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和奥义书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吠陀和奥义书的关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吠陀和奥义书的关系吠陀经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奥义书,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音译"邬波尼煞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 共享的吠陀和奥义书的关系,一起来看看吧。印度奥义书具有 2023 年历史的纱丽照旧穿在妇女身上,男人的衣衫与佛陀时代完全一样。这些传统衣饰包裹着更古老的灵魂。灵魂里是奥义书和吠陀描述的深远天空。在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尔王朝建立之前,印度帝王们没有留下陵墓和财宝,也没有卷帙浩繁的史书。空荡荡的历史中只有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史诗,以及吠陀、奥义书和薄伽梵歌三大圣典系列维系着印度人的精神。佛教与印度古老思想比较一 奥义书1 消灭在公元
2、前 9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它标志着吠陀时代的完毕,所以奥义书被称为“吠檀多”,也就是“吠陀的终结”。(驻印记者)大局部晚出,较早的 6 世纪前后的只有 13 部(林语堂) 最早为公元前 9 世纪,晚为公元后(百度百科)1奥义书是印度吠陀经典的精华局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吠陀哲学,产生在公元前六七世纪。(转自西祠胡同)2 在梵文中称为“Upanisad”,是“近坐传授”的意思,这或许能使人想见当时师父徒弟口传心领的场景。3 奥义书共有 100 多部,最主要的有广林奥义等 13 种。奥义书提出了“梵我合一”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全部不断变化着的物质形式背后,是不变的“梵”。“梵”是永恒的,
3、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它存在于人的内心。奥义书的共有主题,就是对至上意识(又称宇宙意识、宇宙确定本体)直接的体验。4 为了到达“梵我合一”,教徒们想出了众多修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苦行和瑜珈。(1)在印度教圣地和北方的森林里,我看到很多瑜伽大师在刻苦修行,他们身上涂抹着象征再生的炭灰,割断欲望和一切,把自己熬煎成“空”。(2)也有一些修行者散尽家财,四处云游。他们身披黄色袈裟,前额涂上自己信仰的大神标志,以乞讨为生,期望通过这种修行方式获得精神上的解脱。5 印度人“不杀生”的观念来自古代经典。如奥义书的轮回理论认为,人生始终处于轮回状态,人在来世进入梵界、人界或兽界取决于“业”,也就是一个人的
4、行为和意念。依据这种理论,人一造业必有果报,有了果报便有轮回。一个人可能投胎为牲畜或虫鱼,对于另一个人来说,这些动物有可能是自己前世亲人。一切众生在轮回2的过程中,便彼此有了亲热关联。圣雄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运动就是来自不杀生思想,并且赢得了世界的敬重。A关于奥义书一、奥义书的意义吠陀经典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揭露灵性修持的典籍,可说是印度一切哲学传承和灵性修持的根源。所谓灵性修持就是瑜伽。吠陀经典分为两大局部:祷颂(Mantra)和婆罗门之书(Brahmana)。祷颂局部是主要的,而婆罗门之书则是附属,作为祷颂的阐释和说明。婆罗门之书又分为三局部:1.梵书(Brahmana); 2.森林书(Aran
5、yakas);3.奥义书(Upanishads)。梵书说的是祭典方法;森林书描述礼拜上天和灵性修持的各种不同方法;奥义书则提醒如何摧毁我们个体灵魂的无明, 引导灵性修持者获得最高的才智和完善的成就,以及解脱我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诱惑的执着,对肉体小我的执着。奥义书是印度吠陀经典的精华局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吠陀哲学,产生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奥义书不是宗教性的经典,它没有教条也没有教理学说。它不属于任何宗教,而是历久弥的人人皆宜的哲学。奥义书一词来自梵文,含有“授课”的意思,亦即是把学生集合起来,坐在教师的身边倾听他的教导。3据说现存的 200 多种奥义书中,对人们有裨益的超过 100种,但学者们最常
