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11243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默写与文常L填空。(1)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2)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3)张桂梅在接受颁奖时曾说“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这句化用了屈原中的名句“, 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暮春时节,学校诗社拟从诗词中选取合适的诗句来编入暮春吟唱诗集,以下选项 中不合适的一句是()A.落花夜雨辞寒食,尘香明日城南陌。B.柳色千家与万家,轻风细雨落残花。C.婆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学校摄影社纳新,团长在迎新大会上做发言,请选出用语不当的一项是()摄影记录的是光影,反

2、映的是瞬间,留下的是永恒,表达的是思想。我们摄影爱好 者必须以德艺双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积累知 识、吸收营养、提高自己。相信我们通过刻苦的锤炼,定能攀登艺术高峰。A.B.C.D. (4)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中国乡村社会的面子观“面子” 一直是研究中国人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核心概念。如何更恰切地理解面子 这一本土经验现象,必须要首先考虑本土社会特性。对于农民来说,其主要的社会生活“场域”是村落。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中国人 要处理的是在村落中“做人”的问题,其所针对的对象也并非某个个体,而是要在村落 中立足。因此,“面子”就不仅仅是人际交往中的技巧和策

3、略,它更是中国农民在村落参考答案:1. 泣孤舟之蔑妇连峰去天不盈尺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孤”“婺”“盈”“骚”“善”“兮”“犹”。2. (1)CB【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C诗句的意思是:河滩上长满了篓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是早春的景象。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德艺双馨”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属于敬辞,不 能与“我们”搭配使用。故选Bo3. C 4

4、. C 5. A 6.作者的批驳,首先指出外显型面子观容易被研究者误解之处: 认为行动者的追求目标是获得社会地位。然后指出这种错误认识的本质在于比附西方社会理 论,将社会面子的标识物当作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继而指出乡土社会中的不同:面子的标 识物只可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不等同于其社会地位高,并揭示原因:获得面子和社会地位的 对象不同。作者进行对比辨析,通过对错误理解的根源批驳,从而凸显外显性面子观的特征 与本质。 7.答案示例1:我认为可以将两位同学方法结合起来理解。可先用小红的方 法,尝试概念界定,从字典义到语境义理解,关注概念的语境背景、言说对象等,聚焦概念 对象的本质特征,体会外显型面子观

5、中面子标识物的竞争从手段到目的的错位。然后联系乡 土中国这一相同的乡土社会框架下的研究,比较同一概念的同异,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深 化对概念的认识。小红的方法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不可或缺,但还不够,小亮的方法可 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答案示例2:我认为小亮的方法好。乡土中国与本文有共同话题背景,都是在乡土社会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比较概念内涵可以清晰发现异同。相同之处都指表面上和实际内容不符 合,不同之处是话题所指的对象和具体内容不同。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可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小红的方法虽然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但还不够。答案示例3:我认为小红的方法好。尝试概念界定,从字典义到语境义理解,是理解概念

6、的 基本路径。概念的语境义的理解已经对语境中概念的背景、言说对象都予以充分关注。第4 段中“名实分离”指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本来是获得面子的手段,到最后却在恶性膨胀中成为目 的。小亮联系比较的方法虽可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但小红的方法聚焦概念对象的本质特 征,更显严谨。【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复位语句的能力。第一空,对应“面子标识物“,主体应该有事或物,应填;第二空,面子的生成机制,即是获得面子的方式、途径,应填;第三空,面子行为的能动性即行为的自主性程度,应填;第四空,竞争性取决于面子资源的稀缺程度,应填。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最受推崇的“面子”往往特指

7、那些能够捍卫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由此最有面子的应该是最 有能力、地位最高、最能给集体带来荣誉的主体。选项中元妃为贵妃,地位最高,故其省亲 使贾府最有面子。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辨别出面子观类型”错误,结合原文“人际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与 外显型面子类似,比如也存在行动者个体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可比性强的特点”可知,人 际型面子观和外显型面子观可以有相同的面子标识物,故有时候不能根据面子标识物就可以 辨别出面子观类型。C.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为“往往特指那些能够捍卫村落公共利益和荣誉的行为:D.“导致人情交往的形式化”错误,原文为“结果

