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9350577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 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等形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种群数量u 时间A.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J”型增长曲线有K 值,只是K 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C.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 年后种群数量:Nt=NoD.“J”型增长曲线模型中?i 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答案】B【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2、“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从,(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大倍)。【详解】A、“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 正确;B、“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没有K值,B 错误;CD、No为种群起始数量,t 为时间,入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大 大 于 1),则 t 年后种群数量Nt=No,CD正确。故选Bo2.在一片栋树林中,从 10m以上的林冠层到1m左右的林下层,有林鸽、褐山雀、大山雀、乌鹑等多种鸟生活。影响鸟类在林中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不同鸟类对光照强弱的反应不同B.林中温度偏高,

3、鸟类的适应性不同C.鸟类的分布与林中湿度变化有关D.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因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旦其生存空间等也都离不开植物体,故动物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详解】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垂直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布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其食物和生存空间均离不开植物,即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子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故选D。3.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

4、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共生关系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竞争关系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偏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着食物链:棉花一棉铃虫一蜘蛛,引入蜘蛛后,蜘蛛由于食物充足大量繁殖,导致棉铃虫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由于蜘蛛数量过多,棉铃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详解】A、若棉田中蜘蛛的数量快速增加,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

5、系,A 错误;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B 正确;C、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C 错误;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蜘蛛数目减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 错误。故选B。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生物群落,主要考查生物群落地特征,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基础题。【详解】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都是群

6、落的特征,物种组成包括物种的数目即丰富度和不同种群的数量,物种组成是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选 A。5.生物群落的类型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描述,自然条件下不会出现的情况是()A.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B.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的环境相适应的特征C.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7、故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A 正确;B、由于环境不同,不同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 正确;C、生物群落类型受到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故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C 错误;D、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D 正确。故选Co6.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一直处于演替之中。下列对生物群落演替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影响演替的因素主要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C.演替达到最高阶段的群落不再发生变化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演替起点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1

8、、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己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主要包括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变化,A 正确;B、演替的各个阶段都受温度、水分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B 正确;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C 错误;D、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

9、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正确。故选Co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原 因 是()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B.营养级的层级与消费者的级数相同C.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不同种的生物D.一种生物只能被另-种生物所捕食【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0、、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A、食物链的每个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A 错误;B、营养级的层级比消费者的级数多1,如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B 错误;C、一种生物有多种食物如鹰的食物有蛇、鼠、兔等,C 正确;D、一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生物捕食,D 错误。故选C。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 的 是()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

11、B.C.D.【答案】A【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 费 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水分、无机盐、空气。能量:热能、光能。b、生产者:范围: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的菌类,比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c、消费者:范围: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病毒也是;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d、分解者:范围:主要

12、是细菌和真菌;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详解】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是分解者,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细菌是消费者,如寄生生活的细菌,错误;生产者指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正确;寄生生活的植物不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错误;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错误;异养型生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蜿螂等,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9.在各种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A.可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和分解者B.

1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循环流动【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即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详解】A、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即能量不能从各级消费者流向生产者,A错误;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大于各营养级能量的总和,B错误;C、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这是能量流动的特点,C正确;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增、单向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D错误。故选Co10.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和

14、物质循环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只能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B.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推动物质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 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详解

15、】物质是能量的载体,食 物 链(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但除食物链之外,能量也能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A错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在生物群落内时沿食物 链(网)进行单向传递的,B错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C错误;物质的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储存和释放,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和联系,再根据题意作答。11.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信息。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前来交尾传递的信息属于()A.化学信息 B.行为信息 C.物理信息 D.营养信息【答案】A【解析】【分析】

1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因此其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故选A o1 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D.施用性引诱

17、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生物种群的繁彳柠,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C、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用性引

18、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即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故选A 1 3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态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

19、的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详解】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能力降低,甚至灭绝,降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A错误;B、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提高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的成活率,没有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数目,所以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去除数量稀少的植物种类,为优势植物种类腾出空间,是减少了该地的物种种类,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D、加强对各类生物和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避免有些物种因为人类活动灭绝,有利于增加该地物种的种类,有利于维持森林生态

20、系统稳态,D 正确。故选D。1 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常有争议、不能肯定的观点是()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多样性: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多样性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看,其根本原因是D NA上基因的多样性(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从进化的角度看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1、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详解】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22、,因此我们应当保护生物多样性,A 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 正确;C、由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C 正确;D、引入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 错误。故选D。二、多项选择题1 5.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群数量一 C取决工-迁入率、迁出率特征比i王 率 9 a-死亡率b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C.a 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D.b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答案】CD【解析】【分析】分

23、析题图: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 代表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由此推知a 为性别比例,剩下的数量特征b 为年龄组成。【详解】A、由分析可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 表示种群密度,A 正确;B、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所以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B 正确;C、a 表示性别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所以a 不是所有种群的必备特征,C 错误;D、图中b 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所以应该表示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

