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干扰讲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语干扰讲课稿.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母语干扰 _ _“中国式英语”现象的背后-漫谈汉译英中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对译者的干扰 摘 要:“中国式英语”现象是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但是,无论如何,从母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负迁移着手来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式英语”现象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对于“直译”和“意译”的争吵不休似乎该告一段落,将精力投入对汉英两种语言异同点的切实可行的研究也许将为我们的译学理论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关键词:中国式英语;语言负迁移;文化负迁移;规范化;得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05)03-0065 04 1
2、前言 美国琼 平卡姆女士(Joan Pinkham)根据自己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和中央编译局多年的工作经验写了一本题为 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 s Guide to _ _ Chinglish)的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十一个方面揭示出中国人在翻译中常犯的通病:1.多余的名词和动词(Unnecessary Nouns and verbs);2.多余的修饰语(Unnecessary Modifiers);3.同义重叠(Redundant Twins);4.二次赘述(Saying the Same Thing Twice);5.重复指称(Repeated Refer
3、ences to the Same Thing);6.名词瘟疫(The Noun Plague);7.代词与先行词(Pronouns and Antecedent s);8.短语与从句的位置(The Placement of Phrases and Clauses);9.垂悬修饰语(Dangling Modifiers);10.平行结构(Parallel Structure);11.逻辑连词(Logical Connectives)。这些“通病”,即“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确为国人在汉译英过程中屡屡出现的现象。书中所罗列的不少句子很富代表性和启发性。如:例 1.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4、: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例 2.农业取得了大丰收: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 s in agriculture;例 3.城乡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peopl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rise._ _ 例 4.加强国防建设是十分重要的:it is essential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national defense.通观全书,作者似乎更愿意把
5、精力集中在大量感性材料的个例评析上,而无意使之提升到理性高度。不过,这也许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正如她本人在书前“To the Reader”里所说的:This book can be used either in the Classroom or for independent study.It is addressed primarily to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to advanced student s of English who are practicing translation.I hope,however,that it will prove e
6、qually useful to other Chinese who are called upon to write English and who wish to improve their mastery of it people working in journalism,foreign affairs,business,tourism,advertising,and many other fields.此外,作者还声明,翻译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技艺(Translation is not a science but a craft)(Joan Pinkham 2000)。然而笔者仍不
7、揣冒昧,意欲从理论角度对国人在汉译英中所出现的“中国式英语现象”作一粗浅探析。2 汉译英中“中国式英语”现象种种 _ _ 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 s Guide to Chinglish)一书尽管材料翔实、分析入微,但因作者此前工作性质及写作意图所限,书中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翻译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日常翻译活动中“中国式英语”俯拾皆是,其表现形式极其复杂。笔者认为,这些“中国式英语”按不同表现形式似可分为以下几类:1)高级型“中国式英语”和低级型“中国式英语”。这是针对译者的英语水平而言的。前者如 Pinkham 女士书中所述情形。在汉译英中犯这种错
8、误的译者当为高级翻译人才,英语水准高,其所犯错误为“高级错误”,故言。纠正高级型“中国式英语”难度较大,需要译者反复地斟酌、推敲。后者多为非熟练译者或英语初学者由于对汉英两种语言机制所存在的种种差异尚不敏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如:例 5.这些车子尽管价格昂贵,但需求量仍然很大。Demand for these cars is high,despite they are expensive.例 6.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I have important things to tell you.2)书面语式“中国式英语”和口语式“中国式英语”。这是从翻译活动的角度来划分的。前者出现在笔
9、译_ _ 中,后者出现在口语活动中。后者由于受到翻译时间的限制和大脑短期记忆容量(文军、杨梅,2003:108)及其它变量(如翻译工作场所、翻译对象、翻译手段、译者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可能较之前者出现频率高、表现形式复杂,有待于深入研究。3)语言类“中国式英语”和文化类“中国式英语”。语言类“中国式英语”产生于译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是纯语言问题,如上述例 1 至例 6 所示;而文化类“中国式英语”反映的却是译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的了解问题,涉及语用学范畴。如把 水浒传 中武松骂人的“放屁!”(Shit!)译成“Pass your wind!”;把受人赞扬时用的谦词:
10、“惭愧,惭愧!”(I m flattered)译成“I feel ashamed!”(柯平,1993:180)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此外,还有词汇、短语层面上的“中国式英语”、句子结构层次上的“中国式英语”以及篇章结构层次上的“中国式英语”等等,不一而足。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来划分,可有不同形式的“中国式英语”。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因素导致汉译英中的这些“中国式英语”现象?3“中国式英语”现象成因探析 _ _ 语言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母语的“先入为主”,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干扰和影响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迁移”。迁移有两种形式: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一般包括四个
11、方面的内容:1)生产不足(underproduction);2)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3)生产错误(Production Errors);4)误解(Misinterpretation)。1)生产不足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某一语言结构没有把握,他可能很少或干脆不用这个结构,这时学习者语言中错误相对较少,但如果该结构在学习者所讲话语中出现频率远远低于本族人使用该结构的频率,那么低频率本身就是语言趋异的表现;2)生产过剩有时实际上就是生产不足的结果。例如中国学生为避开关系从句,使用过多简单句,从而违反了英语文体规则,显得不够自然。体现在翻译上,译者所译文章中各个句子独立看
