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笔记 (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笔记 (二).pdf(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地理笔记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自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然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然 都是相互影响、共同联系的,其中一个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地 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理 差 异 性 表 现: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各自然要素不同;*在我国,地貌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我国 地貌:表现: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成因:地质作用)自然 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要素 气温:表现(成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的0 2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
2、了转向;(成因:由于地貌的影响)地 域 降 表 现: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递减;差异水(成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范 围特 点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 以3000m等高线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 5%,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5%;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 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 0 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
3、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以4 0 0 m m等降水量线为界;概况: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 0%,人口只占全国的4%;地形: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喝尔盆地等;(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 5 5 米)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到1 0 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生物:种类比东部少,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
4、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风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咸水湖较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了绿洲;草原自古为牧场,若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荒漠化的扩展;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间的分界线:以昆仑山一阿尔金由一祁连山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 5%,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地形: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 0 0米以上;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5、,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1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本区北部东西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湿润程度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区地 表 景 观农 业生 产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北方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里八、土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界线日平均气温210的积温32
6、00C等值线为界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作为主界线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即日平均气温210积温4500等值线和最冷月0等温线)南方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水稻、柑橘,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作物为主界线日平均气温2 1 0 积 温 7500C等值线为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范围较小,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淋溶强烈)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东西差异降水
7、:该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从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一典型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自然地区地 表 景 观农 业生 产地貌气候河流植被东部地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高原面积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150 450毫米;气温年较差达35 40;除黄河西辽河等注入海洋,其余皆属内流区草原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等值线)西部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三山夹两盆干旱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多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少以荒漠
8、草原以及荒漠为主;土壤:为荒漠土壤;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决定农牧业特点:A.西部草原牧业;B.东部旱作农业;C.有水处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差异:草甸草原:指在高山区和河滩地区形成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一高山草甸一高由草原一高山荒漠从高原边缘到内部其垂直变化由繁及简的原因: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也大,反之,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就小人 类 活 动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发展河谷农业(原因:地势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
9、,垦殖历史较长)高山带分布高寒牧场放牧耗牛、绵羊等(原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2-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东 部 地 带(1 2个省市)中部地 带(9个省市)西 部 地 带(1 0个省市)概况面积约占全国的1 6%人口约占全国的4 2%面积约占全国的2 7%人口约占全国的3 5%面积约占全国的5 7%人口约占全国的2 3%经 济差 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经济发展速度次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带性差异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多属干旱区
10、或高寒区;地势: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基础:最早出现近代工业城市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方便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国家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特征(优势)工业基础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0 2 农业基础好(黄淮海平原、长三、珠三以及我国部分海洋水产产区)0 3 沿海交通便利(我国全部的32000km海岸线和部分边界线)0 4 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0 5 科技水平高;0 6 城市化水平高O 1 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
11、源丰富;0 2 农(粮、棉、油、糖)林牧基地;0 3 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0 4 在延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问题0 1 能源、原材料不足;0 2 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0 3 在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0 4 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0 2 基础设施较落后;0 3 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0 4 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发展方向O 1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0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0 3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
12、展科学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汽车、通信设备、生物制药、计算机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0 2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退耕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0 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0 4巩固和发展农林基础,促进中部地带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鱼业的稳定增长;在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GDP)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3-1992年,我国才形成了
1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西部大开发划定区域:西部地带+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 12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 题发 展 方 向*生态问题: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
