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解析及考场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江苏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解析及考场作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解析及考场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 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 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 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一、审题立意这是一则情境任务型作文题,由材料、任务和写作要求构成。材料内容与助人为乐的中 华传统美德有关,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与传统材料作文不同,任 务型作文中的材料是全文的写作重心。(-)理清关系1 .分析材料语句之间的层次关系。第一层:交代起因。高三学生李行每日背患病好友 上教学楼之事。第二层:介绍过程。同学提出分担相助的建议,父母劝说他“做好事应该有 度”,并表达了 “毕竟高三了”的忧虑,以及李行“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 的回应;被关注、表扬后,李行的变化以及同学对他的感觉的变化。第三层:突出影响。
3、李 行“陷入了纠结之中”。材料遵循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逻辑,思路较为清晰。2 .梳理事件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1)李行和患病同学一一好朋友;助人与被助。(2) 李行和其他同学一一被建议者和建议者;被感觉者和感觉者。(3)李行和父母一一被劝说和 劝说者;被担忧者和担忧者。李行既是整个事件的主动者,也是被动者,他的思想、情感和 行动影响并决定着事件的结局。(二)分析原因3 .李行角度。(1)帮助患病同学的原因:关系亲密,是好朋友;力所能及,背得动。 可见,李行的行为是自然的,符合人之常情,没有功利性。(2)变得“不快乐”的原因:被 过度关注,“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发乎情性自
4、然的“助人为乐”有被道德 绑架的风险;自我要求提高,“不敢请假不敢犯错”,刻意做与“赞美”相匹配的完美的人, 让自己的行为变得不自然。4 .其他同学角度。(1)建议李行的原因:出于关爱,“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可以合 作,大家轮流背。(2)对李行的感觉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处体验,李行由自然变得刻意。5 .父母角度。劝说李行的原因:出于对孩子的担忧,怕影响学业,“毕竟高三了”;出 于成年人的理性,“做好事应该有度”。根据以上分析,.李行的纠结:曷材料的关键点。他开始是自然且坚定的助人为乐者,同学的建议和父母的劝说未能动摇其助人的决心。他变为“纠结者”的原因复杂:“媒体来 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
5、,这是重要的外因;对同学、父母的建议缺乏全面思考和合 理接受的意识,对助人为乐的行为缺乏更理性的认知,对来自外界的评价(道德绑架)缺乏 自我解绑的意识和能力(囿于“聚光灯效应”,甚至自我绑架)等,这些是重要的内因。考 生可以据此确定写作的内容,更鼓励综合立意。任务具有选择性,学生可视情况自行选择;观点也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 考发表不同的见解。写作时应注意对象、身份和文体特点。这两个写作任务各有侧重,但均 应对李行陷入“纠结”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做出理性判断。任务: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李行的困境主要是:继续帮助患病同学,可能会让自己不快乐;不再帮助
6、,或许会被质 疑助人为乐的动机。怎样才能让李行摆脱困境?可以帮助其正确、全面认识困境产生的原因, 从而引导其提升对助人为乐行为的认知水平,提出对抗外界干扰的方法等。写作时应把握“高 三学生”身份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注意语气和分寸。文体是书信,应注意交流的语气, 以及抬头、落款等格式。可参考以下内容立意:(1)认知与境界,如“永怀赤子之心,休虑纷扰之事”“心底无私,天地自宽”等。(2)自我与他人,如“坚持正确选择,不被他人左右”“坚持德行,终获认同”等。(3)动机与行为,如“无功利心,坦荡助人” “本为自然人,不做囚笼奴”等。(4)被缚与解脱,如“真诚助人,无可束缚” “与其自缚,不如松绑”等
