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超详细解析超详细解析答案.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93070561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超详细解析超详细解析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3年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超详细解析超详细解析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超详细解析超详细解析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超详细解析超详细解析答案.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 P7 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结为液体 液态的水 无 1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末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无 13 蓝色的胆矾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14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外表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P7 讨论: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假设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假设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

2、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假设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假设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P10 习题 1、主要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举例见第 2 题 2、1 4 6 7 8是物理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2 3 5是化学变化,因为它们在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3、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4、1 2 5 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 4 6 7是物质的化学性质。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行观察和描述的参考资料: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 2 cm,由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轻微气味,质地较柔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从底部一

3、直伸延到顶部,并约有 1 cm 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小。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 2 s 3 s 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烛能够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于气流而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保持轻微的闪烁。在距离蜡烛火焰约 2 cm 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柔软,可以用手任 2 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然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如果吹

4、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均匀,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明体,并逐渐凝固附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绕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火焰明亮但不耀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2 s 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行加热。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

5、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P15 步骤 2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5 步骤 3 现象:燃着的木条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在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少 P16 步骤 4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对其呼气的一块上有水雾出现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的多 P19 讨论 1细口瓶塞子倒放在桌子上是为了防止塞子沾染桌上的杂质而污染试剂。

6、2瓶口紧挨试管口倾倒液体可防止液体流在试管外或洒落,倾倒时应缓缓倒入以防止液体溅出。3拿细口瓶倒液时,标签朝向手心是为了防止瓶口残留液体顺试剂瓶外壁流下而腐蚀标签。4倒完液体要立即盖紧瓶塞,是防止试剂与空气中的物质接触发生反应而变质。把瓶子放回原处是为下一次使用提供方便。附:倾倒液体的方法: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应将瓶盖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将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使瓶口紧靠容器口缓缓倒入,倾倒完毕后,要把瓶口在容器口上贴靠一下(以防止瓶口残留液腐蚀标签)。最后盖好瓶盖,放回原处。P20 讨论:仰视使读数偏小,俯视使读数偏大。P20 实验 1-8 现象(1)中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碳酸钠粉末消失

7、。(2)锌粒外表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锌粒变小。3 P21 实验 1-9 酒精灯灯焰中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P21 讨论:1、不能,液体沸腾 出后可能伤人 2、不能,可能会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3、不能,热试管骤冷会破裂 4、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移动酒精灯。补充:对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位置在距试管口 1 4 处,长柄在下短柄在上,手握长柄,拇指不可按短柄,防止试管夹松开试管滑落。不可用手夹持试管,以防烫手。对盛固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防止湿存水或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后,倒流回试管底部遇热造成玻璃破裂。

8、先对试管均匀加热,然后集中在盛固体部分加热,防止受热不匀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 1/3,试管与桌面保持 45倾角,加热部位在斜面下方,并且试管口不准对着人。这些措施都是防止液体沸腾时溢出,或者发生暴沸时冲出伤人。P22 给物质加热的正确方法是:加热时,受热容器外壁不能含水,以防止受热不均而破裂。操作时,先要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以防局部受热而使试管破裂。对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要使管口向斜上方倾斜(约 45角度),不得将试管口对人,以防液体喷出试管口而伤人,加热时,还要不断振荡试管,以防止局部受热沸腾而飞溅。P22 实验 1-10 现象:(1)试管中有蓝色沉淀出

9、现;(2)试管中的蓝色沉淀转化为黑色不溶物。P27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P27 讨论:如果整个装置密封不好、红磷的量不够或没有等到红磷熄灭并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均有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 1/5。另外,随着燃烧的进行,氧气含量不断减少,当氧气含量低到一定值时,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故瓶中还有少量残余氧气。P29 讨论: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该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10、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P30 讨论: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4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保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P33 习题 1.氮气 氧气,氮气,氧气 2.1 B 2 C 3 A 4 C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略 5.此题属于开放式的习题,答案可有多种。在城镇繁华街道附近,一般空气质量较差,原因是

