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可****阿 文档编号:93376088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徽农业大学 滁州市农机局2010年12月 报 告 简 介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明确项目建设的背景、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承办条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市场供给、产品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景等,提出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了公正的、可靠的、科学性的投资咨询意见。 编 制 人 员 安徽农业大学参加编制人员: 栾敬东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 刘鹏凌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院长/副教授 张藕香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

2、理学院 副教授/博士 许良元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副教授/博士 赵建东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系副主任/讲师/博士 程克群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董春宇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李广梅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讲师 滁州市农机系统参加编制人员: 孙永进 滁州市农机局 局长 姬文宝 滁州市农机局 副调研员 李耀云 滁州市农机局 管理科科长 王定文 滁州市农机技工学校 书记 梁长安 滁州市农机研究所 书记 报 告 目 录 1项目概要说明. 5 1.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及项目责任单位. 5 1.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5 1.3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6

3、 1.4 发展前景. 6 1.5 项目方案综述及主要数据指标. 7 1.6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7 2项目建设的背景研究. 8 21农业发展背景. 9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背景. 9 23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背景. 10 24滁州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11 2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 11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13 31有助于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 13 32有助于规范农业装备流通体系与提升流通服务水平. 13 33有助于搭建全球农机行业交流沟通的产业平台. 14 34有助于增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 14 4项目承办的基础条件研究. 1

4、5 41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 15 42滁州发展战略定位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15 43滁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经验. 16 44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已有良好发展基础. 17 5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18 5.1 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8 5.2 安徽省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22 5.3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需求分析. 24 6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研究. 29 6.1 指导思想. 29 6.2 发展目标. 29 6.3 主要任务. 29 7 项目建设方案. 32 7.1总体布局. 32 7.2 项目定位.

5、 32 7.3 功能分区. 34 7.4 建设方案. 34 8项目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36 8.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6 8.2 成本收益分析. 38 8.3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40 8.4 财务指标评价及风险评估. 40 9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实施措施建议. 43 91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43 92实施措施建议. 43 1项目概要说明 1.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及项目责任单位 1.1.1 项目名称: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1.1.2 承办单位:滁州市三农总指挥部(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牵头单位:滁州市农机局 协作单位:滁州市发改委、经信委、国土局、规划局、招商局、环保局

6、、全椒县、天长市等相关部门 1.1.3 项目责任单位:滁州市全市农机系统 1.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1.2.1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a.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c.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d.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e.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 f.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g.滁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h.滁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i.滁州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j.滁州市农业产业化“522”提升行动发展规划 k.农业装备制造业市场供求资料 1.2.2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7、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拟建的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承办的基础和条件、农业装备制造业市场供求状况、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以探求本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1.3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总量提升、结构优化、自主创新、产业集群”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着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以建设国际先进的农业

8、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融入“长三角”和世界农机制造业体系步伐,实现滁州由农业装备制造大市向农业装备制造强市跨越。通过项目建设,到2015年,农业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 1.4 发展前景 项目建成后,滁州市将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农业装备制造基地,有利于提高安徽省农业装备制造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能产生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 项目方案综述及主要数据指标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2011-2012年)主要是改造、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形成基地的雏形;第二期

9、建设(2013-2015):围绕产业功能和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最终形成生产布局合理、产业地位突出、功能配置完善、示范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基地。 项目建设总投资估算为300亿元,基地建设总面积为680公顷,其中,基地建设中心(核心区)面积为400公顷;次级中心为280公顷。基地建筑工程费项目投资185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的65%。基地设备及工程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预备费用等项目投资45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的15%。项目建设期利息为1.5亿元。项目建成后,铺底流动资金6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的20%,全部为企业自筹资金。2012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2015年完成二期建设任务,规划

10、年产1000万台套各类农用机械装备、设备,2015年实现180亿元销售收入,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1.6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符合相关规划要求,顺应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既是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完全的可行性。 2项目建设的背景研究 进入新世纪,“三农”问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持续利好的“三农”政策,农业获得了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将大规模的向城镇转移,土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成为必然的趋势

11、,这必将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2004年中央出台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并逐年大幅度地扩大了资金补贴力度和实施范围;同年11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党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中央出台了包括农机装备制造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此期间,安徽省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如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 农业装备制造业作为滁州的传统产业,正是