7、。给李行写一封帮助他走出困境的信,要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合理建议,可议 论说理或夹叙夹议等。.任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这样的事情”,提示考生分析材料事件的本质及特征,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你 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发表独立见解。文体是“评论”,可 在对材料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从李行的表现以及家长、其他同学、媒体等角度进行“评价”,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着重体现观点的新颖、理性,以及论证的逻辑性等。评论文章没有署名 及落款等要求。任务李行角度所有立意内容均可,还可参考以下内容立意:(1)媒体角度,如“营造健康舆论环境
8、,让美德之树常青”“与其捧杀,不如静 观”“与其助推私欲,不如成人之德”等。(2)同学、家长角度,如“合理考虑他人建议,从情走向理”等。写作评论文章,要负责任地表达观点和态度,以论述为主。作文题对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包括自选任务,自选 立意角度等;“切合身份,贴合背景”,指切合“高三学生”身份,贴合材料交代的事件背景 和时代背景;“符合文体特征”,指符合书信或评论文章的格式、行文等特点和要求;“不得 套作”,除了套用旧作、牵强附会之外,还包括以传统材料作文的写法写“任务型作文”(如, 开篇由材料提炼出关键词,全文围绕关键词展开议论,主体部分不涉及材料等),忽视围
9、绕 “任务”写作的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信息”指真实姓名、学校等,任务落款姓 名已统一规定为“赵乐之二二、评分说明1 .判分原则(1)考生能在整体立意的基础上,紧扣李行的“纠结”,选择不同角度写作,能言之成 理,都视为符合题意,没有优劣高下之分。(2)考生应按任务要求写作,把握任务型作文的特征。注意书信的格式和交流语气, 评论文章的“评(事)”“论(理)”特点,以及“高三学生”的身份特点。2 .特殊作文判分(1)脱离材料李行的“纠结”,泛谈关爱、善良、责任、认知等,最高不超过40分。(2)游离材料李行的:纠结谈怎样做合格的父母等,最高不超过35分。(3)任务主体内容与材料相关文字不足全
10、文三分之一,最高不超过42分;任务不 提及材料,.且联系社会生活的事件与材料缺乏内在关联,.最高不超过42分: 14) .书信:正文之外,.应包括称谓、.问候语(.可略):结尾.(祝语:祈请等)、署名、 日期。格式共2分,酌情扣分。(5)无视“高三学生”的特殊身份或“李行”这一特定写作对象,不注意把握语气、分寸等,正常判分后扣2分。(6)紧扣材料李行的“纠结”,对李行未能合理接受同学、家长的建议和劝说(导致后 续事件),未能拒绝媒体的报道和各种荣誉、赞美,.对家长、.媒体等干扰助人为乐的言行等 发表评论:且言之成理.,正常判分:(7)无视文体要求,将任务“评论”写成叙事类文章的,最高不超过30
11、分。3 .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写作基本能力。不唯立意定高 下,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4 .任务表达方式相对灵活,重在评判其帮助李行脱离困境的智慧,以及书信的说服 力等;任务以论述为主,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等。5 .判分等级建议45分切入。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具体情况见下面的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审题立意语言表达主要特征提示一等卷48 60 分一等上54分以上审题精准, 立意深刻 或新颖。语言有特色, 百近旨匹,S 简意丰。充分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 精巧独特。能紧扣主题形成独
12、到的 观点,有层次展开,例证和议论精 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思维 品质突出。紧扣“任务”写作,文 体正确,者较强的“身份”意识。一等下4853分审题准确, 立意清晰, 有见识。语言通畅、连 贯、得体,言 能尽意。能体现题意,基于材料生发观点。 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观点正确, 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 紧扣“任务”写作,文体正确,具 有“身份”意识。二等卷36 47 分二等上4247分审题比较 准确,立意 比较清楚。语言通顺,言 能达意。能体现题意的主体内涵,基于材料 生发观点。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 围绕“任务”写作,文体正确,具 有“身份”意识。二等
