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7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400828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7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7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7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题专题汇编7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7古代诗歌阅读(2 0 2 1 山东荷泽市端泽一中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注)高启:元末明初人。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鸟:大鹏鸟。庄 子 逍遥游中 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和朋友晚登西城,触目所及,树木凋零,仰望夜空,北辰闪烁,不禁悲从中来。B.颔联中诗人写自己客居他乡飘零江湖,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C.颈 联 中“生”字生动传神,好像鹏鸟借助

2、风力才长出了翅膀,突出了风对鹏鸟展翅飞翔的重要意义.D.尾联和首联遥相呼应,情绪一改悲伤为豪迈健壮,语言平实,感情真挚,于沉郁中见昂扬。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概括。【答案】1.B2.(1)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2)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3)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不禁悲叹:偌大天下竟然没有一个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错误。此处运用反问,暗指刘、杜二位友人就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的人才。故选B o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

3、 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从 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可以想见,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这句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

4、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 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尾 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 位 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

5、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杜甫去年登高鄢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注)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 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6、。4.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3.C4.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诗词的语言的能力。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感情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

7、)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颔 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颈 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尾 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结合注释“本诗作于762年至763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唐玄宗荒淫

8、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021,萍乡市湘东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山田中行李贺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渗渗虫啧啧(2)。云根苔葬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4)。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注释)(1)秋风白:古人以白色象征秋天。秋风又称素风,素的意思是白。(2)谬谬:水清而深。啧啧:虫鸣声。(3)云根:云雾升起之处。苔群:青苔。(4)冷红:秋寒时节开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泪珠。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用古代民间歌谣形式,在诗歌的开头三句运用了“三、三、七”的句法,

9、长句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B.四、五句描写了山中的苔辞和花,山间云绕雾漫,似有轻纱笼罩;六、七句描绘了秋天稻子成熟的特点和萤火虫在田域低飞的热闹情景。C.诗歌的最后两句,展示了幽冷凄清甚至有点阴森可怖的境界,如“鬼灯如漆”令人毛骨悚然,不过,“点松花”三字又带有生命的光彩。D.诗人用富于变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夜田野图,它明丽、清新、幽冷,使人爱恋,却又叫人忧伤,突出地显示了李贺诗歌独特风格和意境。6.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5.B6.(1)动静结合。诗中前三句描绘了皓月当空,秋风万里,静谧的环境,但也写到了草中虫儿唧唧鸣叫的声音,充满诗情画意。(

10、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中第五句,用“娇啼”一词,让挂着露珠的秋花,有了女性娇滴滴哭泣的特点,增添一种忧伤之感。(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第九句把鬼火比喻成墓中的漆灯,花朵似的点缀着森林。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着阴森恐怖的特点。(4)运用通感,多种感官相结合。“秋风白”“冷红”是从触觉方面来写,“池塘”“云”“苔辞”“花”“稻”“蛰萤”“鬼灯”是从视觉方面来写,“虫啧啧”“水流”是从听觉方面来写,“冷红”运用了通感,视觉通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得诗中意境清新而又冷凄。【分析】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热闹”一词不妥,“蛰萤”是指藏起来的萤火虫,因遇冷而光不甚明亮

11、的萤火虫,秋天的萤火虫本来就不多,这里不能体现热闹的情景。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的能力。“秋野明,秋风,塘水渗谬虫啧喷”秋风掠过,秋野明净,池塘积水深又清,草中虫儿唧唧鸣。仿佛置身空旷的山野,皓月当空,秋风万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虫声轻细,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山间云绕雾漫,岩石上布满了苔解,娇弱的红花在冷风中瑟缩着,花瓣上的露水一点一点地滴落下来,宛如少女悲啼时的泪珠。写到这里,那幽美清朗的境界蓦然升起一缕淡淡的愁云,然后慢慢向四周铺展,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为它增添了一种迷幻的色调。“娇啼”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鬼灯如漆点松花”远处的蟒火闪烁着绿荧荧的光,

12、像漆那样黝黑发亮,在松树的枝丫间游动,仿佛松花一般。“鬼灯如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阴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描写的景是最幽冷不过的了。泉水是人们喜爱的东西,看着泉水流淌,听着它发出的声响,会产生轻松欢快的感觉。人们总是爱用“清澈”、“明净”、“淙淙”、“潺潺”、“叮咚”之类的字眼来形容泉水。运用视觉和听觉,描摹出此处泉水清幽而又滞涩的形态和声响,富有艺术个性,色调也与整个画面和谐一致。“冷红”运用了通感,视觉通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得诗中意境清新而又冷凄。(2021深州长江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喜赦沈俊期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皆归。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

