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pdf

上传人:c****3 文档编号:93255054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策略分析 摘要 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新型教学形式的困惑,提出相应的策略。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说是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很困惑。1 无视教学现状,拿来主义 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在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也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或都愿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一纸拿来主义让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出现有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参评,这个软件几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使用过程中却为了让技术与课堂整合,教师就沿着课件设计教学,仿佛不用完软件的每个功能就不能称之为整合。【策略】

3、需要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更不能机械地模仿,否则只能导致重教学设计、轻教学实施。笔者认为教学实用型软件应该成为课堂中 CAI 的主流。教师要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自己制作教学软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软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2 忽视学科特点,滥用信息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教师决定在网络教室上小学语文课碧螺春,花了很多工夫,收集不少资料并做成了专题学习网页。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

4、赏茶叶地的风光,一会儿查询茶叶的生产工艺,一会儿听江南民歌,一会儿教师让学生泡茶、品茶,气氛可真热闹。交流时,学生把茶叶的来龙去脉讲了半天,唯独没有涉及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缺失对语言文字的推敲,有意无意间美文赏析-最新资料推荐-3/7 课变成了茶叶知识课。不少教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感到困惑,教师大部分时间坐在主机前操作电脑,学生需要打字,还需要读屏幕上的各类资料。这种教学模式缺失人文的关怀,缺失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为什么不走到学生跟前,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 呀!课堂上粘贴与拷贝、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皆源于此。【策略】信息并非等同于知识,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

5、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那么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就要求学生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判断。不能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 即可,它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培养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

6、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无从谈起。3 盲目追求技术,合而不整 信息技术的开放互联技术在教学上有着巨大优势,但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 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有些开发者未能很好地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表现的艺术性,往往忽略了内容本身。本来用 PowerPoint 就可

7、以很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复杂的开发工具来实现,一来无谓地延长了开发的时间,更降低了工作效率。更有甚者,近在咫尺的师生、生生互动都用耳机、麦克风,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变成 BBS 或聊天室的文字视频聊天。教学实际中教师把热情过多地落在具体技术手段上,在什么地方用,用多少次,好像用得少了就不是整合,用不出新招数就不够档次。但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最新资料推荐-5/7 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他们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

8、发挥其最大效用。【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光是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的独特优势,更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使用。在语文学科中不要过分地使用媒体进行意境表达,剥夺学生的想象力与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悟能力;数理学科中不应过分地将思维形象化,削弱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过程不能以媒体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不能割裂。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鹏远老师指出: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用多媒体、网络,不应该硬性规定用了技术加分,不用技术扣分,关键是看技术用得是否恰到好处。4 墨守课堂陈规,屡教 不改 一位前辈说过: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似乎走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导入,

9、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搜集资料替代了感悟,留言板、BBS 交流、在线聊天替代了语言表达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落入了一个又一个模式化框架。按照有的人的理想,通过研究出一种整合课,形成一种整合课例,供广大教师依样画葫芦岂不更好?殊不知,这就违背了教学最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所谓教无定法,如果有一种理想的课程整合模式的话,试问还需要什么创新和发展呢?【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尤其不能忽视文本,忽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不能在传统的信息注入式教学上打转,网络必须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

10、,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方面构建教学模式。5 轻视学习评价,盲从智能 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意外部的评价,有时一句鼓励之话感人肺腑。而在许多整合课例中,学生往往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点击网络中表面上是智能、实质上是现成的预设答案,所谓整合式的网络评价只是去了情商的问思答,实时评价系统、考试系统、答疑系统等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延伸、扩展、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网络永远只会视而不见。学生失去课堂教

11、学的主动性意义,学生的主动思维受到限制,这种机械式的评价方式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教师不动、学生被动的局-最新资料推荐-7/7 面。【策略】对学生网络研究性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可以包括成绩的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活动评价的进行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力发展。但这种学习活动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 和分等,评价的基本方式不是确认,而是对话,并且主要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而最终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不再是简单的分数与等级。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的重心应在于调节学习者学习行为,监控学习过程,促进和指导研究学习的有效进行,同时实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资料的积累与管理。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进行反思,不是要否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而是为了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服务于教育教学本质的工具抑或是教学平台。(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