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docx

上传人:1868****340 文档编号:9360935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治未病理念(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经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经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备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篇一 一、西医排头阵,中医靠边站。 以前看书常常看到有人提过这这种状况,但体会不深,现在深深体会到问题的严峻性。 到医院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会不会看化验单,我说不会,他就不太兴奋了。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做医生,你都要懂西医,会开西药,稳住病人,这是最基本的。至于中医该怎样,针灸该怎样,那都

2、是你用西医西药把病人的病情稳定住以后的事。你的中医如何厉害,针术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东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来,无论大病小病,都必需先上西药,实在不行了,再考虑用中医。换言之,中医就是不行! 当然,事实并非中医不行,而是他的中医不行他压根就没学好中医,甚至还没入中医的门。我没有轻视老师的意思,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因为有一次查完房,开好了医嘱,医生们都没事了,就坐在办公室里边看报纸边闲聊。不知是谁首先问了一句我们实习生说:“你们现在医学课程都是怎么支配呀?我们当年中西医的比例是7:3。”我们的组长说也许是五五吧。我说:“哪里,几乎已经是4:6了!”我的口气有点重,原来是想发发牢

3、骚的我们现在中医四大经典都已经沦为选修课了,因为选的人少,有些课甚至开不起来。孰料某老师接口道:“这还差不多!应当多学点西医,才能跟临床相连接。我们当年就是学的西医太少了,中医也没学懂。”又有老师道:“中医就是有点玄,不好懂。”主任说:“学中医啊,讲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个料。” 主任平常好开玩笑,但说这话的时候不像是开玩笑。他平常就是以开西药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还用说吗?<莲山课件 > 二、西医抓襟见肘,中医束之高阁 不行否认,很多方面西医有其特长,西药对不少疾病确有良效。可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西医的发展有限,极多西药在愈病的同时其副作用亦“蔚为壮丽”。比如降脂药阿托伐

4、他汀常可以导致头晕、视力模糊;冷静药艾司唑仑常让病人口干、嗜睡、乏力;脑血管扩张药长春西汀也可见头痛、头重、眩晕和困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经内科病区里,因为都是西药治疗为主,中风(脑梗死、脑出血)病人因为用阿托伐他汀、长春西汀等药,腰腿乏力会长期无法好转,常常可见头晕等;假如病人合并焦虑症的,便用艾司唑仑和(或)阿普唑仑,随即又产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乱,甚至抑郁症;帕金森病人因为长期运用盐酸苯海索而产生严峻幻觉的亦大有人在。 每个病治到肯定阶段,症状已经很难再有改善,西医西药没有方法了,这时“中医师”们才会想起可以用汤药。可是因为原来就学的不怎么透彻,又极少运用,临时开中药也就成了瞎胡闹一点都不讲究辨

5、证论治,又不识变方加减,只是套用成方。像脑病科,凡是中风病人一律是气虚血瘀证的,方子几乎恒久是补阳还五汤。当然,效果并不志向,于是又得出结论中医就是不行。于是更加不用中医中药了! 三、摆脱恶性循环,扬我中医 我们是中医院,就应当以中医中药为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极强的临证实力,要求我们中医师有敢于面对和解决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胆识。 这又要溯源于中医的教化现状了。教化是人才的基石。中医教化假如出了问题,人才培育或者说培育出来的人才也必定会有问题。教化的话题历来就是比较大的话题,不好探讨。但有一点是谁都很简单理解的,就是,假如中医教化的主修课程不是中医而是西医,那培育出来的人才

6、还能叫中医么?很多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中西医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说高校四年(除去一年的实习时间)的理论学习有至少一半的时间是学西医的。这样的后果是,少数只钟情于中医的人因为排斥心理,西医课程都学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于转学西医(既“科学”,又赚钱);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了点皮毛,西医也懂那么一点点。我曾n次听到有同学埋怨说,都快五年了,他却感觉自己中医还没入门!这样的教化现状,实在令人忧心,别说培育什么中医大师、一代大家,只怕中医将后继无人矣!中医的教化有其自身规律要求,须要重视经典,重视对前人的继承,重视对基础理论的驾驭。诚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言:“只有继

7、承好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抛开前人的理论、阅历而一味求新,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还好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注意经典,并做了一些教化改革。作为一个中医者,我希望中医教化改革往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的方向前进! 人才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有一大批志于中医事业的人才,中医才能发展。<莲山课件 > 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医,我们就要运用中医。所以无论是中医诊所还是中医院,中药要随时可以配备,随时可以急煎,有医院制剂,成药等等,以应付急危重症。这不是说要抵制西医,更不是无视现代科技成果,而是寻求中医的进步,让中医在当代环境下遵从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自己。 不过

