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docx

上传人:1319****208 文档编号:936512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50字(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育人的视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闻50字篇一 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歼灭诸吕、复原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其次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建太平盛世不简单,就把平静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祥瑞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能够自

2、由上街观灯游玩。 相传汉武帝以往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会面。不久武帝果真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立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夜以继日,盛况空前。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起先。 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实行燃灯法会。为表示对佛祖的敬重和虔诚信仰,明

3、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述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绚丽情景。 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合成为三元。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奇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一般情景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资料更为丰富,人们欣赏的场面也更为热情。 相传唐太宗时,为了激励儿童们读

4、书,下旨要求每个儿童都要人学,人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灯。即让每个学生带一盏花灯到学校,由教书先生一一给他们点亮,这象征学子们前途光明。到清末民初时,私塾还大都在正月十五前后招生开学,这与唐时元宵人学开灯习俗有关。之后都是年中人学,到其次年夏天为一个学年,开灯习俗就不存在了。 远古人类火崇拜的演化发展,才是最遥远的元宵闹灯火的宿根。远古时人们为了驱避野兽和恶鬼,便举火把为摊,年年春秋两次进行,这是元宵灯火活动的源头。古时农家养蚕,正月十五要点灯到田里去照天蚕,以祈蚕茧丰收,并且对丰欠进行预料,说灯火之色若偏红预兆天旱,偏白则可能有水涝。照天蚕之后要把所剩蜡烛藏在床头,认为这样能够对蚕桑生产带来好

5、处。此俗主要曾在江浙闽等养蚕缥丝地区存在。之后照蚕灯盏花样越来越多、越做越精致,就构成了照天蚕闹花灯的消遣性活动。此刻少数民族中,还有火把节年年实行,便是古摊活动的遗存。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元宵节的歌谣和传闻。比如河北省隆尧县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花灯挂在大门口,消灾避难迎丰收。”为什么正月十五闹花灯呢传闻在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玉皇大帝想看看人间的景象,就和王母娘娘带着七个女儿打开南天门向下观看。看着看着,仙女们就人了谜,偷偷地下了凡。 玉皇大帝明白后,立即派人捉回她们,严厉地教训道:“人间怎比天上好天堂有福你不享,下界人间灾难重,千万不能恋红尘。”七仙女

6、说:“我们看人间比天上好,山青水秀,男耕女织,逍遥自在,我就是憧憬人间。”玉皇大帝听了非常生气,下令把七仙女打人牢房,好好看管。其实玉皇大帝也明白人间比天上好,他不愿让人间的完备超过天上,怕引起神仙纷纷思凡,于是下了一道吩咐,要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去烧毁人间。七仙女听说这件事后,就偷偷地派人给大姐送了信。大姐听说后,就派人下凡把消息告知人间,让他们在正月十五家家门口挂红灯,大放鞭炮。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家家门口都挂上了红灯,还大放鞭炮烟火。一时间火光映红天空。玉皇大帝见人间真的起了大火,就让天兵天将撤回。这样人间才避开了一场大灾难。也有的说,玉皇大帝痛恨人类奢侈粮食,派关公去把人间烧光,关公舍不

7、得毁灭人类,就让人们正月十五点灯点火放鞭炮。玉帝一看人间起了大火,就以为关公执行了自我的吩咐。这样人类就保存了下来,所以至今人们非常崇拜关公。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闻50字篇二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之后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起先持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

8、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区是由红薯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聚字音相近,取团聚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聚圆,和谐华蜜,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予了对将来生活的完备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聚,寄予了人们对将来生活的完备愿望。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末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蜜。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

9、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先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非常拿手,从今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闻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庆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起先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运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

10、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今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吩咐,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之后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庆祝不衰。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闻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和善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觉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打算投井。东方朔

11、慌张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缘由。原先,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季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受,深感怜悯,就向她保证,必需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方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日子想想方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

12、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抓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头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赶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常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齐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似乎满城大火,这样就能够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非常兴奋,就传旨照东方朔的方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喧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13、。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最终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喧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真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闻50字篇三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上元节”、“灯节”,是春节过后的又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和传闻,说法许多。 元宵节的构成,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般认为,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元宵节就已经初具雏形。 相传汉文帝和元宵节有关。汉文帝是在开国老臣周勃、陈同等平定“诸吕之乱”之后,才