13、下3641 分审题基本 清楚,立意 基本清楚。语言大致通 顺,偶有不尽 规范准确之 处。基本能体现题意的主体内涵。观点 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内在逻 辑不够严谨。满足于简单理解材料, 或一味举例,缺乏必要的分析论证。 围绕“任务”写作,文体、身份意 识不强。三等卷24 35 分三等上3035分审题不完 整,立意不 清晰。语言不够通 顺,偶有不尽 规范准确之 处。体现了题意的部分内涵。观点大致 成立。但整体论证已越出材料和话 题范围,且论证不够有力,文章基 本是观点加材料。缺乏任务、文体 和身份意识。三等下2429分貌合神离。语言拙劣,多 有语病、标点 随意。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
14、写作水平较差。缺乏任务、文体和 身份意识。四等卷023分自说自话。语言粗俗、混 舌L,基本功差。全然不顾材料,写作水平差。观点 和立意与材料完全不沾边,不会论 证,没有条理和逻辑。缺乏任务、 文体和身份意识。(三)个案处理1 .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 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 .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3 .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 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34分(不满100 字,04分;200字左右,
15、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4分;500 字左右,2529分;600字左右,3034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4 .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9分;凡思 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合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 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5 .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6 .未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三、考场价值打捞社会现象中的“个”一考生近来,高三生李行背身患肌无力好友上学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赞誉。然而, 在短暂的热潮退去后,李行本人的现
16、状是“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快乐”。三个“不”深深 刺痛了观者的心。试问,这样一个善举何以置李行本人于困境?借此,我想就媒体舆论与社会现象中善举 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本是一个温暖感人的同学互助事件,使形势突转自是“媒体”“荣誉”的不请而至。 在摄像头拉向李行之前,这仅仅是一个关乎个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私人领域的举动,同学的 建议与父母的劝说皆是出于善意,出于对同为平等主体的对方的考虑。然而,光灯侵入,倏然而至的荣誉伴随的是全方位的曝光。善举被动且无以反抗地成为 了一场表演。进入了社会舆论的场域,从而被要求是完美的、不容错漏的。李行本人被悬置 在道德评判的制高点上,进退两难。昔日同学间的建议与体谅
17、再也难以宣之于口,因为双方 地位已然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转变。这场困局,从没征得过行为主体李行的意愿,又不容反 驳的将他囿于局中。然而,应该如此吗?出于仗义与纯粹善意的动机被异化,小小的善举被放大,成为了媒体吸引流量与引发舆 论的密码,功利化世俗标准掺杂着道德评判让一切努力都难以回归纯粹的本愿。潮起潮落,留下被浪潮拍湿的李行站在沙滩上,孤立无援。媒体的平面化、符号化一一甚至于说“神化”以及其所带来的书光鲜亮丽的荣善称号, 在我看来,都是对善举主体一一高三生李行的一种消耗与剥削。在运场宣传之中,他失去了 主体与自由意志、选择的权利,沦为客体化的被操作对象,被道德评判规化的木偶,不再被 允许反抗与越
18、轨。可是,在被异化之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是一个一定也在学习与生 活的汪洋中奋力拼搏的高三学生啊,这场涡漩,未免对他太残忍了。让我们打捞社会现象中的“个”,把主体权与选择的自由还给他们吧。让社会舆论环境 为每个善举留出空间吧。李行,说|出自己的难处吧,打破媒体的异,做回你自己!莫让爱成枷锁一考生我有用李行。他每天主动肩负的,是好友,更是一份超越自我的、无私的友爱。我也同情李行。媒体、荣誉、赞美均是外界纷扰的评价,是一张张不由分说便粘在他身上的标签。它们 并不将他当作一个具体的行善者,而是将他无限扩大。什么时候起,我们正在让爱成为枷锁?同学们先前的初衷是好的一一轮流承担责任、传递
