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416290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a教育的哲学基础及实践进路摘要:人类栖居的世界原本是诗意盎然的,人拥有感受世界诗意的心灵,具有创造性运用语言符号创造诗意的能 力,但受异化的物质对象化影响,世界不仅遮蔽了诗意的光华,而且人也逐渐淡漠诗意栖居的价值取向和发现 与创 造诗意的能力。以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冯思佩老师教授贩卖一课为例,采取哲学思辨和课例分析?合的 方法,论述诗意教育以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为基础,具体实践进路的前提是激发动机、把握起点,做到 心动、 德动和行动;基础是融合内容、建构中点,做到归真、求善和至美;保障是巧用策略、达成终点,涉及知识、合格 和 能力等方面。进而探寻科学之“序#,步入合理之“轨”的目

2、的性与规律性。关键词:诗意教育;本体论;认识论;主体论一、诗意教育的哲学基础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忘记了哲学或缺乏哲学基 础, 各学科自然会缺乏扎实的基础,诗意教育也不例外。要促 使富有民族教育特色的诗意教育焕发时代的光华,除了做 好文化渊源梳理、教育体系建构、教育资源统整等工作之 外,还应该回到哲学之基石,探索诗意教育“在者”之所在、 “是者”之所是。(一)本体论:人类栖居之所是诗意盎然的世界所谓本体论,是指研究世界之所以存在的理论。正 如大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言,哲学上引起最大困难的一 个区分就是“现象”与“实在”的区分,也就是事物好 像 是什么与它究竟是什么的区分”对于“现象”世界 的认 识

3、,不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有关创世纪的认识大 体运用的都是“好像是什么”的认识方式,均将世界的本 体视为超自然神所创造或命名的存在,例如盘古开天地、 女蜗补天以及古希腊神话),使人构成这个世界的要素主 要有天国的神灵、人世的生灵以及地狱的鬼怪。天国的世 界是天帝或上帝主宰的众神栖居之所,也是人世向往的埋 想栖居。而人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基本元素 分化出来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构成的自然世界和一家一 户构成的社会世界。除此以外,还存在一个人类罪孽、堕 落的鬼怪世界,俗称为地狱。这三个世界交相辉映,构成 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三维空间。而对于“实在”世界的认识,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古典哲学

4、以发现世界的本质、第一 原理为己任,以形而上学本体之思的方式,将世界的本体 要么指向物理的水、火、气,要么指向非物理的“理念”、 being” “数”。在这种“究竟是什么”的本体论认识的 影响下,人逐渐 和天国的世界、地狱的世界以及自然的世 界疏离起来,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对象化为社会的存在。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的主体性逐渐增强为“世 界 的主宰”,对世界的认识逐渐发展为唯物、理性的方 式, 即凭借概念、判断、推理认识世界。这种方式排斥情感、 蔑视人的感知能力,人与世界,尤其是人与自然世 界的关 系变为主客;对立的认识、利用、改造的关 系,割裂了 人与世界和谐关系的建立与诗意关系的联系,成为灵魂

5、无 依、物质异化的存在。在诗化的哲学本体论视域里,海德 格尔一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将 人的世界视为一个 民胞物与、物我同一、生命化的有机 整体,人类应该发挥 诗人诗意栖居的功能且借助诗回归诗意盎然的精神家园 这个家园就像他在筑-居-思一文中所描绘的:日月运 行的星空,群星闪烁;春夏秋冬的 变化,白云在天空自然 飘荡,天空显得格外湛(深远;大 地是承受者、开花结果 者,伸展于岩石和水流之中,涌现为植物和动物;而人类 的世界,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促使人感受到家庭并不是单 纯地居住在单调或者华丽的 居室之中,而是居住在诗意的 精神世界之中。(二)认识论:人拥有感受世界诗意的心灵所谓认识论,是指探

6、索人类知识可能性的理论。传 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以追求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知识作为 根本目的与终极关怀,采取概念、判断、推理等纯粹理性 的思维方式,显然割裂了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在场 与不在场之间的联系,导致人与世界的二元对立。作为宇 宙的生灵,人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而 且还是社会的 存在以及自我的存在;人不仅是大地的栖居者,而且还是 大地沧海桑田的见证者和体验者。如何认识大地四季变迁 的风景,体验大地草木枯荣的情感,这离不开善感的心灵; 人之心灵如何发现生存世界之诗意,在诗学的世界里,诗 之诗意源自人善感心灵的“发现”,形成了 “发现说”。 钟峡在诗品序里作了确切而生动的诠释:“气之动物

