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346865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7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docx(8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1、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词五首教案范文,盼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教学目的 1、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悟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会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学问。 教学要求 1、在理解语句的根底上,适当结合写作时的生活背景,领悟其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展再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的内容,领悟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 教学难点 1、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欣赏,它抒写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予着杜甫盼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颜色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根底,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准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气的季节,需要雨水的滋润。正值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季节吗?面对着这场准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是随着风静静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心里对它布满欣喜与鄙视的心情。

3、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旧灯火通明。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盼望,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诗人的视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其次天早上诗人看到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宫城,诗人的心花伴同春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到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美丽,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原来没有知觉的事物,写

4、得它似乎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它夜间静静地来到,培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妙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妙品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静静的意思。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精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我们赞成后一种注解。为什么

5、?一是这样注解切合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气蓬勃,正与春雨催发亲密相关。把发生理解为催发生气,更切合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这样注解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法当然缺乏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明显用了庄子中的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4、如梦令中的争渡二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把争字解释为竞争。抢先,看来不大符合原词的意思。由于天气已晚,又在藕花深处,同别人赛船是不大可能的:有人解释为快划,这虽然和上下文可以连贯起来,但实际上船入藕丛,障碍许多,是快不起来的。因而,把争解释为怎比拟适宜。争作怎讲,诗词中

6、时常见到。如白居易的燕子楼中,就有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之句。 5、如梦令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李清照这首词,外表看来,重点是在写自然风光,但实际也是为抒情,而的情主要是由景引出的。这便是景中含情,情由景生的艺术境地。赴溪亭巡游,至日暮兴尽而归。这里的兴明显是由于自然风光的吸引而产生的。沉醉不知归路的沉醉本意是指多喝了酒,但也未尝不意味着为自然景物所沉醉而流连忘返,一味欣赏景物而迷失路途;在暮色苍茫中误入藕花丛中,又消失了一片新的美景,使不忍心破坏它,也不愿立刻离去,不由发出怎么渡呀的呼声;当一滩鸥鹭被惊起,暮霭沉沉的天空突然闪烁着一群白色的水鸟,和水面的荷花交相辉映,就构成了更新奇、

7、更美妙、更迷人的景象。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可以想象,也许又沉醉了。 日暮、沉醉、归路、兴尽、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都是在写事物的进程和进展,给人以详细的跃动感,一景推动一景,一环紧扣一环,到处都是在写动。这就使作品形象生动,富于吸引力。但是,并不只是写动,也留意写静,且是动中取静。日暮、沉醉、晚归等,本身就有某种静的含义。这种静是从动中引申出来的。而误入藕花深处,则制造了一种盘旋、曲折的意境,在词的节奏上和感情的进展上,给人一种起伏的感觉。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静。有了这种静,更能衬托动,也更能感染读者,产生更剧烈的艺术效果。) 6、西江月的物与情是如何统一的? (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扬、豪气奔放

8、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象,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词人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看到的乡村景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风格,犹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美的享受。 明月别技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运笔细致,足见敏锐的洞察力;富于生活实感,不亲历其境是决然写不出来的。以明月起笔,是别具匠心的。由于他是夜行黄沙道中,假如把夜写得漆黑一片,就会大煞风景。他抉取明月来写,画面就消失了若干亮色,给人以清景幽色之感。以明月泻辉,鹊儿惊飞,离枝而去的动,衬出了月夜的静温柔幽美。此外,这句还给我们留下了艺术上的空白,让我们用想象

9、去填充:不用许多笔墨渲染月之明媚,但从明月惊鹊四字,却见月光之皎洁;鸟鹊跳枝,不写啼声而啼声自见。为了更显示月夜幽美,又将清风鸣蝉纳入画面。这样惊鹊与鸡蝉相照应,明月与清风融一体,交错成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现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假如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季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唱歌。蛙如同此,人乐更甚!通过拟人和

10、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快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这两句,注意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奇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假如说上片是写夏夜之晴,着重在写物,那么下片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幅图画的组织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好像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异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

11、味,深遂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对此先将笔一跃,然后又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夏夜之景以及感受。上片写并月风光,吹来阵阵稻香,蛙声一片,奏起丰收乐章,说明对稻谷丰收的喜悦之情。下片从行人的感受写到行动和心情,上下连接,笔调活脱轻快,与行人惊喜之情相和谐,增加了词的表达效果。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特色是以数入调,构成美丽的意境。上片倍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处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

12、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字用得奇妙无比。星一多,则不行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稀稀小雨,才构成清朗舒适的境地,以衬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地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春夜喜雨 第3、4课时:如梦令 第5、6课时:西江月 教学过程 春夜喜雨 一、组织教学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状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留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

13、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准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风光:由于下

14、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得意。 这两句在构造上相互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一样。因此,对仗特别精工。) 5、最终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其次天早上雨后的景象,依据题目来看,应当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其次天的情景呢? (这是由于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绽开

15、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妙春景。) 7、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悟,诗中尽管没有消失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存着这种读法。 六、齐读,背诵。 如梦令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解释,把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简

