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1469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考点1词义理解】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 .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 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 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6ng),如“

2、从弟”。2 .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 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 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 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1.“古今异义”是指文言

3、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 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 “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 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 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

4、语义较弱。如“羞”,古 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 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 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另外,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 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B.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C.对话省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良日:“(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D.自称省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华(2)

5、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省略兼语“使” “令” “命”等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为 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 .【而】作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又”。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

6、递进,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表转折,译为“却、但”。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表修饰,译为“着、地、的”。例:吾尝践而望矣。(劝学)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例:绶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译为“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后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链接高考】(1)(全国卷I)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 逢(2)(新高考I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新高考II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 .【何】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译为“什么”。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例

8、: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通“呵”,译为“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沛公大惊,日:“为之奈何? ”(鸿门宴)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等。例: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

9、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反问语气。例: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何许】译为“什么地方”。例: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表程度。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链接高考】(1)(江苏高考)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无何:不久、没多久没多江苏高考)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己一快也? 若之何:为什么(3)(全国卷HI)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何:疑问副词,怎么3 .【乎】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10、吗、呢”。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译为“啊、呀”等。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链接高考】(1)(江苏高考)儿饥否?将无寒乎?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2)(江苏高考)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乎:助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3)(全国卷HI)顾而谓吴起日:“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乎

11、:助词,用在句中起 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4 .【乃】作副词表顺承,译为“就”。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译为“才”。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等。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表判断,用在判断句中,译为“是、就是”。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与“乃”有关的复合虚词【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12、季氏将伐颛臾)【链接高考】(1)(全国卷I)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乃:表顺承,于是、就(2)(全国卷HI)文日:“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副词,表判断,是(3)(全国卷IH)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乃:表转折, 却、竟然5 .【其】(1)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们)的”。例: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译

13、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作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 “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

14、,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链接高考】(1)(全国卷II)其见重如此。 其:指代第三人称,他(2)(江苏高考)即不能萩琴燔鹤以饱,夫 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其:反问语气。难道(3)(全国卷I)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6 .【且】(1)作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 “况且”。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表让步,译为“尚且”“还”。例:为众人师且不敢。(柳河东集)表并列,译为“又”“和”。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副词将,将要。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与“且

15、”有关的复合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链接高考】(1)(全国卷I)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 且:表递进关系,译为“而R” “并 且”(2)(江苏高考)且休矣! 且:副词,暂且,姑且(3)(全国卷山)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 且:副词,译 为“况且”7 .【若】作动词像,好像。例:背若泰山。(逍遥游)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们)的”。 请以剑舞。(鸿门宴)“这样” “如此”。例:徐公不若

16、君之美也。作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 例:若入前为寿,寿毕, 表近指,相当于“这”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表揣测,译为“好像”“似乎”。例: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与“若”有关的复合虚词【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 “像那”之 Vr./总、o例:若夫霆雨霏霏。(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链接高考】(1)(全国卷m)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2)(江苏高考)遍视其困箧而索然若故。

17、若:动词,译为“像” “好像” “如同”(3)(全国卷in)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若: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 果”8 .【所】作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作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 情况”等。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例

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与“所”有关的复合虚词【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到处,所在之处。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链接高考】(1)(全国卷H)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土,当责所属保任。 所:放在 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2)(新高考I卷)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新高考n卷)葛帏敝篇,有寒士所不堪者。 所:放在动词前, 构成名词性短语9 .【为】(1)作动词,读w6i有“做” “作

19、为”“充当” “变成”“成为”等义,应该根据具体语境判断。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以为,认为。例: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判断词,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2)作介词,读wOi表被动,译为“被”。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对,向。例:为之奈何?(鸿门宴)(3)作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读w6i。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链接高考】(1)(全国卷II)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为:判断动词,是(

20、2)(全国卷I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为:动词,作,写(3)(新高考II卷)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 为:动词,作10 .【之】(1)人称代词代自身或对方。可译为“我”或“你二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颇蔺相如列传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捕蛇者说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他们、“它”等。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鸿门宴指示代词,可译为“此”、“这”、“这样例:之二虫,又何如?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胡为乎遑遑于何之?

21、归去来兮辞(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工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与中心语是领属关系,可不译。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与中心语是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那样的”说是 指示代词也可。例: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取消独立性后该句子就做了某句子的成分了),可不译。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

22、师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风之摇草木。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用在中心语之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例:蚓无爪牙之利。劝学马之千里者。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4)语气助词,“之”字用在句末,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名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出。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11 .【于】(1)介词表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从”、“到”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投之于河。“在方面”、“在中”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23、。公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由于”、“因为”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表示行为的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到”例: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可译为:“向”、“对,对于、“给”等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嫁祸于人用于被动句中,可译为“被”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 贾山传用于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后面,表比较,可译为“比”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引出动作的发出者,可译为“由”、

24、“让”例:不自选择,但决于狐。(2)连词,可译为“和”、“跟”、“同”例: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3)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凑足音节,无实义。例:黄鸟于飞。诗经12 .【与】(1)动词给予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帮助例: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允许、赞许例:子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结交、亲附、联合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等待例:岁不我与。参与、参加例:蹇叔之子与师。左传赞成、同意例: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2)介词(yu)和、跟、同例:颍川徐庶与亮友善。隆中对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替、为、给例:陈

