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1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度第1课时训练(2022-2023学年).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2 溶 解 度 第 1 课时专题训练考点直击典例讲解+变式训练考 点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是指物质在溶解时,所发生的吸热和放热的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溶液的温度变化的现象;具体来说,物质溶解的过程包含有以下两个过程:(1)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该过程吸收热量;(2)另一个过程是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该过程放出热量。2、不同的溶质,在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也不同;这就导致在物质的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同时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其具体变化情况如图所示:(1)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
2、液温度会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另外,氧化钙放在水中发生反应放热,也会使温度升高),表现为放热现象;(2)当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氯化钠等),表现为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现象;(3)溶解时放出的热量吸收的热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如硝酸钱等),表现为吸热现象。溶于水放热溶于水吸热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氢 氧 化 钠 喇、浓硫酸H z S O,硝酸铁N H4NO3氯化钠购9 L注意:生石灰放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不是溶解,而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C a O+H2O=C a(OH)2【典 例1-1】如图所示,在盛冷水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都有未溶解的该溶液的溶质),若
3、使甲试管中晶体减少,乙试管中晶体增加,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石灰水B.氢氧化钠【答案】B C.硝酸镀D.硝酸钾【解析】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故使其溶解应升温,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使其析出需要也要升温,因此要达到效果需要加入溶于水放热的物质,在提供的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故B是正确选项。故选:B o【典 例1-2 将N a OH、N a C K N H 4 N O3固体各1 0 g分别放入盛有1 0 0 m 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象:分析图象,回答问题:(1)在N a OH、N a C l、N H 4 N O3三种物
4、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氯化钠、硝酸镂(写名称);(2)对N a 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降低(填“升高”或 降低”),其 原 因 是 溶 液 散 失 热 量。【答案】(1)氯化钠、硝酸铉;(2)降低;溶液散失热量。【解析】(1)分析图象,在N a OH、N a C l、N H 4 N 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N H 4 N O3、N a C l,因两者溶于水时,温度降低;(2)分析图象,对N a 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因为溶液的温度比周围环境高,向外散热。答案为:(1)氯化钠、硝酸筱
5、;(2)降低;溶液散失热量。【变 式1-1 如 图(其气密性良好),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答案】C C.氢氧化钠和水 D.铜和稀硫酸【解析】A、氯化钠溶于水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不变,故选项错误。B、硝酸镂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试管中的气体遇冷造成压强减小,试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C、水和氢氧化钠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造成压强变大,试管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故选项正确。D、稀硫酸和铜不能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变 式 1-2】小明向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充分搅
6、拌后,发现粘在杯底的塑料片脱落。那么他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氢氧化钠固体用石蜡粘住的塑料片B.食盐C.硝酸镂固体D.蔗糖【答案】A。【解析】A、氢氧化钠放入水中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故正确;B、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C、硝酸镂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D.蔗糖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大,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故错误。故选:A。【变 式 1-3】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镀使之溶
7、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钱溶解时要吸 收 热量,使 温 度 温 度 降 到 以 下 而木块上的水结冰的缘故。湿木桁 水结冰【答案】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解析】烧杯中加入硝酸镀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0以下,木板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故答案为:吸收;温度降到0以下考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 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 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该溶质的溶液。3、溶剂量和温度会影响溶解的溶质的量,故限定一定量的溶
8、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才能比较是否饱和。4、饱和是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不影响溶剂溶解别的溶质,故 饱和溶液要指明针对哪种溶质是饱和的。5、当溶剂量、温度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该溶质溶解的量达到最大值。6、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 是 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2)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 是 恰好饱和溶液,若 溶 解,则 是 不饱和溶液。7、
9、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特殊: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钙、气体应升温不饱和溶液增 加 溶 质 蒸 发 溶 剂 降低温度加溶剂 升高温度饱和溶液:某些物质如氢氧化钙、气体应降温将某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将某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8、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 大 小(溶质的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典例2-1】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
10、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答案】A o【解析】A、各加入少量水振荡,没有现象。故此选项错误。B、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各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振荡。晶体不溶解。可区分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故此选项正确。C、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在降低温度时会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的不会析出晶体,故此选项正确。D、蒸发少量水饱和的溶液会有晶体析出,不饱和的不会析出晶体,故此选项正确。故选:A。【典例2-2】下列方法中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A.