7、,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形诸舞咏。”自然存在之“气” 这一元素催动了四时节候的更替,也促使自然界万物勃发 生机。自然之万物的摇曳多姿,在恰当的时空自然触发人 内在的生命感动,人的思绪与性情随之激动和摇荡,于是 手舞足蹈并赋诗吟诵,诗意就勃发出来。这个过程和音乐 的发生有点类似。“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 感于物也。”(礼记乐记)据孔子家居记载,德 行超凡的颜回只要听到有人哭泣,就能推知人有死别之伤 与生离之痛,究其原因在于,他曾经听闻母鸟与幼鸟分离 之悲鸣,从自然鸟雀的悲悯推测出来人之哭泣的生离死别, 根源 于人内心的活动;而人内心的活动,则是外界环境刺 激的结果。“凡音者生?人心者

8、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 外 而化于内。” &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在诗意发生与音 乐发生的对比中可以发现,无论是音还是乐,都是人内心 生成的东西,其关键之处在于“物、人心与音乐或诗意” 三要素的作用。其中,“人心”是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外 在之“物”又是左右“人心”变化的逻辑前提,音乐或诗 意不过是“物与人心”互动的结果而已。这样看来,“物 何以动“心”就成为催动诗之“诗意”发现的闸 门,打开 这个闸门,诗意就萌发衍生开来。钟峡推导的“物之动心 的缘由在于“气这个“气”,既是充塞天地 之间木体存在 的元气,又是四季流转的现象节气。它具有使大自然成为 “在者”的本体功能,又具有感于人心 的意象功

9、能,即具 有使人内心性(外化象征物的功能。因此,诗意的发现机 制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物触发 诗人内心的感动,从而 促使诗人敏锐地对外在事物进行人生经验视角的审美观照、 分析、判断和提炼,迅速注入思想和情感,最终凝结为意 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诗”的艺术。那些历来被称为“天 籁之音”的富有诗意 的名句,与其说是外在之物变化的结 果,不如说是人心 之情思迁移外在之物的结果。明月、野 火和春风等的外在之物自生自荣、自美其美天地之间。诗 之诗意的发 现、表达、传播需要通过诗人善感之心灵,以 慧眼识之、以妙手得之。自然界不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同样的道理,自然界不乏诗意,而是缺乏发现诗意的眼睛 与善感诗

10、意的心灵。(三)主体论:人具有创造性运用语言符号创造诗 意 的能力所谓主体论,是指研究对象是什么的理论。在普罗 泰戈拉的视野里,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在柏拉图的视野里, 人是理性的生物;在笛卡尔的视野里,人是思想 的存在;而 在卡西尔的视野里,人是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创造文 化的动物(2)o相比较而言,从事诗意教育,需要发挥认 识论强调的人之心灵善感的“发现”作用,还需要发挥人 之主观能动的“创造”功能。苏轼的庐山烟雨诗,恰 到好处地说明了 “发现”之外还需要“创造”的要义。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这首28个字的诗 作,在古人惜字如 金的原则左右下,

11、居然有两个句子是重复的。诗人何以要 首句、末句完全重复呢?其诗意运行机制是什么呢?唐代 临济宗禅僧青原惟信说,他参禅经过了 “见山是山,见水 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 水;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 水”的三个阶段(五灯会元卷十七之青原惟信禅师 章)。在第一阶段,青原以凡眼看山水等世界,世界之山 水万物不能促使“我”内心感动,因此,山水便成为客观 的存在,“我”也发现不了山水所蕴涵的“禅意在第二个 阶段,他将“我”融于山水,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之 境界,发现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于是客观 存在之山水演变为“物”“我” 一体的“山水”;在第三个阶段,他经过人生的修为,豁然领悟,山水与“我

