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文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文档.pdf(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6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H2+O2=2H2O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H2+CuO=Cu+H2O 2、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被还原 有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被氧化 特征:有化合价升降,用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H2+Cl2=2HCl(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映类型的关系 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双线桥 箭头由反应物中的变价元素指向
2、生成物中的相应元素 在线上标出“失 mxne-”或得“mxne-”(m 表示变价院子个数,n表示一个原子化合价的变化的数目,mn 为 1时,省去不写)单线桥 在反应物中,箭头由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在箭头上标出转移电子的总数 二、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氧化剂是具有氧化性,使另一种物质被氧化而本身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即“得降还氧”(化剂)还原剂是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剂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一种元素的化合价既升又降的反应叫歧化反应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前强后弱)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2/16 电子 第二节 离子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不能 够导电的化合物 3、电解质的范围: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 4、非电解质的范围: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NH3 5、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 完全 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盐、少数活泼金属氧化物 HCl NaCl KOH H2SO4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 部分 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部分金属氧化物、水
4、 CH3COOH NH3 H2O 导电能力的强弱用来判断溶液的浓稀的大小 6、电解质的电离 强电解质的电离,完全电离,用“=”连接 弱电解质的电离,部分电离,用“”连接 多元弱酸的电离(H 的个数),分步电离,以第一步为主 多远弱碱的电离,一步完成 强酸:H2SO4 HNO3 HCl HClO4 HBr HI 强碱:NaOH KOH Ba(OH)2 Ca(OH)2 二、离子反应 1、定义:在溶液中进行,至少有一种物质能写成离子形式的反应。能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可溶性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凡含有Na+、k+、NH4+、NO3-、Cl-、SO42-六种离子的只有 AgCl、BaSO4
5、不容,不含失 还 氧 得 氧 还 实质 表现 反应过程 反 应 物的性质 生 成 物的性质 化 合 价 电子 化 合 价 被还原 还原性(剂)氧化性(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 降 还 升 被氧化 3/16 点燃 以上六种离子的只有 Ba(OH)2溶,其余均不溶,微溶物:CaSO4、Ca(OH)2、MgCO3、Ag2SO4在反应物中作可溶(写成离子形式),在生成物中作沉淀(不写)。2、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物中有离子浓度减小 3、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斌配平 把可溶性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把等号两边相同的相同数目的离子消掉 4、中和反应的实质 实质
6、:酸中的 H+与碱中的 OH-结合生成 H2O 的反应,即 H+OH-=H2O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反应,而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5、属于离子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 强氧化剂(如 HNO3、H2SO4、Fe3+、Cl2、Br2、酸性 KMnO4溶液)与强还原剂(如 Fe2+、SO2、SO32-、I-、S2-)之间的反应 注: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都满足 2H+CO32-=H2O+CO2 所有的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不生成沉淀的都满足 H+OH-=H2O 离子共存:同组离子间,不能相互反应(即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沉淀、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
7、化 一、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同时有热效应的产生(即有吸热、放热现象)二、反应热 1、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典例 NH4Cl与 Ba(OH)28H2O 的反应。吸热反应主要体现在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的反应上 2、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反应条件为“点燃”的一般为放热反应。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 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第二章 碱金属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一节 钠 一、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较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于 100 2、化学性质
8、: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活泼金属 与非金属反应 与氧气反应 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 4Na+O2=2Na2O(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2Na+O2=Na2O2(浅黄色固体)与氯气反应 2Na+Cl2=2NaCl 与 硫 反 应 2Na+S=Na2S(钠 和 硫 的 混 合 物 可 能 发 生 爆 炸)浮:密度比水小 现象 熔:熔化成液态小球(熔点低,低于 100)4/16 点燃 与水的反应 游:在水面上不停游动(有气体生成)红:加酚酞试液的水变红(生成物显碱性)方程式: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与某些氧化物反应:4Na+3CO2=2Na2CO3+C 注:钠与盐溶液
