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355400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戊戌变法说课稿【优秀5篇】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篇一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金乡县胡集中学 戴新月 【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 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 【导入新课】 【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1分钟) 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 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 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临着

2、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去领略爱国志士变法图强的光辉历史吧!(4分钟) 【设问导读】 幻灯:自学初体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2-33页正文黑色字体,结合设问导读“圈划、标注课文”。1.采取浏览、快读(两倍语速),捕捉关键信息。 2、学案“冒号”前面的关键词,请你写在课文对应的知识要点处。3.在自渎、标注的基础上,前后六人小组相互交流,进行修正、补充。 (10分钟) 【精讲深化】 幻灯:【危局警示篇】公车上书 师:请同学们在读课文,结合关键

3、词提示,描述历史事件“公车上书”。前后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描述,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纠正。 接下来,请一位班长主持,提问有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发动者、主张、影响等相关知识信息。(请公平照顾每个小组) 活动:班长主持,学生回答。(13分钟) 师:公车上书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科举考试举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成为此后的维新名士,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他们 生1:介绍康有为。 师:康有为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西方文化也很有研究,他认为应该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变法。 生2:介绍梁启超。 师:梁启超才思敏捷,幼年有“神童”的美誉,可谓是学

4、富五车。他接受了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真诚地拜康有为做老师。谭嗣同说 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师生:万事都不是一层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这是全天下公认的真理! 师:两人志同道合,有了共同的人生理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他们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救国图强的道路。(16分钟) 师:为了宣传和准备变法,康梁积极创办报纸和建立变法团体。请同学介绍一下 生1:创建的报纸是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师:同学们注意“纪”的写法。生2:建立维新团体强学会。师:维新派主要宣传了怎样的思想? 生:维新派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更加深入地宣传变法。师:此后,维新报纸和团体如雨后春笋,陆续在全国

5、建立。我们看一下创办者,主要以哪些人为代表? 生:康有为、梁启超。 师:甲午战败,举国蒙羞,康梁等举人公车上书,甘愿为变法图强赴汤蹈火,其爱国之心可敬;创办报纸,建立团体,宣传变法,探求救过之路,其责任之感可敬!一场变法图强的改良运动开始了!(18分钟) 幻灯:变法图强篇百日维新 师:齐读课文33页第一段。生:读书,感受光绪帝决议变法。 师:康有为心系国运,慷慨陈词;光绪帝誓言不做亡国之君,决议变法。1898年6月,光绪帝办过法令,进行改革(20分钟) 幻灯:维新派认为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问题? 生:阅读相关文字。 师:请分别说一说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分别有哪些内容? 生1:政治

6、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生2: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生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生4:训练新式军队。 师:戊戌变法中,触动封建顽固势力利益的是哪项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又是什么? 生1-2:回答。(22分钟) 师:变法中还成立了京师大学堂,这就成为后来北京大学的前身。可见,这次变法是系统学习西方,希望实现救国图强。那么,戊戌变法有什么影响呢? 幻灯:探究提示 生1:传播了_先进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生2: 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24分钟)师:然而,面对变法,朝廷中的意见

7、不一。主要分为两派 幻灯:维新派和顽固派。师: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还有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师:顽固派的代表人物 生:慈禧太后、荣禄等。 师:相比较而言,掌握实权的是 生: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师:光绪帝4岁登基,16岁亲政,但是一直没有实权。戊戌变法时,光绪帝27岁,虽励志救国,但是无力与慈禧太后为首的慈禧太后抗衡。在这场政治较量中,光绪帝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生:他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 师:戊戌政变爆发了,皇帝被囚禁,一场浩劫接踵而至。维新派的命运如何? 生:慈禧太后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戊戌变法失败了。(

8、26分钟) 师:谭嗣同慷慨就义,但是他的临刑前的豪言壮语振聋发聩。幻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下,组长归纳观点,分析下他话的深刻含义 生1:有心杀贼,贼指的是反对变法、发动政变 的顽固派。 生2:无力回天的原因是,变法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帝,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又没有自己的军队。 师:人之将死,没有留恋就罢了。他却说快哉、快哉!这是为什么? 生3:舍生取义,警示后人。 师:谭嗣同他为了变法甘心流血牺牲,以此唤醒国人的改革意识。这种精神可敬、可歌可泣!应该说,维新志士用血和泪书写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华章! 幻灯: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生:齐读失败

9、的原因。 师: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30分钟) 师:戊戌变法历时仅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既振奋人心、更发人深思!我们结束了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下面,我们学以致用,进入自学检测和拓展延伸。请班长宣布纪律和评分要求。 【自学检测】 【拓展延伸】 班长:1.合上课本、笔记,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评改,选择题错1题扣5分,材料题错一问扣5分。3.统计分数。100分者加历史量化分10分,80分以上者加5分。 (35分钟) 【课堂总结】 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甲午战败的屈辱岁月,散去的是紫禁城内弥漫