24、不一定会越来越大,D 错误。故选CD。16.一些学生在观察黄山植被情况以后,对生物群落的结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认识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群落的垂直结构不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B.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C.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化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随季节或气候变化会呈现不同的季相【答案】BC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详解】A、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

25、层现象,主要受食物和栖息地的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会影响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布,A 错误;B、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群落中不同种群的植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位上,B 正确;C、垂直方向上观察群落,会发现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层现象,为群落的垂直结构,C 正确;D、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D 正确。故选BCDo1 7.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过程往往伴随能量循环利用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化合物在生物圈中的循环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D.沿食

26、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答案】A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同时进行;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详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 错误;B、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元素在生物圈中的循环,B 错误;C、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主要是土壤微生物,C 正确;D、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参与物质循环过程,但是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同碳循环过程不同,很难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

27、机环境,D 正确。故选AB。1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符合真实情况的是()A.能量都是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B.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的级数可以无限增加C.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D.流入每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都会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ACD【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

28、较高营养级而不能逆转,A 正确;B、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超过五个,B错误: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以取食的形式进入下一营养级,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C 正确;D、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D 正确。故选ACDo1 9.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29、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ABC【解析】【分析】水资源短缺、酸雨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详解】A、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 正确;B、水资源短缺也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B正确;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会导致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C正确;D、协

30、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预防为主,D错误。故选A B C。三、非选择题2 0.某校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分四个小组。(1)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 公顷的调查区内,放 置 1 0 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 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 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 0 只,请回答下列问题: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 N=只。a、3 0 b、3 2 c、64 d、9 6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分别如下列甲、乙两图所示。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 _ _ _

31、_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月龄个体数比例仅 个体数比例/%甲 乙(2)乙组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取 样 的 关 键 是 要 做 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等距取样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丙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 记 录 的 数 目 是。(3)丙组同学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丰 富 度 是 指。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统计方法。(4)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 成 群 落 的,而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

32、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答案】.d.甲.增长(2).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8(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记名计算法(4).垂直结构.栖息空间【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分析图可知,甲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属于增长型,乙种群的各月龄比例相当,属于稳定型。【小问1详解】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33、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 0,可解得N=96个,故选d;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小问2详解】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最主要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统计个体数量的原则是样方内的个体全部统计,边缘部分的原则是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所以样方内的个体数为8

34、个。【小问3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调查其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小问4详解】丁组同学调查的林场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林场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年龄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重点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识图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难度适中。2 1.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

35、问题:野兔食物比例食物比例必昔/野兔灰 鼠 整 野 兔 灰鼠灰鼠yy-yyy蝗虫一 麻雀 Q-A c-0 牧草种类 牧草种类图甲 图乙 图丙(1)图甲中有 条食物链,鹰处于 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有 O(2)图甲中没有标示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3)图 甲 所 示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的 主 要 成 分 是,麻 雀 和 蝗 虫 的 关 系 是。(4)图甲中因气候原因出现蝗灾时,鹰 的 数 量 将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5)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野 兔 和 灰 鼠 的 生 物 关 系 为,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答案】(1).4.第三、第四.麻雀、鹰(2).分解者.非

36、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牧草.捕食和种间竞争(4)减少(5).种间竞争.灰鼠【解析】【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牧草是生产者,其他动物都是消费者;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竞争,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变弱,灰鼠食物比例明显变小,说明灰鼠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小 问1详解】分析图甲,共有4条食物链,即牧草一野兔一鹰、牧草一灰鼠一鹰、牧草一麻雀一鹰、牧草一蝗虫一麻雀一鹰;鹰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位于第三、四营养级;在牧草一蝗虫一麻雀一鹰这条食物链中,麻雀属于次级消费者,剩余其他食物链中鹰为次级消费者,则图中的次级

37、消费者包括麻雀、鹰。【小问2详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食物网体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没有体现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问3详解】图甲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牧草。图甲中麻雀捕食蝗虫,两者存在捕食关系;麻雀与蝗虫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小问4详解】蝗灾的出现导致野兔、灰鼠数量减少,鹰因食物减少导致其数量减少。【小问5详解】野兔和灰鼠同时以牧草为食,两者存在竞争关系。图乙经自然选择到图丙,野兔取食的牧草种类基本保持不变,而灰鼠取食的牧草种类减少,推测灰鼠的环境适

38、应能力越来越弱。【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2.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进行了调查,并绘制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碳库种子植物碳库人类活动秸秆根茬凋落物土壤碳库(1)物质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据图分析,输 入 农 田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包 括、o(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过程 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过程 转变成无

39、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3)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 流 动 的 主 要 形 式 是,人类活动(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4)有同学认为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利用,无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肥料。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请给出你的理由_ _ _ _o【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2).光合作用 .分 解 作 用(呼吸作用)(3)C O 2 .有机物.加速(4).不同意.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解析】【分析】图中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

