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_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寻隐者不遇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3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
2、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n)、雀(qu)(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
3、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
4、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
5、读第3.4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
6、教学生字:寻经xn.者 zh。遇y。)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
7、(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
8、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二 (第八册)寻隐者不遇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熊琳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
9、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 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 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 掌) (师笔录一:弯腰
10、、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
11、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 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 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 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
12、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 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 成。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双河乡中心小学)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三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
13、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
14、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解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15、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16、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17、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
18、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3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