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上传人:s****6 文档编号:93368405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试卷】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试卷】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试卷】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试卷】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练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共0分随着我国对东北、山西等地煤炭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结合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完成下面小题。1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ABCD2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选择的是()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B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C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用科技、人才推动经济转型D

2、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3稀土矿是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等重要领域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曾占世界的85,由于盲目开采和大量出口,目前仅占世界的30,但出口量却占世界的90以上。我国从1973年开始出口稀土初级产品,平均每吨产品创汇仅0.42万美元。长期以来由于稀土开采工艺低下,稀土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有效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禁止开发利用,防治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实施环保标准,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与绿化ABCD素有辽宁“南大荒”之美誉的盘锦湿地,数百万亩沼泽苇塘连片分布,大小河流交错纵横。湿地盛产河蟹

3、。近几年,该地兴起“蟹稻共生”的生产方式。下图中左图为盘锦湿地区域图,右图为蟹稻共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蟹稻共生”体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是()A发展绿色经济B提倡可持续消费C发展褐色经济D消除贫困5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有()人地关系日渐紧张人类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人类可以单纯的依靠科技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ABCD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下图是生态文明实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下

4、列关于上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调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B具体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突出生态环境生产的至关重要性D强调人与自然是一种依附关系7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生态文明实践的是()A在丘陵山地退耕还林B全面关停重化工业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增加地下水开采量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共同性原则9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并举,

5、促进农产品多样化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田ABCD传统基塘农业水陆比例一般为6:4,基上种植蔬果。近年来,珠江三角洲Q村的传统基塘农业生产已严重退化。“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为此,该村提出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下图),建设特色田园美丽水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近年来,Q村基塘农业中“基”减少甚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养殖空间扩大B蔬果需求减少C鱼塘波浪冲蚀D绿化用地增加11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相比,“有机-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更高主要是因为()消费市场拓宽产品品质更优饲料成本降

6、低鱼类产量更高ABCD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地理环境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读人与自然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Aa、b、cBd、e、fCa、c、eDb、d、f13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Ab一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Bc一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Ce一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Df一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茭白是一种蔬菜,适宜在淡水中生长。图7为我国某镇茭白产业链示意图,该镇以茭白生产为主导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为延长

7、产业链,该镇适宜发展的产业是()A休闲食品B包装物流C软件开发D服装制造15该产业链取得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A增加中药材供应,避免药材资源枯竭B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减轻土壤污染C增加该地植被覆盖,减轻水土流失D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轻水体污染读中国农业十二五“七区二十三带”战略格局图,完成下面小题。16东北平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B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C耕地后备资源不足D农业机械化水平高17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图中各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A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B华南主产区要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C甘、新主产区加大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农

8、业D河套灌区主产区要大力引黄灌溉,扩大灌区二、综合题(共0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耕地(公顷)森林面积(公顷)淡水(立方米)0.10.12000人口(万)面积(平方千米)耕地(平方千米)森林面积(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立方米)620022万8万7.5万5105亿下表为: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材料二: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1)由材料一图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森林面积_,

9、淡水_。(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_(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4)该地区未来20年人口数量将进入高峰期,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提高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垦田地。堤围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地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区内河道纵横交错。(1)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

10、明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2)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生长分布、质量高低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茶叶具有喜酸怕碱、喜光怕晒、喜温怕寒、喜湿怕涝的典型特点,最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30,10左右开始发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上其他一些茶叶出口国的崛起,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国际地位受到威胁。下图示意福建省茶叶产地分布图。(1)简述该地茶树生长的不同季节易受到的

11、气象灾害。(2)分析福建茶叶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3)为增强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请你提出合理措施。第5页 共8页 第6页 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 2D 3D【解析】1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开始走向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即图中阶段是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C正确,排除ABD。故选C。2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该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延长开采周期,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改造

12、传统工业,促进经济转型,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同时可以把老工业区及其建筑改造为服务业中心和健身娱乐场所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削弱第三产业,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3针对我国稀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加大稀土新材料研制和开发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在资源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土地,对遭受破坏的土地要及时展开复垦;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强环保措施,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等,正确。禁止开发利用稀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3、,错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稀土的开发无关,错误。故选D。【点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发展深加工,延长产链,提高附加值。 (3)合理开采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交通。 (5)改善投资环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6)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4A 5A【解析】4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蟹稻共生”是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发展绿色经济,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蟹稻共生无法体现出提倡可持续消费与发展褐色经济,BC错误。蟹稻共生无法消除贫困,D错误,故选A。5我们坚持可

14、持续发展是因为人类不可以单纯的依靠科技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错误。由于人地关系日渐紧张,人类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并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的威胁不断加剧,所以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褐色经济就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6B 7A【解析】6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A错。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并非一种依附关系,而是要

15、和谐共生发展,B正确,D错。图示信息更加突出发展观念和社会管理的至关重要性,C错。故选B。7丘陵山区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应退耕还林,A选项符合生态文明实践,A正确。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并不现实,且不利于经济发展;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 BCD选项均不符合生态文明实践。故选A。【点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

16、会形态。8A 9B【解析】8从图中可以看出,麦田、饲料厂和养猪场为沼气池提供原料,而沼气池中的物质又回到麦田,使农田肥力增强,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A正确;没有体现公平性、共同性原则,BCD错误,故选A。9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正确;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但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把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用来制沼气,改善了能源结构,增加了生活能源,没有增加生产能源,错误,正确。故选B。【点睛】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1.持续性