25、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汉书 高祖纪(3)连词,可译为“和”、“跟”、“同”例: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只有你和子敬跟我的意思相同罢了。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4)语气助词(yd),用在句末表疑问、反问、测度、感叹等语气。例: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与? ”13 .【因】(1)介词凭借、依靠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这样以后据守华山作为城垣,凭借黄河作为防守的战壕。益川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趁机、趁着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其不备,卒然击之。三国志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6、。由于、因为例:因为诬上,卒从吏议。报任安书根据、按照例:因材施教(2)动词顺着、就着、随着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 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 放纵地生活。沿袭、因袭例:蒙固业,因遗策。过秦论周因于殷礼。继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受例: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3)名词,可译为“缘由、理由”等。例:愿见相君,无因。事出有因(4)副词,可译为“于是” “就”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14 . m(1)名词,译为“准则、法则、规范”例:毁则者为贼。以身作则。(2)动词,译为“效法、学习”例:令民皆则禹。(3)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

27、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此则寡人之罪也。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典例分析: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它的好处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走一越 (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亲近信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斡(并州刺史高斡, 袁绍甥也),斡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 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8、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B.斡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答案:C解题思路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 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仲长统拜访高 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每次州郡奉命征否,他都称病不去。常常认为 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要立身扬名罢了,然而名不常存,人生容易消亡,悠闲自得,可以 用来自娱自乐,想卜居清静空旷之处,来满足自己的心志。三、找规律、析

29、特点,掌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 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 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 .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 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 .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

30、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 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 .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动词活用(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便” “那么”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表转折关系,译为“却、然而、反倒、可是”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欲速则不达。表选择关系,译为“不是就是;就是”例:非死则徙尔。扑蛇者说其培之也,若不过焉

31、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例: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发现新情况或出乎意料,译为“原来、原来已经、早就”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表让步关系,译为“倒是”例: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用在对比句中,加强对比。例: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荀子15 .【者】(1)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或译为“的二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得道者多

32、助,失道者寡助孟子附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种事物、几种东西;有时表示人的年龄,可译为“几岁的人”。例:此五者吗,邦之蠹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者”字短语用为比况动词“若、“如”、“似”等的宾语,可译为“的样子二例:言之,貌若甚戚者。劝学说这些话时,表情像是很忧愁的样子。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马之千里者。马说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语气助词,“者”的主要作用是表示提示和停顿,以待下文说明。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叙述句的主语后,

33、引出原因、解释等。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停顿语气。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昔者十日并出。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下文引出原因、解释等。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疑问句句末,表疑 问语气。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16 .【也】(1)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用在判断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表肯定语气。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表感叹语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疑问语气。例: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表祈

34、使语气。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语气词,用于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在词、短语、分句后均可,可不译。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17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可译为“在那里”、“在这里”、“从这里”、“在哪里”等。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代词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他,二“它”等。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何必”等。例:焉

35、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割鸡焉用牛刀。(3)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末,相当于“了”、“啊二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用在疑问句句末,相当于“呢”、吗二例:既富矣,又何加焉。用在句中,表语气的停顿,可不译。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与其他语气词连用,用于句末,语气的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例:己焉哉,天实为之。算了吧,老天爷安排的。(4)助词,用在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译为”地”、”的样子”。例: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5)连词,相当于“乃”、“则/可译为“才”、“就例:必知乱之所自所,

36、焉能治之。一定知道祸乱是从哪里产生的,才能治理它。18 .【以】(1)动词用、使用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 宪问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不使用武力。认为、以为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率领例: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连及例: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有例:今楚国虽小,犹以数千里。使、令、让例:法制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做,从事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视其所以。依靠例:鲜能以名节自立高祖以圣武定鼎。通“已”译为“停止”例:无以,则王乎!(2)介词用、拿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按、按照、依照 例: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其余的船只按次

37、序前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把例: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封之以膏腴之地。凭、凭借、以身份、凭借身份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于、在、从(表示时间、处所等)例: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现在从长沙南昌去,水路多半断绝不通,难走。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为了”、“来”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并列,可译为“而”、“并且”

38、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表修饰,可不译。例: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原因,可译为“因为”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表转折,可译为“但是”例: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表结果。可译为“因而”、“以至于”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4)名词,“原因”、“缘由”例: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古人手持烛火夜游,是很有理由啊!(5)副词,通“己”,可译为“已经”例: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6)句末句中语气词例: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欢欣踊跃,以歌以舞。贺册尊号表(7) “以

39、”的特殊用法是以,可译为“因此”、“所以”例: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庖丁解牛以是,可译为“因此”、“由此”有以,可译为“有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日“坐二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例:河曲智叟无以应。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劝学1 .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丁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败逃的人”。2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 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

40、“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 .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 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 哀怜”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整合点拨】1 .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 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 甲” “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 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

41、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 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 “使变绿”的意思。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 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依据条件,

42、判断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 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 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 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典例分析:试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是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此(2)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同“滋”,更五、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 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仍存在少数

43、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 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 “本”都是指“植 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 “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 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如何掌握呢? 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 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 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须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 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