9、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H2,然后看 NaOH是否与盐发生反应。二、钠的存在与用途 1、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或离子)2、钠的存在: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3、钠的保存: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4、用途:制取过氧化钠 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用来还原某些贵重金属 用在电光源上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Na2O):白色固体,是钠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而得到的产物,能与水反应。氧化钠不稳定,能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2、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是钠燃烧的产物,其化学性质有与水反应:Na2O2+2H2O=4NaOH+O2 与 CO2反应:2Na2O
10、2+2CO2=2Na2CO3+O2 有漂白性 用途:呼吸面具的供氧剂。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白色固体,常带有 10 个结晶水分子,为 Na2CO3 10H2O,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碱性,俗名纯碱、苏打。2、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性小于 Na2CO3)3、化学性质:与酸反应 受热分解 互换 Na2CO3 NaHCO3 三、用途 1、Na2CO3:用于化工原料、造纸、制皂、纺织、制玻璃等 2、NaHCO3:食品加工、发酵粉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一、物理性质: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按由
11、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二、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 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 价的阳离子。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通入 CO2、加少量酸(固体)、加 NaOH(溶液)5/16 点燃 点燃 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三、化学性质:4Li+O2=2Li2O 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O2=Na2O2 1、与非金属反应 K+O2=KO2(超氧化钾)Rb、Cs 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 Cl2、S 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
12、反应: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 K 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 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 是弱碱)ROH 四、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2、Na 为黄色,K 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3、钴玻璃的作用:滤去黄色排除 Na 的干扰 第三章 物质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定义: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0.012Kg 12C 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 6.02x1023)2、单位及符号: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 1mol O 4、阿伏伽德罗常
13、数 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 6.02x1023 符号:N A 单位:mol-1“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 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 6.02x1023个 n=N NA 二、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1mol 物质所具有的质量。2、表示符号:M 表示摩尔质量 单位:g 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 NA=n=m M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1、微粒的大小 2、
14、微粒的数目 3、微粒之间的间隙大小 气体体积受着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即温度越高,微粒间隙越大,体积越决定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 决定固体、液体体积的主要因素 6/16 大;压强越大,微粒间隙越小,体积越小。4、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相同(阿伏伽德罗定律)即 V1 V2=n1 n2=N1 N2(适用同温同压下的气体)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若物质的量的摩尔单位,可单理解为:1mol 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2、表示符号:用 Vm 表示 单位为:L mol 3、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任何温度和压强下,气体都有一个对应的摩尔体积 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
15、为:22.4L mol 4、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n=V Vm V=Vmn=(m M)Vm 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m V=M 22.4 相对密度:d=12=M1 M2 第三节 物质的浓度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之理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组成:溶质(分子、离子、特定组合 NaCl、K2CO3、CuSO4、NH3等)和溶剂 3、量的关系: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克数为该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x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占溶液总量的百分分数 W=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x100%二、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1L
16、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2、表示符号:用 C 表示 单位为 mol L 3、计算公式:C=n V n=V W M 4、说明:1L 指溶液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不受体积大小影响 溶质(可为分子、离子、特定组合)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仪器的洗涤和容量瓶的检漏 计算 称量 溶解(溶解水不能超过容量瓶容积的一半)移液(降至室温后在进行)洗涤烧杯(洗液注入容量瓶)震荡 定容 摇匀 贴标签 注:容量瓶标有:温度、刻度线、容量(必须指明容积是多少)四、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1、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