11、多方面的,如污染物较多、机动车尾气、尘土、细菌等,噪声也较大;农村广阔的田野空气质量好,安静。P34【实验 2-2】现象: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木条复燃。P34【实验 2-3】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 硫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微弱的蓝紫色火焰,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P34 讨论:物质在空气里燃烧不如在氧气里燃烧剧烈,这说明物质的燃烧主要是与氧气反应而不是与空气里的其他成分反应。空气里氧气含量只有约 1/5,物质的燃烧反应没有在纯氧中剧烈,这说明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P34【实验 2-4】现象:铁丝在空气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

12、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P35 讨论:1、实验编号 反 应 前 的 物质 反应后的物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应方程知识见第五单元 实验 2-1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 4P+5O2 点燃 2P2O5 实验 2-3 硫、氧气 二氧化硫 硫+氧气 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 S+O2 点燃 SO2 实验 2-4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 3Fe+2O2 点燃 5 Fe3O4 2、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另一共同特征是这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的反应。P36 习题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3、: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为淡蓝色。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别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点燃 Fe3O4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 4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 点燃 SO2 5碳在氧气中燃烧:C+O2 点燃 CO2碳充分燃烧;2C+O2 点燃 2CO碳不充分燃烧 6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 点燃 2H2O 7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 8 甲烷

14、在空气中燃烧:CH4+2O2 点燃 CO2+2H2O 9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 点燃 2CO2+3H2O 氧气的用途:用于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2、氧气助燃,氮气却不助燃;氧气可以和金属,氢气等物质反应,氮气却不能;氮气可以做焊接金属的保护气,氧气则不能。3、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入瓶内假设木条复燃就是氧气 4.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硫+氧气 二氧化硫 铝+氧气 氧化铝 5.(1)C(2)D(3)C(4)BD 6、燃料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应生成 CO2等 P37 实验 2-5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1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

15、氢溶液分解得很慢,放出的 O2少,不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 加 MnO2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MnO2加速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放出的 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7 实验 2-6 现象: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继续放出的 O2 P38 实验 2-7 6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1 伸入水槽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下降 反应产生气体,气体把水排出集气瓶 2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反应产生的 O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P38 讨论:共同特征是它们都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P39 讨论:1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木块、棉

16、花、胶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2 铁架台左边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铁架台右边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试管的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两手,使它冷却,导管中就会形成一段水柱。4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P40 5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6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倒会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P41 1 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木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2 点燃 CO2 2 现象 铁丝在氧

17、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 3Fe+2O2 点燃 Fe3O4 P42 习题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 MnO2 加热 7 化学方程式 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 C+O2 点燃 CO2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中都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2、(1)C(2)B(3)A(4)D 3、1会有一段水柱倒吸进导管 2防止加热时产生的水流到试管底,引起试管底部破裂。3应该先预热,

18、然后再用酒精灯外焰对试管底部进行加热 4防止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间不够;用排水法收集,开始时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用排水法收集,没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等。4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燃烧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二是可以用水来溶解吸收产物。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目的不同,假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防止集气瓶底部炸裂,可以用细纱来代替;假设是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能用细纱代替。P44 本单元小结:一、氧气的性质、用途:物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氧气 O2(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C+O

19、2=CO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1、供呼吸 2、炼钢 3、气焊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S+O2=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4P+5O2=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3Fe+2O2=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药品 高锰酸钾 KMnO4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双氧水 H2O2和二氧化锰 MnO2 固+固 或 固+液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8 反应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或 2KClO3 MnO2 2KCl+3O2 或 2H2O2

20、=2H2O+O2 仪器装置 P39 图 2-17 或 P111 图 6-11 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假设木条复燃,是氧气;否则不是氧气 收集方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瓶口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验满(验 纯)用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假设木条复燃,氧气已满,否则没满 P47 讨论:1、有新物质生成,水发生了化学变化。2、没有变化。P49 习题:1、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2、方法较多,如把新鲜的植物菜叶、树叶、水果等密封于干燥的塑料袋内,不久塑料袋内出现水珠。3、混合物 1;纯洁物 2 3 4 5 6 7 8;单质 2 6 7;化合物 3 4 5 8;氧化物 3 4