40、人类 活 动(呼吸、种子、有机肥)对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碳库有影响。是光合作用,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呼吸作用。【小 问1详解】从图中看出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有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种子和有机肥中含有的能量。【小问2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过程是光合作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农作物体内。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土壤碳库中的有机物由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小问3详解】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 0 2,在植物碳库与土壤碳库之间流动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

41、速了碳循环的过程。【小问4详解】由于农产品源源不断自农田生态系统中输出,其中的元素不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不断的施加肥料,这与物质循环不矛盾,所以不同意该同学观点。【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物质循环的知识,考生结合图解和教材知识的讲解进行解答。2 3.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单位:J-c m 2 a T)。请回答问题:(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 演替,在 演 替 过 程 中 生 物 种 类,抵抗力稳定性(2)流入该生态系统

42、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 应 该 包 括。(3)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 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 等去路。(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 生 态 系 统 大 部 分 能 量 流 入 (填成分),能 量 流 动 的 特 点 是。【答案】(1).次生.增多.提高(2)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3).1.96x105(2).12%.呼 吸 消 耗(和未被利用)(4).分解者.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31x107 j/(cm2.a)。生产者有械树、山

43、毛样和桦树等。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出生或死亡都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小问1 详解】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因为有一定的繁殖体,所以其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量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小问2 详解】由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小问3详解】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3 1 x 1 0 7 J/(c m 2.a)。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生

44、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 1 x 1 0 7 j/(c m 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为 3.2 7 x 1 0 5-1.3 1 x 1 0 5=1.9 6 x 1 0 5 J/(c m 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2-0.8 4)=2.3 6 x l 04 J/(c m2-a),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 6 x 1 0 4 J/(c m 2.a)+1.9 6 x l()5 j/(c m 2.a)=1 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去路之外,还有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小问4详解】由图中

45、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大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点睛】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 4.某生物研窕小组在实验室里利用马铃薯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等探究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表1是研究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表1试管编号ABc管内溶液马铃薯培养液/m L1 01 0-无菌水/m L-1 0酵母菌母液/m L0.10.10.1温度条件2 8 c5(I)该生物研究小组研究课题是:。(2)实验步骤:配制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将若干支试管分成A、B、C三组

46、并编号,每组8支。先每次用1 0 m L刻度吸管吸取1 0 m L培养液加入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 0 m L刻度吸管吸取 加入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避免其他菌污染。用灭菌干净的1 m L 刻度吸管每次吸取 mL酵母菌母液,滴加到每支试管中,整个接种操作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将A、B、C试管分别置于2 8、5C、恒温箱中培养。(3)实验数据分析:通过显微镜计数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起始数量,然后每2 4 小时计数一次,得到表2 数据。表 2次数12345678时间/h 02 44 87 29 61 2 01 4 41 6

47、8试管A0.8 X 1 075.2 x l 075.6 x l 074.8 x l 07?0.8 X 1 070.4 X 1 070.0 8 X 1 o7B0.8 x 1 0 71.2x02 x 1 0,2.8 x 1 0 7 3.2 x l 073.6 x l 073.2 x l 073 x l O7C0.8 x l 070.4x00.I x l O700000用血球计数板(2 m m x 2 m m 方格)对 A组第5 次取样计数时,将取样的1 mL酵母菌培养液加9 mL无菌水稀释观察,发现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 m)酵母菌平均数为8 0,据此估算1 0 m L 培养液

48、中有酵母菌_ _ _ _个,与第4次取样相比,第 5次取样计数酵母菌数目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是(4)与 A组相比,B组 酵 母 菌 种 群 数 量 增 长 缓 慢 的 原 因 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列举出两种)。(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 确 的 方 法 是【答案】(1)探究在不同培养液中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1 0 m L 无菌水.0.1.2 8(3).2 x 1 0 7 .因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p H 值的改变,大量酵母菌死亡(4).B 组温度不适合酵母菌繁殖生长.培养液的量、酵母菌母液的量、培

49、养液的p H、溶氧量(5)浸泡冲洗【解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马铃薯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液等探究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为温度和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其它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小 问 1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生物研究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探究在不同培养液中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小问2详解】根据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该实验步骤应为:配制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将若干支试管分成A、B、C三组并编号,每组8支。先每次用1 0 m L刻度吸管吸取1 0 m L培养液加入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 0 m L刻度吸管吸取1 0 m L无菌水加入

50、C组试管。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避免其他菌污染。用灭菌干净的1 m 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 m L酵母菌母液,滴加到每支试管中,整个接种操作需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以防止杂菌污染。将A、C试管置于2 8 的恒温箱中培养。将B试管置于5 c的恒温箱中培养。【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将取样的1 m L酵母菌培养液加9 m L无菌水稀释观察,发现计数室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 m)酵母菌平均数为8 0,则1 0 m 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数为8 0 x 1 0+(2 x 2 x 0.1 x 1 0 )x l O=2 x l O7个。与第4次取样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