2)W h a t 实现什么变化
31、3)W h e n实现变化的期限 4)H o w m u c h一变化的限度5)H o w t o m e a s u r e 测量的方法2.具体目的:可分解为各方面、各阶段、各层次的具体目的。3、拟定干预方案内容应涉及:目的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三、健康教育评价1、定义;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它贯穿于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旨在拟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干预的价值,为健康教育计划的进一步实行和以后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2、目的1.拟定计划的先进性和合理性;2.拟定计划的执行情况3.拟定健康教育预期目的的实现及连续性,4.总结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局限
32、性之处3、健康教育评价的种类与内容(一)形成评价是对项目计划进行的评价活动,涉及评价计划设计阶段进行目的人群选择、策略拟定、方法设计等,其目的在于使计划符合实际的情况。1具体内容:(1)目的人群的各种基本特性;(2)目的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见解;(3)教育材料发放系统,涉及生产、储存、批发、零售及发放渠道;(4)是否在最初的计划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2.方法:有文献、档案、资料的回顾、专家征询、专题小组讨论等。(二)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行开始之时,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1.内容(1)针对个体的评价内容(2)针对组织的评价内容(3)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2.
33、方法有查阅档案资料、目的人群调查和现场观测三种。(三)效 应 评 价 健 康 教育是通过改变目的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来实现其目的。效应评价正是对目的人群因健康教育项目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评价。与健康结局相比,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行为自身较早发生改变,故效应评价又称近中期效果评价。内容重要涉及四个方面:1.倾向因素一一目的人群的卫生保健知识、健康价值观、态度、对自身易感性、疾病潜在威胁的结识等。2.促成因素一一卫生服务或实行健康行为的资源的可及性。3.强化因素一一目的人群采纳健康相关行为时获得的社会支持及采纳该行为前后自身的感受。4.健康相关行为一一干预前后目的人群健康相关行
34、为是否发生改变、改变限度及各种变化在人群中的分布。(四)结局评价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目的人群的生活质结局评价正是着眼于健康教育项目实行后所导致目的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五)总 结 评 价 是 指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应评价和结局评价的综合及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概括。4、影响评价的因素:常见的偏倚因素有以下五种:(一)时间因素:又称历史因素。是指在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如公共政策颁布、生活条件改变、自然、社会灾害。(二)测试或观测因素1.测量者因素(1)暗 示 效 应(2)测量者成熟性(3)评估错 误2.测量工具因素:涉及问卷、仪器、试剂。3.测量对象因素(1)测量对象成熟性
35、(2)霍桑效应:人们在得知自己正在被研究和观测而表现出的行为异乎寻常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在健康教育项目评价中,霍桑效应也也许影响对项目效果的客观反映。(三)回归因素:指由于偶尔因素,个别被测试对象的某特性水平过高或过低,但在以后的测试中也许又恢复到原有的实际水平的现象(四)选 择 因 素(五)失访:目的人群由于各种因素中断被干预或评价。失访超过10%可导致偏倚。第五章医院健 康 教 育 一、1、定义: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2、意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6、、心理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成本二、患者健康教育1、分类及内容一)门诊教育是指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季节、地区,侧重于常见疾病的防治教育。重要涉及:1.侯珍教育一指在患者候诊期间,针对候诊知识及该科的常见性疾病的防治所进行的健康教育。2.随珍教育一指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的口头教育和指导3.征洵教育一指医护人员对门诊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4.健康教育一处方指在诊疗过程中,以医嘱的形式对病人行为生活方式给予指导(二)住院教育是指在住院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重要涉及:1.入院教育一指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的
37、教育。2.病房教育一指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健康教育。3.出院教育一重要涉及医疗效果、病情现状、继续用药、定期复查等注意事项。2、患者健康教育的实行程序(一)评估教育需求 评估教育需求是患者健康教育程序的第一环节。1.评估内容1)患者对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知识水平;2)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态度;3)患者的学习能力;4)患者的环境因素。2.评估方法:(1)直接评估一通过与患者的接触、谈话直接获得(2)间接评估一通过阅读患者的病历、分析病史及其健康影响因素获得。(二)拟定教育目的 即明确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目的。(三)制定教育计划 教育计划重要由五部分组成1.教育时间一从患者进入院到离开医院期间2.教