21、8 4、1不正确。自然界中的氧气、氮气就是单质。2正确 3不正确 4正确 5不正确。只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才是氧化物。P49 开始时红色慢慢扩散,静置较长时间后得到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P50 活动与探究:向蒸馏水中滴入酚酞溶液仍为无色。1、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2、P51 烧杯 A 烧杯 B 现象 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解释 分子的运动。烧杯 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 A 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 A 溶液变为红色 烧杯 B 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

22、,所以溶液仍为无色。P51 讨论: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MnO2 9 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

23、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P53 家庭小实验:1、不等,混合后所得体积小于这两体积之和。因为豆子之间有间隔。2、不等,所得溶液体积小于 200 mL。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 200 mL。P53 习题 1、1 间隔 间隔较大 间隔较小 2 不同 同 3 原子 分子 2、1 B 2 B 3CD 3、1不同种分子组成的

24、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纯洁物。2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扩散。3 有阳光的地方温度较高,较高温度和通风都可加快湿衣服上水分子的运动,使其较快地运动到空气中去。4香水和汽油分子不断运动,如果不密封保存,分子会运动到容器外,造成损失。5水蒸气改变的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状态,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所以其化学性质没有改变。6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到钢瓶中。4、1正确 2不正确。CO2、H2O等化合物分子都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3不正确。空气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不是一种分子。4不正确。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只是混合在一起,并没有相互反应,仍各以其分子形式存在。5正确。P55 活动与

25、探究第一问:加入明矾的两个烧杯经静置后,河水变得较澄清;没加明矾的烧杯静置后,河水也略微澄清,但不如加明矾的烧杯中的水澄清。经过滤后的水变得更澄清。第二问:漏斗的代用品可以用各种饮料瓶自制;滤纸可以用脱脂棉或半透膜等代替。P56 实验 3-3 现象:盛软水的烧杯出现了非常丰富的泡沫,而盛硬水的烧杯则没有泡沫出现。P56 实验 3-4 实验后得到的蒸馏水硬度较低,因为将肥皂水倒入后产生了更丰富的气泡。10 P58 习题 1、1吸附,沉降。2硬,软。(3)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蒸馏;三;沉淀、过滤、蒸馏。2、B 3、自然界中的水始终处于开放的环境中,其中必然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4、

26、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5、略 P64 习题 1.农业用水 70.43%,工业用水 20.14%,生活用水 9.43%。2、1650mL 3、。滴漏浪费巨大,应及时修理,并在平时应注意定期检修。4、略 5、略 P72 习题 1.(1)B(2)B(3)B 2 一种氧原子是由 8 个质子、8 个中子和 8 个核外电子构成的。因为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所带电荷相反,所以,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3.4.钠最多,铝最少。因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铝最大。P73 讨论: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P74 活动与探究:1 略。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

27、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P76 活动与探究:1、6 号元素为碳,符号 C,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12,为非金属元素(以下顺序相同)。7 号:氮,N,7,14,非金属。12 号:镁,Mg,12,24,金属。14 号:硅,Si,14,28,非金属。16 号:硫,S,16,32,非金属。18 号:氩,Ar,19,39,95,稀有气体。20 号:钙,Ca,20,40,金属。29 号:铜,Cu,29,63 5,金属。47 号:银,Ag,47,108,金属。2、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开头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

28、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名称与这一规律有关。P77 习题 1.(1)A(2)C 2、3 参考课本 P75 表 4-3 4.Cu,Zn,Ag,Cl,Ca P80 习题 1.(1)17 3 8 7 得到(2)少于 失去(3)8 2 惰性(4)正 阳 负 阴 阳 阴 不显 2.C P81 讨论:H 表示氢元素或 1 个氢原子。2H 表示 2 个氢原子。H2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或 1 个氢分子或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组成。2H2表示 2 个氢气分子。P83 活动与探究:2、记忆歌诀:正一氢钠钾和银,氟氯溴碘负一寻;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四二是碳三二铁,一二铜汞一三金,硫逢双价二四

