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8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8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二)》作业考核试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A卷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附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题4分,共20分)1、以下属于苏轼的作品的是( )A.前赤壁赋 B.后赤壁赋 C秋声赋 D登楼赋2、以下生平诗作近万首的诗人有( )A 杜甫 B 王维 C 陆游 D乾隆3、欧亨利的作品有( )A.麦琪的礼物 B警察和赞美诗 C.最后的藤叶 D项链4、徐渭的四声猿杂剧包括( )A狂鼓史 B玉禅师 C雌木兰 D女状元5、辛弃疾词的特点有( )A爱国抱负 B满腔忧愤 C雄奇豪壮 D苍凉沉郁二、判断题(打“”或“”,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题4分,共20分)1、袁宏
2、道是晚明文坛“公安派”的领袖。2、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一文最初题为我的信仰。3、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命题。4、苏轼的前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四年。5、聊斋志异阿宝的故事发生于江西。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请默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说说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复杂心态和人生态度。并且说明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2、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 专业:学号: 学习中心:(附答案)$ 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一、多项选
3、择题(以下正确答案至少有两项,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ABCCDABCABCDCD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4分。共20分)题号12345答案三、论述题(3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请默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说说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复杂心态和人生态度。并且说明作者是如何以月贯串全篇的?答:这首词上阙望月,下阙怀人,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聚散离合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
4、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2、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的?答:
5、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在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方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铺设开,通过讲述一对生活比较贫困的小夫妻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为了给对方赠送一件圣诞节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而两个人由于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以至于对方送的礼物没有任何用处的故事,揭示了精神与幸福超越了物质这一深刻的主题,即人与人在交流和相处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爱,也要学着如何去爱人。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欧亨利独特的语言表达手法以及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尤其是在结尾处,给人一种经历风雨之后的温暖的感觉。3、你是如何理解“文如其人”这句话的?请结合相关作品论述之。
6、答:“文如其人”出自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从古至今,都有文如其人之说,将一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等相比较,从而得出许多作家、诗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能够体现人格或者有一定相似这一结论。一个人写文章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真正写出了他想反映的实质那么他就写出了他的心声看一个人要看他写的东西如果他的文章凛然大气那么他也是个如此伟岸之人写文章总拘泥于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么他的内心也是如此有一篇文章叫文章千古说韩愈就感受得到韩愈的文如其人。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文如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