16、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跟友人们郊游的欢快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2、提问:依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认真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其次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3、小结:词作没有详细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特别奇妙,布满了生活

17、的情趣,表现了喜爱生活。 五、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六、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拟,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这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鸳等字押韵。 七、齐读,背诵。 西江月 一、组织教学 二、参阅解释,把握有关内容。 三、范读,朗读。 四、理解内容。 1、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撤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罔,我们分别理解。 2、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现怎样的景象? (上阕写的是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漂亮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涯,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犹如白昼,惊醒了栖

18、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缓缓,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笔下的农村夏夜布满了喜悦的气氛。) 3、齐读上阕,体会。 4、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突然乌云覆盖,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僻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突然消失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已布满了欣慰的感情。) 5、齐读下阕,体会。 6、小结:这首词描写了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漂亮景象。尽管当时正撤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喜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开心的心

19、情。词作语言质朴,风格清爽,值得我们好好品尝。 7、 齐读,体会意境。 五、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六、齐读,背诵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2、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争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以下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际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

20、、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理想。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渐渐扩大军事力气。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

21、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气势宏伟,大方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美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风光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概,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势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

22、千的壮美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靠,被这里开阔秀丽的风光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

23、是诗人的想像,说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风光,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敞;“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缓缓升起,带来了暖和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妙的江南风光可欣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

24、,浑然一体。诗中对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其次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亮,语言通俗,内容清爽,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宠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25、: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头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气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

26、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缺乏”,是由于看缺乏,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沉醉在这美妙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

27、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常常行经风景美丽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美丽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舒适,布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沟通。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在曲

28、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颜色,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马上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回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

29、,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终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

30、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教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3、最终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最终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势。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骑马游西湖的诗

31、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精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精确流畅地背诵。 3、古代诗词五首教案一等奖 1、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会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

32、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敏捷。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见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苦痛,他单独一人来到四周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

33、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孤独,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登临:诗人登到

34、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很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 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剧烈渴望。 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

35、看到一个深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观察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单独站在幽州台上,他仰视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7、写作特色:气概磅礴,胸怀雄伟 气概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丽;胸怀雄伟:胸怀宇宙 板书 2、望岳3、登飞来峰 导入新课 清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的喜爱是相通的。细细品读山水,我们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绚丽多彩,读出山与水的性情,更读出一种追求人性至高境地的胸襟。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感受诗中山水的绚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望岳 一、齐读诗歌 二

36、、解题,了解泰山。 学生先介绍。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春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观察泰山。由于山势高耸特别,山南山北的风光各不一样,可谓奇妙秀丽。山中还经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有古语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 视频了解“泰山” 三、自主学习望岳 1、学习方法介绍: 查资料:正确地利用资料而不依靠于资料,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小组沟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与人沟通,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个人学习:深入思索,使人睿智。 阅读书上简评:简评帮忙我们理解诗歌,运用好书本上的

37、资源。 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古诗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读中感悟。 2、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答复确定内容,用追问思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远望青未了宽阔 近望神秀高大 凝视云、鸟 愿望众山小 四、鉴赏诗歌 1、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表现景物的特点?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泰山高大宏伟。 “齐鲁青未了”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阴阳割昏晓”说明高。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进展赏析。 、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宽广”诗人当时喜悦的心情。” 、句。描写了泰山风光秀美 赏析:“造化钟神秀”拟人手法,就是说大自然把奇妙秀丽都聚拢在泰山

38、身上。“阴阳割昏晓”“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说明泰山的南北明暗不同,说明泰山雄伟高大。 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泰山的秀美 、句:诗人心胸很坦荡。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点面结合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诗句说一说,尾联如何表现泰山的宏伟的,有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胸气势? 补充:运用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夸大的手法从侧面衬托泰山的雄伟高耸。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杜甫24岁时曾参与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

39、的前途照旧布满信念。 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颜色。”诗中“胸”明显皆自己之心胸。我们再读一读诗歌,看看在你的眼前将会消失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望岳表现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5、我们了解到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的感情总是很肤浅郁结,但是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却感受到了别样的杜甫。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介绍写这首诗的背景。 背景介绍: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头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美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

40、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颜色和情调。 杜甫24岁时曾参与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少年气盛,对自己的前途照旧布满信念。25岁时候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望岳”千古名篇。“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月最早的一首。 6、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许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7、齐背诵望岳。 登飞来峰 一、过渡引入 读杜甫的望岳,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勇攀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和气概。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41、 齐读诗歌。 二、解题,了解飞来峰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奇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三、自主学习登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提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飞来峰。 四、展现学习成果 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随学生的答复确定内容,用追问思索的形式探究诗句的和蕴含的情感。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答复 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夸大 2、诗

42、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异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闻说:听说。鸡鸣见日升:传奇。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观察太阳升起。 3、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答复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不畏:不怕。缘:由于。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出处古文: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网络用语: “夫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下一点也不希奇”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 释义:比方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剧烈反对。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憧憬美妙前程,期盼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方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展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