29、六,锰为二四六和七,单质规定为零价。11 P84 活动与探究:1、在 SO2里,O 为-2价,根据化合价为 0 的原则,S 肯定为正价。设 S 的化合价为+x。+x+(-2)2 0,求得 x+4,所以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为+4 价。2、NaBr、CaO、Al2O3、NO2 3、二氧化锰、氧化铜、三氧化硫、碘化钾、氯化镁 P86 习 题 1.(1)B(2)B(3)C(4)B(5)A(6)A 2.(1)4CO2(2)3K(3)8NO2(4)7N(5)H2 3.S+4,Na+1,Ca+2,Ag+1,W+6 4.(1)+2(2)+4(3)+5(4)-3 5.BaO,SO2,CO,N2O5,MgO,Ca

30、O 6.KCl,FeCl2,AlCl3 7.(1)71(2)98(3)74 8.98 9.%10.碳酸氢铵 P91 表格:方案一现象:在白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看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气球先膨胀后缩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方案二现象:铁钉外表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用天平称量,发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31、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P92 实验 5-1 天平不平衡,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了。实验 5-2 反应后所得的产物比镁条的质量重。P93 讨论 1、实验 5-1 生成物二氧化碳是气体,挥发到了空气中,所以会出现反应后小烧杯中的物质比反应前轻这种情况;在镁带燃烧这个实验中,因为反应物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我们反应前所称量的仅仅是镁带的质量,所以会出现生成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的质量这种情况。2、天平平衡 3、在反应 C+O2 点燃 CO2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碳和氧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故这个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2 P94 讨论参考 P95“

32、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中的 3。P95 习题 1、1 B 2 D 3 D 2、不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了是因为燃烧时生成的 CO2 和水蒸气逸到空气中去了。3.(1)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大。(2)由于纸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后逸走,故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而氧气逸走了,所剩余

33、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4.(1)正确。2错误。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反应物是铁和氧气,生成物是四氧化三铁,这个反应同样遵守质量守恒定律。P99 习题 1、1 2H2O 通电 2H2+O2 2 2Mg+O2 点燃 2MgO 2、124 160 284 3、2KClO3 MnO2 2KCl+3O2 4.(1)未配平,没有注明反应条件“”。(2)“”符号使用不当。5.C2H4 P101 课堂练习: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 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 y。H2+C l2点 燃2 HC l 2 71 73 100g x y 2/100g=71/x x=3550g 2/100g=73/y y=

34、3650 g 答:需要氯气 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 3650 g。P101 习题 1.1 D 2 B 3 D 2.(1)C2H4+3O22CO2+2H2O 2 2NaOH+CuSO4=Cu(OH)2+Na2SO4(3)Fe2O3+3H22Fe+3H2O(4)Fe2O3+3CO 2Fe+3CO2 3.(1)CH4+2O2CO2+2H2O(2)Zn+H2SO4(稀)=ZnSO4+H2 4.g。5.需消耗水 kg,可得到氢气 kg。g,氯化锌 g。13 P105 实验 6-1 现象:红色液体变为无色。P105 讨论: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如石墨的物理性质为质软、有滑腻感、能导电等,所以可用于制

35、铅笔芯、润滑剂和电极等。P107 化学方程式:C+O2 点燃 CO2 现象 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在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为铜,所以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同时反应中碳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变为二氧化碳,所以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P108 家庭小实验:1、灯泡发亮,这个实验说明石墨能导电。2、蜡烛不充分燃烧可产生炭黑,说明蜡烛的成分中含有碳元素。P109 习题:2(1)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作刀具等;(2)石墨可作电极、电刷等;(3)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及制糖工业;(4)焦炭可从铁的氧化物矿石中复原出铁;(5)可用墨书写或绘制字画;(6)可用煤(主要成分是碳)燃烧放出的热来取

