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黑翅土白蚁防控技术规程(DB3211-T 1044-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木黑翅土白蚁防控技术规程(DB3211-T 1044-2022).pdf(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65.020.01CCS B 163211镇江市地方标准DB3211/T 10442022林木黑翅土白蚁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dontotermes formosanusin forest2022-09-10 发布2022-10-01 实施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211/T 10442022I目次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与定义.13.1 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13.1.1 有翅成虫Alates.13.1.2 蚁王和蚁后K
2、ing and queen.13.2 蚁巢Nest.13.3 泥道Mud tubes.23.4 有泥道株率The rate of mud tubes.23.5 鸡枞菌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23.6 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24 监测.24.1 监测时间.24.2 监测内容.24.2.1 危害情况.24.2.2 蚁巢位置.24.2.3 种群密度.24.3 监测方法.24.3.1 踏查.24.3.2 仪器设备监测.34.4 危害程度划分.35 林地预防.36 物理除治.36.1 挖巢.36.1.1 寻找进巢蚁道.36.1.2 定位蚁巢.36.1.3
3、 挖掘清理蚁巢.46.1.4 回填.46.2 灯光诱杀.47 化学除治.47.1 诱杀法.47.1.1 诱杀包诱杀.47.1.2 粉剂诱杀.47.1.3 装置诱杀.47.2 药剂法.47.3 压烟法.4DB3211/T 10442022II8 除治效果评价.59 档案信息记录.5附录A(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监测调查表.5附录B(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防控效果情况对照表.6附录C(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防控施工记录表.7DB3211/T 10442022I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4、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镇江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检疫站提出。本文件由镇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镇江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检疫站、句容市森林白蚁防治研究所、江苏谢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爱东、徐小明、王岚、谢勤、谢蔚刚、黄海娣、谢鸣荣、顾晓峰、熊贤荣、陈婷婷。DB3211/T 104420221林木黑翅土白蚁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林木黑翅土白蚁防控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预防、物理除治、化学除治、除治效果评价、档案信息记录。本文件适用于林木黑翅土白蚁的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5、。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50768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LY/T 1915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DB32/T 1361堤坝白蚁防治技术规程3术语与定义GB/T 50768、DB32/T 136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黑翅土白蚁是蜚蠊目,白蚁科、土白蚁属昆虫,属于土栖性白蚁,在土中筑巢,营群体生活,属社会性昆虫,对林木危害巨大。3.1.1有翅成虫Alates有翅成虫长约27mm29mm,头胸腹背面黑褐色,腹面
6、棕黄色。触角19节。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块淡色的“十”字纹,纹的两侧前方各有一椭圆形的淡色点,纹的后方中央有带分支的淡色点,翅长大,前翅鳞大于后翅鳞,翅呈黑褐色。3.1.2蚁王和蚁后King and queen蚁王和蚁后头胸部与有翅成虫相似,但色较深,体壁较硬。蚁后腹部肥大,体长约15mm80mm,体宽约5mm15mm,黑白相间。3.2蚁巢NestDB3211/T 104420222蚁巢位于地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成熟的蚁巢,一般以主巢腔为中心,在其周边布满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副巢,并由四通八达的蚁路系统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巢腔系统。3.3泥道Mud tubes黑翅土白蚁为避免光线照射、自身水分流
7、失和预防天敌,而修建于林木外表或地表等暴露之处呈连片状的泥质通道。3.4有泥道株率The rate of mud tubes有泥道林木株数和监测调查林木总株数的比值,单位为百分数。3.5鸡枞菌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离褶伞科,蚁巢伞属真菌,是黑翅土白蚁筑建巢穴时培养出的一种真菌,与蚁巢共生,在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其菌丝穿过土层长出伞形子实体,子实体小型至大型,呈单生或丛生,菌盖中央突出,表面灰褐色来源于DB32/T1361,有修改。3.6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s炭角菌科,炭角菌属真菌,当蚁巢被废弃后,蚁巢内的湿度、空气等条件发生变化,菌圃中的菌丝生
