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情况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河州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情况调研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红河州农业局关于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情况调研报告红河州农业局(2013年3月20日)为全面了解我州南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情况,总结南部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效、做法和经验,找出农业综合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根据关于开展南部地区山区综合开发课题调研的通知(红办发电201343号)要求,我局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南部山区,对南部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我州山区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0%以上,全州75%的耕地分布在山区,南部六县山区耕地面积占南部六县耕地面积的93.8%,有些县甚至所有耕地面积都分布在山区。由于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
2、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任务艰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与措施仍要不断探索。为加快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力推动下,全州各级农业部门把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抓手,围绕“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增产增收”的发展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倾力打造南部特色农业示范区,切实加快南部山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南部地区山区农业发展成效明显,从面积到产量、从规模到效益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八个增长。一是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增长。南部六县农渔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15.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1.4亿元,增长101.3%,年均
3、增长15.2%;农渔业增加值从9.4亿增长达到16.2亿元,增长72.3%,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399元,比2007年1601.5元增长112.2%,年均增长16.2%。二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宗旨,不断提升南部地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粮食品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由2007年的191.8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221万亩,增长15.2%,年均增长2.9%。粮食产量由2007年的44.4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56.5万吨,增长27.3%,年均增长4.9%。优质稻面积由2007年的7.1万亩增加到2012年的11
4、.5万亩,增长61.9%,年均增长10.1%;产量由2007年的2.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4.7万吨,增长80.7%,年均增长12.6%。三是特色经济作物快速增长。调结构、突特色、重效益,南部地区特色经作量效齐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2012年,南部地区蔬菜、水果、甘蔗、茶叶、橡胶种植面积分别达28.5万亩、64万亩、16.3万亩、33.4万亩、94.3万亩,比2007年分别增长8.7%、67.5%、28.3%、22.8%、82%,产量分别达17.4万吨、76.8万吨、54.7万吨、1万吨、1.7万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30.8%、208.3%、52.4%、35%、11.7%。部分特
5、色经作面积与产量更是大幅度增长,如香蕉种植面积达51万亩,比2007年的26.4万亩增长93.2%;产量达69.8万吨,比2007年的22.4万吨增长211.6%。四是农业绿色食品飞速增长。到2012年12月,南部地区累计完成19家企业22个产品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总面积105277亩。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累计面积达281万亩,比2007年的25万亩增加256万亩,年均增长61.9 %。果蔬农产品残留平均超标率控制在10%以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五是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以渔业产业化培植为重点,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2012年,
6、南部地区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1.1万亩,比2007年的0.38万亩增长89.5%,水产品产量2.4万吨,比2007年1.4万吨增长71.4%。稻田养鱼面积33.87万亩,冬水田养鱼面积18.43万亩。六是农村劳务经济大幅增长。红河州劳务产业从2004年开始正式纳入政府组织管理,按照“农村-城镇-城市”三级梯度式农村劳动力转移道路,各级部门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7年至2012年,共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4.64万人,投入资金1115.5万元。2012年,南部六县外出务工三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总数达34.58万人,比2007年增加13.2万人,增长161
7、.9%,劳务总收入达21.8亿元,比2007年增加12.06亿元,增长80.7%。七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长。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加大投入,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夯实南部地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南部地区山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9万亩,比2007年81.1万亩增长3;农业机械总动力39.6万千瓦,比2007年的27.4万千瓦增长44.5%;高稳产农田面积124.6万亩,比2007年的105.6万亩增长18%,从2008年至2012年共实施南部地区山区农业中低产田地改造6.96万亩,年均改造中低产田地1.4万亩。八是现代设施农业迅速增长。现代设施农业是在局部范围改善或
8、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为促进南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各级农业部门加大投入引导,到2012年,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成面积达4795亩,比2007年的677亩增长608.3%,其中喷滴灌设施面积1255亩。二、南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南部六县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滞后,地方财政极为困难,难于筹措大量资金投入,导致农业实际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南部地区
9、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渔业生产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建设投资较北部地区高,导致南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渔业生产设施改造和配套建设跟不上。同时,由于山高坡陡、资金不足,南部地区组织培训难度大,培训一次投入高,影响了南部地区农民接受新技术的机会,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二是品种、技术更新慢。基层农技推广单位人员不足,设施简陋,很难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科技服务,加之培训经费不足,南部地区山区许多地方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以老品种为主,新技术、新品种覆盖面不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加工产业体系更是薄弱。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带动能力弱。南部地区由于生产
10、力水平低,资金积累能力低,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差等原因,龙头企业的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产业结构规模总量小,产业特色、集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发展滞后,产品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够宽。到2012年,南部地区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仅占全州龙头企业的20%,年销售额6.72亿元,仅占全州龙头企业销售额的12.6%。 三、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一)基本思路。按照“稳粮保供给,特色促增收,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加大南部地区农业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着
11、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品牌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南部地区山区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协调发展,为南部地区 “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主要目标。围绕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思路,结合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突出粮食、蔬菜、特色水果、橡胶、梯田鱼等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示范工作力度,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速劳动力转移,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南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
12、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南部地区山区农渔业总产值、农渔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60亿元、 30亿元和7000元大关;粮食、蔬菜、甘蔗、特色水果、茶叶、橡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30万亩、50万亩、25万亩、80万亩、40万亩、100万亩,粮食、蔬菜、甘蔗、特色水果、茶叶、橡胶总产分别突破70万吨、40万吨、100万吨、100万吨、3万吨、3万吨。梯田生态养鱼、梯田冬闲田养鱼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4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亿元。南部六县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农民工总数达55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35亿元以上,劳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通过
13、国家“三品一标”质量认证达30家企业50个产品,其中,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到20个,国家级无公害食品认证达20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认定5个。(三)重点任务。根据南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结合山区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2013-2020年期间,围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梯田生态鱼养殖、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劳动力转移等七个重点,促进南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南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
