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全本”之9-1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全本”之9-11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朱自清经典常谈(“全本”之9-11章)史记汉书第九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 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 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 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 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 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 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 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
2、记、汉 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 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 多,而明、清两代尤然。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 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史记,汉司马迁着。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一 一公元前一四五一一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 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 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 山
3、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 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 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 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 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 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广了他的见闻,也增广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 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作了郎
4、中。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O),大行封禅典 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 司马迁却跟去了。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从虞、 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 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 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 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
5、格 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 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 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 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4.;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 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 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
6、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孟子名轲,邹人;荀子名况,赵人。这两位 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 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 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5.,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 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一一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
7、的手段罢了。 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 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 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他却注重它。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 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 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 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儒士多半是上层社会的失业流民;儒家所拥护的制度,所讲、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层社会所 讲、所行的。还有原业农工
8、的下层失业流民,却多半成为武土。武士是以帮人打仗为职业的 专家。墨翟便出于武土。墨家的创始者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 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 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 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们是有主义的。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 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10 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
9、己, 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主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 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 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说他们是以节俭勤苦的夏禹为法的。 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儒家和墨家其实都是 守旧的;不过一个守原来上层社会的旧,一个守原来下层社会的旧罢了。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的是道家。道家出于隐士。孔子一生曾遇到好些避世之士; 他们着实讥评孔子。这些人都是有知识学问的。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
10、挽救,便消极起来, 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讥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6.,费力不讨好;他 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后来有个杨朱,也是这一流人,他却将 这种态度理论化了,建立为我的学说。他主张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7.;将天下给 他,换他小腿上一根汗毛,他是不干的。天下虽大,是外物;一根毛虽小,却是自己的一部 份。所谓真,便是自然。杨朱所说的只是教人因生命的自然,不加伤害;避世便是 全生保真的路。不过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杨朱实在是道家的先锋。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
11、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 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 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 事界也如此。这叫作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 明8.o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将欲翕之,必 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9.一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0.这样以退为进,便不至于有什么冲突了。因为物极则反, 所以社会上政治上种种制度,推行起来,结果往往和原来目的相反。法令滋彰,盗贼多
12、有。 11.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 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 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 宙万物都是自然的。这是老学的根本思想,也是庄学的根本思想。但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 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 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 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12.。按庄 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
13、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11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 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庄学排除是非,是当时辩者的影响。辩者汉代称为名家,出于讼师。辩者的一个首 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邓析的本事 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的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13.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 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 当时的辩者有惠施和公孙龙两派。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 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
14、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 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作合 同异14. o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譬如一块坚而白 的石头,看的时候只见白,没有坚;摸的时候只觉坚,不见白。所以白性与坚性两者是分离 的。况且天下白的东西很多,坚的东西也很多,有白而不坚的,也有坚而不白的。也可见白 性与坚性是分离的,白性使物白,坚性使物坚;这些虽然必须因具体的物而见,但实在有着 独立的存在,不过是潜存罢了。这叫作离坚白15.o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 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16.。
15、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 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孔子托 于文王、周公,墨子托于禹,孟子托于尧、舜,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一个 比一个古,一个压一个。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法家出于法术之士17.,法术之士 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一方面是平民的解放,一方面是君主的集权。 这时候国家的范围,一天一天扩大,社会的组织也一天一天复杂。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 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作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 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
16、趋势是变古一一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 加以理论化。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 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18., 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究竟是恶的。术是君主 驾御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譬如教人作某官,按那官的名位,该能作出某些成绩 来;君主就可以照着去考核,看他名实能相符否。又如臣下有所建议,君主便叫他去作,看 他能照所说的作到否。名实相符的赏,否则罚。法是规矩准绳,明主制下了法,庸主只要守12 着,也就可以治了。君主能够