14、被拥立为皇帝的,而周勃、陈平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所以就把平定“诸吕之乱”的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逢此夜,便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为什么叫元宵节呢?因为宵就是夜晚的意思,每年的第一个月就是元月,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一夜叫做元宵。 汉代史官司马迁提议汉武帝修改历法,他在创立太初历的时候,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到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提倡佛法,听说佛教有在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就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中和寺院点灯敬。从今以后,正月十五街头放灯的习俗就流传到民间,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庆贺元宵佳节。 汉代以后,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老百

15、姓无暇参与消遣活动,元宵节的活动也就淡下来了。 到了隋朝,国家起先走向统一,各种节日习俗的活动又起先盛行起来。但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出于礼教和国力的探讨,上疏奏请禁止元宵活动,结果隋文帝“诏可其奏”(见隋书)。隋文帝不但同意了这条奏折,并且执行得还很严格,甚至有的官吏因为元宵夜禁不力,而弄丢了乌纱帽。 颇具喜剧色调的是,虽然隋文帝严禁元宵,但等他儿子隋炀帝继位后,却一改父亲的制度,不但放开元宵夜禁,还带头大肆铺张元宵节的各种节日习俗活动。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每到正月,有许多小国来朝拜,一般都有留他们到正月十五,在端门和建国门之间,让他们观看绵延八里的戏场,场面非常壮丽,参与歌舞的人多打数万,从晚

16、上一向舞到早晨,非常喧闹。 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快速发展,盛况空前,无论是皇宫里还是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灯树。唐玄宗时期,宫中的巨型灯楼,甚至多达20间,高达150尺,金光绚烂,极为壮丽。到中唐以后,元宵节已发展成全民性的狂欢节日,并且在正月十五前后各展一天,这三天都属于元宵节。 到了宋代,就更重视元宵节,不但赏灯等活动更加喧闹,灯的样式更加丰富,并且又把元宵节延期为五天,又前后加上正月十三和十八,十三叫试灯,十八叫收灯。据王咏的燕翼贻谋录记载,这还是宋太宗赵匡胤定下的规则,他在乾德五年(967)正月下诏说: “上元张灯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

17、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从今以后,元宵灯期延为五日,便成了惯例。 到了明朝,元宵灯期又增加到了十天,自正月初八到十七,官员们都能够放假十天,全民连续赏灯十天,能够算是中国最长的元宵灯节了。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面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的灯火依旧很壮丽,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并且还有烟花爆竹、舞龙舞狮、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助兴,只是元宵节期缩短为三到五天,一向持续到今日。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闻50字篇四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18、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持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喧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仅有3天,可

19、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此刻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起先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花八门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才智又饶有爱好,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之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聚”字音相近,取团聚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聚圆,和谐华蜜,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予了对将来生活的完备愿望。

20、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庆祝不衰。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闻50字篇五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其生性软弱,优柔寡断,吕后便独揽朝政,朝中老臣、刘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吕后死后,诸吕惶惶担心胆怯遭到损害和排挤,于是,隐私共谋作乱之事。此事被刘氏宗室齐王刘囊得知,马上与开国老

21、臣周勃、陈平联系,最终平定“诸吕之乱”。后,刘恒登基为汉文帝,为纪念“诸吕之乱”的平静不易,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共同庆祝。元宵节便由此而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岁时杂记记载说,上元节的由来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在“三元”时,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来赐福。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正月十五是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民间会燃灯庆祝。该习俗渐渐流传,便构成了元宵节。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

22、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吩咐皇宫和寺庙在正月十五晚上都要点灯敬佛,士族庶民也要挂灯。这种礼仪流传到民间,就渐渐构成了正月十五盛大庆祝的节日。 古时,汉代民众为减轻虫害,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会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逐虫兽。这一风俗渐渐构成了正月十五庆祝的元宵节。如今,在正月十五,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保留着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庆祝的风俗。 元宵节俗的构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依据史料与民俗传闻,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

23、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构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所以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渐渐在中国扩绽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逐虫兽,期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日,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向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喧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丽。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资料,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