14、、退牧还草工程;0 2 加大对荒漠化、风沙源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0 3 促进江河源头自然生态恢复;0 4 加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未来要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落后;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工业的产业(优势矿产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等)-4-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目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难度大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差异
15、显著;0 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 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0 4历史上盲目开发资源,环境问题严峻;原则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与 区 域 差 异 大 有 关;0 2国家财力有限;0 3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有关;)整治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上游兴修水库、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等诸多防洪体系)*跨流域调水工程 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南水 北 调、北 水 南 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等)、引黄工程 等)*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三北(东北
16、、华 北、西 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 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等)*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 环 境,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区域发展20世 纪 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90年 代,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实行开发开放战略;现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技术定义特点遥感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飞机、气球)或 航 天 器(卫星、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关键
17、装置是传感器)遥感技术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O 1形式多,适 应 性 强(可以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0 2探测范围大;0 3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地理信息技术(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用于凡是用到地图或者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部 地 面 控 制 部 分:地面监控系统;分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一轨道4颗卫星,相 隔90,两轨道间为60)(地面上任何一点,在
18、任何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O 1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时间;0 2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5-第三单元水土流失的治理一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范围: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七省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概况: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植被多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具有过渡性;地质灾害、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
19、严重一由于滥垦、滥牧、过樵、过牧引起)*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人地矛盾尖锐 有不少仰韶文化(距 今7100-7400年)遗址形成原因自然原因O 1 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0 2 由于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0 3 地形坡度大;0 4 地面物质不稳定,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0 5 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 最严重、彻底、古代战场)0 2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耕作制度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0 3 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水土保持基
20、本措施*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嫄地、坝地和缓坡梯田的建设;*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现有草坡、林地、荒地、退耕大于 2 5 的陡坡和一些破碎用地,多样化,乔灌结合,讲求实效的造林、种草)以水土保持林为主,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沙林、经 济 林(苹果、梨、核桃、桑等)、薪炭林、用材林和四旁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以利于水土保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土地向填复垦工作;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开发
21、模式工 打 坝 建 库程 平 整 土 地措 修 基 本 农 田施 抽 引 水 灌 溉生 物 乔 木灌 木 功 能措 施 草 木贮水拦沙功 改 善 生 产 条 件能 合 理 利 用 土 地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功 能 提 高 肥 力充分利用光热三种措施的关系: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而农业技术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关键;甘肃西峰南小河沟*保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生物措施:营造护田林网,造林以用材林和果林为主,形成林粮间作、果粮间作的生态农业体系;农技措施: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节
22、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护坡;工程措施: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生物措施:封坡育林育草,达到拦截涵蓄坡面径流的作用;*固沟;工程措施: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烂泥蓄水;生物措施:在各支流分段营造防护林,固定沟床,拦截泥沙,稳定颇脚;-6-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一以西北地区为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位置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一线为界,东以大兴安岭为界;范围包括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特征本区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水分由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草原土地生产力随水分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
23、荒漠沙质荒漠(沙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荒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特点:缺水、集中、面积大、改造难度大)砾质荒 漠(戈壁):人类活动造成的次生荒漠;(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特点:分散、面积小、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荒漠化的实质:是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先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荒漠化的发展:唐宋以后,当地居民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固沙植被,最后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清代初年,山西、河北等地大量人口前往内蒙古农垦;19世纪以后,内蒙古地区东南部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进了儿十到几百千米(大致到达阴山北麓);治理效果:个别地区例如河
24、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的荒漠化有所逆转,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荒漠化土地分布半干旱区*在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沙质草原遭到过度放牧,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成斑点状及片状分布;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次生荒漠分界线一贺兰山干旱区*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
25、遭到破坏,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原生荒漠*工矿区、居民点、道路建设: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荒漠化成因自然因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形成荒漠化的基本条件;沙质沉积物是风沙活动的物质来源;大风日数多而集中造成风力吹扬是动力因素;人为因素O 1过度樵采;0 2过度放牧;0 3过度开垦;(草原是干旱半干旱水热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0 4水资源利用不当;0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治理模式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建立及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第三,要有健全
26、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是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原则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防重于治理;(科学问题)0 2重视地方参与,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关注地方群众利益需求;(社会问题)0 3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即要因地制宜,又要考虑到制度、组织和资金建设等问题;一 7一生物治沙成效显著例子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世界领先地位的造林技术:在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宁夏中卫县沙坡头措施O 1草方格沙障;(为防御流沙侵袭包兰铁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优点:DA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口 b能截流水分