13、白衣久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注:肆管:宽赦罪人。青衣:指报赦的官吏。唐代八、九品官员服青色。白衣: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这里是诗人自指。合浦叶:古时传说合浦县有种大树叶,人坐其上能随风飞翔。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流放、遇赦的时间、地点,字里行间饱含辛酸和赦免后悲喜交加的情感。B.颔联紧承上联直抒胸臆,通过比喻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瞬间的兴奋心理。C.颈 联 的“青衣”对“白衣”,表明了诗人身份境遇,又从色彩上渲染出凄清的韵味。D.本诗风格苍凉深沉,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浑然成章,是记事述怀佳作。8.本诗尾联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7.

14、D8.运用想象:作者要凭藉合浦叶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间飞回洛阳,尾联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表达了作者归心之切。炼字精准:句中的“将”字用得颇有考究,若易以“似”“随”等字,便有点煞风景,显得平庸无奇了。【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苍凉深沉”错误,诗歌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清新活泼,无苍凉深沉之感。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炼句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的特色,可以从内容、手法、语言等角度加以分析。内容上,尾联不直言归家,”俱向洛城飞”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飞”字表明诗人的心境比“归心似箭”还要急切。手法上,结合注释合浦

15、叶的传说可知,“还将合浦叶”表明作者想象着自己凭藉合浦叶神奇很快飞回洛阳,运用想象的手法突出归心之切。语言上,如果把“将”字替换为“似”“随”等词语,与后句“俱”字无法照应,“俱”字说明合浦叶伴随作者归家,助其一臂之力,更见其归心之急,用语精准新颖。(2021渝中区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邻山县道上作陆 游微雨晴时出驿门,乱莺啼处过江村。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注 邻山县是陆游入川的第一县,在他到邻山县之后,写下了这首诗。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创作此诗时,刚好雨过

16、天晴,一 个“乱”字暗示了诗人“出驿门”时的心境。B.“微雨晴时”即时间,“乱莺啼处”为空间,首联既有时空转换,又有视听结合。C.诗人一路前行,迎着朝阳骑着马,身后悬挂的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D.旅途之中,诗人借酒浇愁,任由衣袖挽花,残花沾袖,举酒悲歌,思绪万千。10.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9.C1 0.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漂泊在外,离家万里;独自一人,形影相吊。年华不再,壮志难酬。鬓发已白,年华易逝;壮心犹在,却无处施展。【分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迎着朝阳骑着马,身后悬挂的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错误。“朝阳”应 为“夕阳”

17、,从注释可知,诗人是一路向西而行的;另外,诗中的“吊”应理解为“慰问”而 非“悬挂”。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诗句“客路-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可知,诗人自己一人一路向西而行,迎着夕阳骑着马,只有自己的影子来慰问自己,独自一人,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漂泊在外,离家万里,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中 的“鬓毛无色”,说明诗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年华易逝,但是仍然壮心不已。“悲歌”“酒尊”说明诗人借酒消愁,年华不再,壮心犹在,却无处施展,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2021河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

18、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 1 6 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1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 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 句 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

19、放派的词风。1 2.这首词和杜甫的 登高、范 仲 淹 的 渔家傲都 写 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1 .D1 2 .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 甫 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 仲 淹 渔家傲还表达出思乡之情;本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分析】1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综合能力。D.“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之情。故 选D。1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杜甫的

20、 登高 中 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 合 在 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 仲 淹 的 渔家傲中 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

21、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藉酒消遣,而酒罢益悲,真 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 甫 的 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的 渔家傲“家万里”“归无计”,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游泰山六首(其三)李白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

22、鬟。笑我晚学仙,蹉鸵凋朱颜。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1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想象奇特,把泰山兴起的“云关”轻轻推开,便恍如进入神仙的世界之中。B.诗歌五、六句写黄河从西方流淌而来,又远远地流入大山,“窈窕”二字尽显其状态。C.“凭崖”两句写诗人凭崖远眺,天地悠然,以宽阔的天空反衬登高者的渺小与无奈。D.诗歌描写了诗人登泰山的经历,从登山到凭崖观景再到遇青童等,描写充满了故事性。1 4.诗歌在塑造诗人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案】13.C14.典型的细节动作描写。“登”“凭”“览”等动作表现了诗人攀登泰山的豪迈形象。契合身份的神态描写。“精神四飞扬