19、爱。但当李行身陷过重的赞誉而难以 喘息,他们并未想着伸出援手,而是冰冷地抛出“不可亲”。列维斯特劳斯有言“每方都给以他方更大宽容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我想,在当下信息 化的时代中,这应是对社会群体的要求。报道此事,弘扬正能量固然应提倡,但使“赞美堆成山”后,其是否会因如此结果而失 去恰当性呢?毕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褒扬李行善举,或质疑其重压,远比自云每天坚 持背负同学轻松得多。社会舆论往往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尤甚之于如李行般的青少年。我希理社会对于青少 年群体能够多上份宽容与恰如其分的爱。当然,尽管外界声音繁杂,解决李行自身的精神困境才是最有效之计。我也曾在先前的荣誉中迷失自我,难以喘息,直
20、到我看到雨果在九三年中的一句 话:“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J爱不是枷锁,而是如阿甘般“真实的、本它的自我”。因此,请大胆地为那带来枷锁的头衔祛魅,撕下种种标签,重拾那份纯真的、简单的笑 容与爱心。那才是一个人善举的价值,也是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价值归宿。认可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人,并不是只认可其光亮,而禁锢其可能的错误或是不完美。一 个人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时应像卢梭著忏悔录时那样客观公正并坚定地探求内心而不是 遑遑于外界评价。诚如约翰罗尔斯教授在正义论中所言,社会制度的正义性在于人人都能实现其价 值。这是社会之于每个个体的爱。我相信,对于社会中每一个善良温暖的“李行”而言,爱不必
21、成为枷锁。爱应是枷锁后的双翼,承其远行。善如何被解构一考生高三生李行把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他这一点善举在感动无数人的同时,也让自身 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重量。为什么一个善举竟招致了各种言论的置疑与个体自身的烦恼?这些 难道便成了善意的结果?我们应如何认识善意的解构过程并重构内心对善的坚守?这些无疑 引发了我的思考。首先,外界对善行的不解来源于对行善个体主体性的置疑。当同学告诉李行应该大家轮 流分担辛苦,父母担心这一行为影响他高三的学业时,他们无疑忽视了这一点一一善举是李 行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每个人都有作出选择的权利。选择做出善举源于个体值观与行为的自洽,是他们内心高尚的道德标准与奉献精神的指
22、引。而外界看似关心他的诸多言论,事实上则潜移默化地消解了个体行善时所获得的自我价 值感与奉献所带来的忘我与愉说。将一颗鲜活跃动的诚心用条条框框来束缚与侵碾,成就感 消失,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荡然无存。而我们不难发现,比这些更可怕的是媒体的吹捧与荣誉的堆砌。如果面对亲友李行说 “好朋友就我来背吧。”源自内心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当荣誉加身时,他的纠结则来源于这 种自我们值感的异化。共同体信仰破碎一地的现代社会之中,媒体急于造神。但是,这种看为了传播真善美向 重塑神像的举动却使立体而复杂的人沦为了扁平的符号。我相信每一个解活而真实的个体都是多面的,在善恶中挣扎,在欲望中沉吟与嘶吼。媒 体在“造神”之中无
23、疑将全面的人性遮蔽,只留下精挑细选之后的碎屑公之于众,达成“绝 对认同”的传播理想。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提出“媚俗”的概念以 批判这种肤浅的符号化与扁平化。而被拥上神坛的李行优如希腊阿喀琉斯的雕像,其大理石 的关泽倾诉着其易碎的质地。同时阿喀琉斯之踵也暴露无疑,无法犯错,否则粉身碎骨成为 人造神像的困境。此时,李行的如履薄冰或许源于自我评价来源的错位一一从原先的自己转向吹捧他的他 者。当他地价值体系建立在外界强加给他的标准之上,他的行为便不再出于自由选择与可贵 的主体意识,而是出自迎合他人,满足外界的胁迫感。此时,善举的发出便显得荒诞起来, 没有那分自发的热诚与真挚,没直那默默奉献的决心与毅力,善的内核被解构,善举沦为 一次次作秀。因而,我们作为旁观者更应警惕自我们值感的异化,而坚守自身的道德原则与主体性。 对于李行,我则认为他应积极重构自我评价体系,以原有的那分激情投入真实的生活,体会 那些朴素的,细小的欢偷。而媒体更应审视自身,理性传播,尊重每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坚信,善将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