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江苏B卷)(全解全析).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349801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江苏B卷)(全解全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江苏B卷)(全解全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江苏B卷)(全解全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江苏B卷)(全解全析).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解全析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 小题,17分)材料一: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 谈 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这 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不过,孔子在讲到“天”6勺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来自 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这 里 说 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 过 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 是“命运之天”。还 有 一 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国的大司 马(就是国防部长)桓麒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尊能把我怎么样?”这里说 的“天”,就

3、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心,人 的 内 心“小 宇 宙 与 天 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以通过人的“小宇

4、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仲舒很喜欢讲这个东西。人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罪己诏。另一种模 式 叫“天人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通的,天理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摘 自 许纪罪 什 么 是“天人合一”)材料二: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理的体悟。王维在那“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 弃 疾 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 青 山 见 我 应 如 是 (贺新郎),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

5、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程 颐 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情景交融”,正 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 一 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赘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 熙 载 艺 概 书云“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由人复天,笔补造化。刘 勰 所 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 轼 的

6、“身与竹化”,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冶。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 熙 林泉高致山 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阵 格 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

7、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 穆 认 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摘编自朱志荣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

8、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B.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C.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足。D.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B.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C.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

9、求 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D.“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 分)A.老 子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刘 勰 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C.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D.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3 分)5.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答案】1.D 2.B 3.C4.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指出孔子讲到的

10、天 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接着分别分析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然后分析了中西方对“天”的不同观念,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最后,对“天人合一 的两种模式进行了介绍。5.表达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指出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就自然能达到”说法绝对。材料二提到“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等,可见要达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需要诸多因素,并非只需要创作技巧。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11、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 能 通 过 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没有说能够改变命运。故 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人法地,地 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的是道德之天。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B.“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体现的是“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可以作为“天人合一 的论据。C.“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

12、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这是对创作方法的讨论,不涉及“天人合一”,不可以作为“天人合一”的论据。D.“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以作为“天人合一 的论据。故 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作者首先从“天”的意义出发,“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 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接着指出“孔子在讲到 天 的时 候,除了 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 和 德性之天接 着,作者在第 二、三分别解释了何为“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这里说的,天 就

13、是 冥 冥 当 中 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 能 通 过 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 命运之天”;这里说的 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再接着作者分析中西方对“天 的观念的不同,从而引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 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但 在 中 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最后,作者对“天人合一”的两种模式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外在的 天

14、人感应”“另一种模式叫 天人相通。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是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是自在之美,不能自彰其美,也就是说,山水景物之美只有通过人的眼睛去发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去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自然之美,否则,山川自然景物之美是静寂的。这体现了i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其次,这句话是说自然之美要通过人才能得以展现。从材料二第二段中“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可知,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以笔补造化。最后,从材料二第三段“刘勰所谓 神与

15、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可知,这一句也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怀石投江 注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唳唳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噬嘴”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

16、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 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数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婴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翌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

17、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婆床前。其时小婆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

18、“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缕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第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

19、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岩然崛耸,似巨峰

20、,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漠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种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

21、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有删改)【注】节 选 自 屈原传第 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

22、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6 分)9.在 课 文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

23、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案】6.C 7.D8.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行三拜九叩大礼,表达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9.示例一:此文好。从“渔翁”老渔父 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 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

24、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示例二:课文好。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Co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

25、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秫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一颗明星的陨落,暗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运用了浪漫的笔法,也体现屈原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9.本题

26、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如果认为此文好: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

27、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如果认为课文好:“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仓甫其糟而啜其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28、而蒙世之温蛾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 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二、古 代 诗 文 阅 读(35分)(-)文 言 文 阅 读(本题 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10T4题。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愧先生日: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口:“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讪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

29、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芍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密籍叱咄,则,本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 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挛千,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始:隗且见事,况贤于愧者乎?岂远千 里

30、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年由。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 战国策 燕策一)【注】嘿:通 默”,沉默。峋籍:脚踏地跳跃的样子。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B.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

31、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冯几据杖”的“冯”,与 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含义不同。B.“徒隶之人”即奴隶一类的人,与 过秦论中“氓隶之人”的含义相同。C.期年,即满一年。“期”,指时间周而复始,如一周年、一满月或一整日。D.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古

32、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等级森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介绍燕昭王即位的背景,燕昭王知道燕国遭受战乱,势单力薄,为招贤纳士,就拜郭隗为师,求教报仇之道。B.郭隗首先指出不同的君主对待贤士的态度不同,然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指出燕昭王应如何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C.郭隗向燕昭王讲述涓人花五百金为国君买千里马马首的故事,意在告诉燕昭王求贤就要采取实际行动,向外表明诚意。D.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深受启发,立即付诸行动,广纳贤士,经过多年发展,实力大增,终于攻破齐国,报仇雪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讪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33、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1 4 .郭隗向燕王提建议,为增强说服力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 0.B 1 1.A 1 2.A1 3 .(1)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2)(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1 4 .比较。比较不同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说明要敬重人才。举例。讲述了古人重金买马首的故事,说明要通过实际行动吸引人才。类比。在回答燕昭王 朝谁而可 的问题时,将自己类比为马头。【解析】1 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

34、文的断句能力。句意: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袭破燕”中 燕 作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 C。“燕小力少”是并列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B。1 1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的能力。A.都通“凭“,依靠、凭借。句意:依着几案,拿着手杖(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句意:无所凭依,能驾风飞翔。两个“冯”字含义相同,判断错误。B.“氓隶之人”也是指奴隶一类的人,含义相同,判断正确。故选A o1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就