8、长并穿出地面,长出丛状分布的子实体,呈鹿角状、棒状等,颜色为棕色至黑色。4监测4.1监测时间每年4月7月、9月10月。4.2监测内容4.2.1危害情况监测调查黑翅土白蚁上树取食后形成的泥道,根据树体有泥道株数率判断黑翅土白蚁对林木的危害程度。4.2.2蚁巢位置通过监测调查林间地表鸡枞菌、黑柄炭角菌来判断蚁巢位置与状态。4.2.3种群密度监测地面泥道覆盖范围大小判断蚁巢的密度以及群体大小。根据黑翅土白蚁有翅成虫的分飞情况判断监测区域内成年蚁巢的密度。4.3监测方法4.3.1踏查DB3211/T 104420223明确监测内容,按照事先计划的调查路线进行踏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填写黑翅土白蚁监测调查
9、表(见附录A)。4.3.2仪器设备监测在林间地表埋设白蚁监测装置,如地下型白蚁诱杀盒,定期观察监测装置内黑翅土白蚁的活动频率判断蚁患情况;也可以通过专业设备,如白蚁生命探测仪,探测黑翅土白蚁蚁巢。4.4危害程度划分通过监测调查标的区域林木的有泥道株率判断该区域黑翅土白蚁危害程度,有泥道株率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L=N/J(4.4)式中:L:有泥道株率,单位为百分数(%);N:有泥道株数;J:监测调查株数。黑翅土白蚁危害程度评定标准,按表1进行划分:表1黑翅土白蚁危害程度划分表有 泥 道 株 率危 害 程 度 划 分L5%轻度危害(I级)5%L20%中度危害(级)20%L30%重度危害(级)L30
10、%严重危害(级)5林地预防在营建林地时,应对林地区域及周边开展黑翅土白蚁危害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及当地地理环境,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林木移植或栽培时,应对移植或栽培林木进行白蚁预防,预防措施为设置药物屏障,对进入林地苗木进行药物预防。对进入林区的运输工具及物品进行蚁患检查,避免将黑翅土白蚁带入林区。此外,要注意保护林区内青蛙、蟾蜍、鸟类、捕食性昆虫等黑翅土白蚁的生物天敌。6物理除治6.1挖巢6.1.1寻找进巢蚁道寻找黑翅土白蚁的采食道、分飞孔、黑翅土白蚁活动迹象来追踪确定通往蚁巢的主蚁道。6.1.2定位蚁巢DB3211/T 104420224根据地表生长的真菌指示物找蚁巢,鸡枞菌、黑柄炭角菌所在
11、位置下面存在蚁巢。根据分群孔位置,确定通往蚁巢的主蚁道,追踪主蚁道,定位蚁巢位置。通过寻找黑翅土白蚁在地表修筑的透气道和透气孔找到巢顶道,一般深度小于20cm,找到主蚁道,沿着主蚁道找到蚁巢位置。6.1.3挖掘清理蚁巢沿着主蚁道和活巢指示物,追挖蚁巢,打开蚁巢,找到主巢中的王台,捕捉王台中的蚁王、蚁后,清理主、副蚁巢。6.1.4回填将蚁巢清除干净后,对已成空洞的巢穴和沟槽及时回填土并夯实。6.2灯光诱杀在每年4月6月,黑翅土白蚁有翅成虫分飞期,在相距50m300m设置一定密度的灯光诱杀点,杀虫灯设置距地高度1.7m0.3m处,18:00-6:00开灯,定期检查、清理接虫袋(盒)。灯光诱杀按照L
12、Y/T1915执行。7化学除治7.1诱杀法7.1.1诱杀包诱杀非雨雪天气的情况下,在有黑翅土白蚁活动迹象的林木区域,沿林木主干 20cm100cm范围内呈梅花状埋设诱杀包诱杀黑翅土白蚁。7.1.2粉剂诱杀监测到有泥道的区域,在泥道上打开1cm左右的小孔,向泥道内喷入诱杀粉剂。7.1.3装置诱杀在监测有黑翅土白蚁活动的区域,于靠近树根的位置埋设监测诱杀装置。监测诱杀装置埋设时应略高于周围地表,装置周围覆盖适量的土壤,统一编号并做好现场标识,实时记录相关信息。定期维护检查监测诱杀装置,对产生积水、霉变的监测诱杀装置应及时更换,对已发现黑翅土白蚁活动痕迹的监测诱杀装置,每周至少更换1次诱杀饵剂。7.
13、2药剂法树干已被黑翅土白蚁筑建泥道覆盖的林木,应先将泥道清理干净,再进行药物喷洒处理。对于树干有包裹物的林木,应先将包裹物去除,再进行药物喷洒处理,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包裹物原有状态,再进行一遍喷洒处理。使用农药喷洒设备对需防治树木进行点喷或连喷,喷洒高度应距地0.3m0.5m,应绕树一周,均匀喷洒。对于表面涂抹了涂白剂的林木,应适当加大喷洒药量,保证药物均匀覆盖在树干表面。7.3压烟法DB3211/T 104420225找到黑翅土白蚁主蚁道,使用压烟装置,对准主蚁道口,进行压烟灭杀。根据蚁巢的大小确定压烟时间,一般5min60min不等。8除治效果评价林木被黑翅土白蚁危害的区域,防治期应为3年
14、5年。治理区域内黑翅土白蚁有泥道株率应小于2%,无明显黑翅土白蚁活动迹象。在防治周期结束后,开展效果评价。防控项目验收时施工方应提供验收申请报告、治理周期内施工方案、黑翅土白蚁防控效果情况对照表(附录B)、黑翅土白蚁防控施工记录表(见附录C)及施工工作总结等资料。9档案信息记录做好该规程的监测、预防、物理除治、化学除治和除治效果评价等资料的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附录A(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监测调查表表 A.1 规定了黑翅土白蚁监测调查情况。表 A.1黑翅土白蚁监测调查表监测调查单位:调查人:日期地点面积(亩)监测调查株数(J)有泥道株数(N)有泥道株率(L=N/J)危害程度备注危害程度划分
15、标准:轻度危害标记为级,中度危害标记为级,重度危害标记为级,严重危害标记为级。DB3211/T 104420226附录B(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防控效果情况对照表表 B.1 规定了黑翅土白蚁区域防控效果情况。表 B.1黑翅土白蚁防控效果情况对照表填表单位:防控区域名称:填表人:类别防控前防控后备注日期有泥道株率危害程度图片及文字说明DB3211/T 104420227附录C(资料性附录)黑翅土白蚁防控施工记录表表 C.1 规定了黑翅土白蚁防控施工情况。表C.1黑翅土白蚁防控施工记录表填表单位:填表人:项目名称日期气温(度)诱饵治理药剂喷洒治理灯光诱杀治理挖巢治理备注月日设堆、坑粉剂诱杀喷药治理材料类型数量(个)药名数量(处)胸径10cm(株)10cm胸径30cm(株)胸径30cm(株)数量(处)数量(处)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