17、的换算 2、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C=n V=(m M)m(aq)3、已知物质的量浓度,求质量分数 W=m m(aq)x100%=nM m(aq)x100%=CVM m(aq)x100%4、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稀释定律:溶质质量不变:m1w1=m2w2 溶质物质的量不变:C1V1=C2V2 7/16 光照 光照 点燃 点燃 点燃 光照 HClO 的特性 第四章 卤素 氟(F)氯(Cl)溴(Br)碘(I)砹(At)第一节 氯气 一、氯元素的结构和存在 1、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Cl:2 8 7 Cl:28 8 最外层有 7 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 Cl 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只以化合态
18、存在。常用 35Cl 37Cl 3、常见化合价:1(主要)、1、3、5、7 二、氯气的性质 氯气是由两个氯原子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 Cl2。(双原子分子有:H2、N2、O2、F2、Br2、Cl2、I2)双原子分子与物质的状态无关,并不是气体特有。1、物理性质:色味态: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的大 溶解性:VH2O:VCl2=1:2 特性:有毒,易液化(摩尔质量越大的气体越易液化)2、化学性质:具有强氧化性 与金属反应:Cu+Cl2=CuCl2(棕黄色烟)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态小液滴 Fe+Cl2=FeCl3(棕红色烟)注: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均生成高价产物 氯气与所有的金属反应都只
19、显 1 价 与 H2反应:H2+Cl2=2HCl 现象:、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产生 注意:、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氢气、氯气混合(光气),在点燃或光照时会发生爆炸、HCl 溶于水的盐酸 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弱酸,比碳酸还若,不能是酸碱指示剂变色)Cl2的水溶液叫氯水,其成分为:三分子:H2O、Cl2、HClO 四离子:Cl、ClO、OH、H 氯水的变化 颜色变化:放置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成分变化: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或见光分解 2HClO=2HCl+O2从而促进了氯气与水的反应,最后氯水将变为稀盐酸。弱酸性:HClO H+ClO 不稳定性:HClO=HCl+
20、O2 漂白性:能使多种有色物质褪色,也能消毒杀菌 强氧化性:能使 S2、SO3 2、I、Fe2、Br 氧化 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生产漂白粉)Ca(ClO)2+CO2+H2O=CaCO3+HClO+17+17 8/16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Ca(ClO)2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制气洗气收集尾气处理 1、制气:4HCl(浓)+MnO2=MnCl2+2H2O+Cl2 16HCl(浓)+2KMnO4=2MnCl2+2KCl+5Cl2 2、洗气:除 H
21、Cl(排饱和食盐水),干燥(浓 H2SO4)3、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l2 检验 Cl2: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 检验 Cl:先加 HNO3(除去 CO32 等),再加 AgNO3有白色沉淀 4、尾气处理:用 NaOH 溶液吸收 第二节 卤族元素 氟(F)氯(Cl)溴(Br)碘(I)砹(At)一、结构 1、原子结构:2、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最外层均为 7 个电子,易得 1 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递变性:随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1、颜色:由浅到深 2、溶解性:由大到小 3、熔沸点:由高到低 4、密度:由大
22、到小 三、化学性质 1、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所有的单质中,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2、与 H2反应:非金属与 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金属不能发生次反应)。气态氢化物是判断非金属性(元素性质)或氧化性(物质的性质)强弱的重要依据: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 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 3、与水的反应:2F2+2H2O=4HF+O2 Cl2、Br2、I2:X2+H2O=HX+HXO 与碱反应:X2+2OH=X+XO+H2O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强的单质+还原性强的卤离子=氧化性弱的单质+还原性弱的单质 如:Cl2+2NaBr=2Na
23、Cl+Br2 氟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氟没有正价,只有-1 价。所有非金属元素都有正价。5、溴和碘的特性:溴: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极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常在液溴中加入少量水,以减小挥发,保存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水封),不能用橡胶等作瓶塞或盛装,应为溴有腐蚀性。碘:易升华,I2使淀粉变蓝。9/16 6、卤化银 AgF AgCl AgBr AgI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黄色固体 AgF+H2O=HF+AgOH(白色沉淀,不稳定)AgOH=H2O+Ag2O(黑色沉淀)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理论依据:在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的质量之比=摩尔质量与计量系数的成绩之比
24、 物质的量之比=计量系数之比 气体体积之比=计量系数之比 2、上下同单位,左右成比例 3、解题步骤: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方程式 列出已知和未知项的量得关系 列出对应的已知、未知数 列比例、计算结果 答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原子核(带正电)质子(1个质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 中子(不带电)电子(1个电子带 1个单位负电荷)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原子质量约等于离子的质量。3、原子的表示方法:用 AZR 表示一个原子(R 表示元素符号,A 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4、两个关系式:
