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3269841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优秀8篇小学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可能性的事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做出判断性的表述,并能简单说明理由。 3 、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对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并恰当的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转硬币 1、 印有一元的这面是正面,印有国徽的这面是反面。(转硬币) 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2、 先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再转硬币。 总结:也就是说在硬币转动之前,我们只能

2、猜测,转动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 摸棋 1、 把红棋全部放入一个盒中。请问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 2、 那如果再请同学摸会是什么颜色的? 3、 把三种颜色的棋放到盒中,这次还一定会摸出红棋吗?猜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学生实际摸摸看。 4、 总结:在这个盒子中装有三种颜色的棋。摸的时候,可能摸出一个红棋,可能摸出一个黄棋,也可能摸出一个绿棋。我们只能用可能描述这件事情。 5、 请问在这个盒子中摸到紫棋吗?(因为没有紫色的棋,所以不可能摸到紫色的棋)。 6、 小精灵带来三个杯子。提出三个问题。 三、 书上例2。 要求:如果

3、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勾,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圆圈,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叉。 四、 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题,小卷,游戏。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明化,将“可能性”这种深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并通过参与具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初步领会到深奥的“可能性”问题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年、月、日 目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4、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认识年、月、日的知识 难点: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 年历卡,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出示日历册、挂历、年历卡、 师:问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 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年哪月哪日诞生的? 年、月、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电脑出示课题 年、月、日 一、认识年、月、日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

5、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二、判断平年、闰年 问: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有的却有29天,是不固定的,你知道它

6、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请你观察下表: 电脑出示1981-2004年二月份天数表。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年份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每4年出现一次29天 ,二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的年份是4的倍数。 师:算一算1900年是4的倍数吗?但1900年的二月却是28天,这是因为公历年份是整百年时,必须是400的倍数,这年的二月才是29天。 师:你知道为什么4年才会出现一次二月份是29天,也就是闰年。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情况。 师:用电脑介绍形成闰年的原因(地球绕太阳旋转,加解释)。 1、练习: 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1990、1908、2000、

7、1998、2100 生说出想法后,师介绍可以用年份的末两位数字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否则是平年。师告诉学生大家喜爱的奥运会一般在闰年举办。 2、记忆每月天数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忆每月的天数吗? 让知道的同学回答,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下面的方法: (1)拳记法:师边示范边讲解。 (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再把一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3)平年二月是多少天?闰年二月有多少天? (4)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5)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

8、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2、判断: (1)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 (2)每年都有365天。( ) (3)凡是4的倍数的年份都是闰年。( ) 3、游戏 大月过生日的举起你的生日卡。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你今年几岁?算一算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老师今年38岁,算一算是哪一年出生的? (3)今年二月你家的电费花了多少元钱,算一算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4)今年1-3月共花电费多少元钱?平均每天花多少元钱? (5)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板书设计: 一年 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1个平月) 365天 (366天) 大月 31天 一月 小月 30天 平月

9、29(28)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1吨

10、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

11、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

12、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3、,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

14、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小学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运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利息。 2、使学生明白储蓄的意义,进行教育,培育其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幻灯机、存款凭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小品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前,我们来看一个小

15、品。大家可要仔细看,等一下,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看谁最聪明,好,现在请看: 师:银行职员,同学甲:储户小丽,同学乙:孜大爷。 (甲背着背包,兴冲冲地赶路,碰上乙) 乙:喂,小丽,这么些早去哪里呢? 甲:张大爷呀,我还要去银行取钱呢! 乙:取钱!真不懂你们这些人,钱好好地家里不放,偏偏要藏到银行里,又要存,又要取,多麻烦。 甲:大爷,这您就不懂了,这钱放在家里不安全,存到银行里,不但能合理、有计划地用钱币还能支援国家建设呢! 乙:真的吗?钱存入银行有这么好处,那我赶紧去把家里的几百块钱存了,省了我天天提心吊胆了。 甲:大爷,再见 乙:再见 (甲继续走,到了银行) 甲:您好,我不想取回去年存的10

16、0元钱,请您办下手续。 师:好的请填一下取款单。(生填) 师(把钱递给甲)这是你的钱,数数看。 甲:(数钱)惊讶地叫道:哎,怎么钱多起来了? (甲扬起手中的钱)您多给了一块八毛。 师:(抚摸着甲的头):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钱没错,这1.8元是你应得的。 二、新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会知道,说说看! 1、 学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几个概念。生:(利息) 师:同意这种说法吗?是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利息(板书课题) 师:那你对利息了解多少?生说。(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利息) 师:说得真好,大家表扬他。 师:再请几位同学说说什么是利息,并引导学生说出小品中的1.8元是利息。 师:

17、你知道这1.8元利息是怎么算出来了吗?请学生看书讨论,后引导学生得出: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板书)生齐读利息的计算公式。 师:从这几年来公式可以看出,要求利息,首先得知道什么?(本金、利息率、时间)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利息,对于本金和利率你知道多少,结合课本,请同学们说一说。生说。 (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小丽的100元是本金)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利率,利率是由银行的规定的。有按年规定的,叫年利率,有按月规定的,叫月利率,利率可根据存款的长短,和存款的方式不同而不同)生没说到的,教师可进行补充,并出示: 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2.25% 让学生说说这整存整取是什么? (是存款方式,存款有活期

18、、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2、 计算利息。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 出示:小品中的小丽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年利率是2.25%。到期,利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上台板演。 1002.25%1=2.25(元) 让学生说说列子中的每个量代表什么?根据什么进行列式。(100是本金,2.25%是利率,1是时间,2.25元是利息) 3、 税后利息的学习及计算。 师:2.25元是利息,这可就奇怪了,可小丽只拿到1.8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钱真的算错了吗? 让学生自由说,不清楚,可以翻书找找原因,小组进行讨论,得出: (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利率纳税)小丽

19、得到的实际上是纳税后的利息叫税后的利息。教师板书:税后利息。 师:那税后利息该怎么算呢?想想看,看谁的脑子最聪明,转得最快。 学生讨论思考后,师引导得出: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20%=利息(1-20%) 师:看来,同学们真了不起,利息已经算出来了,现在,算税后利息有困难吗?好动笔。学生计算,请一同学板演: 2.25(1-20%)=1.8元 或2.25-2.2520%=1.8元 师: 现在,大家知道,小丽,多得的1.8元是怎么回事了吗?生:知道。 出示第三个问题:小丽一共可取回多少元? 师:这“一共”包括什么?(本金和税后利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 100+1.8=101.8(元) 答一共可

20、取回101.8元。 4、 反馈练习,让学生看教科书P124P125内容。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知识掌握的最牢。 出示:把钱存入银行,只对国家有好处( ) 所有的利息都要纳税( ) 存款的利息按20%的税率纳税( )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

21、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22、?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 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

23、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4、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

25、(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

26、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

27、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

28、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

29、计范文模板 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

30、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

31、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32、。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_一只小兔没有分到,

33、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_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_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_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_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_的是什么?(小兔)排在_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

34、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

35、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 )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_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

36、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_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_几个?_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

37、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

38、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39、?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 你说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提一个减法问题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6=8(个) 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减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7=7(个) 观察图,理解图意 蜗牛在跳伞 (1)背红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黄色的多几个? 14-6 纸上计算 14-6=8 (2)背蓝

40、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红色的少几个? 14-7 14-7=7 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出示11页例题 提问: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怎么列式? 11-5=?如何计算 用小棒演示 11-5=6(个) 十几减5会做了,那十几减4,3,2呢? 11-2= 12-3= 13-4=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

41、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

42、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