35、拜郭隗为师”错,由原文第一段“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及最后一段“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可知,应是先请教,拜郭隗为师在末段。故选A o1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讪指”,卑躬曲节;“北面”,屈居下位;“百己”,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2)“致”,招致;“且”,尚且;“见”,表被动,被。1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比较。“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讪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峋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比较不

36、同国君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说明要敬重人才。举例。“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讲述了古人重金买马首的故事,说明要通过实际行动吸引人才。类比。“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隐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在回答燕昭王“朝谁而可 的问题时,将自己类比为马头。参考译文齐国大胜燕国,子之也被杀死了。两年后,燕国人拥立公子平,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

37、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为?”郭晓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

38、就只有奴案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

39、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 先 从 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

40、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营和即墨。()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成 1 5-1 6 题。解连环孤雁张炎9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注】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 2 7 6 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谩,同“漫”,徒然。长门是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

41、宫。1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用笔空灵,开篇营造出空阔、寂寥的意境,且 怅离群 三字既照应题目又统领全篇。B.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C.“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借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弃置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怨恨。D.全词意脉曲折,孤雁先由“怅”而“怨”,继而由“怨”而“呼”,终而由“呼”而“怕”。1 6.陈匪石评价这首词说“南宋人最讲寄托,于小中见大”,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 5.C1 6.本词为咏物词,通过歌咏孤雁,寄托情志。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以雁喻己,烘托渲染

42、了孤雁及词人离群失伴、孤苦无依的处境。以小见大,借身世沉浮寄托家国盛衰,抒发广南宋灭亡后词人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解析】1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达对雁群的怨恨”错误,“残毡拥雪”句是说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苏武,“锦筝弹怨”句是说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此处不是对雁群的怨恨,而是对失群孤独的怅恨。故选C。1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为咏物词,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歌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志,即借一只离群失侣的孤雁独自在江野彷徨的凄苦情景,抒发了作者自己羁旅漂泊的愁怨之情,运用的

43、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全词紧扣一“孤”字展开描写,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全文看似写雁,实则以唯喻己,从而烘托渲染了孤雁及词人自己离群失伴、无依无靠的心境。本词以小见大,借孤雁的“怅“怨 呼”怕”的身世沉浮喻指自己的身世沉浮,从而寄托家国盛衰之情,委婉地流露出南宋灭亡后词人的故人之思和亡国之痛,抒发了漂泊之苦。(三)名 篇 名 句 默 写(本 题 共1小题,6分)1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天姥山洞外熊吼龙鸣的恐怖景象的诗句:“,(2)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形象

44、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3)在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担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应该“”;如果担心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应该“二【答案】(1)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2)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3)(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熊,咆,殷,栗,巅,薪,黜。三、语 言 文 字 运 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 题 共3小题,1 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 8-20题。阅读既可以“一卷在手”.享 受 纸 质 图 书 中 的“春色无边”:也 可 以“一屏当前”.享受数字图书中的“浩 瀚 无 边 。从“一卷

45、在手”到“一屏当前”,变的只是阅读的介质,不变的是阅读的本质。科技赋能,不 只 是 阅 读 方 式 ,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 P P,可以听小说、新闻等,解放了双眼,同样能够起到阅读的效果。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 筑 阅 读 变 成 了 一 种 的 体 验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脸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 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 V R阅读、5 G高清视频、5 G 高清听书、A

46、I 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重要的出版业的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3 D 内容等多元化呈现方式,也包括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参与内容创造等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1 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 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47、,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1 8 .更 新 换 代 栩 栩 如 生 身 临 其 境1 9 .借代,“一卷在手”指代纸质阅读,“一屏当前”指代数字阅读。比喻,“春色无边”喻指内容精彩美好,“浩瀚无边”喻指内容丰富广博。写出了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特点,突出了两种阅读方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语言生动形象。2 0 .(示例)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解析】1 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处是说科技赋能导致由阅读纸质图书到浏览数字图书的转变,是阅读方式的不断改变,可填“更新 换 代 更 新 换 代”,

48、以旧换新。本处是说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亮。根据前文所举的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是说书中的各种内容更加地生动形象,同样,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也能更加生动形象,可填“栩 栩 如 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既然书中的人物能够动起来,书中的动植物、建筑等也栩栩如生,那么阅读就成了亲自参与书中内容的一种体验,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1 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一卷在手 中 卷 指书卷,指代纸质阅读,一屏当前 中 屏 指电子产品,指代数字阅读,所以这两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春色无边 将

49、纸质图书中的内容的精彩美好比喻成无边的春色,“浩瀚无边 将数字图书中内容的丰富广博比喻成浩瀚无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运用借代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种阅读方式的不同特点,突出了两种阅读方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2 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重要的出版业的组成部分 中途易辙,前一句没有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题,可在句首加上介词“随着“;“重要的出版业的组成部分,语序不当,“重要的”应移到“组成”前,并删去“的”;“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主宾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应在句尾加上“方式”一词。(-)语言文字运

50、用I I (本题共2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 1-2 2 题。疫情之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行程数据和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过去,中高风险区域往往以城市为单位,通信管理局将有过这些风险区轨迹的人员悉数推送来,人数多,范围广。但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时空伴随”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在方圆8 0 0 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 0 分钟时间,就会被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时空伴随人员的计算不属于地方,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