25、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同位素: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二、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一个原子中没有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近,根据能量不同形成以原子核为球心,电子与核之间距离为半径的同心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里往外,依次为 1、2 7 层,表示为:K、L、M、N、O、P、Q 层。能溶于水且还发生剧烈反应,没有感光性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均有感光性(遇光分解)10/16 排布规律:a、各电子层最多能排 2n2个(n为 1、
26、2 7)b、最外层不能超过 8 个,次外层不能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 c、电子总是由里往外排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 2 84(内外数目相等)画法:、理论基础:知道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第一第二列的画法,画比它少一个电子层的最后一种原子的结构,然后再其外面补上一层(层上有 12个电子)、第十三列及以后,直接按 2n2画到列数的第三层,然后在由后面往前排 离子结构示意图:特点:最外层一定为稳定结构,且内外不相等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一、最外层电子数目 1、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1 8(失电子由易到难,得电子由难到易)2、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 二、原
27、子半径 1、同周期: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2、同主族: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三、化合价 1、同周期:正价:+1+7(氟无正价)负价:4 1(金属无负价)2、同主族: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负价=最外层电子数 8 四、气态氢化物(只有非金属元素才能形成)1、同周期:形成气态氢化物由难到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由上到下,由易到难,稳定性由强到弱。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1、同周期: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逐渐增强+14 非金属性渐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区 非金属区 非金属
28、性渐增强 11/16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 一、定义: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做到右排为行(也叫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按电子层数的递增从上到下排成列(也叫族)而得到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发明者:门捷列夫 二、周期表的结构 一二三为短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 2、8、8种 周期(七个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 18、18、32种 七为不完全周期,排有元素目前为 26种 周期表 主族:7 个,分别表示为、(A)族(18列 副族:7 个,分别表示为、(B)共分 16 族)零族:1 个,即为稀有气体 族:第 8、9、10 三列合为一个族称为族 三、周表的分区 1、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下方
29、,其中左下角的钫(铯)金属性最强 2、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其中右上角的(除稀有气体外)氟非金属性最强;3、在金属、非金属的梯形分解线两边的元素,有两性(多数是半岛体)第四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三种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然后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3、离子键: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4、电子式:用“”“”表示离子最外层电子的图示 表示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 原子电荷数 4的,本身本身没有成对电子(最外层为 2 的除外)简单离子: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复杂阳离子和阴离子须用,
30、并在括号外标明所带电荷数 化合物的电子式:原子个数少的写在中间,四周排上原子个数多的,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写。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二、共价键 1、定义: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分类:非极性键: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极性键: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3、电子式的书写:多原子单质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4、常见分子类型:类型 实例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结构 X2 H2、N2、O2、Cl2 非极性键 非极性 直线形 XY HCl、CO、NO 极性键 极性 直线形 12/16 XY2 CO2、C
31、S2、C2H2、极性键 非极性 直线形 H2O、H2S 极性键 极性 角形 XY3 BF3 极性键 非极性 平面三角形 NH3、PH3 极性键 极性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极性键 非极性 正四面体形 XYZ3 CH3Cl、CHCl3 极性键 极性 非正四面体形 第六章 氧族元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氧族元素 氧(O)硫(S)硒(Se)碲(Te)钋(Po)一、氧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1、成员的名称、符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原子结构的异同,原子半径大小顺序 3、主要化合价:2、+4、+6 4、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稳定性顺序 H2O H2S H2Se H2Te 稳定性逐渐增强 5、最高价
32、氧化物通式:RO3,对应的水化物通式:H2RO3,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氧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同周期的卤族元素弱,如:S HCl SO2 Cl2 CO2 O2 N2、H2、CO 13/16 V2O5 O2 O2 H2O H2O H2O 2、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MgO、Na2O 等 氧化物的类型 碱性氧化物:CO2、P2O5等 两性氧化物:Al2O3 不成盐氧化物:H2O、NO、CO、N2O 与水反应生成酸:SO2+H2O=H2SO3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O2+Na2O=Na2SO3只生成含氧酸盐 与碱反应:SO2+NaOH=Na2SO3+H2O 使指示剂变色 还原性:2SO