12、”并 无关涉,“我”可以勘破现时的“山水”成为无限的存在。 青原禅师“禅意”的获得的三个阶段实质上就是“无发现” 一 “发现” 一 “创造”的过程。苏轼的庐山烟雨这首 诗之诗意发生机制也是同样的。首句所描摹的“庐山烟雨 和“浙江潮”都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而这些景象恰好 触发诗人内心的 感动,于是豁然发现:变幻莫测的“庐山 烟雨”、雷霆万钧的“浙江潮”恰好与“流离颠沛”的身 世与“起伏不定”的心潮有了 “未到千般恨不消”何其相 似的诗意。而人生不能停留在此,诗意除了发现,还需要 创造。经过“及至到来无一事”的主观努力,或者说诗人 将自己凌驾在客观世界之上,即使处在“庐山烟雨浙江潮 的世界,“我

13、”仍然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无风雨也 无晴”,不 以风雨为忧,不以晚晴为慰,而“一蓑烟雨任 平生”。关于诗之诗意创造机制,毛诗序说:诗者,志 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 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尸”这就是说,诗之诗意其实 就是“志”的外化,是出自人内心的情志,是人主观努 力 的结果。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不是世界存在什么诗意才 去发现诗意,而是诗人为了存在而去追求诗意,乃至诗意 地栖居。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在“遮蔽一去蔽一敞开” 这样不断循环的运动中生成的。那么,诗人写“诗”就是 “去蔽存真”的活动。如果说“去蔽”是

14、对真理(等同于 诗意)“遮蔽”发现的活动,那么,“敞开”就是对诗意 的创造,创造离不开情感、心志以及语言的协同作用。读到余光中先生的“坐莲池畔/怔怔看莲,也让莲 看 /直到莲也妩媚/人也妩媚/扪心也有香红千瓣3 !诗句时,人 们自然产生疑问:莲本来无所谓妩媚,为什 么会让人怔怔 地看,看得如痴如醉?余先生自己对此作了生动的解说。 他认为,自己驻足荷塘,凝神相望,眼眸 转动,一瞬间便觉 悟:田田之莲与亭亭临风的我,不复可分,超越了物我的 界限,更超越了时空d原来莲之妩媚是人之情感的作用, 在情感的驱使下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心志,而把这种情感 移植到莲花上,它便成为了一种植物之花与情感之花融铸 的意

15、象,于是诗作就 具有一种清新、甜蜜、含蓄的“诗 意”。这个“诗意”的发生离不开情感,也离不开思维。 诗之思不同于日常的逻辑化思维,它往往从感性入手,借 助形象化手段去组合意象,从而呈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 因而是一种艺术化的思维。海德格尔认为,“诗的本质寓 于思之中”。这就说明“思”是诗所以为诗的本质根据。 然而,语言又是诗与思发生对话的先决条件。这就说明, 诗意的创造离不开语言、意象、诗思等要素的协同作用。 借用诗歌理论家王翰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葡萄美酒夜光 杯”,即诗人用某种玉石(语言材料)制成夜光杯的意象, 以夜光杯的意象来承载葡萄美酒的诗意(5二、诗意教育的实践进路从认识论而言,教育是人

16、为的,终极关怀是为人 的p 不管是人为的教育还是为人的教育,均应该是切中教育本 质之“轨”且符合科学之“序”。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言, 学习要做到循序渐进,首要的工作就是需要找到一个明确 的、合乎科学的“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只有遵循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 下去,教育才能有好的效果可见,探索诗意教学的“序 礼其实质在于把握其存在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主体论基础, 进而探索出契合教育本质的实践进路。(一)前提:激发动机,把握起点从发生机制而言,在传统教育学的研究视域里,教育 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无论是“劳动说”还是“上层建筑 说”,均强调外在于学习者的教师、社会、政治、

17、经济等 要素的影响,而忽略了学习者作为主体人的存在。从哲学 主体论视域来看0诗意的获得0无论是发现说还是创 造 说,都是人主体性发挥的结果。1 .心动:激活应需刘勰有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外在于人存在的无机界、有机界和人造的物质世界 等事物、人物、景物,之所以具备人之喜、怒、哀、乐的 情感,是因为人之心动。心动,心到物边便是情、物来心 上即化文。好文章是心的产物一心融于物,物就著我之色 彩;好教育自然也是心之功能作用的发挥一物化为心,心 随物之变迁而兴观群怨。孔子讲得更为明白和系统一些:“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 乐亦至焉。8 所谓的诗,不过