14、。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行滴灌、喷灌技术,千方百计扩大微灌数量和规模。继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积极做好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继续提升农产品流通率,加快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城市化标准菜市场、批发市场建设,实施农超对接,建立直采基地,开展连锁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销售超市化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格局。力争到2020年,南部地区高稳产农田面积达到170万亩。2、建设生态农业庄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
15、业参与、农民受益”的思路,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申报认定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南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全力推动香蕉、橡胶、红米、梯田生态鱼等生态农业庄园建设。到2020年,在南部地区建成2-3个具有南部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庄园;建设5个“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确、优势特色鲜明、经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万亩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 3、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质粮食生产。坚持立足“口粮基本自给”,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稳定种植
16、面积和生产总量,加强优质、多抗、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南部地区优质红米建设,力争到2020年,南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达230万亩,实现总产70万吨,以元阳、红河、金平、绿春为主的优质红米面积发展到25万亩,总产达到10万吨,产值10亿元。优质甘蔗生产。在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的元阳、红河等县加快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促进南部地区甘蔗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平均单产达4吨以上,实现总产100万吨,糖分含量提高到15以上,出糖率提高到12以上。优质蔬菜生产。充分利用气候优势,以元阳、红河的冬早黄瓜与茄子,绿春、金平、屏边和河口的菜豆为突破口,在南部地区建立一批反季节、优质、
17、高效蔬菜专业商品生产基地,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化,实现南部地区蔬菜自给。到2020年,南部地区优质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实现总产40万吨。优质水果生产。充分利用南部地区热区资源优势,重点建立一批以香蕉、菠萝、荔枝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推进南部地区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金平、屏边、元阳、红河、河口为主的香蕉产业达到60万亩,以屏边、金平、元阳、红河为主的荔枝产业达到5万亩,以屏边、河口为主的菠萝产业达到6万亩。到2020年,南部地区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优质茶叶生产。布局在绿春、元阳、金
18、平、红河、屏边等5个县,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低产老茶园和茶叶加工设备更新改造步伐,推进无性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茶农+茶农”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进茶叶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化经济转变,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南部地区茶叶面积发展到40万亩,实现产量3万吨。优质橡胶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农垦基地和加工厂,加快橡胶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南部地区橡胶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产量3万吨。优质咖啡产业。充分利用我州咖
19、啡种植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瞄准国内外咖啡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的广阔市场前景,做大、做强、做精咖啡产业,把南部地区建设成为全省优质咖啡豆原料出口基地。力争到2020年,南部地区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实现产量4万吨。生态杂粮产业。根据南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荞麦、绿豆、红豆、芸豆等地道特色生态产业,致力打造集资源保护、规模生产、精深加工、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地道生态产业“旗舰”平台。屏边、绿春2县大力发展荞麦,元阳、河口、金平、屏边、绿春、红河6县深度开发原生态豆类产业,把生态杂粮的文章做大,形成生态杂粮大产业。到2020年,南部地区生态杂粮发展到35万亩,
20、实现总产量5万吨。4、扩大梯田生态鱼养殖充分发挥100万亩梯田资源优势,提高梯田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梯田生态养鱼和冬闲梯田养鱼,结合梯田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意识,创“梯田生态鱼”品牌,延长梯田生态鱼产业链,推进梯田生态鱼产业化经营,增加南部六县农民收入。至2020年梯田生态养鱼、梯田冬闲田养鱼面积分别达到50.0万亩、4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5亿元。5、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重点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通过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分期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植一批产业带动面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21、以大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促进农业与工业的整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和交流,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及加工设备的引进力度,提高企业外向发展能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到2020年,南部地区建成40家以上的加工型、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6、加快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南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质检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建立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22、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以品牌为载体,切实抓好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工作,探索实行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保障。到2020年,通过国家“三品一标”质量认证达30家企业50个产品,其中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到20个,国家级无公害食品认证达20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认定5个。7、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前提,以转移就业为目的,优化整合城乡教育培训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务输出职业技
23、能培训体系,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转移就业订单定点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南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从2013年起至2020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新增转移2.5万人,其中农业部门培训1.5万人,培训转移1.25万人。力争到2020年末,南部六县外出务工3个月以上农民工总数达55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35亿元以上,劳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五)保障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加快南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坚持“抓住重点求突破,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突出重点,整合
24、资源,加大开发力度。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职责,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把南部地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严格兑现奖惩,做到层层有目标、有责任、有考核,有待遇,推动工作扎实开展。2、创新机制,加大基本投入。一是构建南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南部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力度和倾斜力度,并积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同时,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估机制,强化对资金使用方向的监督,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以奖代补”、“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激励机制。实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和设施的有偿服务,采取以水养水
25、、以堤养堤等方式,按受益者合理负担的原则,鼓励各项社会资本和农民自有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生产热情。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制定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免征农业税和发展现代农业、冬季农业开发、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州委、州政府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印发的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红河州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贯彻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3、强化服务,加大科技
26、支撑。一是着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政府引导、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以州农科所、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依托,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重点,加快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二是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产品质量监管三类机构的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形成一支支撑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积极发挥农技推广人员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新科技进村入户。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大各类农
27、村人才培养,扩大培训规模,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4、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扎根南部、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采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综合服务型的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