8、就是人情非常容易,异化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外显型面子容易被研究者理解为农民对金钱、权力等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追求,甚至将面子答案第2页,共15页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具有面子”,首先指出外显型面子观容易 被研究者误解之处:认为行动者的追求目标是获得社会地位。“这种理解是将面子与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地位,做了机械式地比附,社会地位,是一系列 客观指标(如财富、权力等)的集成,具备了这些客观指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然后指出这种错误认识的本质在于比附西方社会理论,将社会面子的标识物当作社会地位的 决定因素。“在乡村社会中并

9、非如此。在客观的面子标识物(比如财富)竞争上胜出,可以获得有面子 的评价,但并不代表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高村落社会地位则特指村落精英所拥有的权 威”,继而指出乡土社会中的不同:面子的标识物只可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不等同于其社会 地位高,并揭示原因:获得面子和社会地位的对象不同。作者将“面子”与“地位”进行对比辨析,通过对错误理解的根源批驳,从而凸显外显性面子观 的特征与本质。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认为某一个人的观点好,或者认为二人的观点结合起来更好。“名实分离”字面意思是指表面上和实际内容不符合。文中的“名实分离。结合“行动者的面 子竞

10、争变成对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手段被置换为目的”可知,是指外显型面子观中面子标识 物的竞争从手段到目的的错位,即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本来是获得面子的手段,到最后却在恶 性膨胀中成为目的。也是表面上和实际内容不符合。若将两位同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理解,则可先用小红的方法,“尝试概念界定“,把“名”“实”的 字典义落实为语境义,准确理解,关注概念的语境背景、言说对象等,聚焦概念对象的本质 特征,外显型面子观中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本来是获得面子的手段,结果成了目的,是谓“名 实不符然后联系乡土中国这一相同的乡土社会框架下的研究,比较同一概念的同异, 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小红的方法是理解概念的基本

11、路径,不可或缺, 但还不够,小亮的方法是纵向的比较,可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若单认为小亮的方法好。可从二者都有共同话题背景,都是在乡土社会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来 阐释。比较概念内涵可以清晰发现异同。相同之处都指表面上和实际内容不符合,不同之处 是话题所指的对象和具体内容不同,即乡土中国指长老权力名实分离,本文指外显型面 子观中面子标识物的竞争从手段到目的的错位。在迁移比较的过程中可深化对概念的认识。 同时指出,小红的方法虽然是理解概念的基本路径,但还不够。若认为小红的方法好。则从其方法特点阐释,尝试概念界定,从字典义到语境义理解,是理 答案第3页,共15页解概念的基本路径。概念的语境义的理解已经对

12、语境中概念的背景、言说对象都予以充分关 注。第4段中“名实分离”指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本来是获得面子的手段,到最后却在恶性膨胀 中成为目的。小亮联系比较的方法虽可深化拓展对概念的认识,但小红的方法聚焦概念对象 的本质特征,针对性强,更显严谨。8 .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了向日葵在生命成熟时对颗粒归仓的期盼和被人想起的喜悦之情, 并无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与悲伤,引发读者对向日葵这样反常行为的思考。9.示例1.不可删去,第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 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 看法,似乎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衔接,实则表现了

13、村民面对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 命力。此段对材料进行了升华,揭示了主题内蕴。示例2,可以删去。第段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 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 题的看法,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自然衔接,显得突兀。10.“藏”与“呼喊”巧妙呼应。第一处加点词“藏”写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承接上文母亲呼喊的回忆,完成过渡,第二处加点词 写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乡土,引发母亲的集体牵挂。形成对照,第三处“藏”是写我远离家乡躲 藏失去母亲的伤痛,回忆母亲呼喊。三处“藏”字和“呼喊”表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母亲(乡 土)的滋养与牵绊。