17、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10A 11C【分析】10根据材料“基”减少甚至消失,鱼塘已转为规模更大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可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使得养殖空间扩大,将部分陆地资源“基”转化为鱼塘, A 正确;蔬果需求是生活必

18、需品,其需求不会减少,B错误;鱼塘波浪对塘基的冲蚀作用很小,不是“基”减少的主要原因,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绿化用地增加的影响,D错误。故选A。11“有机一双循环基塘农业模式”,系统内利用水草,桑叶、黑麦草等做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提高“有机”产品,产品的品质更好,正确;没有体现出消费市场的拓宽,也不能从图中看出鱼塘产量的增加,系统提供的是有机鱼类,鱼塘的品质增加,错误。故选C。【点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

19、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2B 13D【分析】12读图可知,d连接了气候与人类,f连接了人类与生物土壤,e连接了地貌水文与人类,故图示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d、e、f。B正确;a是气候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ACD错误。故选B。13读图可知,b是气候与生物土壤的关系,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呈现荒漠景观,体现气候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A说法正确;c是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泥石流流出的物

20、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体现地貌水文对生物土壤的影响,B说法正确;e是人类与地貌水文的相互关系,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C说法正确;f是人类与生物土壤的相互关系,乐山中心城区绿心森林公园打造,应是减小城市热岛效应,D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点睛】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14A 15D【分析】14读图可知,图示

21、地区是在茭白种植基础上的将茭白直接面向市场,产业链很短,附加值较低,所以为了延长产业链,只能发展以茭白为原材料的加工工业,A对;包装物流和服装制造需要大量劳动力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与当地传统支柱产业无关, B、D错;软件开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C错。故选A。15增加中药材供应与该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无关,A错;该地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但是茭白草并未造成土壤污染,B错;这种发展模式并未增加该地植被覆盖,C错;图示产业链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水体污染,D对。故选D。【点睛】该产业链模式的优点:(1)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2)增加了就业机会。(3)最大化的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

22、生态环境。16D 17C【分析】16东北平原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主要有东北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使农业生产的商品率较高,耕地集中成片,便于机械化生产,因此东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东北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该地只能是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D项正确,AB项错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是有利条件,C错误。所以选D。17黄淮海平原主要位于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水稻生长需水量大,该区域气候条件不适宜大力发展水稻种植,A项错误;增大非农业用地规模势必会减少耕地面积,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B项错误;甘肃新疆主产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种植业主要依赖灌溉用水,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

23、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C项正确;河套灌区主产区若大力引黄灌溉,增大灌区面积,第一会使黄河干流水量减少,第二会加剧土壤盐碱化问题,因此要适度,D项错误。所以选C。【点睛】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18(1) 0.0013km2/人 0.0012km2/人 8234m3/人(2) 耕地 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

24、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 淡水/水资源/水源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4)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等。【分析】本题以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以及未来人口发展趋势为材料,涉及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表格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图“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可知,该地总人口

25、是6200万,耕地面积是8万km,所以人均耕地=8万/6200万0.0013km/人;人均森林面积=7.5万km/6200万0.0012km人;人均淡水=5105亿m/6200万8234m/人。(2)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所以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耕地。因此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要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大农业科技投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在生活过程在,要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减轻当地环境承载力。(3)根据(1)题的计算和图“某地

26、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的内容可知,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所以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淡水。但其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药注意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积极建设水利工程,调蓄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保证用水的持续供应等。(4)提高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要从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入手,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以及地区开放程度,其中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所以措施从其余三方面分析,主要有加强对资源的勘测,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区域可利用资源数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27、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区域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珍惜和合理利用资源;控制污染,对已污染环境加强治理,保护环境等。19(1)通过堤坝围垦,增加土地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沿江(河)堤坝便于防洪、灌溉,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种植条件;沿海堤坝防止海潮入侵,保护农田安全。(2)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分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不同时期的围垦景观方向为背景材料,涉及堤坝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等相关

28、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由材料“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改善种植条件;沿江、沿河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减轻因海水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保护农田安全。(2)结合混合农业的优缺点,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减少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珠江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热搭配充分,且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

29、富,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农业;该地区地势低洼,且位于河流下游,水域面积大,排水不畅,易积水,发展桑基鱼塘增强了农业生产对旱涝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发展桑基鱼塘使得该地小而分散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促进了该地农业的发展,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当地人口发展的需求。20(1)冬(或“春”)季寒潮(或“低温冻害”);夏秋季节台风(或“暴雨”,“山洪”);受季风气候影响易发生旱灾。(2)纬度较低,东临海洋,水热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土壤呈酸性,适合茶树生长;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大。(3)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质量;进行深加工,延

30、长产业链;加强宣传,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发挥该地茶叶业产品多样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弘扬中国茶文化的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茶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分析】本题以福建茶叶发展为背景,考查对茶叶的区位条件、品种丰富的自然原因、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的认知水平,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的阐释能力。(1)冬春季节易受寒潮带来的低温冻害影响;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多台风,茶树容易被吹倒;季风气候不稳定带来的旱涝灾害。(2)主要从地形、海陆位置、土壤三方面分析。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明显,水热条件好;位于东南丘陵,土壤呈酸性,利于茶树生长;地处丘陵地带,垂直差异大,自然环境差异大,品种丰富。(3)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新品种,提高茶叶质量,增强竞争力;对茶叶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产品多元化;加强宣传和品牌的创立,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发挥该地茶叶业产品多样的优势,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将茶文化向世界推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吸引外国客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点睛】答案第7页,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