38、育场合一应在适宜的场合进行。3.教育内容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保证其针对性。4.教育人员一医院内的工作人员根据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5.教育方法及工具一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四)实行教育计划 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1.注重信息的双向传播;2.适当反复重点内容;3.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4.注重教育者的态度。(五)评价教育效果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及时修正原有计划,改善工作。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1.评价教育需求2.评价教学方法3.评价教育目的的实现限度第七篇医院感染护理学一、绪论:内源性感染:来自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当抵抗力下降或者是抗
39、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生态平衡失调,菌群移位。二、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原理。正常菌群作用:1.营养2.免疫调节3.定制抵抗力4.生物屏障。5 其他:减少胆固醇、血氨,抗衰老。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G+(1 5%的人长期携带)2.铜绿假单胞菌G-(泌尿道、伤口、皮肤)3.大肠埃希菌G-(是肠道的正常菌群,是条件致病菌,泌尿道、腹腔、胆道、血液)4.肺炎克雷白杆菌G-(肠道和上呼吸道,是 I C U 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定植的条件:L必须具有粘附力 2.必须有适宜的环境3.必须有相称的数量三、医院感染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的监测)1.1 00张病床以下、1 00 5 00张病
40、床、5 00张病床以上2.医院感染发病率低于7%、8%和1 0%;3.I 类切口感染率低于现、0.5%和 0.5 虬 医院感染1.发病率:一定期间和一定人群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频率。2.罹患率:短时间和小范围内感染的爆发或者流行情况。3.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通常高于发生率。医院感染爆发:1.应在1 2 小时内报告的: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 人以医院感染暴发2 应在2 小时内报告:1 0例以上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也许导致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四、消毒与灭菌1灭菌水平方法: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
41、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方法。2、高水平消毒: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成消毒效果的方法(涉及结核分枝杆菌)方法:热力、电离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二滨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腺类化合物。3、中水平消毒:是细菌芽胞以外的。方法: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附、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钱盐(涉及双链季镀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方法:单链季镂盐类消毒剂(苯扎溟钱等)、双胭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5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类1)高度危
42、险性物品2)中度危险性物品3)低度危险性物品,6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灭菌:用于耐热耐湿器械物品1)下排气式:温 度1 2 1度,压 力1 0 2.9 K P A,器械灭菌时间2 0分钟,辅 料3 0分钟。包体积W 3 0*3 0*2 5 C M 3 2)预排气:温度1 3 2 1 3 4度,压 力2 0 5.8 K P a,灭菌时间4分钟。金属重量不超过7 K G,布不超过5 K G,容积W 9 0%,金属放下层,织物放上层,包体积W 3 0*3 0*5 0.3)快速。(2)干热灭菌:用于耐热不耐湿、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通物品。如玻璃金属、油类粉剂:1 5 0度1 5 0分钟,1 6 0度1
43、 2 0分,1 7 0度6 0分,1 8 0度3 0分,包体积W 1 0*1 0*2 0 C M 3.(3)紫外线消毒:电压2 2 0 V,相对湿度为6 0%,湿度20度,253.7 强度。灯距地1.82.2M,灯数量至少1.5W/M3,照射时间至少3 0 分钟,灯表面每周用70犷80%乙醇擦拭一次,灯管表面有灰尘及时擦拭(4)化学消毒剂1)过氧乙酸:现配现用,不超过24小时。灭菌剂浓度为16%20%,浓度低于12%时严禁使用。浸泡法:一般物体表面0.1%(1000mg/L)过氧乙酸浸泡3 0 分钟,灭 菌 时 一,浸泡30分钟、耐腐蚀器械0.5%冲 洗 10分钟;擦拭法:喷洒法;喷雾法;熏蒸
44、法。2)过氧化氢:外科伤口、皮肤黏膜消毒用3%冲洗、擦 拭 3 5 分钟;室内空气消毒用气溶胶喷雾器3%,20-30ml/m3,60分钟。3)含氯消毒剂:用于物品体表分泌物排泄物消毒:使用时限不超过24小时,对金属有腐蚀性,粉剂稳定,水剂不稳定4)戊二醛:最多使用14天:不耐热器械物品,2%作用10小时。5)邻苯二甲醛:最多使用14天:512分钟。6)醇类、碘类、氯己定,季钱盐类-不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肥皂洗衣粉等合用。(5)清洗: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7、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1)物理监测2)化学监测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4)B-D测
