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心得01|新课标指向下的教学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 将会带来小学、初中阶段一场很深刻的教学改革。这场改革,具有 承前启后的作用。新课标将会引领未来10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 需要,这也要求教研员、教师、校长等,真正学习、领悟、落实新 课标,需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这次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是:1)修改了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走向素养目标。2)调整了课 程内容。各学科都减少了一定比例的知识型、技能性内容;各学科 都增加了体现素养要求的能力内容,如实践能力;各学科都增加了 跨学科主题学习,占总课时10%。3)增加了学业质量、命题建
2、议 内容。4)突出了课程实施要求。提倡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新课标的关键内容解析(一)大观念1、大观念的核心是关注碎片、零散知识背后的结构、联系、 规律。现在的教学太碎片化,太零散化了,要通过零散的知识来看 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2、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只要是观念上的东西,就有 应用和迁移的可能。如果是停留在碎片上的知识点,就很难有根本 性的迁移。从教学行政部门、学校层面,我觉得应该制定各个层面系统的 研究方案,整体设计,持续推进,通过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真正 解决学生负担和压力的关系。重新认识作业的功能第一,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延伸。第二,作业是个性化探究的基本形式。学生个性化学
3、习要求的 背后,越来越要求学生的探讨性学习、深度学习,这些要求在课堂 上一定程度受到了限制。学生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深度探究往往是 在课前、课后,如果我们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应该 高度关注学生课前或课后的作业。第三,作业是课后、应试的巩固、训练。只要有考试,作业就 应该有这种功能。那么,应该减少的作业有哪些呢?第一,记忆巩固、技能训练性作业。第二,概括、整体性的低阶能力作业。有些作业,表面上关注 学生的能力训练,但实际关注的是学生的低阶能力,而非高阶思维。第三,超标作业。绝对不能支持超出课程标准的作业。应该增加的作业是科学探究型作业和科普拓展性延伸作业, 有深度内容,有分量,需要学生
4、投入时间、精力去做,能够提升学 生做作业的内驱力。作业,关键不在量而在质,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有成就感。改进作业评价,不是简单地把作业收回来,打个勾或评个ABCD,或贴个小红花就可以。要研发使用作业量规,强化学生自评。依照标准,学生也可以 自己在课堂展示、课堂共享中,进行作业评价,对于有特色的作业 展示,师生能够共同交流,完成作业评价的任务。加强作业管理的三点建议第一,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的作业研发、选择、指导、评价能 力;第二,评估机制:作业质量、数量、效果的内部、外部评价; 第三,共享机制:区域内优秀作业、成熟经验的研究与共享 03|新课标下的考试命题改革新课标背景下的命题改革趋势什么?
5、学校和教师该如何应对? 中高考命题改革趋势这几年中高考命题主要有两大变化:命题的结构性变化和命 题的功能性变化。第一,命题的结构性变化。从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过去我们的考题主要是知识立意,主要考知识,关注的是学生 有什么,学生学了 3年、6年,最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记住了什 么?理解了什么?现在考察的重点是考察学生能怎么样,最后能 干成哪些事情,能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考试命题的落脚点在学 生能怎么。从重考察知识回忆到重考察思维过程。过去,教给学生的更多是拿到题,能马上在记忆深处找到知识 的答案。现在中考也好,高考也好,不是考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 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
6、的思维。这个趋势越来越 明显。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在中高考的新要求。从重定量测量到兼顾定性评价。过去我们依据测量理论,认为考试必须是定量、准确的,所以 客观性的试题非常多,都是标准化的。最近几年,客观性试题越来 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关注定性评价。从答卷取向到作品取向。过去中考、高考试卷主要是ABCD标准答案,是答卷取向, 现在许多主观题不是让你回答问题,是让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作文, 就是一份作品,而不是回答问题。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第二,命题的功能性变化一一强化以标命题,教学导向。过去中高考,更多关注的是选拔功能,是从高校的需求来选拔 高中生。中考,过去是
7、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考试分开的,是为高中 选拔学生。现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明显增加,中考两考合一,既 是毕业考试,也是选拔考试。高考尽管以选拔为主,除语数外三科 外,其他学科和学业水平考试也逐渐走向一起了。它反映了命题功能的变化,就是强化以标命题,强化教学导向。最近几年我们参加中考命题,评价各地的中考命题对教学的 导向,是正向导向还是负导向?背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国家课程标准。其次,中高考命题改革还呈现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个变化,改进知识测试方式,扭转死记硬背现象。比如,1)知识性试题比例和难度的调整,降低比例,降低难度。2)减少对考试熟练度的要求,题量合理,给学生留出思考的 时间。我们在评估各地
8、试题的时候,有些题目提得很碎,问题很多, 学生在考场上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拿起笔就快速写,这种导向就 是学生要刷题,要熟练。最近几年也在扭转这种趋势。3)客观性内容的主观化测试。题是客观性的,但测试形式是 主观性的,把客观性知识放在特定情境中考,而不是孤立地考学生 的某一点知识。第二个变化,改进情景化命题,推进情境化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情境化教学也是一大趋势。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中越来越重视情境化,在情境中考察学 生。主要表现在:1)减少裸考知识,客观性试题的情境化测试。孤立的、问答 型、选择性的题越来越少了,更多是一种情境化。2)提高情境设置水平,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有些情境设置 水平低和最后