14、以孩子和母亲两个视角,从群体到个体,细腻表达了游子和乡土之间依 恋与疏离相互交织缠绵的复杂情感。1L第一则材料片段“秋天向日葵的呼喊”放在文章开头,表现自然万物朝阳而生的生命轮回状态。第二个材料片段“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表现 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韧生命力。第三个片段“唤儿回家的母亲的呼喊“与第二个片段形成对 比,表明了新一代村民离开乡土到城市谋生又怅然若失的不同生活,三个片段按照自然、村 庄(群体)、个人体验(异乡、个体)进行组合,在横向(自然和我)和纵向(父辈和我) 的生命联系中,表现了村庄的变迁以及在此变迁中人的探索、伤痛、迷茫等复杂的生命体验, 意蕴悠长。【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

15、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运用反复手法,重复强调“有人想起 我们”,同时也强调了向日葵在生命成熟时,对颗粒归仓的期盼和被人想起的喜悦之情,并 无生命即将逝去的恐惧与悲伤,引发读者对向日葵这样反常行为的思考。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段“我一直纳闷,当年流落到此的先民,为何会选这么一块地方。半山腰住人,水在沟 底,并打到很深才有硬得结垢的水。除了我,没有人关心这个问题,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没 水喝就想办法,没有人因为缺水搬到河边或者沟底去住”,写出“我”对村民选择居住地的疑 问,对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

16、的看法。看法一:不可删去。第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 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 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 哟救万民哟”,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 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写等到雨之后,村民们想尽 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村民面对缺水不 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似乎打断了叙事场景的衔接,实则表现了村民面对命运的积极的生 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

17、力。此段对材料进行了升华,揭示了主题内蕴。看法二:可以删去。第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 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 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 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写村民求雨的情景,第段“这雨还没落下来,空 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二 等到雨之 后,村民们想尽办法贮藏水。两段求雨得雨,衔接自然顺畅。第段插入我的疑问,发表对 村民面对缺水不回避而解决问题的看法,打断了叙事场景由求雨到得雨的自然衔接,显得突 兀

18、。10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三处加点的“藏”字与文章“呼喊”的呼应之妙第一处“总之能藏的地方都藏了“,加点词“藏”写孩子们玩捉迷藏游戏,承接上文“如果问我, 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 了”,写对母亲呼喊的回忆,完成过渡;第二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加点词写孩子们长大后离开乡土,然后写“留守在乡 下的母亲,集体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 以此写出儿女远离乡土后引发母亲的集体牵挂。形成对照,第三处“我也一直藏在离村庄很远的地方”,然后写“我想着

19、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 答案第5页,共15页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 却越来越清晰。每当天一黑下来的时候,我老觉得有人在喊我回家吃饭,环顾四周,却看不 见任何熟悉的面孔”,此处的“藏”字是写我远离家乡躲藏失去母亲的伤痛,回忆母亲呼喊。 由此看来,三处“藏字和“呼喊”表现了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母亲(乡土)的滋养与牵绊。以孩 子和母亲两个视角,从群体到个体,细腻表达了游子和乡土之间依恋与疏离相互交织缠绵的 复杂情感。11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第一则材料片段“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

20、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 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瞥不驯的样子,像 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可以肯 定的是,风所听到的,季节却听不到,要不它们怎么能遗忘了向日葵?”“向日葵渴望颗粒归 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 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据此分析出,“秋天向日葵的呼喊”放在文章开头,表现自然万物朝阳而生的生命轮回状态。 第二个材料片段“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 罗盘,跟在身后

