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525553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落实方案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开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 低碳开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开展的重大战略、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 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鼓励和约束 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 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

2、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 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奉献。(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2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o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 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根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 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 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 升。二、综合运用

3、多种控制措施(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 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工程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方案,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效劳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到2021年效劳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 和8%左右。(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

4、 资工程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 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 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效劳业开展。大力开 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21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 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o(五)积极开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 和天然气,在确保平安的根底上开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水 电,因地制宜大力开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

5、系 统的推广应用。到2021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到达11.4%。(六)努力增加碳汇。加快植树造林,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稳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 果,开展碳汇造林工程。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加强森林抚育经 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改造低产低效林,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完 善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时期,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 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积极增加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加强滨海湿地修复恢复, 结合海洋经济开展和海岸带保护,积极探索利用藻类、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进行固碳,根 据自然条件开展试点工程

6、。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工程,建设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七)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推广利用电石 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 加快开展新型低碳水泥,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沙浆;鼓励采用废钢电炉炼 钢一热轧短流程生产工艺;推广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减少石灰土窑数量;通 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电石、制冷剂、己二酸、硝酸等行业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 过改进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牧业和城市废弃 物处理

7、和综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积极研发并推广应用控制氢氟碳化物、 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提高排放控制水平。(八)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加强需求引导,强化工程技术标准,通过广泛应用高强 度、高韧性建筑用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实施水泥、钢 铁、石灰、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替代工程。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本钱、低消耗 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钢材工鼓励使用缓释肥、有机肥等替代传统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温 室气体排放量。选择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推广示范。三、开展低碳开展试验试点(九)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各试点地区要编制

8、低碳开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 区特色的低碳开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 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践行低碳消费理念,成为低碳开展的先导示范区。逐步扩 大试点范围,鼓励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低碳试 点。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十)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 建设以低碳、清洁、循环为特征,以低碳能源、物流、建筑为支撑的低碳园区,采用合理用 能技术、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化产业链和生产 组织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也

9、,集聚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十一)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房地产开发,按照绿色、便捷、 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社区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供暖供冷供电供热水 系统、照明、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大力开展节能低碳建材,推广绿色 低碳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 应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 积极利用地热地温、工业余热,积极探索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 推进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开展低碳家庭创立活动,制定节电节

10、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标 准,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十二)开展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针对商场、宾馆、餐饮机构、旅游景区等商业设施, 通过改进营销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 合利用,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引导,显著减少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 标识管理方法,开展相应试点,引导低碳消费。(十三)加大对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试验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部 门协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

11、套政策,形成 支持试验试点的整体合力。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建设标准和评价标 准。加快出台试验试点评价考核方法,对试验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开展试 验试点经验交流,推进相关国际合作。四、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十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根底统计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根底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 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 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需要,扩大能源统计调查 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分类标准。重点排放单位要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台账记录。(十五)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

12、算工作。制定地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标准清单编制 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信息系统。定期编制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导, 做好年度核算工作。加强温室气体计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 真实准确。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根底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加强能力建 设,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和根底统计队伍。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 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五、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十六)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方法,确立自愿减排交

13、易 机制的根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方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开展 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十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形势开展并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建立 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方法,研究提出温室气 体排放权分配方案,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十八)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制定 减排量核算方法,制定相关工作标准和认证规那么。加强碳排放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核查认证 机构资质审核,严格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 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

14、度。充实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统 一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系统。六、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十九)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 范,加快设施低碳化改造,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 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上 下碳产品比重。(二十)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有色、纺织、食 品、造纸、交通、铁路、建筑等行业要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按照先进企业的排 放标准对重点企业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研究确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效劳量)

15、温室 气体排放标准。选择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活动。(二十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宣传引导,研究 设立“全国低碳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 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气,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使低碳理 念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和社会环境。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二十二)加强履约工作。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V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及时 编制和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继续推动清洁开展机制工程实施。广泛宣传我国控制温室气 体排放的政策、行动与成效

16、。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那么和公平原那么,建设性参 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持续实施。(二十三)强化务实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对话,积极开展多渠道工程合作。 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兴旺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能力建设,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与其他开展中国家开展低碳工程合作。八、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根底研究。统筹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在 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开

17、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材、 低碳交通、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智 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等新技术。推进低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编制低碳技术推 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 和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中介效劳机构。(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 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

18、普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根底研究和科技研 发队伍、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国际谈判专业队伍和低碳开展市场效劳人才队伍建设。九、保障工作落实(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各省(区、市)要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 本地区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和年度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本钱地区目标任务。要 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开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 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 切实抓好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 责。加强对各省(区、市)“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

19、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对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行问责和奖惩。对作出突出奉献的单位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 彰奖励。(二十七)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构建设,逐步健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 制监管体制。推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效劳、咨询机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生态保护等工作的协同作用,完善部门间的沟通 协调机制,深化相关领域改革,加强财税、金融、价格、产业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二十八)落实资金保障。各地区、有关部门要围绕实现“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展等财政资金中安排资 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充分利用中国清洁开展机制基金资金,拓宽多元化投融资 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外资投入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业开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点 工程。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做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产业开展的金融支持和 配套效劳工作。在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安排中,加大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工程的支持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