10、的政变血腥,流放至今的是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变法誓言。(幻灯:图片1) 这就是忆往昔,百日维新探索近代化(幻灯:对联上) 时光如梭,百年沧桑巨变!革命缔造了新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幻灯:图片2) 历经35年的励志图新,又共圆“中国梦”的新篇章!(幻灯:图片3)正可谓看今朝,改革开放践行中国梦!(幻灯:对联下)横批励志图新(幻灯:横批) 同学们,让我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发出自己的呐喊 天下兴亡,我之责任(幻灯)师:1900年,梁启超感伤变法失败,更寄希望于未来,挥笔写下少年中国说。让我齐声朗诵,以此励志! 师: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大声读 师:请坐。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11、!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祝福同学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如有剩余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38分钟)板书: 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 二、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 三、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慈禧太后/谭嗣同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篇二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

12、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3、。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渗透点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 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

14、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2.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15、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学生:观察、思索。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

16、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

17、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

18、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

19、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文化教育方面 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20、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永远的谭嗣同: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

21、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

22、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23、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八年级历史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

24、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

25、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

26、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2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 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会有什么要求? 生:他们要求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政府的限制更少一些。 生:他们要求掌握政权。 师:很好,可是当时的中国面临什么严峻的形势呢? 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师: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是怎么做的? 生:妥协、投降、卖国,签订了不平等条

27、约。 师:民族资产阶级又该怎么办呢? 生:他们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抵抗侵略。 生:他们要求变法图强,使中国强大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发动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 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2简介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的经过(概述,观看录像) 4结果:上书失败,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变法由一种社会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四、 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指导学生自学) 1强学会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

28、为了继续宣传变法,进行了哪些活动? 生: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演示有关图片) 简介强学会的情况:强学会把维新派组织了起来,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后来,由于顽固派的破坏,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但这不能阻止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2维新变法运动深入开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简单谈谈全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情况。 生: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一下内容: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时务学堂 长沙 谭嗣同 师:维新派在各地办学会、学堂、报刊,积极宣传变法思想,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

29、下节课中学习。 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第三张幻灯片。 板书设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二、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北京: 强学会成立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全国: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天津 严 复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篇四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

30、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 变法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

31、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二 变法开始 1897年末,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意志帝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要求拓展九龙新界。列强意图瓜分刚败于日本的清朝,在朝中再次敲响了警钟。 光绪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1898年(戊戌年),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进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绪帝帝颁布

32、定国是诏,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帝帝召见康有为, 调任他为京章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 其后又用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 裁汰冗员、废八股、开学堂、练新军、满汉平等,等等;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帝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的译本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正在变法的时候想要推荐使把型号特别地当作明治维新的改革前进了。 戊戌政变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特别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更是保守派的头目。9月16那天光绪帝在颐和 园召见统率北洋

33、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战,催袁急回天津。据袁世凯的日记,之后谭嗣同於9月18号那夜访袁世凯住处,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凯可以起兵勤王,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两日后9月20号那天),袁世凯回到天津,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9月19,慈禧太后回宫9月21号那天即临朝,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即幽禁光绪帝,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是为戊戌政变,结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维新。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他

34、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于9月28斩于菜市口。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则发放新疆;陈宝箴革职永不叙用。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 变法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三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 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

35、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四 失败原因(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

36、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上面的两个原因,以第一条为最主要,下面仔细说一下我的理由: 至于有人说失败是因为“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这个是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但却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实,这里的主客观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这个问题,日本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反抗甚至 比中国还强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后,日本九州的封建势力就发起对新政权的武装进攻。 18

37、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在教科书和主流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基本上认为戊戌变法运动是慈禧太后镇压的,慈禧太后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祸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甲午惨败,老佛爷岂能无动于衷?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 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皇帝素怕慈禧太后,待到慈禧太后坦露心迹,抑郁顿释,也就在几个书生的簇拥下放胆行动起来,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务在一个礼拜之内便大功告成。欲速则不达,反而适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绪帝和维新

38、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变”的恶果。在处理戊戌变法上,慈禧太后有功无过。(对专制腐朽政府有功,对人民有剧毒。)慈禧太后当时要是真的要像武则天那样有野心,那她为什么不称帝呢?(如果 你和一个有夫之妇有通奸之实,那你为什么不和她结婚呢?)因为种种原因,慈禧太后

39、已经被丑化的不能再丑化了。 慈禧太后是支持改革的,(她也支持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这个由她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但处在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她不具备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应有的知 识素养。她没有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渴求和行动,因而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如认为修铁路破坏风水,火车要用驴马来牵引等等(但这也不能全怪她,那个时代的知识背景就是如此)。她的无知影响到她所支持的洋务运动和同治中兴的实 绩。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受教育水

40、平和时代的局限性,她对事态的严重性、改革的进程和目标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通盘考虑,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动地调整政策。在新政实行后,还是犯了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冒进的错误,日本的维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后用了8年。由于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导致政局不稳定,导致权力下放,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保路运动。 这里强调一下,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通常说的什么腐败,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跃进。这和当年苏联解体的原因相似,苏联解体不是因为腐败,而是激进的改革。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

41、中国,加上亚洲民族 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清朝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

42、。正是为了让中国这个睡狮永远也不醒来,西方对日本的改革维新大力扶持,而对清朝晚期的戊戌变法采取破坏行动。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篇五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

43、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

44、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

45、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

46、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