21、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 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 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据此分析出,“村庄男人求雨的呼喊”表现村民们扎根乡土的坚韧生命力。第三个片段“此刻一声“回家吃饭了”的呼喊,是游戏的终止符。只要从不同的母亲嘴里喊出 来,所有的孩子都会顺着呼喊一一回到母亲身边”“从玉米地里出来从麦草垛里出来从树上爬 下来的少年,一个个地溜出了村庄,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留守在乡下的母亲,集体 失语,她们站在门口,朝村庄里呼喊,偌大的村庄里,只有回音,没有回应我也一直藏在 离村庄很远的地方,我

22、想着这样就不怕在听到别的母亲的呼喊时觉得自己可怜了,可是我错 了,走得越远,那句在十岁就戛然而止的呼喊声却越来越清晰:据此分析出,“唤儿回家的母亲的呼喊与第二个片段形成对比,表明了新一代村民离开乡土 到城市谋生又怅然若失的不同生活,综合看来,三个片段按照自然、村庄(群体)、个人体验(异乡、个体)进行组合,在横向 (自然和我)和纵向(父辈和我)的生命联系中,表现了村庄的变迁以及在此变迁中人的探索、伤痛、迷茫等复杂的生命体验,意蕴悠长。12 . B 13. C 14.首联通过回忆去年同赴召,回应柳宗元“十年憔悴”的原唱,“又” 呼应了“谁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颔联用“黄丞相”“柳土

23、师”的典故以两位 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将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 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无奈;颈联以“回雁”“哀猿”等意象顺承诗歌前两联点明“赠另的 离愁别绪;尾联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不忍离别的悲 伤之情;全诗的身世之叹、情感之悲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表达与友人的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 酬和诗衔接、呼应的特点。【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梦得”“乐天”“摩诘”分别是刘禹锡、白居易、王维的字;“柳州”是柳宗元的任职地,他因终 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柳柳州。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24、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达自己为官获得清名的渴望”错误。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 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 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 的不满和牢骚,并非“表达自己为官获得清名的渴望 故选C。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刘诗首联的意思是: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 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这就回应了柳宗元的“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 为岭外行:“又”呼应了“谁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刘

25、诗颔联的意思是: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 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柳诗颔联的意思是: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 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刘诗用“黄丞相”“柳土师”的典故以两位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将 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 无奈。刘诗颈联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 答案第7页,共15页到了凄厉的猿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以此呼应柳诗“赠别”的 愁绪。刘诗尾联的意思是: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

26、我将和你相互 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 不忍离别的悲伤之情。刘诗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体现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友人患难 与共的真挚情谊以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这均与友人的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酬和诗衔接、呼 应的特点。15 . 按道义 逃避 16. (1) B (2) A17,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18.等到公孙述僭越帝号,公孙述向来听说李业的贤才之名,征召李业,欲让李业担任博士的官职,李业称身体有经久难治的病不肯赴任。19. C20.独行列传编选人物以“义”为核心,囊括诸如李业之类的家国之义、诸

27、如范冉之流的 朋友之义等;这些人物行为方式或有偏激、特异之处,却不损其道德典范之作用。【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义”,名词作状语,按道义。句意:这是道义所不允许的。(2) “遁”,逃避。句意:范冉以此为耻,于是就逃避离开了。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 “旷”,空缺。句意:将官位空缺。故选B。(2) “激诡”,矫情立异,标新立异。句意:做矫情立异的事情。故选Ao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路途仓促,不是说话的好地方,我们可以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休息,以叙分别之情。“行路仓卒”,意思是“路途仓促”,句式结

28、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在“卒”后断。“非之所”,意思是“不是的地方”,结构固定,中间不能断开,在“所”后断。“以叙分隔”中“以”是目的连词“来”的意思,表示后文的行为是前文的目的,所以在“以前断。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僭。僭越,超越本分;“素”,一向,向来;“征。征召;“固疾。经久难愈的疾病;“不起”, 答案第8页,共15页不去赴任。19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A.句意:只有在文质彬彬,两者兼备的时候,然后才可以去做君子。强调君子应该具有的 素质。B.句意:作为一个土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 路遥远。强调土应当以

