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朱自清和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作者:邵敏秦兆基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01期朱自清先生是新文学运动早期的诗人、散文家,后来又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 文学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的同时,在江苏、浙江、上海等 地,他先后担任过五年中学国文教员,就是到后来就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主持国文 系,也还亲自讲授“大学国文”课。朱自清毕生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则贯 穿了他学术生命的全部。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涉及的范围很广,举凡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以及语文课本的编写的原则等无不有自己的见解在。在语文教学目的方面,朱自清认为
2、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 提高欣赏文学能力”,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他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一是选读 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欣赏古文学, 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他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 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朱自清把语文教学理 解成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殊的行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语文科的性质问题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关系的讨论上 纠缠不休。在这个问题上,朱自清先生早就说得很透辟,他把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看成是形成健 全人格的重要
3、途径,即将人文性的体现放在首位,更注重语文中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形 成,而把语文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语文使用能力的形成,即工具性的体现放在从属地位。同 时,又指出思想性和工具性须臾不可分离:即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才能领略和 形成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朱自清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训练。在论大学国文选目 一文中,他赞同朱光潜先生的意见,“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 并进一步就朱光潜先生提出的大学国文写作训练的目标“辞明理达,文从字顺”加以申述: “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认为不能用语文训练去替代和 包容文化训练。当时的大学国
4、文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延伸,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朱自清先生 在这里谈到一些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是适用的。在文心序中,朱先生指出语文教学 “不但指点方法,而且重在训练,徒法不能自行,怎么好的办法,也是白说二这种语文训练, 是含糊不得的,要有计划,要“循序渐进二要有“师生亲切的合作”,但也不能迁就,完全顾及 学生的兴趣,“有时候必需使学生勉强而行之二“训练”的原则,朱先生把它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的每一个领域:阅读、写作和经典文化的 学习。在阅读教学之中,朱自清先生强调“了解与欣赏能力的训练二他把儿童学话与语文学习区 别开来,认为“对于文字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他指出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标榜的
5、“好读书,不求甚解”是源于曾经力求甚解。因为“不求甚解的那份能力正是经过分章析句的学 习过程而得到的,必须有了咬文嚼字的培养后,才能达到那种不求甚解的境界”(了解与欣 赏)。他还把这种分析的方法细化,说明分析时除了注重字义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句式、段落、主旨、组织、词语、比喻、典故、例证等。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 指导举隅两书中作了怎样分析作品的演示。朱先生的分析确实有精细入微,他人难以企及之 处。如他对鲁迅的秋夜开头所作的句式分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朱先生以为,“这不是普通的叙说,句子形式的特殊,给人一种幽默感”,鲁迅用不平凡的 句式来
6、表现太平凡的境界,透露出身外和身内的寂寞。因为“所见到的窗外,除了两棵枣树, 便一无所见”。“爱看也是这些,不爱看也是这些。”这里的分析,从文字切入作家的心底。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的美一文中就其文学作品分析的理论作出进一步解说,认为文字 ”的效用,在它所表示的思想,文字只是意义,意义是可以了解,可以体验的。我们说文字 的意义其实还不妥当,应该说文字所引起的心态才对”。他赞同史蒂文斯的话,认为文学 是文字的艺术,材料是“思想的流”是“活的人生: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中,很少有一位能够 像朱自清这样早就应用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方法,从破解文字意义人手来把握作品的。在阅读教学之中,朱先生还相当注意诵读训练。
7、他认为从大的范围内看,诵读教学可以促 进“文学的,国语”的成长,提高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诵读是一种教学 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二他还把诵读和带表演性质的朗诵区别开来。 认为“诵读是教学,读者和听者在练习技能”“用不着再有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论诵读)o 他还进一步提出诵读的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诵读固然是为了便于记忆,但是归结点仍在于了 解和欣赏;整个诵读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始终在指导、点拨和组织训练。诵读训练是语义学和新 批评派文本细读中国化的做法,因声求气,把西方的作品分析的方法和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方 法对接起来了。在写作教学中,朱自清先生同样强调训练的重要
8、。这种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着眼 于写作方法的指导和把握。在写作训练内容方面,朱先生于论教本与写作和写作杂谈 中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其一,是要有切近的目标。在鄙弃写作是为了猎取功名的观念之后,学 生“不明白做人的训练的意念。他们练习写作只是应付校意:所谓切近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指 出文章是为谁写的,要他们设想出“假想的读者”,就是要有对象性。有了对象性,才能确定写作目的,在语言和表现方法的使用上能够把握分寸。其二,写作是为了应用。中学的写作教学 应该学习和借鉴报章和一般杂志上的文章。朱先生所说的报刊文字,“不但指报纸本身的新闻 和评论,并包括报纸上登载的一切文件连广告在内而言”。其三,反对学生
9、滥用文学 调子来写作。朱先生说,“滥用文学的调子并不能算欣赏文学”,他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写作学习,只要能学会把“不带或少带感情的笔锋:“用得经济有条理、就算完成写作训练的 任务。其四,注意文脉训练。朱氏分析了思脉、语脉和文脉的区别与联系。思脉表现在文字 里,就称之为“文脉”,表现在语言中,就称之为“语脉”。他认为说话不等同于作文,作文也不 是说话的记录。“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 理。”因为“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读者,作文更是顾得不 见面的读者二练习说话可以训练语脉,语脉的训练有时也可以“帮助文脉的进展但有时也会
10、 混进文脉,忽视了写作的对象性,显得表述不清。经典训练,在上世纪40年代的语文学科教学中,只是一个隐含的内容。在当时颁订的初 高中“国文课程标准; 并没有将读经单独立项,而仅是从经典选录一些文章,教师也只是把这 些作为普通课文来教。“读经”曾经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读经的存废,是新旧教育争论 的焦点之一。朱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主张,不是简单的废止或是延续,而是加以改造。朱自清 先生,一方面,强调经典训练的必要性。“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叫人见识经典一番”,“一个有 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方面,主张扩大经典的范围, “不以经(四书五经、十三经)为限、而是指读“元典”
11、经典作品。他的经典常谈,“以经 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二这本书分为十三个专章,从说 文解字谈起,介绍了中国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等方面的重要典籍。再一方面,对于经 典,不是一味尊崇,漫加演绎,而是“尽量采择近人新说”,用“五四精神”去阐释经典。在教材编写方面,朱自清先生参与不多,但他就中学国文课本的编写原则,发表了自己的 意见:其一,初高中国文课本的编法要有所不同,“初中采用分体办法,体不必多,叙事、写 景、议论三种便够I“高中采用分代分家的办法,全选文言。分代只需包括周秦、汉魏、晋南 北朝、唐宋的文和诗,加上宋词、元曲。其二,初中国文用分体的方法来编,是为了给学生 “打好鉴赏和表现力的基础”,高中采用分代分家的办法,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一般人应有的文 学常识:其三,选材不必求完备,头绪不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