23、”表现了诗人神清气爽的精神风貌。侧面烘托。青 童“笑我”等侧面描写衬托了诗人求仙不得而怅然若失的形象。【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反衬登高者的渺小与无奈”错,此处表现的是诗人旷达的胸怀,没有无奈。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1)运用典型的细节动作描写。结 合“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凭崖揽八极”,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登”“开”“凭”“揽”等动作以及几个画面镜头,表现了诗人登山以及观赏的过程,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形象。(2)契合身份的神态描写。“精神四飞扬”,契合精神

24、的神态描写。顿时全身精神飞扬,诗人身心完全融化在无垠宇宙之中,神思驰骋,襟怀浩荡。(3)侧面烘托。李白登上日观蜂,“凭崖览八极,II尽长空闲”,“举手开云关”,远观黄河玉带,正在惬意无限之际,不知何处又转来一位“绿发双云鬟”的小仙童,竟 然“笑我晚学仙,蹉昵凋朱颜”。诗人刚刚平静的心绪又被打乱了。他想自己二十多岁辞亲仗剑远游,至今又是二十多载,年华蹉昵,朱颜己谢。青 童“笑我”等侧面描写衬托了诗人求仙不得的怅然若失的形象。“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八极:八方极远之地。闲:大,广阔。两句意为:凭崖眺望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八极”“长空”等景象侧面衬托了诗人开阔旷达的胸怀。(2021全

25、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寄宿田家(节选)高适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1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田家老翁忘却自己的年岁,看到山色转青才知又过一年,飘然有隐者之风。B.田家老翁在自己门前种柳成巷,引泉入池,营造了居处清幽脱俗的环境。C.田家老翁的日常生活充实而意趣盎然,以耕地扫屋为事,以饮酒吟诗为乐。D.本诗语言朴素淡雅,多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物与景物的传神韵味。1 6.诗人笔下的田家老翁与一般的农人形象有何不

26、同?请结合原文简析。【答案】1 5 .C1 6 .说 道“平生隐在兹”,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与一般耕田为生的农人不同:情趣高雅,在门前栽柳引池,营造清幽环境,既符合其隐逸身份,又表现其审美情趣的高雅;文采斐然,田家老翁闲来无事,兴之所至,便会吟诵诗歌,可见其具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分析】1 5.本题考查学牛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以饮酒吟诗为乐”概括有误。诗中说的是“客来满酌清尊酒”,饮酒是在客人到访之时,并非I I 常行为。故选C。1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型属于“比较鉴赏型”,要看清比较点,才能有的放矢。首先要明确“一般的农人”是

27、怎样的形象,功夫在诗外,需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其次,要明确诗中的田家老翁有哪些形象特征。最后,两者比较,只谈 不 同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说明田家老翁具有隐逸情怀。“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在门前栽柳引池,符合其隐逸身份,表现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文采斐然,田家老翁还会吟诵诗歌,可见老翁有一定的文学造诣。(2021浙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云中至日 清 朱彝尊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

28、雪白登台。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寒,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注 云中,地名,和诗中的白登台、雁 塞(雁门关)均在今山西境内。缙云,地名,在今浙江境内。龙堆,即白龙堆,新疆南路的戈壁沙漠,这里泛指塞外沙漠之地。17.诗题中的“至日”指(节气)。本诗典雅深婉,前三联共同运用 手法,“白龙堆”简 称“龙堆”即为此目的。18.全诗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7.冬 至 对 仗(对偶)18.首联以 去 岁 今年 至日所处之地对举,缙云岭山川相缭,白登台雨雪霏霏,抒发作者漂泊天涯的惆怅;颔联直抒胸臆,“长为客”“数举杯”,实在是羁旅做客日久,

29、思乡苦闷难以借酒消却。颈联融情于景,描写边塞白登台所见所闻,暮色四合,积雪斑驳,角声吹彻,足以体味作者的孤寂悲戚;虚实结合(“反衬”亦可),眼下登台远眺,秋水望穿,不 见“江村”难 寻“故园”;想象此时故乡梅花盛放,只怕说起,却又勾起无可抑制的乡思。【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综合理解诗歌手法的能力。“至日”指夏至日或冬至日,根 据“今年雨雪白登台”这一信息可知,本诗中的“至日”指的是“冬至日”这一天。分析前三联,首联中的“去岁”与“今年”“山川”与“缙云岭”与“白登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两两对仗;颔联中的“可怜”与“何意”,“日至”与“天涯”,“长为客”与“数举杯”词性相同,结