11、降低温度 B.增加溶剂 C.充分搅拌 D.增加溶质【答案】Bo【解析】A、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温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所以降低温度不一定能成功,故 A 错误;B、增加溶剂可使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 B 正确;C、充分搅拌不影响饱和溶液的状态,故 C 错误;D、增加溶质依然是饱和溶液,故 D 错误。故选:B【典例2-3】在通常情况下,采 取 蒸 发 溶 剂 和加 入 溶 质 的方法,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变成不饱和食盐水,最 好 的 方 法 是 加入溶剂.将一定温度下的
12、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 好 的 方 法 是 加入足量硝酸钾.【答案】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解析】不饱和溶液与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相比,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所以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所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食盐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最好方法是加入溶剂.故答案为: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变式2-1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A.0 NaiCOm的质量仅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0:的质0里笠热时间S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锌
13、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加水的质量皿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D.0 稀硫酸的质量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答案】D。【解析】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时是不会有沉淀生成的,故碳酸钠加入一会,才有沉淀,图中开始便有沉淀,故 A 错误;B、氯酸钾与二氧化锌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图中错误,故 B 错误;C、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溶质的质量一直是不变,图中错误,故 C 错误: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图,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假设锌和铁各i g,则产生氢气的质
14、量分别为2g,2g;铁产生的氢气6 5 5 6多,则可证明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故 D正确。故选:D。【变式2-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加入氢氧化钙;加入水;蒸发水;降低温度;升高温度,以上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是()A.B.C.D.【答案】D。【解析】加入氢氧化钙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入水会使溶液变的更不饱和:蒸发水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会使氢氧化钙溶解的量增大,溶液变的更不饱和;升高温度会使氢氧化钙溶解的量减小,溶液能变成饱和;故选:D。【变式2-3】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气温为2(T C),他
15、用 量筒 量 取 1 0 0 毫升水,用 天平 称取4 0 克氯化钾,然后将1 0 0 毫升水倒入装有氯化钾的烧杯中,用 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总是有不溶解的氯化钾,过滤后称得不溶氯化钾的质量为6克,则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6克,其 中 溶 质 是 36克.实验中,氯化钾不能完全溶解,这 一 现 象 说 明 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答案】量筒,天平,玻璃棒,1 3 6,3 6,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解析】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当时气温为2 0),他用量筒量取1 0 0 毫升水,用天平称取4 0 克氯化钾,然后将1 0 0 毫升水倒入装有氯化钾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
16、现烧杯底部总是有不溶解的氯化钾,过滤后称得不溶氯化钾的质量为6克,则此时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 3 6 克,其中溶质是3 6 克.实验中,氯化钾不能完全溶解,这一现象说明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故答案为:量筒,天平,玻璃棒,1 3 6,3 6,氯化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变式2-4】要使即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 用 的 方 法 是 降 温 或加溶质(蒸发溶剂).【答案】降温:加 溶 质(蒸发溶剂)。【解析】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继续溶解至不能再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因溶剂减少而使不饱和溶液达饱和,降低温度,使同量水溶解硝酸钾的量减少而达到饱和.升高温度却只能使饱和溶
17、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更加不饱和.故答案是:降温;加 溶 质(蒸发溶剂).考点3溶解性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溶解性1、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二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 种是定量表示法:(1)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 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2)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 度 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l O l k P 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 2 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 易溶物质,大于
18、或等于 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段 但小于英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2、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2)外部因素是温度、压 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3、碘能溶于汽油,不能溶于水;高锌酸钾能溶于水,不能溶于汽油;乙醵与水可以任意比互溶。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
19、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碘+水 碘+汽油 高钵酸钾+水 高锌酸钾+汽油【典例3-1】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溶解时不断搅拌;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增加水的用量;溶解时给物质加热;减少水的用量.A.B.C.D.【答案】B。【解析】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实际上是影响溶解溶质的量的多少,与溶解速度无关。故选:B。【典例3-2】室温条件下,向盛有25mL水的烧杯里,分别加入1 克食盐、1 克淀粉,
20、搅拌,可 观 察 到 食 盐 全 部 溶 解,淀 粉 基本不溶.这一现象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质 的 种 类 有关.【答案】食盐;淀粉;溶质的种类。【解析】食盐易溶于水,而淀粉难溶于水,溶剂相同溶质不同,说明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故答案为:食盐;淀粉;溶质的种类.【变式3-1】室温下,25mL水中溶解性最小的是()A.食盐 B.淀粉 C.白糖 D.硝酸钾【答案】B。【解析】室温下,食盐、白糖、硝酸钾均易溶于水,淀粉难溶于水,25mL水中溶解性最小的是淀粉。故选:Bo【变式3-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率.从你能想到的影响中写出一点,并猜想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温 度(或搅拌)你的猜想 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答案】温 度(或搅拌);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故答案为:温 度(或搅拌);温度越高(越低),食盐溶解的速率越快(越慢)(或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