27、,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02恢复自然植被;(口A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Db或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救)其他措施:三北“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治理工程第五单元河流的综合治理一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坝址: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功能: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防洪自然原因O 1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流经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0 2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0 3中下游河道宣泄能力不足;
28、人为原因上中游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导致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0 2中下游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一形成“小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局面概况荆江河段(枝城到城陵矶)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两岸地面普遍低于洪水位,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三峡水库作用O 1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中下游暴雨形成的洪水;0 2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0 3缓解洪
29、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发电水能丰富:地势二、三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意义:长江三峡水电站可装机容量超过2240万千瓦,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0座大亚湾核电站;供应地区:主要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少量供应往重庆、川东;环境效益:可代替原煤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及大量废水、废渣;航运川 江 航 道(宜昌至重庆,长660千米),流经高山峡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水库
30、作用: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万吨级船可从上海直达重庆;三峡的其他作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至华北),库区水产养殖等;-8-三峡移民一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艰巨性(规模大)工程本身特点:淹没涉及范围广、淹没损失大、移民人数多;(难度大)。2自然因素: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0 3人文因素:该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加上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关系重大)0 4历史因素:若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移民安置条件从受淹特点看,受淹面积有限(仅占库区总面积的1%),相对分散;移民特色:就
31、近或后靠安置;好处:口1让农民不离本乡本土,更易为移民接受;口 2避免移民远迁、外迁带来的困难和后遗症;问题:会给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0 2从库区移民结构看,57%属于非农业人口,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和问题;对43%的农业人口应:口1应立足于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大农业,改造中低产坡耕地,建设高产稳产的水平梯田和经济林园;口 2随着库区资源的开发,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所带动的各种产业(加工业、建材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可以吸纳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移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0 3 从政策层面看,a.制定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的农村移民政策,b.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如一
32、些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库区各县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0 4 建设周期长,可分批实施移民安置;开发性移民含义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为全面安排。1.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2.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营造条件;优点:把移民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就地后靠典型:湖北秣归县桐树湾村原则: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措施:线上一条路,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效果:形成了以猪粪产沼、沼液养猪、沼渣育果的“猪-沼-果良性生态农业模式;外迁移民典型
33、:浙江省北部的嘉兴市嘉善县;原则:按照相对集中,插花安置的原则;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解局地气候;与火力发电相比,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惜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影响人群健康;-9-三峡工程
34、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a.水库淹没耕地和文物古迹,可以采取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对被淹文物实施搬迁、防护;b.对溯源产卵的泡游性珍稀鱼类如中华蛹的涧游产卵和繁殖条件产生影响,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建葛洲坝时曾采用),以及中华鳍在中游自然繁殖成功,已经解决了其泡游产卵的问题;c.对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白暨豚的栖息生境产生影响,在部分江段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大,但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a.农村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和库区人地矛盾的问题,可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牧、果、副、渔大农业生产和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坡耕地、三
35、 跑 田(跑水、土、肥),开发高标准水平梯田;增加外迁移民;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b.库区和库尾PI水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威胁重庆港通航,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以及港口整治、航道疏浚等措施;*对于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a.水库诱发地震会影响大坝安全,三峡坝址及库区是一个难得的弱震区,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录,且工程设计在抵御地震破坏方面留有很大余地;b.水库淹没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很小,对于受淹较重的几种珍稀物种,可以采取移植、人工培育及建立植物园和保护区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自 然 景 观急流
36、险滩消失,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在水库及支流上游会形成一些新的旅游点;三峡大坝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文 物 古 迹淹没国家重点文物1 处,省级重点文物5 处一迁移重建或原地保护;对已知的尚未发掘的重要文物遗址,在工程建设期内经历抢救;搞好旅游规划和管理;开发新的旅游区;第六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一以黄淮海平原为例黄淮海平原位置:地处黄河中下游,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等五省二市;(古称中原)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地貌具有决定性影响;部分缓斜平原:平原的西部地区,是由山前洪积和冲积物组成的;冲积低平原(主体):缓斜平原以东,是由各河的冲积物组成的;滨海平原:分布在渤海之滨,地
37、势很低的;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低,岗地、洼地相间;发展障碍:旱涝、盐碱、风沙;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差较大、降水集中等特点;自然原因风沙形成原因: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高快,蒸发旺盛,风沙多;盐碱形成原因: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洪涝形成原因:每逢雨季,洼地积水多月;一遇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人为原因盐碱地面积扩大: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沙荒地:人们不合理的开垦,致使风沙肆虐;产田分布缓斜平原地区,耕地质量较高,是黄淮海平原粮棉稳产高产的地区;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是中、低产田分
38、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发展问题及解决办法*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一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干旱缺水、低洼易涝和盐碱化土地占比重较大一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10-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低产区土地特点:土地分布集中、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例子:山东省禹城市北部的辛店洼;自然条件特点*地势低平;(全市最低点);*渍涝严重;*成土母质为黄河冲击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治理模式鱼塘一台田治理模式措施挖鱼塘,在水种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饲养禽畜;鱼塘一台田模式土 卜rm碱地
39、的治理与开发例子:山东省禹城市北部的北丘洼;水盐运动: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同盐分的水迁移;水盐运动特征: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盐碱地整治核心: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使用工程和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的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11-第七单元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一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南方低山丘陵位置: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不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三);处于北回归线而非沙漠的原因:该区东面和南面濒临海洋,深受季风影响,具有温暖湿润的环境,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水土流失仅次于黄土高原)与东北、西