9、的考察内容没有多少关系,把这些内容切掉,完全可以。最近几年各地命题情境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要考的问题都扎在 情境里面。3)丰富全景内涵,多角度使用,分层次使用(做中考)。每一 个情境,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虑,这种题最近几年呈现增长的趋势, 表面上看题量少了,但题的角度,问的层次越来越多。第三个变化,增加开放性试题,推进深度学习。这也是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的趋势,逐渐增加开放性的试题, 它的宗旨就是要落实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讲,核心有这么几点。第一,让学生评价、改进,解读已有的结论。很多题不是考学生知不知道某一种知识,而是把这种知识摆 出来,了解学生如何评价这种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有没有改
10、进的空 间?如何改进?学生对结论的理解是什么?以类似深度、开放性 的特点,来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二,面对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最近几年,理科文科都在采用这种办法,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 问题,而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描述一种 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来设计一种物理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测 试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第三,对学生活动的个性化测试,如阅读,地理考查地方史。命题改革下,学校应该怎么做?从发布的系列文件,可以中央、教育部发现高度重视学校评价能力。因此,我认为学校评价工作或学校评价能力很可能成为教育 的软实力。但我国学校评价现状如何?我认为不是很乐观,总结成三句 话:评价观念
11、偏旧,评价能力偏低,评价秩序偏乱。许多地方尽管 有了先进的评价观念,但老师也好、学校管理者也好,其评价能力 跟不上先进的教育观念。尤其是最近一个时期的评价秩序,学校各 种各类考试过多过滥,实际上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如何衡量学校的评价能力?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做这么几 点归纳。评价内容可以分为:1)学生学业测评沟通,读题,命题,评卷一一单元,期末, 模拟,中高考。2)学生表现性评价能力: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探究性作业。3)学生成长评价能力:评语撰写能力,口头评价能力一一品 质,性格,心理,方法,思维,生涯,潜能。评价管理上,未来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机制,采取措施,提升学 校评价管理水平
12、。我认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1)班科协同机制: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同。班主任和任课 教师共同对一位学生进行评价,有些是学科的评价,有些是班主任 层面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包括德育方面的评价。有了协同的机制,才能够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共同坐在一起研究每一位学生,形成 对每一位学生科学负责任的评价结果。2)教务、政教协同机制:学业评价与成长评价的协同3)教师评价素养提升机制。需要学校建立这种机制,采取措 施,真正能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4)评价工作的研究、改进机制评价工具上,借用信息技术,提升评价效率和水平。1)学业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作业数据,学习参与数据,测评 数据等2)成长数据采集与分析:班级参与数
13、据、社团参与数据,个 性特长潜能数据等我认为评价理念是最重要的。包括:1)校长、学校对评价工作的态度与定位;2)测试内容的定位: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3)评价功能的定位:从甄别、施压到改进、发展。4)评价能力的定位:需要研究、学习的专业素养;老师的评 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会教书就会评价”,而是一种需要 研究、学习的专业素养。只有有了这样的定位,才可能有开发课程、 组织培训等行为。5)对学生、家长的反思素养、评价素养的态度。学校所以要 高度重视评价,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素养、评价素 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同样的,我们也希望促进 家长评价素养的提升。评价
14、能力是学校的软实力。我认为评价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 的课标理解能力和落实能力。老师知道如何评学生,实际上就是认 真研究了课程标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试题立意的理解,减少负导 向,发挥正导向。如何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具体到一所学校,老师的评价能力是什么?如何提高老师的 评价能力?1.研修内容1)学习命题常识:原则,程序,标准,测量理论与工具这些对于一线老师来讲,尽管很多一线老师很少参与到大规 模的考试命题,但这些基本的命题素养应该了解。2)研究中、高考试题。3)新课标依据,导向,对策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研究中高考试题,不是说中高 考结束后,老师立刻拿出来看今年考什么,而是要深入研究中考高 考
15、试题、命题立意,包括每道题课程标准的依据,这道题的教学导 向是什么。2.学校研修方式我提这么几点建议,1)将教师评价能力纳入学校教研计划。尽管学校的校本教研内容非常多,但过去很少把老师的评价能力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我建议要把评价作为教研的重要内容。2)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专项的培训。3)确定相关课题,开展重点研究。如建模能力及其测试。4)建立机制,优选,改造、自命各种考试试题。现在不少的学校,实际上老师们连命题的体会都没有了,很多 考题都来自外面,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我建议学校首先要建立机 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校自命各种考试。如何提高教师的命题素养?对于这个话题,我最近几年的感触更多
16、。我退休后,参与了 2017年教育部启动的一项新工作,要求对全国所有地方的中考命 题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评了 4年,每年中考结束以 后,各地的试题试卷会汇总到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了 100多位专 家,分成9个学科,对每个学科的考试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出来后 会给大家反馈,还要组织培训。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越来 越感受到教师命题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的命题素养偏低,在各个环 节暴露了很多问题。提高教师命题素养,包括命题、读题、阅卷和试卷分析素养四 个方面。通过提高命题素养,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教材。 由于现在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评价,最后也不知道如何评学生的作 业,以致于老师看课标
