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近期“网络名医”骗局凸显三方面问题亟需关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反映近期“网络名医”骗局凸显三方面问题亟需关注.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层反映近期网络名医”骗局凸显三方面问题亟需关注宣传是三甲公立医院专家,挂号收费链接却是私营诊所;打着知名专家旗号,背后是营销团队在运作;表面科 普,实际卖药近期,在新冠疫情感染高峰的背景下,短 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所谓“名医”,看似新型的“网络问 诊”,却有不少患者投诉上当受骑。“网络名医”骑局,反映 出个人盲从、不良宣传炒作、网络监管的缺失等问题,亟 需各方关注。一、存在问题 (一)消费群体盲从,辨别真伪意识不强。一些所谓“网络名医”通过短视频平台、私人微信等方式,到处招摇撞骑, 利用部分群众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实施网络问诊,引导消费者购买高价药物。事实上,那些所谓的“名医”非常模糊,没 有单位
2、,没有职务,“名医”之“名”无所考。可是,在他们的 从,不明真相,导致上当受骗。半月谈报道,某患者 在短视频平台上私信治疗皮肤问题,医生称吃几个月中药 便会好,每个月中药费高达7000元。吃完一个月中药后, 该医生助理又主动联系患者推荐买药,并称有活动价。诸 如此类的以科普引流,实则卖药案例并不在少数。由于消 费群体对于宣传介绍上写着某某三甲医院医生或者专家的 信任,这种看似漏洞百出的把戏却屡试不爽。忽悠下,一些网友警惕意识不强,辨别能力不佳,信(-)不良医者炒作,违背网络诊疗初衷。短视频科 普促进了医学知识传播,网络问诊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 便利,但是随着资本的介入,本应严肃的诊疗行为逐渐变
3、 味。相比于以前网上各种“假医生”,目前短视频平台上“看 病卖药”的虽大部分都是经过平台认证的真医生,但部分不 良医者背后往往都有商业机构在运营,目的已经不再是为 了群众第一时间解决疾病。从科普视频制作、私人微信引 流、医生助理联系,到专家视频问诊、线上处方开具、中 药快递发货等流程,已形成分工明确、话术固定、高效运 转的新型“网络问诊”体系,常常涉及公立三甲医院医生、私 营中医诊所、卖药团队、商业运营机构等多个主体,出现 批化、模板化制造“网红医生”的情况。这使得本应严肃的 诊疗行为逐渐演变成不断逐利的资本行为,严重背离互联 网诊疗服务发展的初衷。(三)市场监管缺位,平台准入要求松散。以“名
4、医身份进行问诊时,部分直播平台和网络监管部门对“名医”的身份缺乏严格审查。根据最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 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 定,涉及医疗健康领域内容的自媒体、公众号等须获得 相关资质。这一资质的审查与相应行医行为的实时监管有 待加强。另外,“网络名医”通过互联网和患者沟通,在一定 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便利化程度,但是却增加了相 关部门的监督难度,给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部 分“网络名医”开方取药时直接将药品单线邮寄给患者,市场 监管部门也就很难做到用药监管,无法对其使用的药品是 否符合药品管理法及有关规定进行界定,暗藏健康风 险。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防范意识宣传教育。通过日常监管、现场宣传、微信宣传等方式强化对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安全宣传 和维权宣传,分析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 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大不法行为监管力度。加强互联网医疗的行业准入、服务范围、药品安全保障及消费维权等方面监管, 加大对涉嫌诈骗的“网络名医”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患者的 合法权益。(三)落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平台必须承担监管责 任,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识别系统、举 报系统,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引导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