12、在这种背景下,为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家加大对农机装备产业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以及滁州实施百亿粮仓工程等发展机遇,提出建设农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做大做强以全椒的全柴、大同、华明以及全市众多农机配套厂家为依托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整合和提升现有农机制造企业, 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把滁州打造成中部地区农机产业化示范基地,使滁州成为农业装备制造大市,滁州的农机制造企业成为农机行业的领军企业。 具体分析如下: 21农业发展背景 加快农机产业扶持力度和推进农机服务现代化是当前及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农业发展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的生态安全

13、、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对农机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机制造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对农机产业的政策扶持也促进了农民对农机产品购买和农机服务的需求。农业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环节是指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制造业产业形态,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模式是业务流程外包,外包业务可以是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保养等各个经营环节。通过完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环节,为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了活力。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背景 农村劳动

14、力转移的客观现实和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农业劳动力还将会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这对农业生产必然会产生影响。尤其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都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农村中的农业劳动力锐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而言,现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水平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对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矛盾,推

15、进农机产业发展不失为解决农村人力资源短缺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23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背景 形式多样的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推动包括农业装备制造业在内各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区是某种特定产业和与其相关的产业组成的产业链,或者是不同类型的产业相互支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从而实现了规模效益递增,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扩大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总量。首先,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总量。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总量的主要补充,是城市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其次,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活力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提升都有较大的作用。这些

16、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国土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工业化程度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总体发展态势上已经体现出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第三,产业集聚区在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产业集聚区日益成为城市创新主体之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使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链使得城市发展中的产业集聚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集中,而是注重知识、技术的重新组合,注重技术型人才的集中和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通过这些促进城市内生经济增长能力的加强和创新的产生。 滁州市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发展,业已形成以安徽全柴集团、大同农机

17、(安徽)有限公司、安徽天时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天马集团、安徽省皖东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的,聚集大大小小几百家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初步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零部件生产与整机组装相结合的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聚集区,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六大重点行业中,就包括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行业,填补安徽省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复合型耕作机的空白,进一步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机械。 24滁州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滁州及周边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要求加快本项目的建设。滁州地处皖东,是南京都市圈核心伙伴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邻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宿迁市及

18、本省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巢湖市。“十一五”以来,滁州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9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76.1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增幅比“十五”时期年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2008年,南京都市圈8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最高的增幅为15.8%,最低增幅也在11%以上,远高于全国9.0%的增幅水平。8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7.61亿元,占两省总和的25.9%。从人均水平看,8城市的人均GDP均在万元以上,其中,4万元以上的城市有3个;在3至4万元之间的城市有2个,另有3个城市的人均GDP在1至2万元之间。滁州及周

19、边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滁州市“农业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及发展动力。 25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同时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建设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转

20、移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滁州作为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一轴两核两翼”中的一翼,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配置滁州现有的生产要素,引导优势生产要素向滁州流动,壮大农机产业的规模,推动农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形成示范效应,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因此,以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结合滁州百亿粮仓建设大力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是滁州现实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31有助于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 通过农业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三大集中度:一是较高的行业集中度,主导行业优势明显,所占份额相当大;二是较高的空间集

21、中度,主导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密度相当高;三是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主导行业的主导产品在全省、全国市场具有相当高的占有率。农业装备制造基地反映的是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农业装备制造基地在广义上是指围绕农业装备制造业而有机形成的企业集群,这种集群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数量的集聚,而是按照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构成完整产业链的各种要素的综合集聚。这些要素包括加工制造能力、技术创新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物流配送能力、专业化分工水平和产业的集中度、外向度等等。这样集聚起来的农业装备制造业企业群,才是我们要建设的农业装备制造业基地。这样一个产业集群环境,有利于

22、孵化、发展和壮大现代农机企业,有利于农机产业的整体进步。 32有助于规范农业装备流通体系与提升流通服务水平 通过农业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农业装备流通体系上台阶、上水平。借助基地的优惠政策,一是有利于通过发展农业装备连锁经营形态,壮大农机流通主体,推动农机大流通。二是有利于通过努力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有形市场,推进农机有形市场建设,包括二手农业装备的有形市场建设。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装备出口,落实国务院关于转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重要部署,将农业机械出口作为转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方式的重点发展领域。 33有助于搭建全球农机行业交流沟通的产业平台 通过农业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开

