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我国减刑假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家原创-我国减刑假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独家原创:我国减刑假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摘要】我国司法实践中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存在的违反正当 程序要求的现象及其发生原因,并以诉讼法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减刑、 假释程序正当化的改革措施。减刑、假释作为刑罚执行的重要制度, 体现了我国刑罚执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国家刑法惩罚与改造相结合 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对减刑、假释的规定过于笼统,导 致在司法实践中对减刑、假释的适用缺乏统一性,极易发生徇私枉法 现象。【关键词】减刑假释、权利保障、程序94年监狱法,七章七十八条,没有规定减刑、假释会议的监督 制度。近年,一些监狱狱务公开的经验在一些刊物上时有介绍。主要 做法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概括
2、为:罪犯减刑、假释公示制度、监狱 减刑、假释会议邀请部分罪犯家属、罪犯、社会执法监督员等参加监 督的监督制度,设立狱务公开信箱及监督电话等。这一尝试,从监狱 行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监狱执法的透明度, 是监狱执法向公开、公正、公平和文明的方向发展的步骤之一,是监 狱法治的可喜的进步。家司法体制上,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减刑、假释委员会或非监 禁执行局,对罪犯的减刑、假释,仍然是由人民法院裁定的。监狱对 罪犯的减刑、假释,行使的是“建议权”。即“由监狱提出减刑(假 释)建议,报中级或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核裁定”。这一做法,在监 狱的具体司法实践中,有一个通俗的提法叫做“搞减刑(假释
3、)材料” 或“做材料”。监狱把一批“材料”做好后,一般提前一个月报给中 级或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至于报哪些材料,94年监狱法没有任何规 定,完全由监狱操作,这是监狱法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一)立法方面1 .减刑假释条文设置过于简陋。我国刑法对于罪犯定罪量刑的规 定篇幅大、内容多、规定细化、设计合理,而有关减刑假释的规定则 显得过于单薄和笼统,操作性不强。2 .现有减刑规定造成执法不统一。根据我国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 定,减刑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减 刑;二是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应当减刑”的情形,法律 规定明确具体,实践中易于操作。而“可以减刑”是授权性规范,属
4、 于自由裁量权范畴。由于认识不同,会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出现偏 差。3 .减刑制度缺乏减刑后的制约机制。我国法律目前对假释的罪犯 设立了一定期限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有违反法律、行政 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就要撤销 假释。这一规定设计较为合理,防止了部分罪犯重新犯罪。而从减刑 来看,法律只是对减刑作出了具体规定,而对减刑是否能够予以撤销 以及如何撤销未作出明确的规定。4 .减刑假释程序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关于减刑假释案件的办理程 序,一是减刑案件的管辖权属于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二是由刑罚执行 机关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提出减刑的建议;三是由法院经法定程序裁定 减刑。
5、法律虽然确立了减刑假释工作的基本构架,但不够具体明确, 如对减刑假释的提出、呈报条件、时间、比例、程序、减刑假释的审 理程序、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如何规范、罪犯的程序性权利等等均未 规定,这样就造成了实务中减刑假释呈报的随意性、审理程序的集中 书面化、裁定的不透明性,有悖于程序的公开和正义性要求,容易形 成暗箱操作。(二)司法方面1 .减刑适用扩张,有滥用的趋势。我国刑法规定的减刑有“可以 减刑”和“应当减刑”两种。但在刑罚执行实践中,“可以减刑”已 经逐步演变为“应当减刑”,呈现减刑扩张之势。2 .没有法律和科学依据。目前,各地在适用减刑假释时,普遍对 减刑人数占在押罪犯人数的比例规定了限制。
6、这一做法明显具有负面 效应。(1)放弃法律标准。(2)减刑比例的规定,没有科学的统计分 析论证。(3)规定的减刑比例一般是“一刀切”,往往忽视罪犯的具 体情况。3 .减刑比例、减刑幅度与罪犯的罪行轻重不对称。罪犯刑期越长, 获得减刑的几率越高,减刑比例越高,而且,刑期长的罪犯得到的减 刑的幅度一般要大于刑期较短的罪犯,导致重罪的犯罪人比轻罪的犯 罪人得到了更多的减刑优惠待遇,为数不少的五年以下短期自由刑罪 犯享受不到减刑优惠。减刑幅度与罪犯罪行轻重不相称,以至于重罪 犯比轻罪犯能获得更多减刑优惠的结果,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 有悖于刑罚的报应性和公正性,不利于罪犯的改造。4 .减刑假释案件审