17、、看教材的时候,不知道重点是什么。如果 我们研究透了中高考定义命题所考察的重点内容,带着这样的企 图,回过头来看课标、看教材,效果会更好。教师的命题素养与备课、教学有直接的关系。现在许多老师对 于基本的课标或者教材的内容,在备课与教学时落不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什么叫思维能力?我们反复讲,要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到数学、化学、物理、语文等学科,具体到 备一节课,具体到讲一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哪一点上?如 果我们对于问题立意考察的方式有很深的研究的话,对备课、教学 就有直接正面的影响。教学过程评价。命题评价是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直接关系到老 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果我们知道要考
18、察的学生的基本 能力、基本素养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时候,就会更有 针对性。基于诊断的教学改进。只有教师的命题素养提高了,才能根据任何一次考试的结果来诊断、改进教学。3、大观念追求的是知识能力、道德价值和力量升华。这一点 太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转变为一种价值观和力量,就 是大观念所要追求的东西。培根有一句名言一一“知识就是力量”,我认为不一定,如果 知识没有通过深化,就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力量,只有转化为学生的 价值观念、追求,知识才能变成力量。(二)大任务有了大观念就有大任务,大任务是大观念的承载体,所以大单 元教学应运而生,将来小学、初中的教学改革也会是走向大单元、 大任务、
19、大观念的路子。什么是大任务?1)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好,技能点也好等等, 要想方设法地把一个环节,一个单元,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统整 在一件事情或一个任务中,这是老师备课中的首要工作,即能够用 大任务囊括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2)在完成任务中学习,做中学。不是老师一直讲,不是学生一直做作业,而是根据老师锁定的 大任务,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把该学该记该理解的都完成。 相应地,大任务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新的要求。3)学习结果的可视化、共享化:一件作品,一个成果。大任务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简单地做作业,尤其是辅助性作业
20、,学生学习结果是可视化、共享化的作品或者成果,能够 分享,能够交流。(三)真实性请大家高度关注,真实性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教育教学改 革的基本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修订,要求在 过程中追求真实性,主要有三点:1)增加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情境性。(既在,且为,境况, 事件,问题)有情境化考试的原因就是情境化学习,要增加内容和过程的 情境性。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 境况,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学。2)建立真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连接,以连接点为学习点。教材、课标,所呈现的是知识的逻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给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逻辑体系找到
21、一个连 接点,以这个连接点作为学习的起点,就能做到真实性。3)像专家那样真实面对,真实思考,真实解决问题不是虚假的,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具 体的真实性问题。比如,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下学期某礼拜要组织全校 的运动会,同学们要为运动会制作广告标语、邀请函等,面对这些 真实性的问题,学生会认真思考,不是写作业、写作文,而是基于 真实的任务,去思考、设计。(四)实践性实践性和真实性是关联的,但是还不完全一样。“大观念”、“大任务”是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中之重。如果说核心素养是此次课标修订的灵魂,那么支撑核心素养 这一灵魂的就是大观念,大任务。没有大观念、大任务,核心素养 就
22、是空的,就立不起来。也就是说,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要围绕“大观念”、“大任务”展开。“大观念”、“大任务”是 理解、实施新课标的重中之重。一图概括新课标的关键内容课标中对于大任务的表述,不完全一样,但背后追求的教育思 想是一致的。比如,课标中和大任务有关系的表述如下:基于问题 的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10%), 学科项目,整本书阅读,活动建议,任务群,主题学习,深度学习 等。大任务为什么要突出“大” ?首先,构成大任务(项目)有5个要素,脱离这5个要素的大 任务是不完整或存在问题的。第一,任务形态上,任务有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真实的 来源。第二,
23、任务对学生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在设计任务的 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给学生设计的任务,学生拿到手里后,是什么 感觉。很有趣?很好玩?愿意和你一起做?还是感觉到很无聊、无 可奈何?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第三,任务的解决蕴含知识、能力和学习。原来是靠老师讲解, 传递知识,靠课后做作业,来训练能力。现在是通过任务的完成, 同时学到知识和能力。第四,任务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 观念)。在设计大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大观念。决不能仅仅满 足了学生的考试。新时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表现在于 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第五,任务的解决有社会进步意义,有助于培养责