30、构一致,两两对仗;颈联中的“城晚”与“关寒”,“角声”与“马色”,“通”与“上”,“雁塞”与“龙堆”词性一致,两两对仗。全诗讲究对仗,除尾联外,三联全都对仗工整。尤其是首联、颈联含有四个地名,使用自然贴切。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抒情方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 联“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交代行踪,说自己并不是今朝不得归家,而是久在异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艰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伤悲,雪花纷至,山中寒气逼人。“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直抒胸臆,可叹游子在佳节时分,众人团圆之际,只能登高饮酒排解忧愁。“长”、“数”字表明诗人在外做客之久及思乡之苦。颈

31、 联“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放开视角,由景入情,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以此烘托孤寂凄冷的心境。尾联收束全篇,想起故乡的风物,聊解愁肠,但路途遥远,即便是决眦也不能如愿。这重重的阻隔,加上料想故园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尽展风姿的时候,禁不住伤痛万分,还不如勿提此物。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今昔的对比;颔联感叹冬至之际孤身饮酒;颈联寓情于景,由眼前的萧瑟之景联想到塞外边地的荒冷;尾联遥想故园美景,与眼前之景形成对照。表达了身处天涯的诗人的思乡之情。(2021山西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刘禹锡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鸵属老夫。秋隼

32、得时凌汗漫,寒龟饮气受泥涂。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注)乐天,即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此诗作于在苏州任上,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饶:让。年少:指当时任宰相的李宗闵、牛僧孺等人。老夫:刘禹锡自谓。汗漫:指没有边际的天空。北叟之言:指 淮南子 人间载“塞翁失马”故事。诬:虚假。卢:演繁露卷六:“凡投子者,五皆现黑,则其名卢。”成卢:指掷散子获胜。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云变化”比喻朝堂政治斗争,用“光景蹉昵”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B.颔联用“秋隼”“寒龟”两个意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得志和失势时的不同状

33、态。C.颈联借用东隅等典故,反映出在人生的过程中“得”与“失”的朴素辩证关系。D.尾联把人生比作掷骰子的游戏,别具匠心,非常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的精神面貌。20.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9.A20.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精神:表达了诗人能辩证地看待事物、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A.“用 光景底昵 暗指生活困顿,虚度光阴”错误,“光景蹉昵”指时光白白过去,暗指虚度光阴,在这里没有生活困顿之意。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由首联“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昵属老夫”再结合写作

34、背景“当时刘禹锡因受排挤贬官至苏州任刺刺史。”可知,朝堂政治斗争激烈,而自己正贬官至苏州白白的虚度光阴,在这里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由颈联“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可知,作者并没有陷入被贬的痛苦中,而是辩证的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这也看出作者并没有向不公正的待遇低头:由尾联“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学下不成卢”可知,作者此时的生活状态是积极向上的,这也表现出作者的乐观豁达精神。(2021辽宁辽阳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 王 适(注)徐州赴举苏辙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明年榜上看名姓,杨

35、柳春风正似今。(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2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2 2.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答案】21.D22.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

36、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杯分袂发悲吟”意 思 是“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

37、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2021全国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下面小题。普天乐嘲西席元 张 鸣 善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

38、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道不识字由他。注释: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风魔:没有规矩。絮聒:唠叨、啰嗦。2 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多尚左,“西席”有轻视意,故 曲 题 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 讲与“习”不同态度。C.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D.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

39、活泼;口语化。2 4.本曲所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位分析其形象特点。【答案】23.A24.东家老爷: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分析】2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西席有轻视意”错误,古时以坐西面东为尊位,故用于尊称家塾教师或幕友,所 以“西席”不 是“

40、轻视”。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东家老爷:诗 句“馆东道不识字由他”的意思是“家长说:我儿子既不识字,也只得随他去。”馆东的说话显然是听了先生告状后的反应,“不识字由他”,五字含有对儿子的溺爱,而更明显的则是对先生根本不抱希望。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老夫子讲 诗讲 书,带着学生们苦读。“尔等要孝顺父母,兄弟间谦恭和睦。当了大臣要尽力报效君主,交朋友莫去多讲人家的错误。整天正襟危坐养性修身,免得被人笑话说是轻狂不知礼数。”老夫子要学生如琢如磨下工夫。“讲诗书,习功课”,起首两句何等冠冕堂皇。但

41、读完老夫子那一大堆说教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所“讲”所“习”,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 如果说“爷娘行”、“兄弟行”的教诲只不过犯了老生常谈的毛病,那 么“为臣要尽忠”就完全是不看对象;而要求学生端坐养性(老夫子显然把这两者当成了一回事),则更是迂腐可厌了。作者虽未正面描写人物,读者却不难想见这位西席老先生摇头晃脑、喋喋不休的形象。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诗 句“学生道先生絮聒”的意思是“学生说:这老家伙太啰唆。孩子天真活泼,顽皮好动,贪玩的年纪却要坐在私塾读书,便有了“学生道先生絮聒”。