8、光有人才还不够,还要有让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条件。为什么很多学中医的会转西医?为什么很多中医师不愿用中医中药而喜爱用西药?因为用西药获利大,经济效益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人不想多挣点钱,没有医院不想获得更大利润。而西医西药正是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西医讲究精细,用某个药必需有哪几个指标都很明确,每个病人必需做这个那个检查,必需什么都查个清晰才能用药,似乎这样就能保证药到病除。惋惜常常事与愿违,有些病根本就查不出来什么;查清晰的,许多又没有方法;有方法的,不是开刀切这割那就是用价格昂贵的西药而且这些药往往有很多相当明显的毒副作用。看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觉,首先各项检查就是一宗大生意了;然

9、后动手术的话手术费有多高大家都知道的;再就是上西药了,西药再便宜,也要比中草药贵的。反观中医,中医历来以“验、便、廉”著称,原来就没有注意经济效益的传统她更注意的是疗效!中医也没有强调借助器械做什么检查的传统,望闻问切四诊都主要依靠医生对病人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所以没有什么检查费收入;中医不主见轻易动刀,崇尚内治法,加之大多数中草药价格便宜,经济收入自然无法与西医同日而语。今年两会有代表指出:“医生劳务技术价值长期偏低,医生不能通过“阳光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由于劳务技术定价远远低于成本,违反了价值规律,导致许多医生开“大处方”,从药品回扣中进行补偿。”西医尚且如此,中医更不待言。中医师的劳务

10、、技术价值始终严峻偏低,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基本工资收入偏低,也与西医师的基本收入偏低。西医还可以从处方用药上刮油水,真正的中医却无法这样也不忍心这样做!很多学中医的人会被告诫“中医不赚钱,西医赚钱还是转西医吧”!就是在这种一切都追求经济增长的大浪潮下,西医正在以强大的攻势同化中医。 因为不赚钱,许多疗效极佳的简易方药都在渐渐被人遗弃;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渐渐没有人情愿运用;因为不赚钱,中医会渐渐没有人情愿学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个恶性循环,政府、医院、教化机构和中医师个人都要努力。政府应当发挥导向作用,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生尤其是中医师的经济待遇,不能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让医院成

11、为只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试问健康和生命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吗?医院和教化机构是改革和发展中医的切入点,中医现代化不应当是一个口号,更不应当是偷天换日以中医西化取代中医的现代化,须要探究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广阔中医师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体,要勇于担当责任,自强不息。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篇二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

12、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 一是健康未病态; 二是欲病未病态; 三是已病未传态。 “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开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超医生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治未病”的措施方面,我们主见首选绿色疗法,比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深受人们宠爱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操、瑜伽等就可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加体质,药粥、药茶,最好是在明确自身体质状态的前提下选用,另外健康规律的生活和平和恬淡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防病措施。 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实行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开机体

13、的失衡状态接着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对病人身心状态的分析,确认其身体的寒热虚实阴阳偏颇,针对个体体质的特别性,主动改善特别体质,增加自身的反抗力,从而实现对特别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挡相关疾病的发生。比如一个亚健康的人,成天疲乏失眠,缺乏热忱,通过体质辨识,我们认为他是肝气郁滞,应当在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位上给以针刺、按摩或拔罐等刺激,以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气机,使肝气得以疏泄,脏腑功能归于平衡,机体复原健康状态。 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这是已病未传态的治疗原则。比如高血压病人,我们要防

14、止其并发心、脑、肾的变更;中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要及早治疗他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 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复原之时,要留意调摄,以促进并提早日康复和防止疾病复发。即使是感冒初愈,病人也要留意避风寒,多休息;而手术后的病人更是气血两伤,增加饮食养分和适当的康复熬炼是极其重要的。 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内容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篇三 中医治未病的含义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

15、,而且要留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纳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驾驭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依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16、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是实行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刚好限制疾病的发展演化。 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行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开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开心,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

17、害的致病因素,要刚好避开,听从四时寒暑的改变,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乏,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需相识疾病的缘由和机理,驾驭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洁到困难的发展改变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

18、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事实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状况下,刚好发觉,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确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

19、未病”的目的。 渊源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起先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许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

20、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驾驭自然规律,依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支配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汉代华佗的五禽戏,依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建,演化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很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见调神养形、“小炷

21、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假如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假如“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常常说要舍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主动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变更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 养生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见因时、因地、因人而

22、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柔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柔、和善、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23、,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其次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养分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样。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晃脑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

24、,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探讨“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行早,不行过度,又不行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瞻前顾后。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

25、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学问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洁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积累在身体里。龟

26、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熬炼身体。 4.每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渐渐都伸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依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稍微的改变,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肯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

27、状态。根据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觉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意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始终在不断地补,现在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予都没有,苍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起先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许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相关 唐代

28、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好用价值。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深谙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他的著作医门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如中风门中的人参补气汤便是御外入之风的绸缪之计;又如血痹虚劳篇中对于男子平人谆谆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虚劳病成,强调于虚劳将成未成之时,调荣卫,节嗜欲,积贮渐富,使虚劳难成。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事实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既病防变探讨颇深,他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病属热证,热偏盛而易出汗,极易伤津耗液,故保津护阴属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之举,对于温病是限制其发展的主动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其实与叶氏“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东汉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晋代葛洪强调气功摄生等,注意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的阅历也是很珍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