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思考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思考题.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P2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理论特征。P13 P10 3.哲学是什么?世界观是什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使世界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充满生命活力新社会的母亲。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
2、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统一的基础是什么?)5.物质和意识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3、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及其各自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两个基本
4、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定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7.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辩证关系。P25 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的全部内容。P40 9.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的定义。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它与可知论相对,为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
6、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
7、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11.认识的定义。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12.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1)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实践和认
8、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客观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3.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4.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绝对真理:真理无条件性、无限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对真理: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
9、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15.请列举哲学史上不同的真理观,并说明各自对应的评价标准。16.价值的定义。价值评价的定义。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17.影响价值评价的因素有哪些?1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
10、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11、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19.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都对社会的发
12、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而要进行生产就必须要有原材料、生产工具,同时还要有进行生产的人。因此无论是脱离了地理环境还是脱离了人本身,社会都不可能存在和发展。(2)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作用:(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
13、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消极作用。20.改革、改良和社会革命的关系。三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他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21.阶级与阶层的区别与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情况如何?阶级就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的大的社会集团。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划分标准不同:阶级以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为基础,阶层则以个人所拥有的财富、地位、权力与声望的高低而划分的。关系的性质不同:阶层和阶层间不一定彼此敌对,但阶级与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联系:两者都是
14、从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配置的角度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着重强调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的决定性意义。而生产资料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尽管不是唯一的社会资源。22.资本原始积累的定义及其形式。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2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揭示和分析。从社会现象中人们最熟悉的商品交易开始,通过对商品的形成到生产的过程、以及利润的形成和资本的扩张与挣获的运作,得出了资本家的资金积累是靠榨取工人的超时劳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来形成的结论。伴随着资本主
15、义制度下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即大工业的出现,工人阶级也随之产生,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即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实践的第二阶时期即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无产阶级就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因此,
16、也就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2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其实质。P226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
17、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25.根据所学知识比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但是二者
18、之间是有显着区别的,其表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26.共产主义的内涵。共产主义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会隔阂和阶级,以把全人类从压迫和贫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没有阶级制度、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政府,以及集体生产的社会。27.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条件。个人理想有很多,在不同方面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理想、爱情的理想、事业理想等。社会理想是社会大众对社会发展、社会生活情况的共同理想。个人理想是一个个体理想,社会理想是很多个体共同的某一当面的理想。当个人强调自己的社会价值时就应自觉的去实现公众的社会理想,将其作为个人的事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