18、是心中之“志”的语言化结 果而已。因此,开展诗意教 育的逻辑前提在于:把握学生 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内心有所感 动。广东省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教师冯思佩在教授贩 卖一课时,深谙诗意教育“心动”之道,首先呈现几张 富有童话色彩的售 卖店,将学生带入熟悉的校门口的小卖 店买零食、文具等美好时光。之后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旁 白:“在童年的小卖店,我们买过几包零食,几粒棒棒糖,买 过快乐与美好,也买过无数的责骂。”其结果,学生所见、 所听 和所感均因心动而生发出这样的愿望:“如果我拥有 -间小卖店,该有多么好呀。”2 .德动:唤醒生成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诗意教育也不例 外。

19、任何学科教学都需要正视的问题是:如何结合学科 的 本质进行立德树人。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视域里,德育 似乎是规训的代名词,成为“渗透”的外在物。在孔子的 诗意教育思想论域里,“诗之所至”的同时就是“礼之所 至”;孟子更是断言:“仁义礼信智,非外3我也”(9这就 阐释了学科知识教学和立德树人的辩证关系:德育与学科 教学不是处于主客体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圆融互摄的关系。诗意教育只有在心动的基础上促使 学生德动,他们才会带着一个赤诚的心去跋涉自己的人生 路,即使面对的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寸步难行,他们 也会赋予脚下的路以美好的、纯真的意象。在上例中,冯 思佩老师在触发学生心动的基

20、础上,巧妙设置了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有一家小 店,你想贩卖什么6这个问题的 提出建立在童年美好生活回忆与买零食、玩具经验的基础 上,学生自然答出自己想贩卖文具、书籍,甚至欢乐、友 谊等富有德性内涵 的东西。这就叫“诗之所至,礼亦至 焉”,这就叫心动诱 发了你作为社会人的、潜藏的德性之 善。3 .行动:最近发展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其生活阅历与德性修养 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诗意教育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文采炫 耀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田野。学生的成长都有 自己的起点,起点不同也就意味着诗意教育的切入点设计、 生长点安排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教师 的预设。如何发现学生的“最近

21、发展区”?答案就是让学 生走在成长的路上,自己相遇成长的世界和未曾遇见的自 己。在上例中,冯思佩老师在触发学生有关小卖店生活阅 历心动和做一个善良的售卖店店主德动的基础上,设计了 有关导引学生售卖行动 的情境:夕阳下,一个孤单的孩子 等候晚归的父母;地 铁里,低头一族看手机;夏天里,干涸 的河流等。每一个图景均配备“售卖店”有关的柜台、器 具以及售卖的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小店的风格、 贩卖的商品)。事实上就是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适时、适 度、适量地提供情境、思维和言语表达等支架。值得注意 的是,诗意教育提供的支架不能成为限制学生行动的“套 子”,而要从“最近发展区”出发,获得发现或创造诗意

22、 的时机、材料以及水平上的最适恰的帮助。(-)基础:整合内容,建构中点从本体论而言,1972年,奥地利后现代主义哲学家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1902.7.28-1994.9.17)出版的客 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 “三个世界”(旧的理论。 套用其理论,学生事实上需要面对以下的世界:一是自然 的世界,这个世界由无机界、生物界和人工物质世界等构 成;二是人类社会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客观的自然社会、实 然的人与人交往世界、应然的人与人相处的伦理世界等构 成;三是自我的世界,这个世界主要由 非本真的本我世界 意识与无意识的社会化的自我世界和本真的理想化的超我 世界构成。诗意教育的资

23、源整合、内容建构以及教育活动 的展开,如果不考虑这些世界对于学生成长的关系,那就 会导致教育内容和形式要么成为“风花雪月”的符号游戏 要么成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1.归真:自然的诗意人是自然之子,自然的世界是人得以存在的物质 基 础。受全球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制约,学校教育奉学 科知 识本位、功利的效率至上主义为圭臬,课堂成为传授学科 知识和规训高大空远人生大义的场所,不仅遮蔽了教育的 诗意,更虚假了教育本应该重视的物质基础。如何回归教 育诗意的本质?需要做到:首先,要摆正 教育与自然世界主 客体对立的关系,赋予自然世界以主体地位;其次,尊重学 生作为自然人的事实,返璞归真,让学生直面