40、北等地的山区相比: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量较重;区位特点: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劳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有开发丘陵山区资源的人力和市场条件;问题*人地矛盾明显;*商品经济不发达,大量非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O 1气候资源;(优势: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问题:常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一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体系等)0 2生物资源;(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问题:农业所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比较单一)03 土地和土壤资源
41、;(优势:山地比重大,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种多样;问题:丘陵山区坡地水土容易流失,成为裸岩,且地形复杂,红壤 在湿热环境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面积大)红壤改良1.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2.种植各种绿肥作物(就地翻压、异地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质;3.增施矿质肥料(氮、磷、钾肥),丰富和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4.在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土壤空隙,改善导水、导热的能力),改良土壤结构;5.种植茶树、杉木、马尾松等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植物;0 4水资源;(优势:水资源丰富,利于建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问题:水系发育使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目的:为了
42、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好处: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丘陵山地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多方面利用或多层次利用(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综合开发A.走立体农业的道路;由该区自然(地形、地貌)和人文条件决定的原因*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本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将闲置劳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低山丘陵区生态脆弱,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典型:江西省赣江
43、流域中部的泰和县干烟洲;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用 材 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经 济 林或毛竹(幼林地可间种人工牧草)-果 园 或 人 工 草 地-农 田-鱼 塘;立体农业布局:“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以林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即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可带动当前即可受_3LZ.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12-综入口开发B.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对优势资源的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典型:河南省东南部的商城县;生态建设生态问题:水 土 流 失(重要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措施:封山育林一保持水土;典型:广东省兴宁县下堡乡;*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44、;*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省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结果:改变过去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使植被覆盖率逐渐提高,生态不断改善,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第八单元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一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建设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发展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暖,雨热同期;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执量分布差异暖温带: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温带: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等春播作物;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为主;自南而北2 1 0 的积
45、温,南部可达3 6 0 0 C,北部为1 0 0 0;东北区地面结构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我国三大林区之首:被西面的大兴安岭、北面的小兴安岭和东面的长白山所环绕;我国三大平原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社会经济条件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有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的的农业基础一农业基地;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重工业基地;工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灌的机械制造和修配网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多;(人少地多,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山间盆地与谷底)*土壤
46、肥沃;有 黑 土(松嫩平原东部、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中西部)分布,是世界三大肥沃土壤区之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地面坡地小,耕地大、集中连片)森林资源优势*全国最大的林区;*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宜 林 地 区(荒山、荒地、沼泽地)广;*森林树种丰富;(大兴安岭北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长白山:以水曲柳为代表的阔叶树比重达)-13-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里士黑土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物料(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沼泽土分布: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形成的低平原
47、),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形成原因:气候冷湿,地势低洼平坦,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冷土层分布,地面下渗缓慢、排水不良,形成草甸和沼泽;作用: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水源地,可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东北的沼泽是我国丹顶鹤、天鹅等的栖息地,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小 麦(细粮作物,主要分布在生长季节较短的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水 稻(细粮作物,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玉米 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高粱、谷 子(东北三大杂粮作物)等;主要经济作物:大豆、甜菜、亚麻等;松嫩平
48、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0 2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养殖业;0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三大林区之首,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以及最大的木材调出省;森林破坏表现*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沙、旱涝贫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东北地区目前采伐以皆伐(被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为主;皆伐优点:省工,便于机械
49、化作业,成本低;弊端: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红松)*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利用木材剩余物生产纤维板、刨花板、纸浆、建筑材料和家具)*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发展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加工业,采集、养殖、栽培;长白山地的吉林省安图县一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格局先后建立了四大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天然红松果林基地、药材和山野菜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针对四大基地产品开发四个系列:木制品、
50、矿泉果酒饮品、林蛙油保健品、由野菜保险制品;-14-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一以西南地区为例西南区交通运输的建设西南区: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大西南:川、滇、黔、渝、西藏自治区;大西南经济区:由西南三省一市和广西、西藏两自治区共同组成;发展契机:本区的国防区位优势,使得川、滇、黔和渝三省一市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地区;现在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加强,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契机。自然条件地形地势对交通建设的影响深刻:西南区多山,地势起伏大,自西向东跨地势三大阶梯;西部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有多年冻土,雪由连绵,冰川广布;川、滇两省西部的横断山区,山河纵列,相间分布,山高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