42、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酬邓子仪王安石清溪相值各青春,老去临流辄损神。事事只随波浪去,年年空得鬓毛新。论心未忍遗横目,干世还忧近逆鳞。嘉句感君邀我厚,自嗟才不异常人。(注)遗横目:遗留在沦陷区的白姓。干世:治理政事。逆鳞:指皇帝。2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首 联“青春”形象地写出了溪流之水生机焕发、充满活力的状态。B.“老去临流辄损神”一句,诗人将自己与清溪对比,感叹自己的年老。C.颔 联“事事”年年”与“随”“空”相结合,强化

43、了诗人岁月蹉昵之感。D.“干世还忧近逆鳞”写出了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的心理。26.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25.D26.对邓子仪深情厚谊的感谢之情。“嘉句感君邀我厚”直接抒发对邓子仪的感谢。抒发内心的委屈怨愤之情。“自嗟才不异常人”表面上是写自己嗟叹才能与常人无异,实际上是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重视的委屈怨愤之情。【分析】2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写出了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的心理”分析不当,“近逆鳞”说明了自己在皇帝身边,“干世还忧近逆鳞”意思是治理政事要担忧皇帝的态度。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

44、思想情感的能力。诗 句“嘉句感君邀我厚”的意思是:用美好的诗句来感谢您对我的盛情邀请,直接抒发对邓子仪的感谢,表达了对邓子仪深情厚谊的感谢之情。诗 句“自嗟才不异常人”的意思是:叹息自己的才能和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啊!结合颈联“千世还忧近逆鳞”可知,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诗人表面上是写自己嗟叹才能与常人无异,实际上是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重视的委屈怨愤之情,抒发内心的委屈怨愤之情。(2021,贵州遵义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黄大痴云山图 明 袁华荆浩关仝善山水,大痴继作非俗史。技艺毕给世称贤,图画乃其余事耳。筲箕泉头月苍苍,蝉蜕秽浊凌风翔。斯人九原不可作,薄笔

45、题诗增慨慷。注 黄大痴:黄 公 望(1269 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元代画家,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散曲。传世画作有 富春山居图 水阁清幽图等。筲箕泉:黄公望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九原:九泉,黄泉。玳笔:以笔蘸墨。2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直接点明了创作关涉的对象,诗歌是为黄大痴所画的云山图而作。B.首联从史上知名画家荆浩、关仝说起,引出对黄大痴山水画作的赞扬。C.颔联称赞黄大痴兼通多种技艺,继而对黄大痴作画水平提出些微质疑。D.颈联上句寓情于景,借月抒情,下句赞美了黄氏洁身高蹈的精神品格。2 8.简要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答案】27.C2

46、8.尾联写的是作者感慨一代知名画家已然逝去,面对其画作题笔写诗,心生许多感慨。作者表达了对先辈画家深切的怀念。表达了对不能与黄大痴相见的遗憾。【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提出些微质疑”不正确,颔联说黄氏身兼多艺(注释也作了 一点补充),图画并不是他投入主要精力的事情,这其实同样是一种赞扬。试想,不投入主要精力还能与史上知名画家齐名,这难道不是说黄大痴水平极高么?这里表达的重点实际是对黄氏的赞美,而不是对其作画水平的质疑。故选Co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 联“斯人九原不可作,讹笔题诗增慨慷,“斯人”,指黄大痴;“九原”,指黄泉;“不可作”

47、,指不能再作画。一代知名画家已然逝去,此句表达J对先辈画家深切的怀念。“流笔题诗”,指自己面对大师画作题诗;“增慨慷”,指自己心生诸多感慨。此句表达r对不能与黄大痴相见的遗憾。(2021全国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膨秋日即事周密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提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 藤:田间的土填子,小堤。络纬:虫名 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2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项 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

48、风”的出处是李贺的 金铜仙人辞汉歌,意 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3 0.宋诗往往从理性上把握,总有逻辑思维的潜流贯串其中。请结合本诗内容,谈谈本诗总结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我们还能从中提炼出什么哲理。【答案】29.D30.(1)诗歌前三句取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纺织娘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2)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诗人写这些场景是为了说明第四句的道理: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们,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改变。(3)哲理: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

49、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微小事物中感受大的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城里人家”因为平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乂有谁去顾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呢?故选D。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填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有的

50、几个场景:纺织娘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来点明了夏秋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 同 织 物 一 般纵横交错;“酸风”是 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里,刺人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己经枝老叶黄九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头便已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