24、真实的无机 物、有机物与人造的物质世界;最后,秉持赤子之心去对 话自然、建构人与自然诗意的关系。在上例中,冯思佩老 师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为“归真生活,启迪诗思”。她出示 自然之阳光的东升西落、自然之飞鸟的搏击长空以及热闹 小区的无人顾及的寂寞秋千等图片,意在引发学生思考:我 们该怎么贩卖如此美好的自然?如何抖落追名逐利的风尘? 如何将朝阳、晚霞、(天、白云以及自由自在的秋千贩卖 给需 要的人?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自然的诗意,冯思 佩 老师给出了思维的支架一 “一片归真的风景+ 一个 归 真的问题+ 一个贩卖的工具”。学生自然可以写出这样的 诗句:“一艘停泊的船/装满镶着金边的流云/逐 渐变暗的

25、 山/她怎么还不来? ”2,求善:社会的诗意不可否认,作为自然的人,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具 备 自然的属性。而马克思的一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口,将人的品质提高到社 会类的 存在物高度,并肯定人只有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里,才 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 对象作为社会化的动物,人的存在其实是有层次与境界的 如何促使学生从客观的社会、实然的社会,走向理想的应 然社会,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辨识人与社会关系的 善与恶,发现或创造人与社会交往、对话、建构等活动中 的诗意。在上例中,冯思佩老师在归真自然诗意的基础上, 引入小王子这一童话小说课程资源,探索

26、小王子先后 周游六颗星球仍不快乐的原因,进而链接当今社会“步履 匆匆,无人 顾及周围的风景”“地铁人头攒动,无不低头 玩弄手机”等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人与人相处的善心、 人与人对话的善意、人与人交往的善行。于是,在上一个 环节“贩 卖自然世界风景”的基础上,学生感悟到:更需 要用时间的、空间的容器,将属于当然、实然和应然社会 存在的真诚、谦虚、平等、公平收藏起来,然后贩卖给异 化的 社会。最后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诗篇:“我要开一家真 情 小卖店/把眼睛对视眼睛的真情储存起来/贩卖给总 是 对孩子咆哮的父亲或者母亲/好让他们弯下腰来/读懂孩子 需要的童年。”3.至美:自我的诗意哲学现象学将人自我的世界

27、区分为先验自我与经 验 自我,而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的自我世界分为本我、自我 和超我。无论哪一种划分,教育的终极关怀都是起于学生, 也是终于学生的。自然的诗意和社会的诗意均属于外在于 学生自我的世界,尽管属于物质基础或逻辑前提,但这些 外因终究需要学生自我世界的内因发挥作用,才会形成合 力。在上例中,冯思佩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相遇自我的世界, 更为了导引学生从非本真的本我世界实现向自我和超我世 界的跨越,设计了这样 的探究问题:无论贩卖什么,用什 么来贩卖,作为一间 小店的贩卖者,你是谁?你在贩卖 “货物”的活动里收获了什么?这样,学生才会写出“我用 我身上所有的浪漫/贩来一颗发光的小行星/送给黑夜

28、里/ 每一个赶路的人”诸如此类的诗句。(三) 保障:巧用策略,达成终点无论是何种教育,关注教育主体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是其终极关怀。在推行诗意教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窄 化诗意教育的现象,将具有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诗意教 育等同于诗歌教学,而诗歌教学尤其是儿童诗教学,又固 化为“写诗技法”的教学。从主体论视角来看,学生的发 展是创造性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相遇自然、相遇社会、相遇 自我,从而获得核心素养全面和谐发展 的活动。什么是核 心素养?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其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 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简而言之,所谓的

29、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需要锤炼的必备品格 以及需要修炼的关键能力。什么是必备品格?从未来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生力军培养的视角来看,学生需要锤炼的必 备品格自然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什么是关键能力?从 经济学的视角 来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 界定为:与工具互动、与他人互动以及自主行动具备的基 本能力p从这个角度而言,诗意教育不仅要传授认识诗意的 知识,而且还要陶冶诗意的情怀、启迪诗意的思维、导引 诗意的行为。具体到课堂,就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促进 学生认识有深度,夯实文化知识基础;促进学生社 会参与 有深度,锤炼好自己的品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有深度,修 炼好与世界互动的基本能力。1