29、弘扬仁道为己任。C.句意: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强调为人要坚守底线。D.句意:贫穷时,很难做到没有怨恨;富贵时不骄横,则相对容易做到。强调为人要谦虚 谨慎。材料一中的李业,刚正不阿,不受威胁,坚守做人底线。他面对威逼利诱,毫不退却,当面 拒绝尹融并饮下毒酒就义。材料二中的范冉,特立独行,行为往往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他与河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担任考城县令时拜见他,却在王奂升迁离开时,才和弟弟 范协一起步行带着麦酒,在路旁设坛等待。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两则材料都表现了人 物的洁身自好,做事坚守底线的品质。所以只有C项的内容最适合用来评价材料中两位人 物的。故

30、选C。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乃诱 以高位重饵哉? ”小丈夫断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可知,李业面对公孙述 授予他公侯爵位的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尹融根据公孙述旨意的劝说,也不肯屈从,最终毫 不畏惧地饮下毒酒而死,表现了李业刚正不阿,不受威胁、,坚守家国之义的品质。根据材料二“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 乃与弟协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骆驿,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便 起告违,拂衣而去。奂瞻望弗及,冉长逝不顾”可知,范冉与河

31、内王奂交好,却不愿在王奂 担任考城县令时拜见他,却在王奂升迁离开时,才和弟弟范协一起步行带着麦酒,在路旁设 坛等待。面对王奂邀约,拂衣而去。表现了范冉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坚守朋友之义的品质。 两则材料都表现了人物的洁身自好,做事坚守底线的品质。这些人物行为方式或有偏激、特 异之处,却不损其道德典范之作用,所以独行列传编选人物以“义”为核心,囊括诸如李 业之类的家国之义、诸如范冉之流的朋友之义等。参考译文:这个熟人社会中立足的重要依据,“面子”具有非常重要的评价意义,体现为人们对某 种生活价值的追求。对于这种具有价值性的面子,本文称之为“面子观”,它指的是人 们对“什么是有(丢)面子” “什么样

32、的面子值得在乎”的集体认同。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面子标识物,;二是 面子生成机制,;三是面子行为的能动性,通过这个维度 可以发现乡村社会对人们追求面子行为的约束程度;四是面子的竞争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改变个人地位的空间。据此,可以将乡村 社会中的面子观区分为三种类型。外显型面子观表现为炫耀性地表达自身实力,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注重 在具有极强外显型、可视性的事和物上投放自己的资源,以向其他村民显示、证明自己 的实力。外显型面子观的突出特点是行动者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的可比性强、面子行 为的竞争性强,容易陷入恶性膨胀,出现“打肿脸充胖子”的

33、“名实分离”,即行动者 的面子竞争变成对面子标识物的竞争,手段被置换为目的。外显型面子容易被研究者理解为农民对金钱、权力等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追求,甚 至将面子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认为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才具有面子。这种理解是将面 子与西方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地位”做了机械式地比附,“社会地位”是一系列客观指 标(如财富、权力等)的集成,具备了这些客观指标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进而 也就有了 “面子”,但在乡村社会中并非如此。在客观的面子标识物(比如财富)竞争 上胜出,可以获得“有面子”的评价,但并不代表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高,换句话说, 外显型面子观是面向村落所有成员开放的,是人人可以竞逐的肯定

34、性评价,而村落社会 地位则特指村落精英所拥有的权威,二者并不总是重合的。人际型面子观表现为人际互动中的慷慨热情,受这种面子观念影响的行动者特别 注重在社会交往中投入资源,努力建构和维持与他人的友好关系。人际型面子观的突出 特点与外显型面子类似,比如也存在行动者个体能动性强、面子标识物可比性强的特点, 但面子标识物是能够建构维系人际关系的事物。人际型面子观的竞争性与外显型面子也 有不同,后者表现为激烈竞争,而前者的竞争性则要弱得多,因为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 开放的,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与每个人建立交往关系,那些更会为人处事的人就可获得 更好的“人缘”。乡村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情化的,在人际型面子观念主导