23、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借助“引进来”、“走出去”双向结合战略,既有利于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农业装备技术升级,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又有利于组织引导省内有优势的农业装备产品出口,为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搭好平台、做好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坚持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农机装备与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4有助于增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 通过农业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环节。农业装备制造

24、业产业服务环节是指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制造业产业形态,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模式是业务流程外包,外包业务可以是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保养等各个经营环节。 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环节的完善是产业深化的表现,根本上与分工细化、市场细分及专业化高度发展相联系。由于产业深化,产业价值链延长,一个企业要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具有竞争力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最具有竞争力的环节,把握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控制点,而将其他环节外包,以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收益率。通过完善农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环节,有利于增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 4项目承办的基础条件研究 41农业装

25、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和安徽省对振兴农业装备制造业给予的高度重视,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

26、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目标、措施和方向。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安徽省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把农业装备制造业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明确提出以全柴集团公司、全椒手拖公司等企业为主,采取招商引资、合作生产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业机械。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安徽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42滁州发展战略定位

27、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滁州属泛长三角合作核心区、“南京经济圈”核心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当前正按照“产业集群、环境宜人、形态精彩、舒适全能”的要求,努力争取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型示范园、与南京同城发展的城市新家园、吸引东部的魅力后花园。 近年来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和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滁州的发展正积极融入到国家和安徽省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农业装备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是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赋予滁州的重要功能定位,这为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优越的地理位置、

28、雄厚的工业基础、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劳动力资源是滁州发展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资源,也是滁州快速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的有力条件。 43滁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装备制造业提供市场经验 滁州市下辖天长、明光两市,定远、凤阳、来安、全椒四县和南谯、琅琊两区,110个乡镇(办),1049个行政村。滁州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主产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出口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江淮地区生猪生产基地、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和安徽省高蛋白低油脂花生生产基地,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经营农机

29、已不仅仅满足于自购自用,自我服务,向代耕、代收、代运、代种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转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机在抗旱、排涝、植保以及农村运输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大力推广农机先进适用新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粗种粗收粗管的生产状况,使农业生产向着规模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为滁州打造农业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市场经验。 44滁州农业装备制造业已有良好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农机局指导下,滁州市按照“一个围绕、五个坚持”的思路,积极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农机化工作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装备结构优化、作业水平提高、安全生产平稳”的良好局面

30、。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3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5%;拖拉机拥有量达47.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15014台,比上年增长19.8 %。联合收割机达13860台,比上年增长20%。全市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2109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150人。插秧机拥有量达3321台,争取到农机购机补贴资金6754万元。 农业装备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全椒县农机工业企业17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47家,从业人数达11000多人,逐步形成由配套产品向最终产品发展。目前,已有全柴动力机械、韩国大同收获及种植机械、天成耕作机械、金竹烘干机械、华明植保等多功能

31、机械。全椒引进的韩国大同主要是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及高速插秧机的外资企业;华明科技是生产能够满足农村运输、摘果、植保、脱粒、灌溉等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拖拉机的生产企业。还有天长生产的天时、天马插秧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等。全市农机工业年生产农机产品150万台套,企业销售收入近100亿元。我们可以全椒的全柴、大同、华明以及全市众多农机配套厂家为依托,形成各企业间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这些骨干企业在全省都是唯一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具有相当的有利条件。未来基地建设可依托滁州农机技工学校和职教园区其他学校作为技术人才储备;依托农机研究所和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作为技术储备

32、;依托滁州瑶海农机大市场作为提供农机配套产品及销售平台;依托中国(滁州)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作为宣传推介窗口。积极引导目前分散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 5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研究 5.1 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状况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已开始从过去的以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为主转向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主,从过去的以资源消耗型农业为主转向资源节约、高效可持续农业为主,从过去的农业支援工业、城乡分割体制转向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运用各种技术装备服务于农业生产过程、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随着

33、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我国农机业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0年,中国农机总动力为5.3亿千瓦;2005为6.8亿千瓦,2008年为8.2亿千瓦,2009年达到8.8亿千瓦。与此同时,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由2000年的97.5万台增至2009年的501.9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相应地由23.5万台增至84.7万台,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0.2%和15.3%。 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机补贴资金的增加以及农机总量的提高,中国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