30、.知识:认识有深度在诗意教育领域,师生是双主体相互指导的主体 间 性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师本”或“生本”关系。在 “师本”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教学成为传授知 识的活动,学生获得的只能是肤浅的、间接的“经验在 “生本”的课堂上,学生缺乏与思维、师生阅历相对成熟 的“教师”对话的机会,自然而然,学生所获得的探索, 也只能是同质的、指向确定性浅层知识的探索。无论是教 师、学生,还是教育教学活动,从哲学维度审视,世界是生 成的,人是不确定的存在,面对不断生成的世界以 及不确 定存在的师生,用一种确定的“师本”或“生本”的教育 方式,都难以产生契合核心素养观念的知识。在 上例中0 冯思佩老师在

31、教授贩卖一课时0其课题就是一个认识 论的知识问题:什么是知识?从传统形式逻辑的定义分析, 不过是“商人买进货物再加价卖出以获取利润”,这个确 定的定义显然不符合该堂课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的知识要义。 因此,冯思佩老师引导学生呈现归真自然世界:“深邃的 大海/有一间便利店/用陈旧的 梦/买来天上的海洋/然后, 出售给沙漠里的胡杨”;?善社会世界:“小区里的秋千/ 囤积了大量的童年/翘首以盼好几个季节/匆匆的脚步都走 向银行至美自己的世界:如果有一家小店/我一定/收集春 天的一片叶/珍藏蓝天的一朵流云/然后,开始卖给干涸 的眼 睛/捆绑的心灵/ 一个希望”。冯思佩老师运用师生 共同演绎言语实践的策略,

32、变经济学里静态的“贩卖”知 识为师生诗意生成的“收集、珍藏、赠送”等内涵。2 .品格:参与有深度受传统认识经验知识的影响,诗意教育尤其是语文 学科的诗意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也存在这样的现 象:将 文本的、生活的富有道德意涵的内容,采取规训的方式灌 输给学生,美其名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如孟3 .能力:发展有深度而不是生成的“能力在哲学领域,自从哲学从认识论向语 言转变以后,语言存在的本体地位得到了重视,相 对立德 是从事语言文字符号智慧培养的语文,似乎忘记了语言的 本体,也忘记了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忠告。总之,人从能力修炼的角度来看,常规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积累、识记的能力培养,无论

33、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成为传授德 性知识或学科知识的特殊认识活动。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指导,开始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能力培养逐步从认知走向建构、走向人际沟通与交往。但也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无 论是传统认识论范畴的教学还是 建构主义范畴的课程改革,其价值指向都注重的是“理 解”而不是“表现”,教育 的本体局限在定在的“知识”,子认为的仁、义、礼、智非外3一样,学生的德性品格的 养成是自我参与社会的结果,形同诗意之勃发,乃情动于 衷的结果。在上例中,一方面,冯思佩老 师运用情境创设 策略,将贩卖的小店变成人世间常见的房子,逐步演化为 宇宙天地;将贩卖的货物

34、从自然世 界的一壶茶水、一弯月 亮、一个海洋到社会世界的灯下晚餐、夕阳散步、世界救 援;贩卖的工具不一定是一只瓶子、一把秤杆、一个包装 盒,而是一颗良善的心。另一 方面,运用詹姆斯阿歇尔 (James Asher)提出的TPR教学法,无论处于何种境况,学 生均发挥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功能,全身心地投入 诗意探索之旅,不知不觉地锤炼活动品格,无论做一个什 么样的“贩卖者”,无 论采取什么方法贩卖怎样的“货 物”,买进卖出的都是内心的柔软、真诚良善的德性。类面对三个世界,大体而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需 要修炼运用劳动工具的能力;要处理 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需要运用好精神实践的工具;要处理

35、好人与自我关系,需要 修炼好语言实践的工具。这三 个工具所对应的能力中,起 决定作用的就是运用语言符号创造文化的能力。冯思佩老 师的教学策略值得称 道的地方,还在于她自始至终把握了 语言这一本体,设 计并实施了从一个词到一句话,再到一 首诗的言语实践,促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去相遇自然 相遇社会、相遇自我的风景,从而获得归真、?善、至美的 诗意。学生所呈现的语言表达才华无一不是自己与工具 互动、与他人互动、与自我互动获得的情思与修炼的能力 所致。综上所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本着自然的本性、 社会的善性和自我的美的塑造,自行敞开诗意的存在,也 自行遮蔽存在的诗意。诗意教育只有回归诗意盎然 存在 的本体世界、把握人之心灵善感的认识论基础,且发挥 人之主体论的创造性,才能促进实践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