24、任感,满足 成就感。多年来,很多老师一味让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主要 是为了学好知识,应付考试,但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一一他们是 否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是否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价值感?目前 新课标的导向之一是让学生能够像专家一样学习和思考,而非仅 仅是为了讨好老师、满足家长。大任务思想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例子数学语文 物理地理化学生物大观念新课标对大概念的表述也不统一,比如有大观念、大概念、核 心概念、主题等等,虽然表述不一样,但背后都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定程度上讲,核心素养可以理解成一种更上位的大观念。比如,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炼了九大观念 概念1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
25、动概念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概念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 态系统概念4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 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 衡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 成复杂的生命活动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 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概念7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概念8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概念9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 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
26、,设计方案并付诸实 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02|新课标下的作业改革在分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构成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教学 内容缺少与学生兴趣、爱好、生活、成长的关联;教学方式缺少对 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关注。教学内容不管多与少,学生 都不感兴趣,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学生进了学校、进了课堂,就感 觉是在受罪,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借助落实双减政策,校长也好,老师也好,需要认真思考和梳 理一个问题一一学生的负担和压力到底有哪些?建议梳理学生负担与压力的清单借这个机会,我们需要做基础性的工作,梳理下学生压力和负 担到底有多少。一,来自学校的负担与压力(作业、成绩要
27、求、荣誉要求,等 等)。作业是最显性的,还有来自学校层面的许多无形压力,比如荣 誉要求,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荣誉、班级集体贡 献、年级贡献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二,来自家长的负担和压力(补习、成绩要求、压力氛围,等 等)。校外补习非常显性的,已经发展到必须采取措施治理的阶段, 实际上来自家庭、家长的压力,远远不止校外。几乎所有的家长对学生的任何考试,都有成绩和排名要求。还 有是家庭形成的压力范围,父母有形无形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很高, 孩子回到家里,没有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没有享受到他所在年龄段 相对安全的避风港,反而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我曾和一名初中生聊过,他说自己最怕的是在家听
28、到父亲的 叹息,每一次叹息,感觉是对自己的不满,对学习成绩的压力。三,压力原因:生存所迫、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命 运、面子、苦学、排名、功利、双基)。给学生构成的压力背后,能够追问的原因很多,如生存所迫、 文化传统、政绩要求、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对学生的负担太重了。大家想一下,一位小学生和初中生,当他投入学习,是为了改 变命运,而不是为了健康成长、兴趣学习,而是为了改变命运,小 学生、初中生一旦有这样的想法,试问孩子们能够承担起这样的一 种压力吗?许多家长不是只关注孩子自身的幸福,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 面子,为了他在
29、社会上对亲戚朋友有交代,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 好或者上不了好的学校,就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是一种表面上 对学生负责,实际很自私的传统观念。再有就是苦学。苦学是中国优良传统,但一定程度上过度了, 如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其实对学生无限制的苦学要求。而在今天, 对于正在面临应考的初中生、高中生而言,他们所承受的苦学的压 力不亚于头悬梁锥刺股。我们是时候要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还有来自政府部门,学校校长的政绩要求,他们一味关注排名, 给学生的压力非常大。还有特定时期形成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老师根深蒂固的“双基”思维,因为对双基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学生的刷题任务非 常重。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我
30、认为要利用“双减”政策落地非常难得的契机,从根本上采 取措施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关键是建立相关机制,减少负担 和压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生动力。1、从家长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家长培训手册(负面清单,陪伴,交流)有必要编制研发家长手册,教会现在的家长如何做家长。尤其 是我国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 中,家长观念,家长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应该发生变化。通过家长手 册,积极倡导家长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学习,关注家长和孩子们 的交流等等。2、班主任:研讨,形成系列措施。班主任和减负非常密切。利用这次双减落地的契机,深入展开 系统的研究。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动力,效果,每个学校应该对于 班主任工作形成系统的措施,并长期坚持下去。3、学科教师:统筹三改一一教学、作业、评价我建议“统筹三改”,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必须进行教学 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改革,三种改革不到位,学生的压力本质上 不可能减少。4、管理层:形成整体、持续的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