36、暖、发电。3.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4.木头烤焦以后就变成了木炭,木炭与空气、水分接触不容易发生反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5.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效外表积大,具有吸附性,能吸附二氧化氮,因此集气瓶中的红棕色消失。6.6 g P110: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或小 是否和水发生反应 二 氧 化碳 固-液 没特殊条件 大 是 氧气 1、固-液双氧水/液、MnO2催化/固 2、固-固 分解分解 KMnO4/固或KClO3/固 MnO2 催化/固 1、没特殊条件 2、加热 大 否 14 P111、3、制取 CO2的装置和检验 CO2的装置 P1

37、12“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中的 2 制取 CO2的装置也可用 P111右下角的装置。检验: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假设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CO2 P112 习题:1.CaCO3 2HCl CaCl2 CO2 H2O;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且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假设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的气体是 CO2 2.该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有以下几处错误:1长颈漏斗下口没有伸入液面下,会导致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2出气导管管口不应伸入液面下,这样二氧化碳会把酸液沿导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出气导管管口应在锥形瓶上方,略伸出胶塞部位。3集气瓶瓶口应

38、向上,改用直形导管并把导管伸入锥形瓶底部。3.C O2 CO2 化合反应 CaCO3 2HCl CaCl2 H2O CO2 H2CO3 CO2 H2O 分解反应 110 g。5、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理由 1 石灰石和稀盐酸 能。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2 CaCO3粉末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不能。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3 Na2CO3粉末和稀盐酸或稀硫酸 不能。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收集 4 石灰石和稀硫酸 不能。反应生成 CaSO4是微溶物,覆盖在石灰石外表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P113 实验 6-3 木条应放在瓶口。实验 6-4 P114 表格

39、:现象 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分析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同时密度比空气密度大。P114 实验 6-5 现象 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向 15 内凹陷 分析 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使瓶内气压减小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与空气比较 溶解性 是否支持燃烧 是否燃烧 颜色 CO2 无色 气体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不支持燃烧 不能燃烧 P115 现象 小 花 遇 醋 酸 变 成红色 小花遇水不变色 小花遇二氧化碳也不变色 小花同时接触水和二氧化碳后,由紫色变成红色,小心烘烤后红色褪去又恢复为紫色 分析 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水或二

40、氧化碳不能使紫色小花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们反应后生成类似醋酸了的酸性物质碳酸;第四朵变红小花,加热烘烤后又变紫,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所以小花又变紫了。P116 讨论:先将蜡烛点燃,用绳子拴上,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到深井或者菜窑的底部,如果蜡烛可以保持燃烧,不熄灭,那么氧气的含量就应该可以支持人的呼吸,可以进入,如果蜡烛熄灭,则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可以进入。P118 讨论: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觉察,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然后开窗通风。P119 家庭小实验:现象:鸡蛋壳外表有气泡产生

41、,鸡蛋壳逐渐溶解,玻璃片上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推测鸡蛋壳可能含有碳酸钙。P119 习题:1 1氧气;2二氧化碳;3一氧化碳;4二氧化碳,氧气;5一氧化碳,2CO O22CO2;6二氧化碳,CO2 Ca(OH)2 CaCO3 H2O;7二氧化碳,CO2 H2O H2CO3;8一氧化碳,CuO CO Cu CO2;9固态二氧化碳。16 3.干冰 4.1 将二氧化碳气体沿杯壁缓慢倒入一个装有高低 2 个点燃蜡烛的大烧杯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2 在瓶子里放上半瓶水,然后通入半瓶的二氧化碳,把瓶口塞紧,过一会发现瓶子变瘪,说名二氧化碳溶于水。5、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装

42、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假设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6.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 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 0.02 体积的一氧化碳。7、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石灰浆 Ca(OH)2 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8.CaCO3CaO CO2 CaO H2O Ca(OH)2 CO2 Ca(OH)2 CaCO3 H2O 9.g P124 实验 7-1 现象: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P124 实验 7-2 现象:本来在热水中

43、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P125 讨论一:1、温度要到达着火点 2、氧气(或空气)3、温度到达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4、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P125 讨论二: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P125-126 实验 7-2 现象 倒扣上烧杯和加入了碳酸钠和盐酸的烧杯中的蜡烛都熄灭了,正放的烧杯中的蜡烛燃烧情况不变。分析 倒扣上烧杯的蜡烛因为缺少氧气熄灭,另一支是因为加入的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而使蜡烛熄灭,正放的烧杯中蜡烛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所以继续燃烧。P126 讨论:1隔