6、引用的只有 11 种,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奥义书有很多不同的注释,最古者而传于今世的是印度大圣哲商卡拉(Shankara)的注释。他是最精彩最有才华的吠陀哲学家和确定不二哲学的始祖,他选了 11 种奥义书来做注释,这些书被公认是特别出色的。商卡拉把奥义书称为“解脱经”或“明道经,”由于奥义书揭开和启发了宇宙本体最高学问;“; 道”,它是永恒的才智宝库。商卡拉和其他注释者对奥义书的意义作了如下三项解释:1. 奥义书被认为是印度吠陀时期的先知在最清净和超越的状态下,即在三摩地(入定)的境地中,觉悟到的真理和启发。他们把这些真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经过世世代代的口授心传,使它们被保存下来。2. 奥义书教
7、育宇宙和永恒的真理。此真理是独一无二的。 吠陀的先知以咒语(Mantras)的方式来述说这些真理。咒语意指能把心灵从哀痛和苦痛中解脱出来的语言文字。3. 奥义书认为,宇宙万物虽各不同,以整体而言,却具有独一无二的本质。无知的人看不清事实的真相,追求物质享受,浑浑噩噩终其一生。奥义书明白指出:实行灵性修持是解脱的道路。二、奥义书学问的来源奥义书所包含的根本真理,既非来自外界的感官的觉知,也不是靠思维所得,而是古圣先贤通过瑜伽的灵性修持,在最浅薄的静坐、观想、禅定状态下,也即是浅薄的气功态中,直接从直觉根源的4内在而得到的。直觉的学问不证而自明,周遍圆满,是最超群的学问;从其他层面而来的学问;只是
8、真知的影子。所以,奥义书被称为“所闻经”(Sruti),这就是说,由圣哲和先知们在浅薄的禅观状态下用他们的心耳所听到的。奥义书里的咒语,被称为“音训”(Niruktan)。由于这些咒语的意义隐蔽在最精细的声音的震波的不同频率中,这只有在最深的意识层面才能体验到。当今印度瑜伽大师喇嘛尊者在其无神的开悟(Enlightenment Without God)一书中说:“学问的来源有两个途径: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学问是超越卓绝的,是从根源体验到并且不必经过证明即自然明白的。间接的学问是从心智及感觉而来,它是从外在世界得来的学问,也就是从糊涂,作梦、深睡所得到的学问,它是经由感官和意识由人们的思维力量
9、所理解到而觉察出来的,因此受到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限制。直接的学问不是经由感官和心智而觉察出来的, 由于它是确定本体的学问。它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个体的小我完全体验到宇宙的大我。这种学问,不是从心智得来的学问,而是靠最浅显的了悟状态所流露的洞察力而得来的学问。”只有灵性修持到达开悟状态;才能获得直接学问。这种浅显的状态,相当于超越糊涂、作梦和深睡状态的超意识状态,即所谓的“图力亚”(Turiya)状态。开悟就是个体意识与至上意识(Brahman)即与宇宙意识(UniversalConsciousness)的结合,亦即到达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境地。也就是说,修持者扩展个体意识到宇宙意识时,就
10、会自我了悟,就会了解意识的各种不同层面,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天地5万物和人与宇宙的奇特,了解宇宙意识的学问。但是,印度古圣先贤在奥义书中的这些提醒,虽然对争论人体生命科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数千年来并不为很多人所成认、理解和身体力行。由于通过入静、观想和禅定的灵性修持到达天人合一与开悟的境地,是格外困难的。光凭理论或智力是无法开悟的 ;仅是争论经典、倾听教师的演讲,或者成天麻木地反复祈祷,也是无法开悟的。人们始终习惯于对外在的世界进展观看,证明、推断,却不习惯去观看内在,开掘内在,以了解生命内在的层面。而且,灵性修持者要想到达至上的目标,就要具备某些资格:首要的就是不执着, 包括思想、欲望、
11、感情等方面的不执著;其次,修持者对他的工作和行为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是很难办到的。尽管如此,奥义书的这些精华,仍旧对此后佛教的修持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为我们今日对人体生命科学的争论和气功事业的进展供给了重要的阅历和理论依据。三、奥义书的主题奥义书的共有主题,就是对至上意识(又称宇宙意识、宇宙确定本体)直接的体验。何谓至上意识?曼都卡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说:“不管在此处、彼处和一切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至上意识的显示。宇宙的大我、自性(Atman)就是至上意识,即宇宙确定的本体。”由此可知,我就是至上意识 ;整个宇宙都是至上意识; 一切都是至上意识
12、。它是超出阴阳等等相对概念的本体 ;它是我们真正的大我的本性;它是万物一体,形形式式的万物内在都是一样的。6这是一元论的观点。能否把遍在和超越的至上意识了解为宗教信仰的上帝或神灵?喇嘛尊者在其无神的开悟一书中对此作了否认的答复。他明确论证了奥义书的内容是哲理而不是宗教信仰。他说:“奥义书不行与东方宗教性的书籍混为一谈,奥义书的哲理与世上任何其他宗教经典的传教讲道大有不同。”“奥义书的哲学不受单一的宗教及其创立者所限制,它适用于几千年前,也适用于今日,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就永久地适用于人类。”他又说:“安静的心是开悟首要的条件。了悟的道上,必需掌握感官和心念,但是并不肯定要信任上帝。” 事实上宗