17、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诸子 都讲政治,但都是非职业的,多偏于理想。只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份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原来的最大的用处在丧、祭。丧、 祭用礼、乐专家,也用巫祝;这两种人是常在一处的同事。巫祝固然是迷信的;礼、乐里原 先也是有迷信成份的。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土。他们关系极密 切,所注意的事有些是相同的。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土。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 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 使它成为一
18、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当时阴阳家的首领是齐人骆衍。他研究阴阳消息19.,创为五德终始说20.。五德 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驳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 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 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 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每一朝代,代表一德;朝代是常变的,不是 一家一姓可以永保的。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 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 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
19、阴阳家的基础上。后来古文经学虽然扫除了一些非常、可 怪之论21.,但阴阳家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牢不可拔了。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 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 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却不 然;它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 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22. o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 诸子学依然很盛。到
20、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 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 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 走的路。23.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 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这时候政治上既开了从来未有 的大局面,社会和经济各方面的变动也渐渐凝成了新秩序,思想渐归于统一,也是自然的趋13 势。在这新秩序里,农民还占着大多数,宗法社会还保留着,旧时的礼教与制度一部份还可 适用,不过民众化罢了。另一方面
21、,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的。这 里便非用儒者不可了。儒者通晓以前的典籍,熟悉以前的制度,而又能够加以理想化、理论 化,使那些东西秩然有序,粲然可观。别家虽也有政治社会学说,却无具体的办法,就是有, 也不完备,赶不上儒家;在这建设时代,自然不能和儒学争胜。儒学的独尊,也是当然的。注释】1 .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2 .论语卫灵公。3 .论语述而。4 .论语颜渊。5 .孟子公孙丑。6 .论语-宪问。7 .淮南子泛论训。8 .老子十六章。9 .老子三十六章。10 .老子四十五章。11 .老子五十七章。12 .庄子在宥、天运。13 .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篇。14 .语见庄子秋水)
22、。15 .荀子非十二子篇。16 .语见韩非子-孤愤。1417 .韩非子-定法。18 .韩非子-定法。19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20 .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篇及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21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说春秋中多非常异议可怪之论。22 .史记秦始皇本纪。23 .原文见汉书董仲舒传。【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篇。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 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月为诗人节,也是 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俳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土,而且是个浮游尘外、 清白不污的节
23、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1.,他的身世是一胡悲剧。可 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原是他的号,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 国的贵族,怀王时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现在的秘书。他很有学问,熟悉历史和政 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参赞国事,一方面给怀王见客,办外交,头头是道。怀王很信任他。当时楚国有亲秦、亲齐两派;屈原是亲齐派。秦国看见屈原得势,便派张仪买通了楚国的贵 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果然被他们所惑,将屈原放逐到汉北去。 张仪便劝怀王和齐国绝交,说秦国答应割地六百里。楚和齐绝了交,张仪却说答应的是六里。 怀王大怒,便举兵伐秦,不料大败而归。这时候想起屈原
24、来了,将他召回,教他出使齐国。 亲齐派暂时抬头。但是亲秦派不久又得势。怀王终于让秦国骗了去,拘留着,就死在那里。 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说了。可是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却还是听亲秦派的话,15 将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国的侵略一天紧似一天;他不忍亲见亡国的惨象, 乂想以一死来感悟顷襄王,便自沉在汩罗江里。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 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辜小人蒙蔽着, 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2.,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
25、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 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3.。他是个富于感情 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 一句4.,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 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 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 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奉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 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
26、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 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r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5.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 用作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诽而不乱是怨而不怒的意思。虽然我们相信国风的男女之 辞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断章取义,淮南王的话却是离骚的确切评语。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 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6.;引史 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 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
27、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7.;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 面的出世观了。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离骚 里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役夫,都是神话里的。远游更全是说的周游 上下四方的乐处。这种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远游开篇说: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篇中又说:临不死之旧乡。人 间世太狭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无穷大的空间,所以要周行无 碍;要无穷久的时间,所以要长生不老。他们要打破现实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创出一个 无限的世界来。在这无限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神话里的人物;有些是美
28、丽的,也有些是丑 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爱;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说得顶怕人的,可是16 一方面也奇诡可喜。因为注意空间的扩大,所以对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在都有兴 昧。天问里许多关于天文地理的疑问,便是这样来的。一面惊奇天地之广大,一面也惊 奇人事之诡异一一善恶因果,往往有不相应的;天问里许多关于历史的疑问,便从这里 着眼。这却又是他的入世观了。要达到游仙的境界,须要虚静以恬愉、无为而自得,还须导引养生的修炼工夫,这 在远游里都说了。屈原受庄学的影响极大。这些都是庄学;周行无碍,长生不老,以及 神话里的人物,也都是庄学。但庄学只到我与自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创造一个无限 的世界;
29、神仙家似乎比庄学更进了一步。神仙家也受阴阳家的影响;阴阳家原也讲天地广大, 讲禽兽异物的。阴阳家是齐学。齐国滨海,多有怪诞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 沾了齐气。还有齐人好隐。隐是遁词以隐意,请譬以指事8.,是用一种滑稽的 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齐国的影响, 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 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谪谏,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 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纵横家的风气。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经不少; 句逗参差,也许是南
30、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雅、 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现在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 势;这中间变迁的轨迹,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 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9.,这 正是音乐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作 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 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 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
31、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 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 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加进自己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 北宋洪兴祖乂作楚辞补注。章句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乂称 离骚等为赋。史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 一,本无赋名。传尾又说: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 书艺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名字, 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名字以前,本包括17辞而言