33、2+O2=2SO3 SO3+H2O=H2SO4 还能被酸性高锰酸钾、硝酸、卤素单质等氧化为 H2SO4 标况下,SO3 为无色晶体,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也是酸性氧化物,硫酸的酸酐,有很强的吸水性。氧化性:2H2S+SO2=2H2O+3S 漂白性:化合漂白,SO2与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不稳定的物质而褪色。但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HClO、H2O2、O3有漂白性(氧化漂白,很稳定)Na2O2、Cl2能漂白 吸附漂白:木炭、活性炭、Al(OH)3胶体 二、SO2对环境的危害 1、酸雨:PH5.6 的雨水称为酸雨。2、产生:硫的氧化物(SO2),氮的氧化物(NO2),在空气中通过转化后溶于水而形成。
34、SO2 _ SO3 _ H2SO4 NO2 _ HNO3 NO _ NO2 _ HNO3 3、污染源:SO2:含硫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水 汽车尾气;含氮动植物残体的燃烧与分解 4、危害:直接破坏植被 使水体酸化,水生物死之 使土壤酸化 加快建筑设施的腐蚀。5、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第三节 硫酸 一、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无味的油状液体 2、密度:98%的浓 H2SO4,密度为:1.84g mol,物质的量浓度为 18.4mol L 3、溶解性: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4、特性:高沸点、强腐蚀 二、化学性质 1、稀 H2SO4是二元强酸,具有酸的通
35、性:与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盐、指示剂等发生反应。2、浓 H2SO4的化学性质:吸水性(作干燥剂):能把物质中已“H2O”形式存在的水分子吸取出来,使自身浓度降低。可干燥的气体有:O2、H2、N2、CO2,不能干燥的气体有:NH3、H2S、HI、HBr。14/16 高温 加足量 HCl 加 BaCl2 高温 高温 高温 点燃 高温 高温 点燃 点燃 脱水性:把含 H、O 元素的物质中的 H、O 原子按 2:1 的比例从分子中断裂下来,形成水,而物质因脱水而碳化。强氧化性(稀 H2SO4无):、浓 H2SO4(浓 HNO3)遇 Fe 或 Al 在常温下发生钝化;、与 金属不生成
36、 H2而得到高价盐,体现出浓 H2SO4的氧化性和酸性 2H2SO4(浓)+Cu=CuSO4+SO2+2H2O;、与非金属 C、S、P 反应只体现强氧化性 2H2SO4(浓)+C=CO2+SO2+2H2O;、与还原性化合物(H2S、FeO)的反应。三、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待测液 以除以 CO3 2 SO3 2 Ag等 有白色沉淀 注:必须先加 HCl 酸化,以防 Ag干扰;不能用 HNO 3、Ba(NO 3)2它们会使 SO3 2氧化为 SO4 2 若加 HCl 时有沉淀,则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加 BaCl 第七章 碳族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第一节 碳族元素 一、碳族元素 1、成员:碳(C)、硅(S
37、i)、锗(Ge)、锡(Sn)、铅(Pb)2、结构的相似性、递变性:相似性:最外层均为 4个电子,化合价主要为:2、4 递变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3:性质递变规律的依据:生成难易:由易到难 RO 氢化物 热稳定性:由上到下,逐渐减弱 氧化物(RH4)水溶液的酸碱性:由强到弱 RO2(多为酸性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强弱:酸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弱 二、碳及其化合物 化合价的分标:“0”为中间价,所以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最稳定价为 4 价,因此以还原性为主,最外层有 4 个电子,1、碳单质 失都不容易,因此,碳单质有稳定性,主
38、要形成共价化合物 氧化性:C+2H2=CH4 Ca+2C=CaC2(离子化合物)还原性:C+O2=CO2 3C+2Fe2O3=4Fe+3CO2 C+H2O=CO+H2 2、氧化物:无色无毒,难溶于水的气体 CO 氧化性 还原性:比碳强,能与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CO+Fe2O3=2Fe+3CO2 CO+H2O=CO2+H2 无色无味气体,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可溶于水(1:1)CO2 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与碱、与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 15/16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特性:2Mg+CO2=2MgO+C 4Na+3CO2=2Na2
39、CO3+C 3、碳酸:二元弱酸,极不稳定,酸性比醋酸弱,能使指示剂变色,具有酸的通性。4、碳酸盐:Na2CO3、NaHCO3、CaCO3、Ca(HCO3)2.第二节 硅和二氧化硅 一、硅(Si)晶体硅: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熔沸点很高,硬度 1、物理性质 大,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无定形硅:黑色(深灰色的粉末固体)2、存在:自然界中只有化合态,没有游离态 3、化学性质:还原性:Si+O2=SiO2 与 HF 反应:Si+4HF=SiF4+2H2 常温下 与 F2反应:Si+F2=SiF4 与 NaOH 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有极弱的氧化性:Si+H
40、2=SiH4(硅烷)4、制取:SiO2+C=2CO+Si(粗硅)二、二氧化硅 1、自然界中的存在:石英、水晶、玛瑙、硅石 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 与水反应(但 SiO2不能生成酸)2、化学性质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含氧酸盐 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能与某些盐反应:SiO2+Na2CO3=Na2CO3+CO2 SiO2+CaCO3=CaSiO3+CO2 硅酸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化学是为 H2SiO3,酸性比碳酸还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3、硅和二氧化硅的用途 硅:制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制合金硅钢(导磁性)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制光学仪器、装饰品 第三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 能源、信息、材料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支柱 一、硅酸盐材料 1、水泥 生产材料:黏土、石灰、石膏 主要成分:3CaO SiO2 2CaO SiO2 3CaO Al2O3 2、玻璃 生产原料:纯碱、石灰、石英 原理:SiO2+Na2CO3=Na2CO3+CO2 SiO2+CaCO3=CaSiO3+CO2 3、陶瓷 16/16 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特点: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具有生物、光学、电学特性 1、高温结构陶瓷 氧化铝(人造刚玉)Al2O3 氮化硅 Si3N4 2、光导纤维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