13、教所传播的上帝的概念,在奥义书中是找不到的。全部宗教都存在二元论的观念,诸如人是上帝或神灵造的,宇宙是上帝或神灵造的,上帝或神灵主宰着人类,君临于人类之上等等,而奥义书的哲理却是一元论,不把上帝或神灵看做不同的生灵,而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大我及其本质,即我们自己的大我就是宇宙至上意 识。灵性修持者在静坐和冥想的预备阶段,可能体验到二元论的对立, 但这只是过渡到一元论的境地,是进步的表现,就确定本体来说,是没有两样的,由于修持的最终阶段,仍是要到达一元论。宗教信仰要求追随先知,信奉外在高居于日、月、星辰之上的上帝或神灵,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恩宠与赐福,却不信任内在心灵的体验。奥义书则供给了自我训练和
14、自我开展的有用方法,引导修持者朝向生命的内在,扩展和探查人类的意识层面,帮助修持者从个体意识扩展到宇宙意识。喇嘛尊者说:“奥义书鼓励人们首先了解自己,再来了解宇7宙的大我。奥义书让人们知道,每一个具有肉体的生灵都是至上意识活动的殿堂。内在殿堂会放射出学问、安静和幸福的无限光线,奥义书供给了登堂入室的方法。”B奥义书选印度羯陀奥义书选纳基凯达说:“阎罗王啊,世事无常,人生虚妄,我不要荣华,也不要富贵,不要美女,也不要财宝。拥有财宝并不幸福,人死后如何拥有财宝?让我们随便活着,但实际上,我们哪能随便?还不是要得到你的允许?因此,我还是选择我刚刚说出的心愿。目睹了永生、自由、欢快、秀丽的天国,一个常
15、人如何会追求凡界的长命百岁?由生到死,其中隐蔽着什么隐秘?阎罗王啊,请你告知我吧,探究死亡奇特中的奇特,这是我的心愿,除此之外,纳基凯达别无所求。”纳基凯达说:“我知道所谓的财宝都是虚妄无常的东西,永恒的世界不能通过非永恒的东西来实现,阎罗王啊,请赐教于我吧,你的教导将引领我从非永恒的世界走向永恒。”阎罗王说:“……聪明的人通过自我的深思而回归于太古,太古是难以观察的世界,让我们像敬奉神一样敬奉太古吧。太古隐蔽于人的内心深处,人的欢快与悲伤对它产生不了丝毫的影响, 它安居于深渊之中。一个人生疏了太古的玄机,他在任何事物中都会觉察令他欢快的东西,纳基凯达啊,这就似乎在
16、他的心灵深处开启了8一扇光明的大门。”-这一节说到“太古”,并用了“深渊”一词,与老子的返本复根,深渊比方的比较?纳基凯达说:“阎罗王啊,你说世间万物,非此非彼,非因非果,也无所谓过去和将来,这怎么理解呢?”阎摩:“这是最奇特的祝福,这是最崇高的祝福,得到这种祝福的人,便会沐浴于大梵的神恩之中。得到这种祝福的人,不死也不生, 他不自何处来,也不到何处去,他像太古一样永恒,即使他的身体不存在了,他也不会死。“自我,小得不能再小,大的不能再大,隐于众生之中。一个摆脱了欲望和哀痛的人,沐浴着大梵的神恩,自我的辉煌便会得以显现。“坐着不动,但他走得很远很远;躺卧不起,但他无处不在。超越了欢快与哀痛,他
17、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大小自如、无处不在的自我, 是没有形体的形体,是变幻不定中的不变的存在,明白个中奇特的人没有哀痛。“他人的讲授和自我的学习,都无法使人获得这种自我,是自我选择了人体,而非人体选择了自我。但即使是自我选择了人体,人假设不能从坏习性中解脱出来,不能泰然自假设地对待一切,不能够心平气和,那么他也无法获得这种自我.……”心猿意马与心思单纯,认真致志 “超越于人的感官的,是感官中的世界;超越于感官世界的,是9人的思想;超越于人的思想的,是人的智性;超越于人的智性的,是伟大的自我;超越于宏大自我的,是一种非显示的存在;超越于非显示存在的,是原人(即精神或意志)
18、;超越于原人的,是空灵(一无全部),那是终极而至高无上的存在。“自我隐蔽于众生之中而不外露,然而,感觉细致入微的人,能够洞察到自我。一个人应当抑制自己的语言,掌握自己的思想,与布满智性的自我合一,与宏大的自我合一,与清静不动的自我合一。“糊涂吧,起来吧,我已满足了你的心愿,你对此要好好思考。正像锐利的刀刃最难走过,通向自我的道路需要你困难跋涉。无声无触,无影无形,无味无臭(器官),无始无终(时间),无变无不变(终极), 一个人能够对此有所感知,他就能摆脱死亡的困惑。”现实世界中全部看到的东西,同样存在于看不见的大梵世界,同样地,大梵世界里的一切,也都映照于现实世界之中。认为此与彼之间存在差异的
19、人,将从死亡走向死亡。只有通过人的心识,才能理解大梵。彼与此根本没有差异。正像落到山岗的雨水在山坡上四处流淌一样,人在缤纷的世界中也是四处奔驰;正像清洁的水落入清洁的水之后变成清洁一样,人的自我融入神我(大梵)之后便会变成大梵。其他印度人“不杀生”的观念来自古代经典。如奥义书的轮回理论认为,人生始终处于轮回状态,人在来世进入梵界、人界或兽界取决于“业”,也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意念。依据这种理论,人一造业10必有果报,有了果报便有轮回。一个人可能投胎为牲畜或虫鱼,对于另一个人来说,这些动物有可能是自己前世亲人。一切众生在轮回的过程中,便彼此有了亲热关联。圣雄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运动就是来自不杀生思想,并且赢得了世界的敬重。C1. 舍利奥义书(属于阿闼婆吠陀)他知晓,真我就是享用感官酿成花蜜的人,他永久在心中临在,他超越恐惊, 他是时间的统治者。由于这个真我就是至高的我!;奥义书(c. B.C. 8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