32、。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和赋。后世引述屈、宋诸 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称骚、骚体、骚赋的,这自 然是离骚的影响。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 五件事物,象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国的稷 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总题分咏,自然 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 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 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 种赋日渐发展,屈原
33、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 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 无不合之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屈原以下二十 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己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就中陆贾赋三篇,在 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 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 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一一托为屈原作的卜居、 渔父,通篇散文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
34、别论。一 一散文化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原 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10. O当时汉武帝好辞赋,作者极众, 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1.; 诗人之赋, 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诙谐嫂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 为倡优了。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12.;张衡仿他作二 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 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贾言情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 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
35、都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 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 赋13.o 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嫂戏之作。唐代古 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像欧阳修的 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极少,比卜居、渔 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14.。唐、宋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序。那种赋18 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 对律赋而言,俳体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 名字差不多,真正
36、古的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乎是我国特 有的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注释】1 .楚辞渔父。2 .史记屈原传。3 .王逸离骚经序,班固离骚赞序。4 .刘熙载艺概中赋概。5 .同 2.。6 .王逸楚辞章句序。7 .朱子语类一四。8 .(文心雕龙谐篇。9 .汉书王褒传:宣帝时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10 .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11 .法言吾子篇。12 .两都赋序。13 .俳体、文体的名称,见元祝尧古赋辨体。14 .俳体、文体的名称,见元祝尧古赋辨体。【参考资料】游国恩读骚论微初集。19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
37、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 死义之土,也得记载表彰。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 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 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2.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这年三十六岁。父亲 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作了太史令。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别的藏书,便开始作整 理的工夫。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他一 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
38、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太初历完成,才动 手着他的书。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 打匈奴。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箭完 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救兵竟没有影子。匈奴却派人来招降。李陵 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又急又气。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武 帝问司马迁,李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李陵也作过郎中,和司马迁同过事,司马迁是知道他 的。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这回以少敌众,兵尽路穷,但还杀伤 那么些人,功劳其实也不算小。他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
39、的,也许在等机会给 汉朝出力呢。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 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 迁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 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他出了狱,不久 却又作了宦者作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公元前九 一),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死后,这部书部份的流传; 到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悻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太史公、太
40、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 名。这部书流传时颇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的有主名, 其余都不容易考了。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 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一样。史记自序里记着司马迁和 上大夫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而特别 着重春秋的著作。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藉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 可以深切着明些。3.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
41、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 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 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像他父 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他父子职守所在, 正该记载表彰。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他排斥暴秦, 要将汉远承三代。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的。他 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4.,述而不作,不敢与春秋比,那不过是 谦词罢了。他在报任安书里说他的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自序 里说:罔(网)罗天
42、下放佚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王 迹所兴,始终盛衰,便是古今之变,也便是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只是天道对 于人事的影响;这和所谓始终盛衰都是阴阳家言。阴阳家倡五德终始说,以为金、 木、水、火、土五行之德,互相克胜,终始运行,循环不息。当运者盛,王迹所兴;运去则 衰。西汉此说大行,与今文经学合而为一。司马迁是请教过董仲舒的,董就是今文派的 大师;他也许受了董的影响。五德终始说原是一种历史哲学;实际的教训只是让人君顺 时修德。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 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
43、 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 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 的人。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这增 加了他的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班彪论前史得失,却说他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 仁义而羞贫穷,论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以为大敝伤道5.;班固也说他是非颇 谬于圣人6.o其实推崇道家的是司马谈;司马迁时,儒学已成独尊之势,他也成了一个推 崇的人了。至于游侠、货殖两传,确有他的身世之感。那时候有钱可以赎
44、罪,他遭 了李陵之祸,刑重家贫,不能自赎,所以才有羞贫穷的话;他在穷窘之中,交游竟没有 一个抱不平来救他的,所以才有称扬游侠的话。这和伯夷传里大道无常的疑问,都只是 偶一借题发挥,无关全书大旨。东汉王允死看发愤著书一语,加上咬文嚼字的成见,便 说史记是佞臣的谤书7.,那不但误解了史记,也太小看了司马迁了。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 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家称为纪 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份。古史不是断片的杂记,便是顺案年月的纂录;自出 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
45、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 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 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却反映 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春秋左氏传虽也可算通史,但是规模完具的通史,还得推史记 为第一部书。班固根据他父亲班彪的意见,说司马迁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 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8.o直是简省的意思;简省而能明 确,便见本领。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 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汉书,汉班固着。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
46、陕西咸阳)人,(光武帝建武八年一一 公元三二一一生,和帝永元四年一一公元九二一一卒。)他家和司马氏一样,也是个世家;汉书是子继父业,也和司马迁差不多。但班固的凭借,比司马迁好多了。他曾祖班姆, 博学有才气,成帝时,和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成帝赐了他全套藏书的副本,史记也在其 中。当时书籍流传很少,得来不易;班家得了这批赐书,真像大图书馆似的。他家又有钱, 能够招待客人。后来有好些学者,老远的跑到他家来看书;扬雄便是一个。班游的次孙班彪, 既有书看,又得接触许多学者;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史记以后,续作很多, 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着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 失,大体确当不移。他的书似乎只有本纪和列传;世家是并在列传里。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 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班彪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他 五岁时随父亲到那时的京师洛阳。九岁时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是十六岁罢,他入了洛阳 的大学,博览奉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