44、绝空气。2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3 清除可燃物 P128 实验 7-3 现象 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塑料盖被掀起。分析 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地燃烧,并放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17 P131 习题:1、1 C 2 AD 2、燃烧要有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原理是通过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3、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加大反应速率,燃烧更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时,增加空气流通的同时,使温度到达了蜡烛的着火点以下。4、煤的着火点比较高,而纸和木柴

45、的着火点比较低,容易点燃。5、打开门窗,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大氧气的浓度,反应加快,燃烧更旺。6、1用湿抹布覆盖,隔绝空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达灭火的目的。2 可以用相应的灭火器进行灭火,隔绝空气;同时报警。3切断电流;同时报警。P132 活动与探究:1、煤、液化石油气等 2 汽油、航空煤油、柴油等 3、煤 4、利:易燃、放出热量高、成本低等 弊:燃烧时会放出 CO、SO2、NO2等污染物,同时放出大量的 CO2从而引起温室效应、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等 P133 讨论:1、不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石油产品中的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和柴油等常用作燃料。

46、2、煤气泄漏会造成人体中毒,使用灌装液化石油气时,不能加热,不能猛烈撞击,注意通风等。假设发现有煤气泄露,千万不要立即开灯,关着的电器不能开 包括、与电灯开关开着的也不能关,不要穿着不纯棉的衣服在家里跑!防止一切能引起火花的东西!千万别在煤气泄漏的地方接 或是打 报警!切记切记!P134 实验 7-4 这个实验说明甲烷一定含有碳、氢元素。P136 实验 7-5 现象 镁条与与稀盐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放热,镁条逐渐变少最后消失 手的感觉 热或烫手 分析 镁条与与稀盐酸产生气体 H2,并放出热量,说明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现象 火焰为蓝色,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47、CH4+2O2 点燃 CO2+2H2O CO2 Ca(OH)2CaCO3 H2O 18 P137 讨论:如切割或焊接金属、驱动汽车、加热物质等。P137 讨论:应将固体燃料加工成小块或加工成蜂窝煤状。这样可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P139 习题 1.(1)A(2)C 2、汽油、柴油、车用乙醇汽油等 可燃冰 3、如调节燃气灶阀门,使燃气与空气流量合适等。4、汽油汽车燃料,石蜡作蜡烛,沥青铺路,等等。5 略。6、通风、严禁烟火等;在矿井口及煤矿醒目的地方贴禁止烟火的标志。P140 活动与探究: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变色 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冒出 大理石

48、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有气泡冒出 讨论:危害:1酸雨引起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2 它能破坏土壤、植被、森林。3 酸雨对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及建筑材注有腐蚀性。4.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5.对人体的健康有直接的危害,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防止和保护措施:1 减少人为排放的污染物。2 减少煤的含硫量,对煤中的硫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3 改进设备,使燃料充分燃烧;增加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4 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5 开发新能源。P144 讨论一:1、2H2O 通电

49、 2H2+O2 2、不可行,因为成本太高。讨论二:从环保来讲,当然是酒精好,而且取之不尽。但热能不好。从动力和热能来讲,当然是石油和煤,煤的成本也低。不过会有很多有害气体,有能源危机问题。石油气和天然气还是不错的,既没有有害气体,热能又不错,但有能源危机问题。总的来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19 P146 习题 1.(1)A(2)A(3)D(4)D(5)C 2、燃煤中含有硫元素,冬天取暖产生 SO2,使空气中SO2增多;尽量减少含硫原煤的燃烧等。3、不能。可燃物燃烧产物是 CO2和水,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还可能含有氧元素。4.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氢气 化学方程式:2CO+O2 点燃 2CO2 CH4+2O2 点燃 CO2+2H2O 2H2+O2 点燃 2H2O CO2 Ca(OH)2CaCO3 H2O 5、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6、如目前制氢气的成本高、存放、安全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