35、的村落,农民 的人情圈就会很大,且人情交往的形式化色彩非常浓,甚至在双方发生矛盾后人情关系 仍然不会断,结果就是人情非常容易“异化”。依附型面子观表现为村落成员的社会行为特别注意地方性规范的要求,个体分享 并追求村落公共的规范与价值观,表现出来的“面子”往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而非材料一: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元始年间,被推举为明经,任郎官。正赶上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权(代皇帝处理政事),李业托病辞去官职,关起门来不接 受州郡的任命。等到公孙述僭越帝号,公孙述向来听说李业的贤才之名,征召李业,欲让李 业担任博士的官职,李业称身体有经久难治的病不肯赴任。这样过了几年,公孙述羞于不能 将李业召来

36、,就派遣大鸿胪尹融拿着毒酒、捧着诏书去威胁李业。如果李业动身,就授予他 公侯的爵位;不肯动身,就赐给他毒药。尹融根据公孙述的旨意晓谕李业说:“现在天下分 裂,谁知道谁对谁错,却以区区身体尝试难以预测的灾祸吗?朝廷贪求仰慕您的名声和德行, 将官位空缺,到现在已有七年了,四季的珍贵用品,没有忘掉您。您应当上为侍奉了解自己 的人,下为子孙考虑,身体名声都可保全,不是也很好吗!现在多年不肯动身,使对方心里 起疑,灾难立刻降临,这不是妥善的办法。”李业叹了口气说:“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去, 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居住。自己亲身做不善的事情,这是道义所不允许的。君子遇到危险献出 生命,为什么要用高官和很多的诱饵来

37、加以引诱呢?”尹融见李业言辞志向不肯屈从,又说: “最好叫来您全家一起来商量此事。”李业说:“大丈夫在心中早就决定了,叫妻子儿女做 什么? ”于是喝毒药而死。材料二:范冉,字史云,东汉兖州陈留郡外黄县人。范冉年轻时担外黄县小吏。范冉十八岁时, 县令命他去迎接督邮,范冉以此为耻,弃官而去。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矫情立异的事情。他十分仰慕梁伯鸾、闵仲叔。 范冉与汉中李固、河内人王奂关系好,而鄙视贾伟节、郭林宗的为人。王奂后来担任考城县 令,考城县与外黄县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而范冉不去。后来,王奂升迁为凉州汉 阳郡太守时,将要动身时,范冉才和弟弟范协一起步行带着麦酒,在路旁设坛等

38、待。范冉看 到王奂的车队浩浩荡荡的过来,他也不上前通报,而是和弟弟在路边辩论。王奂认识范冉的 声音,立即下车与范冉作揖行礼。王奂说:“路途仓促,不是说话的好地方,我们可以一起 到前面的亭子休息,以叙分别之情。”范冉答道:“你之前在考城县时,我也想去见你,但 我想以卑微的身份还是不便与有权势的朋友交往。如今你要远行千里,后会无期,我所以特 意来等候,与你诀别。我如果跟你同行,我怕将来有人会讥讽我贪图富贵。”于是,范冉起 身告别,拂衣而去。王奂连看都没来得及,而范冉也不回头。21. D 22. B 23.第段先以孔、孟谨守“道”之不变与“法”之因时而变形成对比, 强调“道”之立本作用,需要一以贯之

