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腕踝针法(2)2134字刺法灸法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腕踝针法(2)2134字刺法灸法学.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确定了人体体表的分区以后,我们一起来看腕踝针的进针点。首先,来看腕部进针点的定位及主治。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身体左右两侧的腕部,各有6个进针点。具体位置约 在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内关穴和外关穴这一水平线上,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 沿前臂内侧中央,前臂内侧楼骨缘,前臂外侧梯骨缘,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 尺骨缘的顺序,将腕部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即为腕部的6个进针点,依此将 其称为上1、上2、上3、上4、上5、6o其中,上1可以治疗头颈躯干和四肢部上1区的病变,上2可以治疗头颈躯 干和四肢部上2区的病变,上3、上4、上5、上6分别可以治疗头颈躯干和四 肢部上3区、上4区、上5区和上6区的病变。比如
2、,我们的眼睛位于头颈躯干 部的上1区和上2区,所以,眼部有问题时,就可以选择上1和上2这2个进针 点来进行治疗,具体来讲,左边眼部疾患,要选择左上1和左上2才行,右边眼 疾要选择右上1和右上2才可以。同样,在身体左右两侧的踝部,也各有6个进针点。它们的位置约在内踝高 点与外踝高点上3寸,相当于悬钟穴与三阴交穴这一水平线上,从小腿内侧跟腱 缘开始,沿小腿内侧中央,小腿内侧胫骨缘,小腿外侧腓骨缘,小腿外侧中央, 小腿外侧跟腱缘的顺序,将踝部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即为踝部的6个进针点, 依此将其称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其中,下1可以治疗头颈躯干和四肢部下1区的病变,下2可以治疗头颈躯
3、 干和四肢部下2区的病变,下3、下4、下5、下6分别可以治疗头颈躯干和四 肢部下3区、下4区、下5区和下6区的病变。比如说,人体的腰部位于头颈躯 干和四肢部的下4区、下5区和下6区,所以,多于腰痛的患者,如果疼痛部位 位于后正中线,就可以选用下6这一进针点来治疗;如果疼痛部位位于下5区, 则应该选用下5这一进针点来进行治疗,当然,左边的疼痛应该选用左侧踝部的 下5点,右边的疼痛应该选用右侧踝部的进针点;如果疼痛部位位于下4区呢? 那就选用下4这一进针点来治疗。腕踝针的进针点我们确定了,也知道每个进针点分别可以治疗身体哪个区域 的病变。那么,腕踝针的针刺操作与我们前面所讲述的传统的毫针刺法相比,
4、是 否一样呢?答案是,不一样。腕踝针针刺操作的主要特点有2个:第一,其针刺角度为平刺,针与皮肤呈15至30度夹角,刺入皮肤后针身位 于真皮下,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筋膜层。第二,腕踝针操作时不需要做任何行针手法,患者针下也不需要有任何感觉, 医者感觉针下是松软的。若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反而 需要将针退至皮下,重新沿真皮下刺入,直至患者针下没有任何感觉为止。至于腕踝针操作时的体位、消毒、留针及出针等步骤,则与传统的毫针刺法 基本一致。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腕踝针的临床应用。一、适应范围在腕踝针疗法中,每个进针点所治疗的病症大致包括两方面:1 .同名区域内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等
5、所引起的各种病症;2 .主要症状能反映在同名区域内的各种病症。总的来说呢,该法的适应范围还是比较广的。二、处方选穴原则腕踝针疗法的处方选穴原则有五:1 .上病取上、下病取下这是针对上、下不同分区而言的。如前额的体表区域属上部,故前额部疼 痛选上1点治疗为主。2 .左病取左、右病取右这是针对左、右对称的6个体表区域而言的。如左侧乳房位于左上2区, 故左侧乳痈选取左上2点治疗为主。3 .区域不明、选双上1对于部分疾病无法确定其所属体表区域的,如失眠、高血压病、全身瘙痒 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等,以及病因复杂难以明确判断其 所属体表区域的疾病,均可选取双上1点进行治疗。4 .上下同
6、取指的是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位置靠近横膈线时,不仅要取上部的进针点,还 要取与之相对应的下部进针点。如按体表区域的划分,胃脱部大致属于双下1 区和右下2区,故治疗胃院痛不仅要取双下1点、右下2点,还应根据其病症表 现靠近横膈线而加取双上1点和右上2点。5 .左右共针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1区,临床治疗时应取双上1或双下lo 又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6区,临床治疗时则应取双上6或双下6o另外,在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疾病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腕踝针法进针一般不痛、不胀、不麻,如出现上述症状,说明进针过深, 则须调至不痛不胀等为宜。2 .把握准确的针刺方向。即病症表现在进针点
7、上部者,针尖须向心而刺; 反之,病症表现在进针点下部者,针尖须离心而刺。3 .进针点位置有时要根据针刺局部情况及针刺方向进行调整。如针刺部位 的皮下有较粗的静脉、瘢痕或者伤口时,或者针柄下端有骨粗隆不便针刺,针刺 方向要朝向离心端等情况时,进针点位置要朝向心端适当移位,但点的定位方法 不变,要处于区的中央。4 .有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如症状中有痛的感觉,首 先按痛所在区选点。5 .如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刺法中的异常情况处理方法 进行处理。6 .对于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异常及与疼痛相关的运动功能障碍, 往往一次针刺治疗即可见疗。若针刺后症状未能改变或改变不全,除疾病本身原 因外,往往与针刺时体位不正、针刺点位置在区内不够居中、针刺进皮下不够表 浅、方向不够正直、刺入长度不当等因素有关。如确属针刺方法问题,要将针尖 退至皮下,酌情纠正后再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