7、理程序缺乏公开,影响公正性。根据我国法律 规定,减刑假释案件的裁定权,属于审判权范畴,但对审理减刑假释 案件的程序设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严重困扰着司法 实践。当前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特点是:(1)集中批量化办 理。(2)书面审理。(3)形式审查。二、解决执行监督问题的对策1 .完善相关立法内容,增强执行监督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取消“可以减刑”的表述。为解决因自由裁量权行使引 起的执法不统一,修改我国刑法第七十八条,取消“可以减刑”的表 述,将“可以减刑”和“应当减刑”的两种情形设计,归为“应当减 刑” 一种情形。完善“确有悔改表现”的规定。对罪
8、犯纯粹主观思想状 态的考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修改为“有证据证明确有悔改表现”。 至于可以证明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证据,司法解释可以做出细化的规 定。具体到证据范围,课题组建议应注重外在客观行为表现:(1)主 动接受教育改造;(2)遵守监规狱纪;(3)积极参加劳动;(4)履行 罚金、附带民事赔偿;(5)不进行无理申诉等等。设立减刑考验期和减刑撤销制度。减刑可以参照假释制 度确定一个考验期,在减刑考验期内,表现好的,减刑就有效;如果 发生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犯罪的,减刑予以撤销。建议在现行刑法 中增加规定:(1)有期徒刑的减刑考验期限,为所减刑期,剩余刑期 少于所减刑期的,考验期限
9、为剩余刑期;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减 刑考验期限为二年。减刑考验期限,从减刑之日起计算。(2)被减刑 的犯罪分子,在减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刑罚执行 机关管理规定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减刑。被减刑的犯罪分子, 在减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减刑,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 定实行数罪并罚。建立减刑考验期和减刑撤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弥 补对罪犯主观思想改造情况无法予以具体量化从而无法考核的缺陷。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程序上规定诉讼机制。在立法层 面上,减刑假释案件的审理应逐渐引入诉讼机制。监狱依法对符合法 定条件的罪犯提出减刑建议,报送人民法院同时将副本送达监狱住所
10、地检察机关,检察机关收到减刑建议书后,通过提审罪犯等形式对罪 犯的改造情况进行实质考察,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开庭审理, 监狱就减刑假释建议进行说明,罪犯陈述其改造情况,经过检察机关 的对抗,最终由法院作出裁定,条件许可的也可以吸收被害人同时参 与进来。2 .减刑假释制度的司法完善逐步取消减刑比例限制。鉴于目前减刑适用呈扩张趋势, 在实践中确定一个适当的比例对减刑进行宏观上控制还是需要的,这 个比例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执法环境、社会治安、犯罪形势 等因素确定,而且,宜作为一个参考数对待,符合法律标准的,应当 依法减刑,不能因为怕超过限定比例,该减刑不予减刑,也不能因为
11、 总体比例还比较低,不该减刑的降低标准减刑。依法扩大假释的适用,发挥假释功能。(1)正确理解假释条件。假释条件最为核心的是“不致再危害 社会”。衡量服刑罪犯是否“不致再危害社会”时,不仅要考虑罪犯 的改造表现,而且要综合考虑罪犯原判犯罪性质,犯罪原因、主观恶 性、身体条件,假释后的居住、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和就业情况等因 素。(2)正确选择假释对象。为扩大假释在实践中的适用比例,我 们认为,重点要放在假释对象选择上,以下几类犯罪人群可以作为假 释的对象优先予以考虑适用:被判处五年以下短期自由刑罪犯。 未成年罪犯。老病残犯。女子罪犯。但在假释对象选择上,还要 避免矫枉过正。(3)开
12、展对拟假释犯的再犯预测。从罪犯改造质量、罪犯心理 状况和服刑前表现状况、释后保障和监管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预测 罪犯假释后的再犯概率。罪犯改造评定主要根据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 考核情况,划分等级;在罪犯心理状况方面,分析发现罪犯个性心理 结构有无缺陷和特殊性;服刑前表现考察罪犯服刑前有无违法犯罪和 其他不良记录、一贯表现良好还是恶习较深,止匕外,还要考察罪犯家 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和监管措施能否落实。(4)落实好监管措施。人民法院在办理假释案件中,要求罪犯 假释后住所地公安机关出具监管承诺书,该公安机关不能履行监管职 责或不愿出具监管承诺书的,对该罪犯不予假释。此外,条件允许的,期回访的形式,落实假释后的罪犯的监管,掌握其表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