39、;同时以孔、孟为例作正面论述,表彰他们摆正“道”与“法”的关系,与第段战国策士不知道而随意迎合君主的行为、最终亡身灭国的后果形 成鲜明的正反对比,有力批驳了刘向“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的观点,再次 强调了先王之道不可变,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刻。24.参考示例一:不认同。本文开篇部分也介绍了作者考对于战国策篇目的考订、增补、阙疑考证等过程,符合书 序的一般格式;同时,作者正是针对刘向的观点,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提出了“著而非之” 的做法,引导后世读者以儒家之道“立本”,坚守人格独立,不为流俗所惑。这也是基于本书 作品的特点而发,有对书作的评述,加深读者对于书籍相关内容的理解。参

40、考示例二:认同。本文虽然在开篇部分介绍了作者考订缺失、增补篇目、阙疑考证等过程, 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的笔墨更侧重于阐发作者自身的议论,表达自己对于战国 游士的批判,强调儒家之“道”的作用。因而,偏离了书序的基本范式,而是一篇借序说理散 文。【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B.句意: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C句意:我私下认为只是些权宜之计罢了。D.”表达作者对战国策价值的怀疑”错误。从原文“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来看,不是作者的观点。句意: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故选D

41、o2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加错误。原文“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 用之无弊”意思是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 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选项表述片面、绝对。故选B。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亦将因其所遇之 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分析可知,第段先以孔、孟谨守道之不变与法”之因时 而变形成对比,强调“道”之“立本”作用,需要

42、一以贯之。由“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卒至苏秦、商鞅、孙 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 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分析可知,以孔、孟 为例作正面论述,表彰他们摆正“道”与“法”的关系,与第段战国策士不知道而随意迎合 君主的行为、最终亡身灭国的后果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有力批驳了刘向“战国之谋士度时 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的观点,再次强调了先王之道不可变,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 加深刻。24 .本题考

43、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再结合文本分析。观点一:不认同。由“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 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可知,本文开篇部分也 介绍了作者考对于战国策篇目的考订、增补、阙疑考证等过程,符合书序的一般格式; 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 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可知,西汉刘向编写战国策,在叙录中曾作评论。他一方面讲谋诈用 而天下乱,一方面又肯定谋士的作为,在曾巩看来,这是不对的。作者正是针对刘向的观点, 通过正反对比分析,提出了“著而

44、非之”的做法,引导后世读者以儒家之道“立本”,坚守人格 独立,不为流俗所惑。这也是基于本书作品的特点而发,有对书作的评述,加深读者对于书 籍相关内容的理解。观点二:认同。这篇序言在第一段简叙重新整理这部书的经过,第二段提出立论标准,第三段指出游士之说 的危害,第四段说战国策不当禁毁,最后一段介绍前人注本的存佚情况。虽然在开篇部 分介绍了作者考订缺失、增补篇目、阙疑考证等过程,只是介绍了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的 笔墨更侧重于阐发作者自身的议论,表达自己对于战国游士的批判,强调儒家之“道的作用。 因而,偏离了书序的基本范式,而是一篇借序说理散文。参考译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

45、一篇缺失了。我走访了土 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 答案第12页,共15页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叙日: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 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 的,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 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 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 可

46、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 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二帝三王 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 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法令是 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 不可改变的真理。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 和,取悦他人罢了。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战国的游土却不是这样。不知道道义才值得

47、信奉,却喜欢游说献计,促使诸侯国易于 联合。他们集中精力用心关注的,我私下认为只是些权宜之计罢了。所以(游士们)只高谈欺 诈计谋的便利,却讳言它的危害;谈论战争的好处,却隐瞒战争的害处。那些相随听从游土 计谋的诸侯国,没有谁没有得到好处,可也承受不了那些计谋带来的害处;没有谁没有得到 利益,可也承受不了那些计谋带来的损失。最终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 为使用欺诈的计谋,导致自己被杀,诸侯以及秦国重用他们,也导致灭国。欺诈的计谋是世 间大祸已很明白,可是世俗中的人还没有醒悟啊。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 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所以古代

48、的圣贤没有用 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土之说做交换的。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那么战国策这 部书不销毁,行吗? 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 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 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 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 以驳斥。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 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25 .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