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景色的古诗(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春天景色的古诗(六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春天景色的古诗(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验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妙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一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射,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子里静静静。院外黄莺啼鸣,春燕飘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详细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
2、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其次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溢朝气、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温煦啼莺,而最能体现庭院中朝气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暖和、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安逸。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
3、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迥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观赏春光,是一件满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殊是那树下的秋千悠闲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溢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沉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颂;晴空之中,燕子在悠然地飘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
4、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静静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依据自己的细致视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二 宋代: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游春的人们,爱好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旁边的自然风光和建亭
5、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今成为闻名的巡游胜地。 丰乐亭四周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其次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开心地歌颂。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飘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开心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
6、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深厚的惋惜之意。 其次首前两句说: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密,蓬勃生长,遇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飘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蒸蒸而上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于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
7、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潇洒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嵌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照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观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
8、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艳丽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假如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观赏这组诗,更能相映成趣。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三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温煦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洁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
9、是我归乡的日期?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非常旖旎,非常绚丽。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雪白四色,景象清爽,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
10、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季节。春末夏初景色不行谓不美,然而惋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比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干脆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四 唐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当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澄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
11、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雪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哀思到极点。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其次首,对第一首的回应。莫非主子公不情愿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躲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
12、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子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
13、界。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五 唐代:李白 天下难过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最难过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苦痛,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难过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难过事是离别,只说天下难过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
14、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难过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难过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好像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回旋的余地了。假如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擅长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
15、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原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原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假如说王诗的联想还是干脆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
16、,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有意不吹到柳条,有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假如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原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比照之
17、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怜悯。但两诗的动身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安慰,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翱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袤的。 春天景色的古诗篇六 唐代: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
18、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犬牙交错,始终延长到天涯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覆盖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
19、,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剧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困难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艳羡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微小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心情,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
20、,是因为醒悟时感到苦痛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略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丢失的美妙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伤、微小。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旧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行见,远不行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覆盖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丽,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受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苍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
21、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的确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多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多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亲密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自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伤心情。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难过之景,悲伤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简单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怜悯,这正是阴优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很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