45、试: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开始灭菌前。(2)干热灭菌的监测1).物理监测每锅进行。2.)化学监测天天、每包监测3)生物监测每月进行。(3)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1).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100 u W /cm2。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o 3)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4).物品和空气中自然菌减少90%以上,人工杀灭率道道99.99%o(4)化学消毒剂的监测1)生物监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W IOCFU/m l,其他W100CFU/mL2)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至少一次。五、手、皮肤的清洁和消毒1 外科手消毒: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OC
46、M.L)手套破损应重新进行消毒。2.)双手、前臂、上 臂 下 1/3,揉 搓 2-6 分钟。2 皮肤消毒1.)穿刺部位:2%碘 酊 2 遍,作 用 3 分钟,再 用 75%乙醇。0.5%碘 伏 2 遍,静脉注射用75%酒精脱碘。2.)消毒范围:不小于5cm*5cmo 3 手术切口消毒1.)手术野及其外15cm以上,由内向外擦拭。4 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消毒,碘 伏 0.5%擦拭作用那个3-5 分钟,或用乙醇、异丙醇、醋酸氯已定作用3-5 分钟,也用氧化电位水冲洗;肥皂流动水冲洗干净,用卫生手消毒法。六、医院环境的消毒,1空 气 消 毒 1.)I 类环境涉及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如骨髓移植
47、病房一层流通风(空气中的细菌总数W5CFU/30分钟。直 径 9cM平皿):细菌总数W10CFU/m3,2)5 类环境涉及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细菌总数W4CFU/1 5 分钟。直径9CM平皿):细菌总数4 200CFU/m3,3)III类环境涉及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化验、普通病室和房间。(细菌总数W4CFU/,5 分钟。直径9cM平皿):细菌总数500CFU/m3,4.)IV类指传染科和病房。七、隔离和保护1 隔离区域物品解决:1.可反复使用的物品受感染后,用后应以黄色包装袋包装
48、隔离,经灭菌后使用。(如医疗仪器、器械、衣服和床单)2.体温计高水平消毒。3.血压及诊疗器同病原菌感染者共同使用。4.不接待探视。2特殊感染防止1)对经空气传播(飞沫核V 5 u m,如结核、水痘、麻疹),肺结核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空气隔离防止,呼吸道隔离2)对经飞沫传播:无条件时,同种疾病病人同住一室。(飞沫核 5 u m,如细菌性脑膜炎、白喉、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3)对经接触传播:皮肤白喉、大面积烧伤以及多重耐药细菌(M R S A、V R E、艰难梭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病人的隔离等。乙脑-昆虫隔离;脊髓灰质炎、甲肝-消化道隔离;大面积烧伤病人-保护性隔离,房间为正压;慢性血吸
49、虫病-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八、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感染药物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抗真菌类药物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 克制细菌核酸的合成-喳诺酮类抗菌药物。2、严格抗生素联合的指征:1)单一药品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腹腔脏器穿孔、复杂创伤感染、吸入性肺炎),2)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3)减少毒性反映。4)需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也许(如结核、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5).混合感染。3、注意抗生素的疗程1.急性感染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后续用2 3 天,病情基本控制后1 3 天即可停药。2.败血症 体温正常7 1 0 天再停药。3
50、.严重感染(如心内膜炎、骨髓炎)疗程可达4 8周。4.急性感染应用抗生素后临床疗效不显著确属抗生素选择不妥,在 4 8 7 2 小时后改用其他抗生素药物。4、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1)连续给药与间歇给药的合理选择1)B-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间依赖性药物):间歇给药。2)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吉他霉素等)及多烯抗生素(两性霉毒B)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避免毒性反映,防止水3)氨基甘类抗生素(浓度依赖性药物)采用间歇性给药,也可分次静脉滴注,不宜静脉推注,也不宜与B -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5、外科手术防止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清洁手术通常不需用;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需用;一般在术前0.51小时静脉给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