12、来似乎都没有表达上的错误,意思也较贴近原文,即是说,从词汇、短语及句子结构上来看都没有“中国式英语”现象,但从篇章布局着眼,或不重文体、不顾长短句结合,或句际间逻辑性词汇阙如,整篇译文清一色的简单句一贯到底,显得零散、单调、苍白、乏味,或“达”而不“雅”,或“达”而不“信”,从而形成篇章结构层次上的“中国式英语”。3)生产错误(Production Errors)包括替代、借用和结构改变等,_ _ 其中,替代和借用反映了迁移包括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关系;4)误解(Misinterpretation)指的是,由于母语结构会影响对母语信息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导致与说话人意图完全背离的理解,两种语言
13、的文化背景、习惯表达方式、词序都会成为误解的原因。由此可见,“中国式英语”实质上就是一种负迁移的产物。其实,不管“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如何繁杂,“中国式英语”首先就是“中国式的”,其次才是“英语”,因而,这种“英语”就带有它自身十分明显的特性:它必然是深刻地打上了中国人母语 汉语 及其文化的烙印。归根到底,汉语的语言机制及其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造成这种种“中国式英语”的主要原因。以下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式英语”现象。3.1 母语语言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现象 近年来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
14、到母语语言的负迁移是如何在汉译英过程中产生干扰并最终导致译者“生产”出“中国式英语”。英汉语研究结果表明,英语重“形合”(Hypotactic),汉语重“意合”(Paratactic)。英语更多地求助于形合手段以取得逻辑上的衔接与连贯,_ _ 从而实现句子、段落与篇章的组合。如英语常常求助于大量的逻辑连词:and,but,since,in addition,because,meanwhile,if,also,then,nevertheless,instead,otherwise等。汉语中虽也存在类似的连词,但由于汉语句子中的词序排列极为严谨,许多逻辑关系是蕴含在句子的深层结构中,而非通过表层结
15、构来加以反映,这就是英语中常说的“implied”而不是“stated”。通常情况下,国人不需努力,仅凭本能的直觉即能心领神会。这种本能的直觉常常导致汉译英时出现没有逻辑连词的“中国式英语”。如:例 7.我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老师。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father is a doctor and my mother is a teacher.)例 8.接下去的几个月里将会有 42,000 个难民食物短缺,3,000 座房子需要重建。Forty-two thousand refugees will be short of
16、 food in the coming months,3,000 houses need to be restored.(Forty-two thousand refugees will be short of food in the coming months,and 3,000 houses need to be restored.)(Joan Pinkham,2000:378)_ _ 英语的“形合”还体现在对一些形式名词的依赖上,尤其是某些结构对 it,the fact 等的依赖。这是令许多不熟练译者最感棘手的地方。如上述例 5 所示。由于 despite(如今常用 in spite o
17、f)一词在英语中乃为介词,其后如接分句时必须借助于 the fact that 才行。类似的表达法还有:例 9.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形合性语言,而后者是意合性语言。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former is a hypotactic language,while the latter is a paratactic language.上述现象要求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注意“添词”。不过,需要译者“减词”的相反例子也不少见,如例 1 至例 4 中的划线部分都在该删之列。这是由于这些划线部分的意义已经蕴含在其前或其后
18、的某些词汇中,不必重复。但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我们在碰到“现象”一词时必挥笔书入“phenomenon”,遇到“情形”、“情况”时非要“situation”、“circumstances”或“in this case”,见到“东西”时念念不忘“things”。有时甚至明明知道不可以如此“任性”,却又难于摒弃“食鸡肋”心理,可见负迁移包袱是如何沉重!3.2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现象 _ _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是产生“中国式英语”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语言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规范化”方面的话,那么,文化的负迁移则主要体现在言语的“得体性”方面。早就流传甚广的笑话 对“Yo
19、ur wife is beautiful!”的反应“Where?Where?”即是十分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上达武松强要人“把屁放出来!”、受人赞扬时“十分丢脸”的现象固然令人喷饭,却也屡见不鲜,发人深省。笔者认为,从交际的角度出发,文化负迁移导致的“中国式英语”现象比起语言负迁移所导致的“中国式英语”更具“破坏性”和“危险性”,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尤其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正如有识之士所说的:“没有对西文文化的潜心学习,译途将荆棘遍地,陷阱不断。而文化的内涵又是如此宽泛,如此浩瀚,值得我们终生投入地学习和研究。译者当牢记:To be bilingual,one m
20、ust be bicultural.4 结束语 因篇幅所限,加之笔者水平不济,本文仅从最笼统意义上对“中国式英语”现象背后的原因作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其实,这其中既涉及到译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又涉及到所译文本本身的众多因素,诸如内容、文体等,同_ _ 时还涉及到译文的阅读对象,从事翻译活动的方式(指笔译或是口译)等等。而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美学(例如在文学翻译中)等相关理论的综合知识都可能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起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如何,从母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负迁移着手来系统、深入地探讨“中国式英语”现象不但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对于“直译”和“意译”的争吵不
21、休似乎该告一段落,将精力投入对汉英两种语言异同点的切实可行的研究也许将为我们的译学理论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注释:由于 Joan Pinkham 女士所著一书例句均未提供相关汉语原文句子,本文所引该书中例句的汉语部分为笔者自己主观推测而来,或有欠准确,愿求教于行家。本文所说“译者”泛指一切从事翻译人员,包括英语初学者,而非指专业翻译人事。文中恕不一一注明。按照 Joan Pinkham 女士书中的观点,该处译文可能改成“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is that the former is a hypotactic language,while the
22、 latter is paratactic language”较为合适。但笔者认为那已超出“中国式英语”的范畴,正如作者在其书中一再声_ _ 明,有些错误并非“Chinglish”所独有,“native speakers”也常会犯忌,故笔者为行文方便和说理需要起见,仍固执地使用含有“the fact that”这种结构。参考文献:1Joan Pinkham.The Translator 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文军,杨梅.外事口译标准初探J .外语学刊,2003,(2):108.3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80.4 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 .外国语,2002,(6):5-6.5 戎刿.降学术虚火探译学真谛J .科技英语学习,200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